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談

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主要書寫工具。拿毛筆寫字跟拿筷子吃飯、用鐵鍬鏟土一樣,如果方法不對,是費力而又難於達到目的的。所以,初學書法宜先學會正確執筆。關於執筆的方法,歷來有很多的名目,書家的意見也不盡相同。這裡主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我們認為比較科學,為多數書家普絕俠用的方法,這就是前人稱之為「撥橙法.的傳統執筆法(見圖1)。唐代陸希聲曾將這種執筆法的要領歸結為五個字:撅、押、勾、揭,抵。下面依次分別作簡要的說明:

撅,就是按的意思,即以大拇指羅紋處按住筆管,向右前方與食指相對用力。

押,食指彎屈下傾,用第一關節靠大拇指的邊側押京筆管,與大拇指相對用力。大拇指的振與食指的押主要是對筆起固定的作用。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用食指的中節著筆管,那樣牢是牢固了,但是不能靈活運轉。

勾,中指彎曲,指尖斜下向內,以羅紋心著筆管,勾住筆管的外側向手心方向用力。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揭,也叫格,是無名指彎屈,用指甲與肉交際處抵住筆管,向外向上用力,即與中指的用力方向相反。勾與揭主要是在運筆時能對筆起迴環使轉的作用。

抵,小指彎屈如無名指並緊貼無名指。抵是對揭的輔助。

這種執筆法的優點是,五指屈伸自然得當,用力齊均,筆在手中不僅穩當,而且還便於書寫時前後左右迴旋運轉。執筆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第一,各個手指不要死聚在一起,無名指和小指的指尖不要扣入掌心窩內,否則在運筆時就不能靈活自如。古人講執筆要「指實掌虛」,所謂「指實」,是手指的著筆用力都落到實處,讓它們弟兄五個能齊心協力,切切實實地各司其責,各盡其力,所謂「掌虛即,就是不要緊攝五指,讓手指和筆管與手心之間自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形成一定的空檔。「指實」與「掌虛,都是為了保證運筆的 「靈活勁兒」的。有人把「指實」理解為用力死捏筆管,把「掌虛」說成是寫字時掌心處要能擻住一個雞蛋(就是說寫字時手指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姿態,不能有所屈伸,否則雞蛋落地),這是附會之談,不可相信。第二,不要握筆過緊。不知什麼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傳起一個故事,說王獻之六七歲時練寫字,他的父親王羲之從後邊拔他的筆,竟然沒有被拔掉,因而王獻之也成了大書法家。一個壯年男子居然拔不動小孩子手中的一支筆,除非這孩子是個天才的大力士,這個故事即便當年真有,也不過說明兒時的王獻之不僅注意力集中,而且替覺性很靈,他先u來「偷襲」拔筆,立刻被他發覺,有意緊撰筆管而沒被拔成罷了。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後來的人誤解為王獻之寫字時就是死A筆管的,於是根據這個故事演繹出這樣一句話,說是執筆時要意欲「捏碎此管」。要把筆管捏碎,非使出吃奶的力量來不可。這樣過緊地握筆,碗也就死了,臂也就死了,全僵了,,怎麼能使筆在手中揮運自如而把筆道寫活呢?如果我們吃飯時,也意欲「捏碎此筷刀,花生豆就必定夾不到嘴裡,騎自行車要是也意欲「捏碎此把」,就勢必要摔下馬路溝。拿筆寫字難道不也是「情同此理」嗎?當然,執筆是要用一定力氣的,但用力大小要適度,既要拿穩,又要拿松,時松時緊,要隨寫字大小的不同和筆畫用力輕重的不同而自然變化,千萬不可一味地為緊而緊。王羲之拔筆的故事,歷代都有人傳播,流傳至今,不但家喻戶曉,而且成了許多家長和教師啟蒙第一課必說的「佳話」,可謂流毒甚廣。這樣的謬誤是早就應該駁正的。

關於執筆,歷來還有許多神奇玄虛的說法,比如用三指執筆,以食指、中指的指尖放在筆管前面,拇指壓在筆管的裡面,而皆作弧形捏住筆管,使虎口成圓形,這就叫做「龍睛法」;要是虎口成扁圈形,就稱之為「鳳眼法」;還有於腕向里扭 「鳳眼法」;還有千腕向里扭著,又美其名為「回腕法,(圖2),等等。這樣執筆,書寫起來,既吃力又不靈便,實在是自找彆扭,「執筆無定法,(蘇東坡語)。筆有大小輕重和形制的不同,少護也有大小、書體和書寫處所的差異,書家自然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與自己的習慣而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不必拘泥於一種,但是總要以運筆靈活,便於表現其點畫的藝術效果為準。

傳 藏

唐 明

宋 清

古 遺

韻 珍

字畫鑒定交流 修復 微信號:swjy88

推薦閱讀:

郭沫若書法欣賞:獨創郭體回鋒轉向逆入平出
[轉載]中國文字史、書法史、硬筆書法史概述
《中國書法史》(習題與答案)3
淺談書法藝術的四種要素
行草書法作品欣賞(下)【書法園地】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