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興安盟
興安盟
「盟」作為行政區劃建制,是沿用了清朝時期盟旗制度時的舊稱,「盟」相當於地市級行政建制,「旗」相當於縣(市)級行政建制。在清朝以前,北方廣大地區的蒙古各部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生活在一起的,這種部落是生產單位、社會生活和軍事單位合一的組織。為了有效地加強對蒙古各部的統治,清太宗皇太極1636年即皇帝位後,開始對蒙古部落「拆部編旗」,實行盟旗制。就是在蒙古原有的土地和習俗不變的基礎上,根據滿州八旗制度的原則,對蒙古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各大部落採取「眾建而分其力」的策略,重新編旗劃界。小部落合為一旗,大部落分為數旗,各旗互不統屬,分別直隸於朝庭並由朝庭委派的地方官節制。這時的旗,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組織,一方面它是清王朝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政權,另一方面又是清王朝賞賜給蒙古貴族的世襲領地,直接聽命於朝庭。每旗設札薩克一人管理旗務。札薩克為世襲制,既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又是一旗之內的封建領主,蒙民通常稱其為王爺。若干的旗組成一盟。清王朝將內蒙古地區共劃分為6個盟49個旗。嫩科爾沁地區的科爾沁、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札賚特四部10旗編為哲里木盟;此外還有卓索圖盟、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盟長的主要職責是:「簡軍實,閱邊防,理訟獄,審丁冊」,戰爭爆發時還要率領所屬兵丁出征作戰。清代的盟是各旗間的會盟組織,總體上說還是一種部族間相對鬆散的地方聯盟,不具有政權性質,直到民國以後才發展為旗之上的地方政權。實行盟旗制度,是清王朝在蒙古地區實行的重要社會組織制度。
興安盟是從古哲里木盟劃分出來的,最早成立於1946年1月,是目前全國僅有的三個盟之一,另兩個盟分別是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古哲里木盟共有十旗,即科爾沁部分左右翼各三旗共六旗、杜爾伯特部一旗、扎賚特部一旗、郭爾羅斯部分前後各一旗共二旗。十旗中,興安盟有四旗,且十旗會盟地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興安盟的區劃服從革命戰爭需要和以後國家政治經濟需要而幾經變更,現轄三旗一縣二市,即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扎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科爾沁右翼中旗。烏蘭浩特市是興安盟盟委、盟行署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興安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因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而得名。興安盟東北與黑龍江省相連,東南與吉林省毗鄰,南部、西部、北部分別與內蒙古的哲里木盟、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盟相連。西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26公里。興安盟在國內處於東北經濟區,在國際上處於東北經濟圈,地理位置優越。興安盟南北長380公里,東西寬320公里,總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全盟總人口161.3萬,其中漢族87.4萬人,佔54.2%;蒙古族66.6萬人,佔41.2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7.3萬人,佔4.53%。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由蒙、漢、朝鮮、回等20多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興安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它地處大興安嶺東南麓,是著名的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處於科爾沁草原北部,自古以來就是水草豐美的牧區,是中國最美的兩大草之一( 另一個是呼倫貝爾草原),現在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基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興安盟境內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證明大約在距今三千年至一萬年間,興安盟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到秦代,這裡是東胡人的游牧之地,漢、魏、晉時期為鮮卑屬地,南北朝時期為室韋地,唐代分別隸屬於室韋、松漠、饒樂三個都督府,遼代為上京道泰州轄地,金代為臨潢府泰州轄地。成吉思汗時代,興安盟就是蒙古大軍征戰的地方。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有六大戰役是帶有決定意義的,其中兩次大戰役發生在興安盟。一次是1202年的「闊亦田之戰」。據史家認為,闊亦田地區在今興安盟阿爾山市哈拉哈河上游一帶。鐵木真聯合克烈部首領王罕在這裡擺下戰場,擊敗了乃蠻部及蔑兒乞惕、斡亦剌惕等部的聯合進攻,佔有了克魯倫河至哈拉哈河的廣闊牧場,鐵木真成為蒙古部的唯一首領。另一次是1203年的「合蘭真沙陀之戰」。史家認為合蘭真沙陀之戰的戰場就在今烏珠穆沁旗北境和阿爾山一帶,克烈部首領王罕首先在阿爾山西南向鐵木真發起了戰爭,鐵木真戰敗,沿著哈拉哈河退向貝爾湖。經過一段休整後,鐵木真趁王罕舉行大宴時突然發兵包圍了王罕的營帳,雙方大戰三個晝夜,王罕大敗,其部眾全部成了俘虜,王罕也在逃亡中被殺死。
興安盟中北部地區還是蒙金長期對峙的前沿地帶和爭奪的戰場。金王朝為防禦蒙古鐵騎的侵襲,從12世紀金太宗天會年間開始,花了幾十年時間,沿興安盟中北部一帶修築了規模宏大的界壕,被稱為「金長城」,總長近5000公里,在興安盟境內通過的共有4條。這些軍事防禦工程,如今仍然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似乎在向人們默默地講述著當年蒙金對峙的歷史。
15世紀上半葉,一部分科爾沁部蒙古進入嫩江流域,被稱為嫩江科爾沁或嫩科爾沁,他們生活的草原也被稱之為科爾沁草原。「科爾沁」一詞源於鮮卑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當年,成吉思汗和他的二弟哈薩爾從各萬戶、千戶中精選年輕力壯、武術高強、箭法出眾的神箭手所組成的的一支近衛軍,人數從幾千到一萬人不等。這支近衛軍被稱為「科稱沁」。科爾沁這個軍事機構,平時負責護衛「帥帳」的衛隊,戰時則是衝鋒陷陣的主力,屢立戰功。後來,「科爾沁」逐漸演變成了哈撒爾後裔所屬各部的泛稱,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
16世紀中葉的明正德年間,為躲避戰亂,哈薩爾第十四孫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領嫩科爾沁部南遷,進入今天的科爾沁草原地區。科爾沁蒙古進入科爾沁草原後,得到了迅速發展。奎蒙克塔斯哈拉把他的眾多子孫分封在科爾沁草原各地。以後樹大分支,嫩科爾沁部內部又衍化成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拉特等八個小部落,史稱「內札薩克八部」,這些奎蒙克塔斯哈拉的受封子孫便成為嫩科爾沁各部的大小領主。以後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拉特等部落先後西遷,清朝將阿魯科爾沁部安置地處大漠南北大通道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將茂明安部、烏拉特部、四子部落安置在大青山、烏拉山一帶,以防守陰山各口。而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和郭爾羅斯等嫩科爾沁人則始終居住在傳統的科爾沁草原,清初被劃分為十旗。以後,嫩科爾沁人在科爾沁草原博大的自然環境里,孕育出了無數的胸懷寬廣、吞吐四海的大英雄,他們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開疆拓土,立馬揚威,演繹了無數驚天動地的故事,為整個民族進步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盛立下了不朽的豐功。科爾沁草原通常是指北自大興安嶺中部山脈南側,東起嫩江、南至遼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總面積大約40多萬平方公里。
到了現代,在興安盟的土地上曾上演了許多震驚中外的大事件。1931年6月的「中村事件」就發生在興安盟科右前旗的察爾森鎮,此事件後來成為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導火索。日偽時期,興安盟和整個東北地區一起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王爺廟即今烏蘭浩特設立了興安省,下轄興安南、北、東、西四個分省。 1934年10 月,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東北實行了劃小省份、分而治之的策略,將整個東北地區劃分成14省,其中興安一省變4省,即撤消興安省,把四個分省升格為省。興安南省省公署初設於鄭家屯,1935年遷至王爺廟,興安盟屬興安南省管轄。1941年又將興安東、西、南三省合併成立了興安總省,省會仍駐王爺廟。作為淪陷區,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揮著血和淚,苦苦掙扎著度過了14年的漫漫長夜。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打垮了百萬日本關東軍,興安人民與東北人民一道迎來了解放。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王爺廟為中心的興安地區,爆發了一場規模宏大、洶湧澎湃的民族解放鬥爭,並取得了徹底勝利。1947年5月1日,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烏蘭浩特成立,早於共和國29個月成立了省級民族區域自治政權,樹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光輝範例。現在,我國已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洲、120個自治縣(旗),共155個自治地方,走的都是在興安盟烏蘭浩特開創的民族區域自治這條路子。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少數民族問題,可以說全國走的是內蒙模式,內蒙走的是烏蘭浩特模式。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興安盟烏蘭浩特是我國少數民族解放的起點、里程碑;是我國民族自治政策的首創之地、實踐之地、成功之地。在解放戰爭時期,興安盟位於東北戰場的北部,處於東北我軍主力的後方,是我黨我軍穩定的戰略後方和鞏固的根據地。為我軍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為解放戰爭戰場輸送了大批優秀兒女。2007年和2009年,自治區政府分兩批確認興安盟各旗縣市為革命老區,享受多重扶持政策。以地級建制全部確認為革命老區,在全國除延安市外,興安盟是第二個。
興安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盟無霜期為95天-145天,大部地區在110天-130天,年降水量平均400毫米-500毫米,適合一季作物生長。全盟現有耕地面積1000萬畝,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400萬畝。這裡,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較高,土質肥沃,可謂是一塊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凈土。興安盟的森林,是素有林海之稱的大興安嶺南麓山地的天然次生林區,也是國家培育後備森林資源的基地之一。全盟有林地面積3037萬畝,居全區第二位。森林面積202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2.5%,比全區高9個百分點。興安盟水資源居全區各盟市第二位,大小河流200多條。水資源總量73億立方米,年徑流量4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裝機23.4萬千瓦。有大中小型水庫18座。其中察爾森水庫庫容量13.4億立方米,集發電、灌溉、防洪、養魚之功能於一體,是我國東北地區四大水庫之一。
近年來,興安盟牢固確立新型工業化的主導地位、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動經濟增長由農牧業主導向工業主導、農牧業生產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城鄉發展由二元分割向城鄉統籌、區域經濟由封閉發展向融入東北和借力發展「四個轉變」,著力打造新型煤化工、能源、冶金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四大基地」,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等非資源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實現跨越發展,建設美麗富饒的新興安,朝著新的發展目標邁開了新的步伐。
興安盟旅遊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品位較高,近年來,全盟各地以科爾沁草原民俗游和冰雪洗浴游為主題,開發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民俗觀光旅遊、森林觀光旅遊、洗浴療養旅遊、那達慕旅遊、湖泊旅遊、革命歷史遺迹旅遊以及觀鳥、考古等多種旅遊項目。興安盟已經成為蒙東地區旅遊業的熱土,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