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乾隆盛世:一個奸詐政治家治下的封建中國 乾隆盛世,飢餓的盛世
作者丨張宏傑 轉自丨騰訊 乾隆皇帝大家應該比較熟,在中國古代皇帝中他的知名度是比較高的,起碼在電視上大家經常看到他。但是我認為,影視和文學作品提供的乾隆形象,包括二月河寫的乾隆皇帝的形象跟歷史上真正的乾隆差距還挺大。 真實的乾隆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認為,首先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乾隆是一個有著多重身份的人。第一個身份當然是一個政治家,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軍事家,提到乾隆,有一個詞叫「十全武功」,就是說他指揮過十多場大的戰爭。 他還是一個收藏家,乾隆時代的收藏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也算是歷史之最了。他還是一個詩人,當然乾隆的詩不是以質量聞名,而是以數量聞名,乾隆一生寫了三萬多首詩。全唐詩彙集了唐朝兩千多個詩人的作品,一共也就三萬首。乾隆一個人一生的創造量相當於全唐朝兩千詩人的總量。當然,數量多了,質量也就比較平平。 除此之外,乾隆還是一個語言學家,他的語言天賦非常突出,他懂得起碼五種語言,滿語、漢語、蒙語、維吾爾語和藏語,起碼滿、漢、蒙這三種語言能夠進行思維,也就是非常之熟練。 乾隆後來寫過一本準噶爾蒙古的源流,就是直接用蒙語寫的,可見他蒙語運用已經到了完全無障礙的程度。除此之外,他也能用維吾爾語和藏語進行日常對話。所以後來乾隆時期,班禪喇嘛從西藏來拜會乾隆,一見面乾隆就用藏語跟他交流,讓班禪喇嘛吃了一驚。 當然,在乾隆這麼眾多的身份中,他一個最核心的身份還是政治家,他今天還不停被我們提起,是因為他的統治成績。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乾隆這個時代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興盛發達的一個時代。如果我們橫向看,在當時的全世界,大清帝國也是挺厲害的。 比如第一是關於乾隆朝的經濟總量,即GDP,當然關於乾隆朝的GDP怎麼算的,史學界還有一些爭論,但大致認同是那個時期的GDP佔世界的三分之一,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今天我們說中國大國崛起,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但我們佔世界份額不過是百分之十二點多。而在乾隆時期,GDP佔世界比例達百分之三十多,比美國佔世界經濟分量還要重。所以這應該是挺了不起的一個數字。 第二個數字就是乾隆年間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今天新疆是一個省份,新疆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一個省份的呢?就是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徹底平定了準噶爾,把準噶爾四部當中的三部都徹底滅絕了,平定了新疆。 通過平定新疆,整個中國版圖達到145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1.5倍。所以乾隆年間的軍事實力也是比較厲害的,周圍小國都紛紛進貢來朝。 第三個數字就是人口。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候,人口都在幾千萬之間徘徊,很少有超過一個億的時候,但是乾隆時期人口達到三個億。因為乾隆的祖父和父親都很厲害,所以打下的基礎比較好。 乾隆剛登基的時候,乾隆六年做了一次人口普查,人口是一億四,到他退位的時候又做了一次人口普查,人口達到三個億。就是他在位的54年,人口翻了一番,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 所以從這三點看,乾隆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所以今天大家還不停提起他,稱頌他的英明偉大,也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那麼,乾隆是怎樣取得這樣輝煌的成績呢?他主要是靠挖掘中國傳統政治的權術、權謀,以及傳統政治得失經驗的潛力,乾隆的政治經驗基本完全局限在中國經驗之內。在中國歷史上,對皇權、對國家政權構成威脅的,一般來講,有以下這幾種勢力: 第一類是后妃和外戚干政,就是皇帝的媽媽、皇帝的老婆、皇帝的小舅子、小姨子這幫人很容易干政。 第二類是皇族干政,皇帝的叔叔、大爺、哥哥、弟弟這些人也容易干涉權力。 第三類是太監干政。漢朝、明朝、唐朝,太監干政都很嚴重,比如明朝魏忠賢,漢朝的「十常侍」。 第四類是權臣干政。皇帝如果比較懦弱或者比較懶惰的時候,大權很容易被大臣拿去,所以歷史上出現了好多權臣,像張居正,鰲拜這些人。 最後還有農村起義的威脅。有地方割據勢力的威脅,有帝國外患的威脅。 所以想做好皇帝很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把這些威脅統統控制住、消滅掉。不管哪個皇帝當政,都會有一兩種勢力興風作浪。 比如乾隆的父親雍正,那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皇帝,但是雍正當政的時候,也出現過年羹堯、隆科多這樣的權臣。康熙晚年的時候,他的兒子們分門別黨,結交朝中大臣形成朋黨爭奪皇位。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把諸種勢力幾乎全部壓服,對皇權不構成絲毫挑戰的就是乾隆朝。那麼乾隆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我們先來看一下他是如何防範后妃干政的。乾隆是一個孝子,歷史上記載,乾隆當了皇帝以後也經常去給太后請安,盡量陪太后吃飯,皇太后每年過生日乾隆都會撥很多錢給太后辦非常隆重的慶典。而且每年過生日的時候,乾隆都會親自給太后畫上四幅畫,這是一個定例,意思是花多少錢是身外之物,他自己親筆畫的畫更能代表心意。 乾隆他母親特別好動,喜歡旅遊,所以乾隆下江南、去泰山、五台山等地都帶著他母親。他母親身體非常好,享年八十六歲。在八十五歲的時候還跟著乾隆登上泰山山頂。 乾隆對他母親的孝順應該做得非常到位,所以大臣說乾隆是純孝。但乾隆在處理跟他母親關係的時候,有一點,即絕對不允許他母親越過政治界限,干預任何政事。 所以乾隆登基後第三天就給他母親身邊的太監和宮女發了一道諭旨,說宮中之事任由太后作主,宮外之事恐太后聞之心煩,不許向之傳說。這實際上就是對他母親進行了信息封鎖,也就是為了防止其干政。 所以這道諭旨頭幾年執行不錯,但後來發生了一次小小的不愉快。有一次乾隆給母親請安,母子倆坐那聊天,聊著聊著老太后就說,她聽說順天府東面有一個廟挺靈驗的,老百姓有求必應。但是這個廟是明朝時建立的,現在年久失修,快要塌了,皇帝能不能撥點錢修一下。乾隆一聽滿口應承,說小事一樁,馬上派人去修。 但是出了老太后的寢宮,乾隆就把太后身邊的太監宮女叫過來,質問誰跟太后說的這件事。並且念在初犯的份上,每人罰俸一個月,警告如果再有這類事,就會有人掉腦袋。之後乾隆把這番話形成一道諭旨發給這些太監宮女,實際就是發給太后看。從此其母親更加註意。 所以終乾隆一世,一直到老太后死,她再也沒有干預過宮外的事。這件事並不是說乾隆這個人多麼刻薄,而是因為他非常重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從漢朝的呂后干政,一直到清朝的孝庄太后,中國歷史上皇太后干政幾乎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乾隆政治的特點是注意防微杜漸,從小處抓起,從細節抓起,在防範后妃干政這點他做得比較成功。 在防範皇族干政上,乾隆做得也不錯。乾隆即位的時候,他還有兩個弟弟。雍正一共生過十個男孩,但大部分都夭折了。乾隆這兩個弟弟,一個叫弘晝,一個叫弘瞻。 弘晝跟乾隆同歲,同父異母,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一起吃飯、睡覺、讀書,所以關係特別好。乾隆即位之後給他們封了很高的爵位,然後封賜了很大的王府,撥了很多的錢,物質待遇很優厚,對這兩個弟弟應該說很好。 但是有一點,乾隆不許他們接觸政治權力,而且還經常提醒他們:咱們之間的關係本質上不再是兄弟,而是君臣,你們一定要認清這一點,如果認不清這一點就會犯錯誤。 有一次發生了一件小事,乾隆這兩個弟弟到宮裡給太后請安,兩個弟弟跪在那跟太后聊天,聊了一會稍不注意就把膝蓋往前蹭了蹭,就蹭到乾隆平時給太后請安跪的那張席子上,那張席子包著一個明黃的緞子,是皇帝專用。 按理來講,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乾隆小題大作,抓住這件事勃然大怒。乾隆說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是大不敬,你們怎麼能跪皇帝的席子呢。就此小事對這兩個弟弟嚴肅處理,對弘晝的處分是罰俸三年。 經乾隆這麼幾次敲打以後,弘晝明白了,他說我這個皇帝的弟弟聽起來地位非常尊貴,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實際上我比別人的地位都要低,我是一個政治賤民。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傳統時代,一個男人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有一條路,就是去當官。但我作為皇帝的弟弟,這一輩子不能做官,不能沾染政治,我這一生的使命就是混吃等死。 所以他把自己關在王府裡面,成天花天酒地、胡吃海喝、渾渾噩噩度日。時間一長,精神就有點不正常。 後來他在王府中玩一種遊戲:在院子當中擺上幾個高桌,上面擺幾種供品,自己坐在高桌上吃供品,演習自己的葬禮,他為什麼這麼做呢?弘晝說,人死如燈滅,人死後有沒有靈魂誰也不知道,像我們這樣的皇族之家,死後的葬禮辦得非常隆重,我要是死了什麼都不知道了,錢不是白花了嗎?所以我活著的時候就要享受一下。所以他讓妃子、王府中的下人跪在下面哭,誰哭得最悲哀,就給誰賞賜。 他就在王府中不停地玩這種遊戲,玩到62歲死了,算是得了一個善終。這在中國歷代皇帝弟弟的命運當中算是不錯的。 乾隆的另一個弟弟弘瞻就沒這麼幸運。弘瞻年齡比乾隆小了整整23歲,即雍正皇帝死之前兩年才生的,所以乾隆從小對他很關照,像對自己兒子一樣,給他很多錢,派很多人服侍他。 但是這種王公貴族,從小沒人管束,脾氣性格往往就不太好,非常自私,一身紈絝子弟的毛病,所以乾隆漸漸就不太喜歡他。 特別是有一次,乾隆住在圓明園的時候,圓明園失火了,而住在附近的王公貴族趕緊都跑過來幫助救火。弘瞻也來了,但是他沒著急救火,而是站在旁觀嘻嘻哈哈看熱鬧。乾隆遠遠看見心裡非常生氣,但是當時沒有發作。 過了不久就發生了弘晝和弘瞻給太后請安跪錯席子的事情,乾隆給弘瞻的處分更嚴重,宣布革去弘瞻的王爵,永遠停俸。這個處分是非常嚴重的,差一點就將其開除出皇族。 弘瞻從小嬌生慣養,身體底子不好,經過這個打擊就得了病,而且病得非常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乾隆知道了也挺後悔,趕緊到弘瞻的府中探望。到了弘瞻的府中,一看弘瞻瘦得脫了相,跟原來簡直判若兩人,乾隆很難過。弘瞻一看哥哥來了,嚇得在病床上要爬起來給哥哥行禮,掙扎半天也沒爬起來,只在枕頭上給哥哥叩頭,說哥哥以後我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了。 乾隆一看心裡非常難過,宣布馬上恢復弘瞻的親王爵位,然後補發所有的俸祿。但是已經晚了,乾隆走後第三天,弘瞻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年僅32歲。 皇帝對權力和親情的關係處理是很難的。這些皇族,你對他們管理稍微松一點,就有很多人去攀附他們,干擾政治的秩序。你要管得太嚴,很容易就傷害彼此的親情,所以到最後實際上乾隆也沒把平衡把握得太好。 乾隆在防範后妃,防範皇族上都做到了防微杜漸,防範太監干政也做得很好,都是從細節抓起。 乾隆如何防範太監呢?是通過對太監進行一種精細化管理來實施的。乾隆對宮中所有太監進行定崗、定編、定責,分解每個人的任務,你應該幾點上班,幾點下班,你這一天應該幹什麼事,哪點沒做到,打多少板子,多少鞭子,制訂了一個非常精細的宮中現行責例,用這個考核太監們的績效。所以乾隆朝從來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事。乾隆對太監管得非常細。 乾隆還要防範老百姓,防範老百姓起義鬧事。乾隆對老百姓有兩幅面孔,一方面他是一個很仁慈的皇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很殘忍的皇上。 乾隆這個人本性上還是很善良很仁慈的。他小的時候,皇宮中養的小貓小狗死了以後他會難過上半天。所以雍正從小就觀察他,選擇他做繼承人之後,雍正還有點擔心,說這個孩子可能過於仁柔,當不了皇帝。 當了皇帝之後,乾隆非常重視各地的災情,有的時候地方官寫災情彙報寫得慘了點,乾隆一邊看一邊會掉眼淚,所以乾隆算得上一個仁慈君主。 他在位的時候做了一個中國曆朝歷代皇帝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五次普免全國錢糧,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有五年全國老百姓都不用交稅了。這種舉動在那個時候可不像今天這樣免除全國人的個人所得稅這麼容易。個人所得稅在我們今天的國家稅收中只佔很小一塊,但是乾隆時期,老百姓錢糧是國家稅收的大部分,佔到百分之七十多。 除此之外,還有局部的免稅、減稅。比如山東遭災了,山東全省就不用交稅,這種事經常發生。這樣的力度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都沒有做到的。從這一點看,乾隆是一個很仁慈的人。 但是另一面,乾隆又非常殘忍。乾隆對老百姓中他所認為的刁民,或者他認為不聽話的人,非常之殘酷。 乾隆朝有一個社會現象跟今天有點相似,就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資源緊張,地少人多這樣的各種社會矛盾,社會上群體性事件經常發生,老百姓跑到官府去請願、上訪,佃戶和地主之間發生衝突的事情非常多。 乾隆對這種群體性事件有一個原則,聚眾上訪鬧事的人超過40人,就按謀反來處理,為首之人一定要嚴肅處理,絕不放過。 有一年,蘇州府發生了災荒,糧價飛漲,蘇州米商把大米囤起來不賣,進一步要抬高糧價,老百姓受不了,就集體跑到蘇州知府那請願。 領頭的是一個叫顧姚年的秀才,這個人為了表示自己對朝廷的恭順,他去請願的時候,自縛雙臂,就是讓人把他的胳膊在背後捆起來,表示是一屆朝廷順民,並沒有其他意思,只是想解決這件事情。 因為人很多,蘇州知府就把這事彙報給乾隆,乾隆的批示是:第一,要開倉放糧,平抑糧價;第二,帶頭的、為首的這些人,特別是這個顧姚年一定要處死。所以後來顧姚年就被蘇州知府在大堂上當場打死。 所以這就是乾隆處理這些群體性事件的一個不變的原則。乾隆對底層社會的各種請願、示威就一個態度,一定要壓制,一定要把各種不穩定的苗頭消滅掉。 這就引發了另外一個話題,乾隆朝的文字獄特別厲害。乾隆朝以前,康熙,雍正也製造了好多文字獄,但那兩朝加一起也不過三十起,而乾隆一朝就製造了一百三十起文字獄。 而且乾隆文字獄跟以前不同的是,以前的文字獄打擊的都是朝廷的官員,或者是社會上知名的文人,像宋朝蘇軾,明朝朱元璋的文字獄殺的都是官員,康熙、雍正殺的基本也都是官員,但是乾隆朝文字獄打擊重點是社會底層的那些文人,或者說有的根本不是文人,只是識幾個字而言。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乾隆朝文字獄一百三十多起,其中有百分之七十多受處理的對象都是平民百姓,都是小老闆、小商人、窮教書匠這樣一些人。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乾隆熟讀中國歷史,他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在底層社會中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是這麼一類人,失意文人,就是科舉考試總考不中的那些人。 過去中國的讀書人對自己的生命期望值都很高,都想著要當官,一旦科舉不中,他們很難老老實實放下書本去當農民,他們總會想方設法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旦社會上有動蕩,他們往往會充當出頭鳥,帶領老百姓起事。 而且他們識文斷字,比一般人能力要強一點。所以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大部分是社會底層文人,比如唐朝最有名的一次起義——「黃巢起義」,黃巢就是考了好幾次進士考不中,黃巢也是全唐詩中所說的一個詩人。 清朝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首領洪秀全,他為什麼會起義呢?是因為他連續考了四次秀才都沒有考上,考到三十多歲,看看自己實在是沒有希望了,就創辦了一個地下教文,叫拜上帝教。洪秀全本來是通過教文斂財發財,他開始沒想什麼起義,後來因為官府搜剿廣西別的農民起義,捎帶也威脅到了他們的教文,他一看這個形勢也可以利用,才宣布要起事。 總而言之,因為乾隆對社會底層的失意文人特別重視,所以就發生了一個奇怪的文字獄,叫丁文斌案。 乾隆十八年的時候,山東曲阜衍聖公(孔子後代)的孔府門口跑來一個年輕人敲門,孔府家人打開門一看,這個年輕人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他自稱丁文斌,是浙江人,千里迢迢跑到孔府是來給孔府做上門女婿。 他說他經常聽到一個小人在他耳邊說話,說他有九五之命,將來要當天子,上天把孔府的兩個女兒都許配給他,今天來認認親。說著還從懷裡拿來一本書,說這是他開創新朝的一些想法,治國理論的一些思路,讓家人拿給「他岳父」看看看配不配給他做女婿。 家人一看這個丁文斌精神顯然有問題,就把他扭送到了官府。山東地方官升堂一審,丁文斌說的確有個小人在我耳邊說話,並已經給我開創了新朝,所以我已經給這個新王朝起了國號、年號,我還給這新王朝製造了制朝圖案,我把這些東西彙編成了一本書,大老爺您看我這本書寫得怎麼樣。 地方官感覺很為難,這個人想要當皇帝,顯然是謀反,但誰都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個瘋子,是個精神病人,這個事怎麼處理呢?他就給乾隆寫了一封奏摺。乾隆一看山東地方官的彙報,就先問這個地方官,說這個丁文斌身體狀態怎麼樣,還能活多長時間? 山東巡撫向乾隆彙報說丁文斌本來身體就很差,又怕他裝瘋賣傻,所以曾經對他動用大刑,打了好幾次,現在估計他活不了太長時間了。 乾隆為什麼要關心這個丁文斌的身體呢?是想把他提前放出來,還是想給他治病呢?都不是。乾隆接到山東巡撫的彙報就作了一段批示,說要是按照咱們大清王朝正常的法律程序,把這個案子報到刑部搞一個三方會審,然後再報到我這裡,我再諭旨行文到山東,三個月過去了,可能最後判決時丁文斌已經死了,那就讓他逃脫了法網,逃脫了懲處,這無論如何是不行的。 所以接到諭旨的當日就要把他提出來凌遲處死。所以接到乾隆這道上諭,山東巡撫就把丁文斌從牢里提出來,號召濟南老百姓都來觀看,然後在萬頭躥動之下把丁文斌一刀一刀凌遲處死。 像丁文斌這種瘋子文字獄在乾隆朝還不止發生這一起,一共發生21起,其中有七起主角是瘋子,都被乾隆處死。乾隆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了殺一儆百。他要搞恐怖組織,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乾隆晚年的社會動蕩加劇,社會矛盾很突出,所以他要搞一些恐怖組織。 乾隆的意思是,一個瘋子想要造反我都要這麼對待他,如果正常老百姓想起來造反肯定沒有好下場。所以說乾隆為了達到他的政治穩定,無所不用其極。他可以最仁慈,他也可以最殘忍,一切都是為了他的政治需要。 乾隆通過他強有力的政治手段,對社會各個層面都做到了強有力的控制,就實現了長達64年的政治穩定。與此同時,經濟不斷發達,造就了中國最長一個盛世——乾隆盛世。通過這種方式得來的盛世顯然是有問題的。 接下來我通過一個西方視角看一下乾隆盛世存在的一些問題。 什麼樣的西方視角?乾隆晚年,英國派過一對使臣來到大清王朝,這些英國人把他們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好多書,後來在歐洲出版,這些書也有好幾本今天已經翻譯成漢語,大家很容易找到。 那麼英國為什麼要派一對使臣到中國來呢?那時候他們想跟中國建立一個平等的外交關係,想跟乾隆互開大使館,互派大使。來到中國之前,這些英國人對大朝王朝抱著非常美好的想像,但是到了之後他們發現,大清王朝很多方面跟他們想像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總結了一下有三點不一樣: 第一點,大清朝不如他們想像的那麼富庶。 來到清朝之前,這些英國人每個人差不多都讀過一本書,就是那本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遊記》中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國家,遍地都是黃金,人人都穿著綾羅綢緞。 但是到了中國之後,這些英國使臣發現不是這麼回事。英國人到了中國的第一個大城市是天津,他們坐船來到天津口岸,天津的知府非常重視,因為乾隆皇帝早已經給各地官員發下了諭旨說誰要是見到英國人,一定要好吃好喝好招待,因為人家不遠萬里來進貢,誠意可感。 乾隆認為英國人是來進貢的。所以天津知府就弄了好多活雞、活豬、活牛、活羊送到英國船上,因為他們知道英國人航海九個月,船上肯定缺乏活的肉食。那麼這些雞鴨牛羊在運輸過程中因碰撞而死,到了船上放了兩天有點變質了,英國人就把它們扔到海里去了。 這時候海岸上站了好多中國人在那看熱鬧,因為誰也沒見過金髮碧眼的洋鬼子,頭一次見感覺很新鮮。一看英國人船上扔下來這些死物,有好幾十個人也不管會不會水就往水裡跳去搶這些東西,英國人一看就明白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很低,要不然不至於連這些已經變質的肉都搶。 接著天津知府又派了一些老百姓去船上給英國使臣服務,掃地做飯,端茶倒水。這些英國使臣一看大清帝國的子民有個突出的印象,就有點像我們今天到北朝鮮去旅遊,有個很明顯的印象,什麼印象呢? 就是北朝鮮除了金正恩一個胖子之外,其餘的人都很瘦,枯乾瘦小。英國人到了中國之後發現底層社會的這些人也都是,幾乎沒見到一個胖子,所以他們第一個印象就是乾隆盛世,其實是一個飢餓的盛世,所以我以前出過一本書就叫《飢餓的盛世》,就是寫乾隆朝的。 講到這可能有的朋友有點疑問,為什麼盛世老百姓還吃不飽?因為乾隆盛世跟以前盛世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前面講的人口增長得太快,人口從一億四增長到三個億,翻了一番。 雖然乾隆很重視農業,發展農業也很有辦法,乾隆朝的農產量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但是最高也不過是提高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但是人口卻增長了百分之百,一平均後人均糧食佔有量又是中國曆朝中最低的。 有一個數據,宋朝人均糧食佔有量1400多斤,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一個王朝,清朝是700多斤,只有宋朝的一半。這700多斤並不是都吃到肚子里去了,其中很多要轉化成肉類、奶類,特別是要供貴族消費,人均只能勉強溫飽。 所以乾隆朝是一個飢餓的盛世。這是英國人到中國的第一個感受。 第二點,乾隆朝不僅是一個物質上、經濟上貧困的時代,也是一個政治上貧困的時代。 為什麼說政治上貧困呢?這些英國使臣到了中國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情,他們到達的第一個中國城市並不是天津,而是浙江的定海,因為他們不熟悉中國的海路。到了定海之後他們找到了當地最高官員——定海總兵,讓總兵幫忙找兩個領航員把他們領到天津去。 定海總兵因為也接到了乾隆的諭旨,要好好接待英國人,所以答應幫忙。但是定海總兵幫忙的方式跟英國人想像得不一樣。英國人認為總兵會花重金招募。但總兵的辦法是派出手下所有的士兵滿大街抓人,航過海的都被抓來,然後總兵一個一個審問,最後挑出兩個以前去過天津的。 總兵要求他們收拾一下行李馬上出發,而且一文錢不給,路費要自理。這倆人雖然很不情願,但是總兵威脅他們不去就把他們抓起來,這兩人沒辦法只好跟英國人走。 這一幕是英國人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的。所以在他們的回憶錄里寫道,從這一幕我們可以看出大清帝國給他的子民提供的政治保護是很不美妙的。 因為那個時候歐洲的政治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高度。在乾隆時期歐洲曾經發生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個事情我在好多文章當中見到過,具體細節我沒有考證過。 乾隆十二年的時候,普魯士的國王叫腓特烈二世給自己修過一個宮殿叫夏宮,夏天去避暑。宮殿修得很漂亮,很高大,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選址不太好,這個宮殿蓋在一個磨坊的旁邊。 我們知道那時候歐洲都是靠風力轉動磨坊,宮殿把磨坊旁邊的風給擋住了,就影響了風磨轉動的效果,磨坊主就跑到法院把國王給告了,國王沒辦法,後來只能給予賠償。通過這兩件事一對比,你就能看出那時候中西政治文明已經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英國使臣說乾隆朝也是一個政治上貧困的時代。 英國人觀察到第三個重點是什麼呢?英國人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也有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當然國民性是後來提出的一個詞,但是英國人那時候對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也有一個很深刻的觀察。 來到中國之前,英國人對中國人是很尊重的,因為那個時代歐洲有過一場中國熱,即崇拜中國的熱潮。當時,歐洲好多傳教士把中國四書五經翻譯到了歐洲,歐洲上層知識分子一閱讀這些書,這些書當中描繪的圖景是什麼樣呢?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管理得井井有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一個父臣制的親情原則進行管理,所以歐洲人很羨慕中國,說中國是一個高度文明,又高度穩定的國家,比歐洲這種小國林立,不停打仗的狀況要強得太多,所以他們非常崇拜非常嚮往中國。 所以法國的大學者伏爾泰那個時候成天在自己小書房中掛著孔子掛象,每天起來都要向孔子行禮。所以英國使臣認為中國老百姓文明素質是非常高的,但是到了中國之後,他們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我們講過天津知府派了一些人給英國人做飯,有一天晚上馬戛爾尼(英國使團團長),副使斯當東,他們倆讓廚師給他們做兩隻雞,廚師把紅燒雞塊端上來了,做得挺好吃,但是吃著吃著,這幾個英國人發現問題了,就把這個廚師叫過來問,說你們中國的雞每隻長几條腿?廚師說兩條啊,怎麼了?馬戛爾尼就說,我總共讓你做兩隻雞,這盤子里怎麼一共只有兩條雞腿?廚師一聽哈哈一笑,回到廚房把他藏下的兩條雞腿又拿出來端到桌子上來。 所以後來馬戛爾尼寫回憶錄說,這些普通的中國人非常容易撒謊,你指出來他們也毫不羞愧,所以他們對中國人的道德素質評價很低。 關於國民性他們還有第二個觀察。前兩年咱們國家發生了一件事,佛山小月月事件大家應該都知道。佛山一個小孩叫小月月,在農貿市場被一輛車壓倒了,前後從那走過十八個人沒有一個人管,後來來了第二輛車把那個小孩給壓死了。這個新聞發生之後,大家都痛心疾首,說中國國民性怎麼變成這樣了。其實這種事在乾隆朝就發生過,而且被英國人看到了。 那時候英國人到了天津之後,他們按慣例換上中國官府提供的官船沿著運河北上北京,在運河的兩邊停著好多小船,小船上站滿了中國人,站在那看熱鬧。 有一條小船站了40多人,人太多,英國船經過的時候,大家都往能看得著的這邊擠,結果船翻了,40多人都掉到河裡了,英國人發現周圍有十來條小船,沒有一個人跳下去救人。英國人說我們趕緊停下來救人吧,但是中國的水手們跟他們說:我們朝廷有規定,官船不能隨便停船,於是就這樣開走了。 英國人說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掉到河裡這一船當中有好幾個人是不會水的,最後起碼有四五個人淹死了。所以英國人感覺特別奇怪,那時候英國在世界各地有好多殖民地,說我們走遍了全球,見識了各種人種,見識了各個國家,沒見到任何一個國家人民的性格是這樣的,中國人太奇怪了。 而且英國人以前在他們的殖民地接觸過一些海外華人,菲律賓,巴達維亞等等,他們本來感覺中國人挺好,挺善良,挺溫順的,為什麼生活在本土的中國人彼此之間如此冷漠呢?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使臣馬戛爾尼得出一個結論,認為中國的統治者按照他們的需要刻意塑造了這樣的國民性格。這個是關於中國國民性最早的一段論述。 以上就是我通過英國使臣的眼睛來觀察乾隆盛世的一些問題,通過這種觀察我們就能看到: 縱向看,乾隆盛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盛世,但是橫向看,它是一個飢餓的盛世,是一個恐怖的盛世,是一個基於統治者最大利益打造出來的盛世,那麼這樣的盛世註定不能持久。 所以在乾隆死後40年就爆發了鴉片戰爭,大清王朝就踏入了萬劫不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這樣一個境地。事實上乾隆晚年這個盛世就已經崩塌了,乾隆晚年爆發白蓮教起義,實際上就已經宣告了康乾盛世的終結。(本文為作者在高和分享讀書會的演講) ~~~~~~~~~~~~~~~~乾隆盛世,飢餓的盛世2016-11-01 平譲崔成浩盛世下極端貧困的人。所謂的「乾隆盛世」,當時中國百姓的真實生活如何呢?對此英國人有詳細記載。馬可·波羅驚嘆中國是「塵世可以想見的最繁華的地方」。十八世紀末來到中國的英國人卻驚訝地發現,與黃金遍地的傳說相反,中國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窮困之中。中國送來的食物過多,並且「有些豬和家禽已經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國人把一些死豬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熱鬧的中國人一見,爭先恐後跳下海,去撈這些英國人的棄物。「但中國人馬上把它們撈起來,洗乾淨後腌在鹽里」。貫徹皇帝旨意,在一切環節中全力展示帝國的富強。但這一旨意畢竟沒有被每一位普通百姓所領會,他們關心自己的胃更甚於國家的尊嚴,這個細節一下子暴露了中國的尷尬。事實上,在登陸中國後,英國使團一再震驚的,是繁華表象下的貧窮。中國人一向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的也不放過。還有隨處可見的棄嬰。道路兩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隨時都有可能露出一隻蒼白的小手。棄嬰在基督教國家中是不可饒恕的大罪,但是中國人卻視為平常。很明顯,這是人口壓力和貧困所致。乾隆僅僅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說勞民傷財太輕,簡直是禍國殃民。當時的中國正值」乾隆盛世」,中國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對這次英國人的來訪,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準備。皇帝確定的接待工作方針是,一要隆重熱烈,照顧好外國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證他們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這個機會,充分展示中國的富庶強大。據估算,英國人一行使北京花費了五十多萬兩白銀,即十七萬三千多鎊白銀。折成今天的幣值,為一億零三百八十萬元人民幣。這其中當然不包括皇帝賞賜的禮品,這些禮品價值要遠遠高於此數。比經濟上的貧困更令人驚訝的是政治上的貧困。「富人對於吃飯真是過於奢侈了。他們每天吃幾頓飯,每頓都有葷菜許多道。」與底層的普遍貧困強烈對照的,則是上層社會生活的豪奢。雖然底層社會中很少發現臉色紅潤的人,但衙門中卻不乏胖人,這些達官貴人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就是吃。那是的房子只有兩種,一種是大富之家,一種是貧寒人家。「所經過的地方以及河的兩岸,大多數房子都是土牆草頂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裝飾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國家裡,富有者和赤貧之間,還有著許多不同等級的中等人家」,富者甲第連雲,貧者無立錐之地』……但這句話在其他國家並不適用。皇權天下沒有中間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因擁有財富和獨立的觀念,在自己的國度里舉足輕重;他們的影響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視而不見的。事實上,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乾隆盛世,所有的富人幾乎同時都是權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說,人的財富積累主要是靠權力來豪奪。專制是超經濟的,經濟永遠屈居於政治之下,也就是說,財富永遠受權力的支配,一旦沒有權力做靠山,財富也很容易化為烏有。「在那時,窮而無告的人處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們沒有任何訴苦伸冤的機會。」對於窮人來說,「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在皇權時代中,個人財產權卻屈居政治權力之下。「老百姓所有的有關財產的法律確實都不足以給人們那種安全感和穩定感,而恰恰只有安全感和穩定感才能使人樂於聚積財產。對權勢的憂懼也許使他們對那些小康視而不見,但是那些大富卻實難逃脫他人的巧取豪奪……執法機構和執法方式如此不合理,以至於執法衙門有權凌駕於法律之上,使得對善與惡的評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執法官員的個人道德品質。」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寫這些的時候我不得不把「乾隆盛世」真實與當下聯繫起來,想必「乾隆盛世」在國人和乾隆看來也是「和諧社會」吧。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千百年來在廣闊的土地上重複莊嚴的毀滅,而又在本質上毫無變化。
推薦閱讀:
※我是監獄民警,面對罪犯,十年努力,一事無成,按著罪犯的邏輯同流合污,官私兩面才吃得開。該改變自己嗎?
※為什麼全世界有那麼多窮人,其有效需求卻不足?
※當年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之後,美國為什麼沒有為此大肆慶祝和紀念?
※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托洛茨基主義政黨現在是否合法?有比較有代表性的托派政治團體嗎?
※有沒有寫中國社會現狀較為客觀深刻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