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周刊雜誌社
06-24
一邊追捧一邊質疑,年復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到底是場純文學的較量,還是充斥著性別、地域、政治、種族身份和年齡的錯綜博弈?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中寫,諾貝爾文學獎應授予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朝向理想方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含有「理想」之意的瑞典語「idealisk」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得到了充分和多樣的解讀,但效果並不「理想」。 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直為人詬病。在其一共評出的111個文學獎得主中,它只讓14位女性獲獎,「理所當然」地讓女性成為文學中的少數派;它讓84名歐洲作家獲獎,被戲謔成「歐洲文學獎」也並非空穴來風;它屢屢讓政治家和「叛國者」獲獎,記錄更為矚目的歷史聲音;它讓後殖民作家成為香餑餑,卻對一些更重要的文學流派掛一漏萬;它還讓64歲成為獲獎的黃金年齡,讓一代代大師功成名就的同時金盆洗手。 這個已經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的「老年獎項」,在以推翻和先鋒為生命的文學界,還有繼續存在的理由嗎?
推薦閱讀:
※星座★微周刊 2013.05.05
※今周刊/寇乃馨黃國倫 讓所有誤會「今日事,今日畢」
※《Vista 看天下》、《鳳凰周刊》、《南方周末》和《新周刊》,這幾本新聞雜誌大家評價如何?
※SecWiki周刊(第202期)
※吃雞翅喝豆漿 不會「性早熟」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B09生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