標籤: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10課完整版,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第10課

(上師展示日月徽記)這是一個日月標誌,看得清楚吧。

裡面有日月,是我們以後的標誌,大家可以經常佩戴。

日月表示智慧和慈悲,只要有日光和月光存在的地方,都有慈悲與智慧的法音。(上師戴上日月徽記)這是一個緣起。

標誌上的日月意義不太明顯,但太陽和月亮的特徵全世界的人都不得不承認。所以,我們沒有個人的主張,只有太陽的光輝和月亮的光芒。珍視這兩種光的人,要具有信心:無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日月的光芒終會普照無餘。意思懂了吧?懂了嗎?

太陽和月亮的意思懂嗎?不懂的話,你們回去要認真思維——什麼是太陽?什麼是月亮?太陽光為黃色,月亮光為白色,那日光、月光是什麼意思?這樣一一思維吧。

比如:要重視日光和月光——這是什麼意思?日月的光芒能遣除黑暗——這是什麼意思?依靠日月的光芒,萬物得以成熟,顯露微笑——這是什麼意思?這樣一一思維,要自己提問,自己思考,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我們也來問個「十萬個什麼意思」。

前段時間,我也得到了一些不同的寶篋,上面也有太陽和月亮。這是什麼意思?

日月一般不會墜落,將來,日光和月光將永遠存在於世間。這是什麼意思?

日光和月光還有未照亮的地方,那該怎麼辦?什麼意思呢?要這樣來思維。

日月的光芒無有偏墮,只要萬物有意樂,日光、月光都不會有分別心,不會照這個而不照另一個。

日月的光芒沒有東西方的分別,每個人白天和夜晚所見之光是同屬於整個世界的。

盲人看不到日月的光芒,該怎麼辦?這是什麼意思?

我就不一一舉例了,這樣的問題還可以提出很多。以後可以專門寫一本有關日月光芒的論典。

有些人可能會產生疑惑,我到底在說什麼啊?這也可以提問,我談到日月光芒時,有些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為什麼?是他的原因,還是我的原因?要思維。有些人已經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為什麼?

(上師念祈禱文、傳承)

一部分傳承前幾天念了,那天沒有講完,今天繼續講。

請大家為度化一切眾生髮菩提心,下面開始講《維摩詰經》。

今天在座的聽眾中,在我身邊聽課的人是以出家人為主,但網路上的聽眾則是以在家人為主。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在學習《維摩詰經》以後,一方面,都要隨學維摩詰居士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的行為,但另一方面,也不能過於東施效顰,在境界沒有抵達他的高度之前,我們仍需謹慎行事。

通過學習《維摩詰經》,會刷新我們以前對佛教的認知。過去很多人認為,學佛就要捨棄一切世間法去尋找解脫之法。現在很多人也認為,出家人一定要看破世間,到荒無人煙的寂靜處,身穿糞掃衣,過艱苦樸素的生活。

雖然按照別解脫戒的觀點來解釋,確實有這樣的規定,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前段時間也引用過根本律中的教證說明,出家信眾有時候也可以有一些生活行為上的開許,包括穿著高檔華麗的衣服,享受美味佳肴,住在金碧輝煌的宮殿當中等等。但前提條件是,一定要受持清凈的戒律與要有希求解脫之心。不過,這些修行境界從外表上並看不出來,故而其他人很難揣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己修清凈觀極為重要。

我們要清醒地檢視自己的心相續,千萬不要被煩惱所束縛。如果自相續還存在自相煩惱,那還是盡量嚴格守持聲聞乘的律儀,這才是沒有任何危險性的保險做法。否則,倘若自己內心境界低下,外在行為卻高高在上,行為與見解南轅北轍,最後可能導致深墮惡趣而感受各種苦楚。

對於大乘菩薩某些不可思議的行為,要從兩方面去看待,一方面,即使我們不能接受,也不要貿然斷定其非法性,而立馬加以誹謗、排斥、唾棄,甚至四處宣揚。現在有些佛教徒在這方面極為輕率,常常在寫文章或批判別人的過程中,已經造下了彌天大罪。

接下來,我們即將看到維摩詰居士的各種功德,作為佛教徒,深度了知這些功德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了講《維摩詰經》,去年我把藏文版和漢文版重新校對過一遍。在對照過程中,我時而感動至極,時而激動不已,常常情不自禁地感慨:「如果有機會能宣講這部經典,那該多好啊!有生之年能講一遍,那該多好啊!」

依靠此部經典,很多佛教徒的邪見將如冰雪消融般化解;很多非佛教徒對佛教的誤解也可以徹底斬斷。尤其在讀到《方便品》和下面幾品時,特別渴望很快就能實施。

現在真正開講以後,新鮮感反而有一些消退。我想很多人可能也是這樣,第一次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會感觸良多。平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包括有些佛教徒在不同場合經常提出的疑惑,經中都有非常明確的答案。

所以,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在學習這部聞名遐邇、具有無限價值,千百年來被世人代代傳誦的經典時,應該犧牲一點時間和其他事情,一定要以珍惜心和歡喜心來接受。如果能具備歡喜和渴望的心態,則在聽受過程中,以及處理其他問題時,無論再累再辛苦,也不會有任何怯懦。

比如,有些研究班的道友住得比較遠:有些住在東山,有些住在西山,有些住在南山和北山,分布在「五台山」的各峰(眾笑)。我們這裡也不是城市,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車。這些人來經堂聽課,都依靠自己的「神足通」。「神足通」可能倒沒有,有些人走路很慢,來到這裡很不容易。儘管如此,每天堅持上課的人仍然很多。研究班基本上座無虛席,因為現在位置都定下來了,誰沒有來,都一目了然。由此可見,大家在聽法上還是饒有興趣的。

興趣很重要,有了興趣,即使花再多時間,付出再多精力,都心甘情願、甘之如飴;如果沒有興趣,信心不足,即使非常簡單的事情,也很難接受。

好,我不多講,不然等會兒……今天內容比較多,我們要全部講完,也許講不完。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

維摩詰居士自己安住於大乘六波羅蜜多,並且以六波羅蜜多來攝受眾生。「攝受」,在英文中是「吸引」,此處的意思是將他作為學習的榜樣,或是他依靠這種方式來教化別人,讓別人不斷學習。

維摩詰居士福報廣大,資財無量無邊。在世間,有些人是有智慧沒有錢財,有些人是有錢財沒有智慧,全部具足的少之又少。但維摩詰的財富……錢多多地有(眾笑)。一說到錢,好像大家都覺得,就是叫什麼……那天說人民幣,什麼叫人民幣,怎麼說的?(喝水)

他不僅財富圓滿,而且不會自己獨享,還以廣大財布施的方式,攝受其他沒有福報的貧苦眾生。

【奉戒清凈,攝諸毀禁;】

維摩詰居士自己受持清凈戒律,所有佛制罪和自性罪絲毫不染,並且以清凈戒律攝受世間其他的破戒者,不輕視、不捨棄他們。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他用安忍調伏自己的身語意三門,對有嫉妒心、毒害心、嗔恨心的眾生廣為攝受。菩薩不僅自己行持安忍,還儘力攝受嗔恨心較為嚴重、反覆發作,心量狹隘的眾生。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自己在利益眾生方面特別勇猛堅強,精進攝受世間各種懈怠、懶惰,整天渾渾噩噩虛度時日的眾生。

【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自己修持禪定波羅蜜多,心一緣專註於禪定境界,安住正知正念中,攝受許多心意散亂、容易掉舉昏沉、始終無法安住的眾生,這是禪定波羅蜜多。

【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以智慧抉擇空性,以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能攝受很多無明愚痴的可憐眾生。

我們也應該像維摩詰居士一樣,哪怕沒有圓滿所有的波羅蜜多,但每一個波羅蜜多在自己相續中獲得一定境界時,應盡量以這種方式度化眾生。財資豐饒時,盡量以財富饒益眾生;持戒清凈時,可將持戒功德迴向可憐眾生趨入正道;同樣,也以安忍、精進、禪定、智慧度化無量眾生,將他們也安置於六波羅蜜多,這就是大乘佛子不可或缺的,在以後的修行中也不能放棄的利他精神。同時,自己也應盡量修行,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大目標。畢竟我們是大乘佛教徒,大乘佛教徒有這樣的志向和目標非常重要。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

維摩詰居士是白衣身份,即在家居士。以前印度在家人穿白衣,到現在也是這樣。藏文「甲嘎」的意思,是指穿白衣服的民族,這種說法較多。但與其他民族相比,印度在家人穿白衣的確實多一些。雖然表面身份是在家居士,但經常奉持出家沙門的清凈律儀,甚至可能比出家人還清凈。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也可以看出來,有些人雖然已經出家了,但行為卻不如一個清凈的在家人。同在家人比較,個別出家人的說話、做事、修行,都不得不甘拜下風。我看到現在有些居士非常精進,他們一方面要顧及生活、工作及各種雜務,同時,他們還極其精進地受持各種戒律,包括皈依戒、居士五戒和八關齋戒等。我們藏地有很多特別虔誠的居士,在行持善法方面非常精進,我雖然出家多年,但有時候聽他們講起來,仍然自愧不如。而維摩詰居士很了不起,雖然是白衣居士,卻能受持清凈的沙門律儀。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雖然他住在家中,但與其他在家人迥然不同。其他在家人每天執著於自己的家庭、工作,以及世間的各種妙欲,但他卻從未貪著欲界的名聲、地位和財富等等,也不執著於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像他這樣清凈的居士,確實很了不起。

大家都知道,像我們這樣的居士與出家人,往往對什麼都患得患失。有些人經常講:「我對感情特別執著。」有些人說:「我對家裡的孩子特別執著。」有些人說:「我對事業特別執著。」有些人說:「我對相貌特別執著,害怕自己變老,要是我真的老了,該怎麼辦啊?」而有些人可能對自己的地位特別執著:「其它的事情都無所謂,變老也好,家裡發生變故也好,都無關緊要,可一旦我下台,沒有工作了,那怎麼辦?」

好像每個人都有執著的東西,而有些人對什麼都執著,唯獨對修行不執著(上師笑,眾笑),在修行方面,完全應付了事、簡單草率、「知足少欲」。

有些人對喝茶很執著。我現在基本上不喝茶,感冒的時候不能喝茶水。以後不要給我寄茶葉,反正如果你們寄給我,我也會給別人,這就成了別人的,你們也不要介意,否則,很多東西處理起來也比較麻煩。我對這個不執著,今天也是喝的水,是吧?你看,好厲害哦,對喝茶不執著,對喝水都不執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維摩詰居士顯現上有妻子和孩子,按照藏文原意,有可能還有古代所說的小妾(漢文版里沒有,但有些版本里是這樣講的)。看上去貌似完全就是世俗的家庭,但實際上,他常常修持梵行。

梵行,一般是指守持八關齋戒,基本上與出家人無有差別,這叫做梵行居士。這在《三戒論》當中也有所提及。

在藏地歷史上,從古至今,也有一些嚴守戒律的密咒師,由於緣起的必要,他表面上可能有一些家室,但實際上從來沒有被煩惱染污過。就像以前龍猛菩薩的上師薩繞哈巴、蓮花生大師,以及近代的第一世敦珠法王和第二世敦珠法王,還有欽哲仁波切,雖然他們看起來是在家人,但所證得的境界卻高深莫測,弘法利生事業也極其廣大。包括他們的親傳弟子,其內在境界普通人也難以揣度。漢地歷史上也有一些記載,比如我們之前講過的鳩摩羅什,雖然他晚年時示現了很多常人難以接受的行為,但其內證境界的確與其他人迥然不同。

維摩詰居士顯現上是在家居士,過著世俗的生活,卻長期行持著清凈的戒律。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他也有大量眷屬,身邊環繞著侍者、弟子等形形色色的親戚朋友。本來,親眷眾多容易散亂,但他們卻並非成天喧嘩聒噪,或是天天沉溺於看電影、電視等活動,而常常喜歡遠離嘈雜的紅塵,遠離一切貪嗔痴和散亂行為,寂靜地修行。不像有些上師身邊的某些弟子,每天除了吃喝玩樂,沒有一個認真修行。藏文當中的「遠離」是「

」(上師念藏文),也有比較寂靜的意思。我看到吳支謙的翻譯是「閑居」。

表面看來,大成就者的言行有符合修行人之處,但也有看似相悖的地方。我們不管是觀察善知識,還是自己修行,都要明白,佛教徒應有跟其他人相同的地方,即所謂的隨順眾生,但也應當有不同之處。

《心性休息》中講述上師的法相時說,作為了不起的大乘上師,一方面要與常人無異,另一方面又要與他們截然不同。要是處處與世間人一模一樣,則是同流合污;要是全然不同,那可能也無法度化眾生。總之,修行人應當如此行持。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維摩詰居士作為在家人,肯定身上有金銀珠寶作為裝飾,但他主要不是靠外在的裝飾來裝點自己,而是以自己的相好和內在的修行境界作為莊嚴。

我看到畫像里的維摩詰居士,看起來年齡較長,好像非常高大,不過這也許是畫家的想像。昨天我收到一幅好幾十米的漢地畫作……(上師問周圍的人)叫什麼?對,《法界源流圖》,據說是以前很著名的畫師所作。裡面的維摩詰居士形象也是如此。其他畫師的版本,比如我們現在課前的那幅圖,可能是為了體現莊嚴,看起來身材十分高大。西方人的審美觀或許和我們有所差異,不知他們是否會認可這樣的莊嚴?

不管怎樣,雖然他的身體也有珠寶等各類飾品進行莊嚴,但最主要的,還是外在的相好莊嚴和內在的修行莊嚴。

作為佛教徒,有時身體的莊嚴也大有必要。但對於出家人的服飾,戒律里都有相應的規定,所以,如果出家人想要通過打扮變得分外莊嚴,就可能有些束手無策、難以實現。雖然不少出家人很想打扮,但卻無可奈何,最多只有把衣服洗一下。(上師笑,眾笑)

比如,我看到有些人在參加一些大法會時,就很想修飾打扮一番。以前,我房子後面住著一位傳統的喇嘛,現在已經圓寂了,每次會供的那天,他就會穿一件嶄新的黃色衣服,裡面配有羔兒皮的內衣。這在平時他是不會穿的,開法會的時候,他一早起來就開始裝扮,之後盛裝出席。

出家人在外在的打扮和莊嚴方面,可能有點無所適從,但作為在家居士,我們不能像有些人那樣認為,學了佛以後,就無需任何裝扮,並杜絕一切裝飾品。雖然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每天把時間花在打扮上,的確有點浪費,但為了隨順大眾的審美,基本的裝飾還是有必要的。

佛教並沒有完全遮止裝飾。雖然釋迦牟尼佛的塑像和畫像,沒有特殊的裝飾品,但包括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在內的報身佛像和菩薩像身上,都有大量珍寶裝點。我們常說的報身十三種服飾,就包括了手鐲、項鏈、耳環以及頭飾等等,和我們現在所謂的帥哥美女的飾品也較為相似。

這是否說明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酷愛打扮呢?並非如此。他們只是為了讓眾生歡喜。蓮花生大師的帽子也很美觀華麗。有些學者認為,因為蓮花生大師出生於鄔金國(應該是現在阿富汗一帶),所以迄今為止,那裡的有些官員和國王種姓的人,依然戴著這種帽子,看起來也的確比較像。

佛教里的裝束是根據不同眾生而呈現不同方式。比如,漢地的佛菩薩像是根據漢地眾生審美習慣創造出來的,與印度的裝束相比,就大相徑庭。

我認為,作為在家居士,我們無需在學佛之後,就把所有的金項鏈、金手鐲等等,全都上供下施,最後變得好似乞丐一般,世間人見狀可能反而心生抵觸:「那個人學佛以後,就變得那麼窮……」所以,沒有必要在學佛以後,就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連世間的基本審美標準都難以達到。佛教徒也要像維摩詰居士那樣,在適當的時候做必要的裝扮,對吧?

不管在哪裡,佛教徒都應穿著與該場合相宜的衣飾。如果有條件,當然可以身著華服。不僅如此,乃至住處、車輛等受用,享用好一點的也未嘗不可。但總體來說,我們還是要隨遇而安,不能過於執著,因為一切皆為無常,你所擁有的一切也不會如你想像的那般穩固,猶如水泡和陽焰一般,世俗中沒有什麼可執著的。

一方面,為了隨順眾生,也可以享用有漏的財富;但另一方面,也要深刻地意識到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大家應當明白,所有的有漏法到最後,要麼是空性,要麼出現無常,終將給我們帶來痛苦,這是必然規律。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雖然維摩詰大居士也受用無數美食。然而,在享用美味佳肴、山珍海味之際,他並不會以此而貪執,整天對飲食念念不忘,而主要以禪悅為食,也即以禪定作為最美味的營養。

相對而言,出家人和修行人可能會稍微好一點,但無數世間人則成天以吃為樂,甚至做夢都夢到美食,有的天天在微信上發布今天吃什麼、明天吃什麼,吃飯之前都要用手機拍照「消毒」(眾笑),一日三餐全都要發到朋友圈,也不知道有沒有觀眾。

維摩詰居士不會對食物產生執著。另外,漢地很多寺院在過堂的偈頌中,也唱到要以禪悅為食,這樣的精進很有必要。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維摩詰居士經常去一些賭場、戲院等娛樂場所,但這並非因為他喜歡賭博、下棋、看各種娛樂節目等等,而是因為那裡有許多眾生需要被度化。現在有些高僧也是如此,他自己沒有任何執著,也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卻以此方式與不同眾生接觸,從而度化大量眾生。

但對我們來說,且不論進到賭場去賭博,到那些場合去度化眾生,連路過都顧慮重重。以前,我去馬來西亞、澳門以及新加坡等地的學校去講課時,有時所住的賓館就在賭場旁邊,進進出出的賭徒不時對我們側目相向,我就擔心:「他們會不會以為我也要進入這些場所?」所以,上下樓的時候,常用披單蒙頭(眾笑)。但真正的菩薩沒有能取所取,沒有自我,完全放下了對外境的執著,故可以在這些地方來去自如。

《萬善同歸集》里也講過菩薩的「同事」,菩薩經常與盜者、屠夫和妓女等眾生在一起,跟他們行持一些看似相同的行為,從而度化他們。度化眾生的形式和方法,是各種各樣的。有時候,我們在看到某人去到不清凈場合中去時,就會說:「你看,龍猛菩薩說不能去的六個地方,他今天去了其中之一,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斷盡了自我執著的菩薩們為了全方位地利益各類眾生,經常會有諸如此類的行為。自古以來,很多大德也都示現過以此類方式來度化眾生,維摩詰居士也是如此。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雖然,維摩詰居士會學習世間各種外道和學派,但他並不會因此而毀壞正信。不像現在有些佛教徒,自己見解都不穩固卻故意先去學其他宗派,結果到後來自己也覺得:「哇,講得很好啊!」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在於自己的基礎不牢,未形成堅固的見解,故到最後自然難辨真偽,很容易與其它宗派的人沆瀣一氣。

以前在講《弟子規》的時候,有一個出家人說:「哇,我覺得這個特別好,我以後不學佛了,應該學什麼呢?」他還是個出家人哦!包括我們弘法部上班的一位師父也是這樣說的。對你們弘法部,好的不說,說不好的,你們不要不高興啊(上師笑)!學儒教也挺好的,對吧?

其實,學習儒家經典的確非常不錯,我們也正在講學。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建立各種不同的教法,這是很重要的。講義裡面也提到,當時,富樓那尊者在度化外道的時候束手無策,後來文殊菩薩出馬,與外道徒完全打成一片,最後成功度化了他們。所以,菩薩具足這種善巧方便。

通過學習《維摩詰經》,我們也要學會善巧方便。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某些事情是不合理的,但因為有了善巧方便,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作為菩薩,還應當如此行持。

所以,這裡就講,維摩詰居士不會毀壞自己的正信。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雖然他明了世典,但常常樂於佛法。「世典」,即世間的典籍。維摩詰居士對世間的各種知識,比如前段時間我們剛講過的《大乘經莊嚴論》里的五明,都一一通達,那麼,他的佛教見解是否會因此而殆盡消失呢?絕對不會。

所以,為了度化眾生,我們確實有必要了解世間法,特別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佛教徒對世間法一竅不通,有時的確會難以應對。尤其是有些從小就在寺院出家的人,雖然自視甚高:「哇,我從小就『精通三藏』!」這只是井蛙之見。一旦離開「三藏」,就要麼對佛教產生懷疑,要麼被世間法所吸引,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最後一無所成。

像我們這種年齡,閱歷還算豐富,所見所聞涉獵較廣,所以,面對世間的各種誘惑,最多可能會稍覺驚詫而已,但很快能認清其本質。然而,有些佛教徒,尤其是藏地的求學者,信息相對閉塞,見識短淺,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一旦看到什麼消息,就激動萬分:「哇,太好看了!哇……」

以前我們剛從山裡的學校畢業,去到城市裡讀書時(也不算城市吧?我們是在甘孜讀書),第一次看到電視,大家都歡喜雀躍:「哇,看起來太棒了,簡直栩栩如生!」之前都只是看過銀幕上的電影,沒有看過電視。一個星期中,我們只有星期天晚上可以看電視,很多同學都特別痴迷。剛開始我也會去,但後來也覺得興趣索然,於是就自己看看書。時至今日,我的有些老師還在說:「你那個時候,就是很寂寞的一個人。」(上師笑,眾笑)原來在他們看來,我是一個「寂寞」的人。(上師笑,眾笑)

現在我們經常說,世間的一些論典是外道的,比如印度的「四吠陀」。但如果用現代的價值觀來衡量,印度的這些知識仍然頗具吸引力。其中包含了醫學、算命、占卜、兵法,甚至現在經常會談及的養生知識等等,與人體密切相關。

因此,通達世間知識也很重要。雖然有些佛教的大德們會認為:「這些都是引發分別念的,都是解脫的障礙,你們閉著眼睛,不要去看;捂著耳朵,不要去聽!」但如果一輩子都這樣,恐怕也有點困難。

以前我看《續高僧傳》裡面講到,慧遠大師剛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感興趣,對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九種不同學說都較為精通,但當他聽了道安法師講解的《般若經》之後,也許是往昔善緣的復甦,便頓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陰陽家等諸多學說,相對於般若空性而言,如同糠秕一般,瞬間黯然失色。也許一般大眾對此說法,會見仁見智。但《中觀四百論》也講過,如果對佛法持有懷疑,最好先依空性法,以此便能了知佛法甚深的隱含之理。當時,慧遠大師雖然懂得了世間的所有知識,但在接觸般若空性之後,摒棄世間知識如糟糠敝履,以至於到最後對佛教以外的其他知識都不感興趣了。

方便的時候,你們可以參閱《續高僧傳》進行詳細了解。但也不能如此絕對,畢竟對不同眾生而言,不同的知識還是有其存在必要和營養價值,並不能完全視為糠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所有的人見到他都十分恭敬,並經常對他進行供養,這與吳支謙版本的譯法相同;唐譯本中說,當所有的人拜見他時,他主要以說法受到尊重與供養;藏文版說,他雖然看似經常在散亂的人群當中,但卻經常受到大家的尊重與供養。儘管各個版本的翻譯方法不盡相同,但主要表達了兩個內容:一是維摩詰居士在不同的族群當中,無論是人類還是天人,大家對他都心生歡喜,這與他內在的修行境界有關;另外,他與所有的人都合得來,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修行人借鑒。

我之所以想講《維摩詰經》的原因之一,也是看到有些佛教徒,好像除了自己要好的一兩個人以外,和其他人都合不來,誰都不願意理睬,這是極大的錯誤,絕非大乘佛教徒的所作所為。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無論與怨恨的敵人還是惡魔都應該和睦相處。如果根本不會隨順眾生,是很可怕的事情。

南懷瑾居士說過,一身都是「佛氣」,開口就是「佛語」的佛教徒,常常讓人無所適從。他又講到,有一次,一個基督教的宣傳車開到他的門口,給他講了兩個小時也不肯走,無奈之下他寫了個紙條:「上帝說,不要騷擾別人的安寧。」(眾笑)那些人看了以後才肯走。他認為,作為佛教徒,如果只用自己固有的一種形式與別人相處,就太過刻板頑固了。

的確,如果是在佛教團體和佛教場合中,「佛氣」繞身,「佛語」不斷是很好的,不管是講「中觀」還是「因明」,哪怕別人聽不懂也沒關係。但在一些世俗場合中,我們也要具足善巧方便,比如,在我們這裡,手持轉經輪,大家都習以為常;但如果是在一個排斥佛教的場合,例如大學裡,還目中無人地搖著轉經輪,也許就會遭人詬病。

我們佛教徒確實不能只做這種徹頭徹尾的形式主義者,有些人認為,這是物質主義或形象主義。比如,現在有個別宗教,不管別人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強行要求別人在脖子上掛一個標誌,看到站著的人站著說,看到坐著的人坐著說,看到躺著的人躺著說(眾笑),最後讓別人避之唯恐不及。

雖然包括佛教徒在內的一些人也會認為:「你看,其他宗教宣傳得那麼好,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去效仿?」其實並非一定要如此,至少要讓自己在別人眼裡是正常人(眾笑),這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既然生活在世俗的世界,就需要過一種正常的生活。不管是穿著還是其他方面都應如此。當然,並非是說出家人去到城市裡,為了入鄉隨俗,都全部要換上西裝,這也大可不必。雖然處於在家人的群體當中,我們出家人的衣服定會顯得有些奇怪,但這是無法改變的。

相反,如果是在以出家人為主流人群的地方,比如喇榮,有些在家人反而會羨慕我們,心想:「要是我也能穿著僧衣融入紅色海洋,那該多好啊!」有些出家人到了城市裡,也可能會想:「要是穿上他們的衣服,該多好啊!」

不管怎樣,一些大的原則,盡量不要改變。當然,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沒有其他解決方法時,也可以在保持戒律不受破壞的前提下有所開許。在看待出家人的問題上,藏漢兩地的確差異懸殊,有些漢僧回家看望父母時,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也需要因地制宜。雖然我們也沒有權利任意開遮,但有時的善巧方便還是很重要的。

這裡講,任何人見到維摩詰居士都會心生歡喜,恭敬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此處的「正法」,主要應從世間層面來理解,包括一些世間的利益、規矩等等,我看過好幾個講記,都是這樣宣說的。意即以世間的一些正理教育等方式來攝受年老、成年和年幼之人。藏文中將年齡分為三個層次——老年、幼年以及青壯年。

世界衛生組織稱,60歲以下都是年輕人(上師笑,眾笑)。我昨天看到有些老人在微信群里互相安慰說:「你還沒有老,60歲以上才是老年人。」但話雖如此,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是應當有自知之明吧。(上師笑,眾笑)

維摩詰居士依靠正法和正理(不一定是佛法)來攝受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這一點也十分重要!我們也應通過學習佛法,發願攝受不同層次的人,不光是出家人,還包括在家居士中的長幼人等,比如常為年長的老人建居士林,以此方式給他們傳授正法;為年幼的孩子開辦《弟子規》課堂等,以各種方式來攝受眾生,這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應該信心廣大。一定要有「我應該能」的信心,不要只想著「我自己學一點就可以了,只要我自己不產生煩惱、不產生痛苦,喇嘛千諾,這樣的一個人身……」 (眾笑)如果我們的心如此慢慢萎縮,自己的身體也會越縮越小,很容易變成「虹身成就者」(眾笑)。的確如此,有些人特別怯懦,一說到什麼事,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然後心也慢慢縮小了。真的,有些人特別畏首畏尾、一味退縮,與其如此,不如心態放鬆、心量擴大。其實,有時候會發現,願大力大,確實不可思議。

我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日月」就是很好的例子。日月的光芒普照一切萬物,故我們也應當有這樣的願力:「如果我即生無法度化眾生,那麼,希望我的來世、來世的來世,乃至生生世世,我仍要發願度化眾生!哪怕是度化一個眾生,我也一定要竭盡全力!」如果抱有這樣的心態,那就一定能夠如願成辦。

我看過一個段子:「長相不成問題,馬雲可以證明;學歷不成問題,比爾蓋茨可以證明。」很多人總是妄自菲薄:「我長得很難看,沒有學歷,也沒有什麼文化……」為自己的怯懦找諸多理由,最後自己「萎縮」得很小,這是大可不必的。大家還是應當尋找各種理由來鼓勵、安慰自己,讓自己生起堅定無畏的信心:我可以像維摩詰居士那樣,度化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眾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一切治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做生意。維摩詰居士很有智慧、很有商業頭腦,做生意都順風順水,未遇到任何困難。表面看來,維摩詰居士貌似只是睡在一張大床上,但其實他對於經營十分擅長精通,獲利頗豐。然而,表面上過得美滿幸福、家財萬貫,實際上他卻並不以此為喜悅,因為對他來講,經商只是利生事業的一種方式而已。他全然了知貪執金錢的過患,正如《入行論》所講:「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貪執金錢,人心會散亂,解脫也會變得遙遙無期。以前龐蘊居士也有教言「金多亂人心」意即過多的金錢會令人心散亂。所以,世間的財富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我們對世間財富不應該刻意去貪執,不應以此而歡喜,當然,同時也並非意味著不去追求財富。

現在有些佛教徒想做點生意,又卻顧慮重重,不知這樣做是否會與佛教徒身份不符,害怕不如法等等。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講,佛教徒還是應當以合理的方式來安身立命、維持生計。

我非常關心佛教徒,包括這裡出家人的養老問題,昨天我們也討論了很長時間,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等。關於這些養老政策,不知現在網上的說法是否可靠,故學院個別部門也想進行試點。

死亡之時,金錢誰也無法帶走,所以在學會中,有能力的道友也應該盡量幫助那些沒有福報、今生生活有困難的人,如果能把資源分享給他們,實實在在地為他們的晚年和健康等方面帶去保障,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學院的出家人雖然對家庭和金錢等方面執著甚少,但有時也要從這些方面去關心他們。對在家居士而言,一方面,需要長期、穩定地呆在當地的佛教組織中,維持佛教人才不流失,這也是弘揚佛法的方便方法;另一方面,現代人也需要依靠經商等各種方式來維持生活。否則,如果都像某些佛教徒那樣,學佛之後一直遊手好閒,讓別人養著,自己什麼都不做,就有失妥當。

另外,出家人自己從事一些經營活動,也不會有何不妥。以前漢地出家人為了生存而從事一些發心工作,以此發心,以後享受三寶財產也不會有過失。所以,佛教徒為了自己的生存從事商業,也是完全允許的。但如果其中摻雜了故意的欺騙成分,則就不合理了。

然後……好像我今天也講不完,是吧?這個地方,我本來是……再講一點吧,對吧?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

維摩詰居士經常游訪四衢。關於「四衢」,玄奘法師譯本里,「四」是城市的「市」。藏文當中此句的意思是,他經常去到一些十字路口,三叉路口,可能意指在城市裡,所以「城市」的含義更為恰當。否則,一位大居士到十字路口乾嘛?等車還是什麼?

維摩詰居士經常去到一些四通八達的地方,或者說雲遊四方,今天去深圳,明天去華盛頓,後天去印度新德里……總之四處雲遊、行蹤不定。當然,造訪的目的並非為了遊山玩水或是購物消費,不像現在有些人,稍微有點經濟能力,就整天揮霍無度,有些只是為了湊一個數目而定下要去多少個國家的計劃,有些則是為了在人前炫耀:「我去過這些聞名遐邇的古迹,那裡如何如何……」維摩詰居士不是為了玩樂,而是為了利益眾生,因為不同的城市裡有不同的眾生需要他的引導。我看他最近(講此經的時候)應該很忙,忙到生病了(上師笑),不然,如果他身體無恙,仍應在各地周遊,對吧?

今天就講到這裡吧(上師笑),行吧,時間差不多了。我本來打算講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不知道時間怎麼過的(眾笑),行吧,講到「去很多地方」也不錯。維摩詰居士計劃一年去很多地方,緣起比較好;今天我有個特殊緣起,緣起也比較好,我要向維摩詰居士學習。


推薦閱讀:

吐血整理:鑽戒該怎麼買?絕對收藏、轉發
?每天照著做,寶寶健康又快樂!(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轉發:王曉華:人為什麼會「獸性大發」?
2017年10月,十二生肖運程解析!(建議轉發,收藏)
看到睡佛的人,2分鐘內轉發,霉運盡除,好運相伴~!

TAG: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