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氏族走向部族的漢族先民
轉載▼標籤:漢族先民氏族部落部族炎帝黃帝蚩尤文化從氏族部落走向部族的漢族先民漢族源流之三漢族先民從盤古開天地到三皇五帝,經歷了原始群居到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再到部族和原始民族等史前社會組織形式。這段史前社會的歷史稱為傳說時代。本文試以漢文古籍記載所反映的,傳說時代漢族先民從氏族、部落走向部族的一些歷史軌跡,來窺探漢族的起源和形成。鑒於有些學者的執著見解,尤其是國外居然有學者茫然地提出:「漢族有這麼龐大的人口,是否應該是一個種族」的疑惑。有必要指出:種族和民族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目前國內學界一般認為:種族也稱之為人種,是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學者們大多主張,人類可以分作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和赤道人種(即黑色人種)。這三大人種內,又可分為若干人種類型。民族則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比如漢族、蒙古族、藏族和俄羅斯人、英格蘭人、法蘭西人等民族共同體。還有的學者認為,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民族共同體,可以區分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現代民族等不同的民族發展階段。一、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社會漢族先民在走出原始群居後,由人類普遍經歷的按血緣組成的氏族社會,發展為由氏族擴大而成的部落和部落聯盟,然後再走向按地域劃分人們的部族和早期民族。1、氏族、部落時期的漢族先民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社會組織,反映在漢文古籍記載中就是:(1)構木為巢棲居時的有巢氏時期,(2)鑽燧取火時的燧人氏時期,(3)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女媧氏時期,(4)結網罟以教佃漁和制嫁娶、造書契的文明初始伏羲氏時期。2、從部落和部落聯盟走向部族的漢族先民傳說時代中原漢族先民,逐步走出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以及由氏族擴大而成的部落和部落聯盟,形成了以地域劃分為組織的,生產生活文化不同的三大部族:(1)「人身牛首」拓展農耕時的炎帝神農氏,(2)遷徙往來、淳化鳥獸的黃帝軒轅氏,(3)「獸身人言」「四目六手」的蚩尤族。二、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的三大部族1、沿著江河拓展農耕的炎帝神農氏部族炎帝神農氏是較早進入中原的漢族先民。漢文古籍記載中炎帝神農氏的事迹頗多。《管子·輕重篇》記:「神農氏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千穀食,而天下化之。」而《逸周書·嘗麥篇》說神農:「為耒耜鉏耨,以墾草莽。」炎帝神農氏發明「神農琴」「作弦琴」「作蜡祭,」「制針灸、作巫方,」「嘗百草,始有醫藥」。《周易·繫辭下》還記炎帝以:「日中為市,致天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反映炎帝神農氏時漢族先民已經定居農耕,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貿易交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1)炎帝神農氏歷時五百餘年沿著江河拓展農耕《春秋命歷序》指出,炎帝神農氏「傳八世,合為五百二十歲。」在《帝王世紀》的敘述中,炎帝神農氏及其之後的八世為:「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它不同於《春秋命歷序》的是,認為八代炎帝「凡合五百三十年。」漢文古籍所載炎帝「初都陳、後居曲阜」,「崩葬長沙。」反映炎帝神農氏率領漢族先民在「五百三十年」間,從黃河中上游沿著江河水域,發展農耕文化的一些歷史足跡。所以炎帝神農氏是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經歷的,為時五百餘年的一個歷史時期。(2)「神龍」所生的農耕者首領《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不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人身牛首」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既然是「神龍」所生,那麼這支姜姓的炎帝後裔,毫無疑義就是「龍的傳人」了,他們也是以牛為圖騰崇拜的漢族先民。(3)炎帝神農氏源自西羌「炎帝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因以為姓。」這就影射出了炎帝神農氏源自西羌。漢代學者許慎的《說文》釋「姜」,就指出了:「神農處姜水,國以為姓,以女,羊聲。」因之近代學者章炳麟也就認為:「羌者,姜也。」傅斯年則更加主張:「地望從人為羌,女子從女為羌。」所以我們認為:姜姓的炎帝神農氏出自西羌。出自西羌的炎帝神農氏,是較早步入農耕生產的漢族先民。2、出自游牧部族的黃帝軒轅氏(1)黃帝軒轅氏是游牧部族的首領《帝王世紀》指出了:「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根據《河圖稽命征》所說:「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權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於青丘。」另外在《水經注·渭水》中的說法是:「軒轅之丘,在上邽。」「上邽」在今甘肅天水一帶。這就揭示了黃帝軒轅氏「出生」於遼闊、廣袤的草原上,是一位在曠盪草原上活動的漢族先民中游牧者首領。(2)黃帝軒轅氏率游牧部族向中原遷移《列子·黃帝》記:「黃帝與炎帝戰與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鵰、鶡鳶、鷹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這裡的「力使禽獸者,」告示我們黃帝軒轅氏所率領的是一支力能驅使禽獸的游牧者。他們當時「逐水草而居」、不斷向水草豐盛、物阜民康的中原地區遷移。學者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曾對黃帝軒轅氏的游牧部族由西向東、逐步進入中原定居的遷移路線,做過這樣的大體構勒:順北洛水南下,抵達今大荔、朝邑一帶東渡黃河,再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方遷移到涿鹿山灣。《史記·五帝本紀》記,黃帝軒轅氏「邑於涿鹿之阿」初時,仍然過著「遷徙往來無常處」的不定居的游牧生活。但卻在逐步進入「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的半農半牧生活。隨即他們通過與炎帝的農耕部族碰撞衝突的形式下,實現了與農耕部族的融合。(3)黃帝軒轅氏是繼炎帝神農氏而興的漢族先民首領《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如果照《帝王世紀》的敘述:「炎帝神農納奔水氏之女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那末,「黃帝軒轅氏興、炎帝神農氏衰」時的黃帝軒轅氏,應該是繼第八代炎帝榆罔興起的漢族先民始祖。《史記·五帝本紀》記黃帝軒轅氏率「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標誌著傳說時代漢族先民開啟了,游牧部族以勇猛強勁、充滿活力的不可阻擋之勢,不斷與「安土重遷」的農耕部族,互相交流、彼此汲取和共同融合的歷史。3、蚩尤是馳騁中原的遊獵者首領(1)狩獵是傳說時代中原漢族先民重要經濟活動自然科學家向我們描述過4、5千前,今天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氣候要比現在更加溫熱濕潤。這裡曾經森林莽密、植物豐富,地勢平坦、水流充沛,不僅有現已絕跡了的恐龍等巨型動物的活動,而且還有大象等大型動物和凶禽猛獸的出沒,更加是食草類動物和各種小動物的樂園。當時的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也是人類早期繁衍滋生的福地。最早的漢族先民曾在這裡依靠採集、狩獵得以維持生存,也是在採集、狩獵的過程中,逐步發現早期農業或者走發展狩獵生產。所以,傳說時代狩獵是中原地區漢族先民,無疑將狩獵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和謀生手段。(2)蚩尤是活動在中原地區的狩獵者首領據《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龍魚河圖》的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而《述異記》所說的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另一部漢文古籍《初學記》引《歸藏啟筮》又說:「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青丘。」 史學家們考證認為,羊水、九淖和空桑、青丘等,都是歷史上中原的地名。這些記載反映並說明了,蚩尤應是活動在中原的漢族先民中的狩獵者首領。狩獵者常披戴獸皮所制衣帽以接近獵物,這在現代狩獵民族中仍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囿於時代局限或見識狹隘的古代文人記述的「獸身人語」「頭有角,」正好反映漢文古籍對「始作亂」的狩獵者蚩尤,所作刻意污衊的性描述。而《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龍魚河圖》記載的:「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則反映傳說時代中原漢族先民狩獵者的氏族部落之眾多。(3)蚩尤是漢族先民崇敬的始祖蚩尤是傳說時代中原漢族先民的狩獵者首領,也與炎帝、黃帝鼎足而峙的始祖。蚩尤更因為奮起對抗炎帝和黃帝,而在華夏歷史上被推為「犯上作亂」的鼻祖。這就是《尚書·呂刑》所說:「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其實蚩尤「作亂」反映了傳說時代漢族先民第一次以劇烈的爭鬥形式表現出來的部族文化大融合。《逸周書·嘗麥篇》對這一場部族文化大融合的記載是:「昔開之初,誕作上後,乃設建典,名赤帝。分政之卿,名蚩尤。」說明起初狩獵者對農耕者有著彼此補充、互不可缺的關係。只是狩獵活動對早期農耕的損害和破壞,被表現為「蚩尤乃逐帝,爭於逐鹿之野。」於是農耕者首領「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中冀。」然而,歷史上漢族先民對這位被黃帝「殺之中冀」的蚩尤始終是情有所鐘的。漢代所著的《史記·劉邦本紀》載:「祀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說明華夏民間長期還保持著對蚩尤的祭祀。《封禪書》記齊人所祀的神:「一曰天主祠天,二曰地主泰山,三曰兵主蚩尤。」儼然將蚩尤奉為兵主,祀祠於天、地之後。《皇覽·冢墓記》也明確無誤地稱:「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 可見蚩尤是倍受漢族先民尊敬的,與炎帝、黃帝並駕齊驅的華夏始祖。傳說時代中原地區形成以炎帝神農氏為首、沿著江河拓展農耕的漢族先民,以黃帝軒轅氏為首、從游牧轉入農耕的漢族先民,以蚩尤為首漢族先民中遊獵者,這就反映和說明漢族先民不同生產和生活文化的三大部族出現。
推薦閱讀:
※論漢族傳統文化與女性權益
※朝鮮族的禮儀!值得很多漢族人學習!
※十張圖看懂漢族女裝變化史:從秦漢到民國
※漢族大將——張弘范崖山之戰滅宋於此
TAG: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