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七個方法居然能夠矯正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衝重力的震蕩,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由於長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時,頸椎的前凸可逐漸消失,甚至可變直或呈反張彎曲,即向後凸,成為頸椎病X線上較為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如何科學矯正頸椎曲度,有以下七個方法可以使用。

1 仰頭搖正法

適用於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卧,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後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鬆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複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頭搖正法

適於頸椎2-6後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低頭(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0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於30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後頸,以拇指按壓於錯位的橫突後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最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複位。緩慢複位法根據需要可重複2-3次。

3 側頭搖正法

適於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卧、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後頸,拇指「定點」於錯位之橫突下方,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

4 俯卧搖肩法

適用於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後方,用拇、食指夾於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後方,另一手扶於肩部,作向前推、向後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複位原理及適應症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於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複位。

5 側向搬正法

適用於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卧,術者立於床頭,一手拿其後頸並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並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並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並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後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鬆,,並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複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卧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

適於C2-6後關節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患者取健側卧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並揉捏頸肌使之放鬆。然後一手拇指「定點「於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後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複2-3次即可復平。

7 俯卧衝壓法(旋轉分壓法)

適於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卧於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鬆。術者立於床頭,右手掌根部按於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於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衝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複2-3次,由於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於後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於胸椎段錯位。


推薦閱讀:

頸椎幾個部位觸診中的注意事項
頸椎病癥狀和頸椎病的治療
適合電腦族的頸椎瑜珈 - 展現
七類頸椎骨質增生及其臨床表現

TAG:方法 | 頸椎 | 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