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用詞(八) 93字

建置罷 學養 干謁 徇矯效 留遣逢候延 勝敗守破騎伏圍突 禽縱購抑按 擢挾將 烝亨 顧察裁斷 奏敕 委捐詳詐 與奪 至止 寤寐 恨驚冀 貴賤 壯大多 篤專壹 稍略 輒猶  陰陽 休咎 機要 祖賓郎男 部曹 鄰里 獄闕祠第屏帳壁案 字畫 項乳體意  453.【建】  (一)豎立。老子五十四章:「善~者不拔。」(善於豎立的,人家拔不掉。)引申為豎起,特指豎起旗鼓、旌節。左傳哀公十三年:「~鼓整列。」(整列:擺開陣勢。)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大將之旗鼓。」丘遲與陳伯之書:「乘軺~節。」(軺yáo車:古代使者或被徵召者所乘的一種輕便車。)  (二)設立,建立。左傳襄公三年:「~一官而三物成。」史記淮陰侯列傳:「欲~萬世之業。」  (三)向在上者提出意見。漢書霍光傳:「何不~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又東平思王宇傳:「~欲使我輔佐天子。」  (四)建築。水經注廬江水:「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也。」(精舍:這裡指寺院。沙門:和尚。)  454.【置】  (一)安放,放,安置。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則受璧,~之坐上。」又淮陰侯列傳:「~之亡地而後存。」又:「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江南。」引申為擺設。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乃~酒。」漢書霍光傳:「乃謀令長公主~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又為安置在某一職位上。史記項羽本紀:「因~以為上將軍。」韓愈進學解:「投閑~散。」(置散:安置在不重要的位子上。)  (二)建立,設立。多指機關或官職。漢書張禹傳:「~從事史五人。」漢書霍光傳:「~園邑三百家。」引申為購置,特指購買產業。宋史食貨志:「女適人以奩錢~產,以夫為戶。」(奩lián錢:陪嫁的錢。)  (三)放下來,擱下,放開,放棄。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則~車騎,脫身獨騎。」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若嬲之不~。」(嬲miǎo:戲相擾。)鮑照擬行路難:「棄~罷官去。」引申為赦免。史記淮陰侯列傳:「高帝曰:』~之。『乃釋通之罪。」  (四)驛車,驛馬。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郵而傳命。」蘇軾荔枝嘆詩:「十里一~飛塵灰。」按,「置」字的意義隨時代而不同:大約在先秦時代,「置」指驛車;漢代以後,「置」指驛馬。  [辨]置,置。二字在上古不同音(「置」在錫部照母,「置」在職部知母),意義也不完全相同。「置」字一般只用於「安放」的意義,如詩經周南卷耳:「置彼周行」,左傳宣公二年:「置諸畚。」其餘的意義都只寫作「置」,不寫作「置」。  455.【罷】  (一)停止。論語子罕:「欲~不能。」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朝,出止車門。」王勃滕王閣詩:「佩玉鳴鑾~歌舞。」  (二)罷免,撤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后大怒,乃~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歐陽修瀧岡阡表:「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  (三)讀pí,通「疲」。疲勞。史記淮陰侯列傳:「能千里而襲我,亦已~極。」賈誼過秦論上:「率~散之卒,將數百之眾。」  456.【學】  (一)學習。論語述而:「~而不厭。」又子張:「~而優則仕。」又子路:「樊遲請~稼。」又名詞。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成語有「求~」,「治~」。注意:「學」字用作不及物動詞時,泛指學習。古人所謂「學」,一般指書本知識,但也有師傅口授的知識,這些知識有的是關於政治的,有的是關於生產的,有的是關於修養的,等等。「學」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則專指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如「~稼」,「~詩」等。  (二)學校。禮記學記:「比年入~」。(比年:每年。)又:「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術就是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太學]古學校名,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最高機關。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  457.【養】  養活,使能生活下去。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戰國策齊策四:「是助王~其民也。」又特指奉養[父母或其他尊親]。戰國策齊策四:「至老不嫁,以~父母。」李密陳情表:「臣以供~無主,辭不赴命。」歐陽修瀧岡阡表:「祭而豐不如~之薄也。」舊時於奉養的意義讀去聲(yàng)。 [辨]養,畜。養指養人,畜(xù)指養禽獸,雖然也有通用的時候,如孟子梁惠王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倡優畜之」,但那是就「低賤」的人而言,在多數情況下還是有分別的。  458.【干】  (一)盾牌。禮記檀弓下:「能執~戈,以衛社稷。」「干戈」二字連用,往往表示兵事。論語季氏:「而謀動~戈於邦內。」  (二)岸。詩經魏風伐檀:「置之河之~兮。」杜甫有客詩:「謾勞車馬駐江~。」  (三)犯,冒犯,觸犯,沖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國之紀。」孔稚珪北山移文:「~青雲而直上。」李白古風五十九首:「鼻息~虹蜺,行人皆怵惕。」杜甫兵車行:「哭聲直上~雲霄。」  (四)追求。論語為政:「子張學~祿。」引申為向統治者獻策以追求祿位。史記淮陰侯列傳:「數以策~項羽。」列子說符:「好學者以術~齊侯。」「干謁」二字連用,表示為了謀求祿位而謁見當權者。杜甫赴奉先縣述懷詩:「獨恥事~謁。」  (五)〔~支〕指天乾和地支。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相配,凡六十組而循環。即甲子、乙丑等直到癸亥。東漢以前用來紀日,建武(公元五六年)以後,也用來紀年。  (六)〔若~〕〔如~〕指不定的數目。禮記曲禮下:「聞之始服衣若~尺矣。」任昉王文憲集序:「是用綴緝遺文,永貽世范,為如~袟,如~卷。」(袟(帙):讀zhì,書套。)  (七)關,發生關係(晚起義)。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詞:「非~病酒,不是悲秋。」  459.【謁】  告,稟告。左傳隱公十一年:「惟我鄭國之有請~焉。」漢書霍光傳:「~於高廟。」引申為謁見。古代的謁見是把姓名籍貫官爵寫在名片上,並寫明因何事求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欲~上,恐見禽。」漢書霍光傳:「使蒼頭奴上朝~。」杜甫赴奉先縣述懷詩:「獨恥事干~。」  460.【徇】  (一)巡行,特指巡行以示眾。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殺顛頡以~於師。」引申為巡行並劫掠。史記淮陰侯列傳:「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趙,脅燕,定齊。」又項羽本紀:「籍為裨將,~下縣。」  (二)從。以身從人(從葬),以身從物,都叫「徇」。左傳文公六年:「奄息、中行、針虎為~。」漢書賈誼傳:「貪夫~財,烈士~名。」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國家之急。」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殉」。  (三)營謀,為......打算。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其私。」按,這個意義一般只用於「徇私」這個成語。  461.【矯】  (一)揉曲使直。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 栝烝~然後直。」(枸木:曲木。 栝yǐnguā:矯正曲木的工具。烝:烤。)「矯」又用於譬喻(抽象意義)。莊子胠篋:「為之仁義以~之。」文心雕龍鎔裁:「 括情理,~揉文采也。」現代有雙音詞「~正」。  (二)強的樣子。禮記中庸:「至死不變,強哉~!」今雙音詞有「~健」。〔~~〕勇武的樣子。詩經魯頌泮水:「~~虎臣。」  (三)假傳[命令]。戰國策齊策四:「~命以責賜諸民。」史記魏公子列傳:「~魏王令代晉鄙。」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及劾系魏其~先帝詔,罪當棄市。」  (四)舉。揚雄解嘲:「~翼厲翮,恣意所存。」陶潛歸去來辭:「時~首而遐觀。」  462.【效】  (一)致,呈獻。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首虜。」引申為交出,授與。左傳文公八年:「~符於府人。」(把符節交出給主管符節的人。)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貢獻,獻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願~愚忠。」又:「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愚計。」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信。」又:「誠欲~其款款之愚。」今成語有「~勞」,「~忠」等。  (二)結果,後果。淮南子修務:「哭者,悲之~也。」司馬遷報任安書:「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可見於此矣。」引申為有效(動詞)或效果(名詞)。漢書藝文志:「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者也。」後漢書班超傳:「固大喜,具上超功~。」(固:竇固。)蘇洵六國論:「斯用兵之~也。」現代有雙音詞「~果」,「~用」,「~驗」,「功~」等。  (三)模仿,仿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局趣~轅下駒。」王勃滕王閣序:「阮籍猖狂,豈~窮途之哭?」  463.【留】  停留,不走,不離開原地點。跟去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陶潛歸去來辭:「曷不委心任去~。」文心雕龍鎔裁:「字去而意~。」「留」又用於使動意義,表示不讓走,不讓離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沛公與飲。」引申為拘留,扣留。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令騎~灌夫,灌夫欲出不得。」  464.【遣】  (一)派遣,差使,打發。史記項羽本紀:「乃~其子宋襄相齊。」引申為放逐,遷謫。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中。」又為排遣,使離開(後起義)。杜甫白水崔翁高齊詩:「贈此~岑寂。」  (二)釋放,放走。後漢書班超傳:「欲示以威信,釋而~之。」又:「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之。」  465.【逢】  (一)遭遇。詩經邶風柏舟:「~彼之怒。」又王風兔爰:「~此百憂。」左傳宣公三年:「魑魅罔兩,莫能~之。」(罔兩:即魍魎。)引申為遇見(後起義)。李白清平調:「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  (二)迎。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迎楚軍。」「逢」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迎合。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君之惡。」今成語有「~迎」,表示在言語或行為上討好別人。  [辨]逢,遇,遭。在遭遇的意義上,「逢」「遇」「遭」都是同義詞。但「逢迎」的意義不能用「遇」或「遭」,「待遇」的意義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較多地用於不幸的事,如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恐遭此患也」,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466.【候】  (一)守望,放哨。戰國策秦策四:「韓必為關中之~,......而魏亦關內~矣。」又指哨所。史記律書:「願且堅邊設~。」這種意義又寫作「堠」。蘇軾荔枝嘆詩:「五里一~兵火催。」引申為伺候,偵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亦已使人~伺。」漢書霍光傳:「~司光出沐日奏之。」[斥~]哨所。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未嘗遇害。」  (二)問候。漢書霍光傳:「禹故長史任宣~問。」  (三)氣候。按,古人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氣和候都和寒暖有關。後來連稱為「氣候」,也簡稱為「候」,指時令的寒暖變化。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衾枕昧節~。」杜甫雨詩:「白谷變氣~。」又秋行詩:「荊揚風土暖,肅肅~微霜。」[時候]時令和氣候。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玉霜夜下,旅雁晨飛,想涼燠得宜,時~無爽。」李清照聲聲慢詞:「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息。」  (四)癥候。陶弘景肘後方序:「其論諸病證~。」(證:通症。)  467.【延】  (一)引長,延長。左傳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禍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遷怒及人,命亦不~。」  (二)引進,迎接。戰國策齊策四:「宣王使謁者~入。」(謁者:通報的人。)引申為羅致,延請。漢書公孫弘傳:「以~賢人。」今有雙音詞:「~聘」。[~見]接見。漢書霍光傳:「~見姊夫昌邑關內侯。」  468.【勝】  (一)讀shēng,陰平聲。動詞,用於名詞的前面。禁得起。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不~桮杓。」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簪。」現代有雙音詞「~任」。  (二)也讀shēng。副詞,用於動詞的前面。盡。孟子梁惠王上:「谷與魚鱉不可~食,材木不可~用。」史記淮陰侯列傳:「所殺亡不可~計。」司馬遷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記。」  (三)打勝仗。跟敗相對。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勝」不說「贏」。引申為勝過(後起義)。杜甫北征詩:「顏色白~雪。」  (四)優美的,雅的,可喜可樂的(後起義)。王勃滕王閣序:「~友如雲。」又:「躬逢~餞。」又:「~地不常,盛筵難再。」「勝」又用作名詞,表示優美的山水或古迹。蘇轍快哉亭記:「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又:「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以自適也哉?」現代有雙音詞「名~」。  469.【敗】◎◎ :「至彭城,漢兵~散而還。」又項羽本紀:「宋義論武安君之軍必~。」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古人說「敗」不說「輸」。  [辨]敗,負。「敗」和「負」是同義詞,都表示打敗仗。但是「負」字一般只用於勝負對舉的時候;否則只說「敗」,不說「負」。例如「武安君必敗」不說成「武安君必負」;「兵未戰而先見敗征」不說成「兵未戰而先見負征」。  470.【守】  (一)防守,保衛。跟攻相對。孟子梁惠王下:「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之。」引申為保守,保持。戰國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願終~之。」揚雄解嘲:「故默然~吾太玄。」  (二)名詞。官職,職守。孟子公孫丑下:「有官~者,不得其職則去。」漢書藝文志:「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  (三)一郡的首長。史記項羽本紀:「於是籍遂拔劍斬~頭。」(籍:項羽的名。)又萬石君列傳:「慶自沛~為太子傳。」(慶:指石慶。)郡守又稱為「太守」。漢書龔遂傳:「上以為勃海太~。」歐陽修醉翁亭記:「太~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471.【破】  (一)打破。及物動詞。史記項羽本紀:「皆沈船,~釜甑。」射中箭靶叫做「破的」。曹植白馬篇:「控弦~左的。」引申為殘破。不及物動詞。杜甫春望詩:「國~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打敗(敵軍),攻破(城池)。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漢兵夾擊,大~虜趙軍。」蘇洵六國論:「六國~滅。」蘇軾赤壁賦:「方其~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現代有雙音詞「擊~」。  472.【騎】  (一)騎[馬]。史記項羽本紀:「駿馬名騅,常~之。」  (二)讀jì,去聲。騎兵。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餘~來見項王。「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馳入吳軍。」高適燕歌行:「胡~憑陵雜風雨。」  473.【伏】  (一)趴[在地上、床上等]。禮記曲禮上:「寢毋~。」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軾掉三寸之舌。」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則士有~死堀穴岩藪之中耳。」又古人以伏地表示尊敬或敬畏。漢書霍光傳:「召昌邑王~前聽詔。」又:「王離席~。」「伏罪」或「伏法」二字連用,表示因罪受到制裁或刑罰。司馬遷報任安書:「假令仆~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伏惟」二字連用,表示伏在地上想,是敬詞,常用於涉及君主的時候。楊惲報孫會宗書:「~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引申為埋伏。左傳庄公十年:「懼有~焉。」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  (二)夏祭名。夏祭為伏;冬祭為臘。楊惲報孫會宗書:「歲時~臘,烹羊炰羔。」杜甫詠懷古迹詩:「歲時~臘走村翁。」按:伏祭之名由三伏而來。三伏是:夏至後第三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  474.【圍】  (一)環繞。莊子則陽:「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引申為以軍隊包圍。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方急~漢王於榮陽。」高適燕歌行:「力盡關山未解~。」  (二)名詞。獵時的包圍圈。漢書霍光傳:「張~獵黃山苑中。」又量詞,表示打獵的次數(後起義)。李商隱北齊詩:「更請君王獵一~。」  (三)量詞。合抱為一圍(或雲直徑一尺為一圍,又雲周圍八尺為一圍,等等)。枚乘說吳王書:「夫十~之木,始生如葯。」  475.【突】  (一)很急速地向前沖或向外沖。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盜賊奔~。」又成語有「~圍」。[~如]副詞。突然。周易離卦:「~如其來如。」  (二)灶上的煙囪。漢書霍光傳:「曲~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漢書敘傳:「孔席不煗,墨~不黔。」(孔子的席沒有坐暖,墨子的灶突沒有薰黑,又踏上征途,周遊列國了。煗:同暖;黔:黑。)  476.【禽】  (一)鳥獸的總名。周易屯卦:「即鹿無虞,以從~也。」左傳宣公十二年:「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之未至,敢膳諸從者『。」漢書蒯通傳:「野~殫,走犬亨。」引申為一般的鳥獸。孟子滕文公下:「終日而不獲一~。」周禮天官庖人「六禽」,鄭玄註:「宜為羔豚犢麛雉雁。」(羔:小羊。豚tún:小豬。犢dú:小牛。麛mí:小鹿。雉zhì:野雞。雁:鵝。)三國時華佗創「五禽戲」。五禽指虎鹿熊猿鳥五種鳥獸。又為鳥類。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園柳變鳴~。」  (二)捉,逮住。史記淮陰侯列傳:「~趙王歇。」又:「欲謁上,恐見~。」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擒」。  477.【縱】  (一)釋放。跟「禽」相對。莊子胠篋:「掊擊聖人,~舍盜賊。」後漢書班超傳:「超~遣之。」引申為放縱,不拘束。離騷:「夏康娛以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齊已聽酈生,即留~酒。」蘇軾前赤壁賦:「~一葦之所如。」陸遊鵲橋仙詞:「華燈~博。」現代有雙音詞「放縱」,「縱容」。又引申為放[火]。後漢書班超傳:「超乃順風~火。」  (二)連詞。即使。史記項羽本紀:「~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三)讀zōng,陰平聲。豎的,直的,南北的方向。跟「橫」相對。荀子王制:「案以中立,無有所偏而為~橫之事。」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玉輦~橫過主地。」這個意義在上古一般寫作「縱」。漢書藝文志:「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賈誼過秦論上:「尊賢重士,約從離衡。」(衡:同「橫」。)  478.【購】  懸賞徵求。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我頭千金,邑萬戶。」又淮陰侯列傳:「有能生得者~千金。」  [辨]購,買,市。「購」和「買」不是同義詞,「買」和「市」是同義詞。「購」字在上古只是懸重賞以徵求的意思,所購的東西往往不是商品,跟買賣的性質大不相同。直到宋代,「購」字也只表示重價收買,跟一般的買還是有細微的分別的。  479.【抑】  (一)用手壓,摁。跟揚相對。老子七十七章:「高者~之,下者舉之。」「抑」常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按下來。漢書霍光傳:「朕以大將軍故,~而不揚。」又表示控制。漢書霍光傳:「宜以時~制,無使至亡。」史記魏公子列傳:「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秦兵,秦兵不敢出。」又表示克制自己,不驕傲。陸雲詩:「謙光自~,厥輝彌揚。」又表示不使太顯露。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之欲其奧。」  (二)[~郁],雙聲連綿字。苦悶的樣子。白居易與元九書:「彷徨~郁。」也作「悒鬱」。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獨悒鬱而誰與語?」  (三)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孟子梁惠王上:「~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抑」字又用來表示選擇的問。論語學而:「求之與?~與之與?」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取乎?~其無取乎?」有時候,兩個「抑」字前後呼應,也是表示選擇的問。韓愈送孟東野序:「~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  (四)副詞。「抑亦」二字連用,表示委婉語氣。文心雕龍物色:「屈平所以能洞鑒風騷之情者,~亦江山之助乎?」  480.【按】  (一)用手向下壓,摁(èn)。漢書霍光傳:「田延年前離席~劍。」字又寫作「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案灌夫項令謝。」引申為按下不用,抑止。史記淮陰侯列傳:「莫如案甲休兵。」今成語有「~兵不動」。  (二)勒住,拉住。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轡徐行。」文心雕龍情采:「~轡於邪正之路。」  (三)巡行,巡視。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遂西定河南地,~榆溪舊塞。」[~行]巡視。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復引諸王~行府庫。」後世官職有「巡~」。  (四)按照,依照。商君書君臣:「緣法而治,~功而賞。」(緣:依據。)漢書揚雄傳:「各~行伍。」  (五)查考,考察。賈誼治安策:「~之當今之務。」字又作「案」。論衡問孔:「案聖人之言,上下多相違。」  按:在古代「按」字往往寫作「案」。參看「案」字條。  [辨]抑,按。「抑」比「按」重,所以「抑」引申為壓抑、抑制,「按」引申為按照,依照。  481.【拔】  (一)拔起來,拔出來。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史記淮陰侯列傳:「~趙幟,立漢赤幟。」又項羽本紀:「於是籍遂~劍斬守頭。」引申為提拔。李密陳情表:「過蒙~擢。」  (二)突出,超出。孟子公孫丑上:「出乎其類,~乎其萃。」(萃:聚。這裡是「群」或「類」的意思。)成語有「出類~萃。」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俗之標,蕭灑出塵之想。」  (三)攻取,攻佔,佔領。史記項羽本紀:「襄城堅守不下,已~,皆坑之。」又魏公子列傳:「使蒙驁攻魏,~二十城。」  482.【擢】  (一)拔。枚乘說吳王書:「夫十圍之木,始生如櫱,足可搔而絕,手可~而拔。」(這裡「擢」指拔的動作,「拔」指拔的結果,即被拔了起來。)  (二)提拔,提升。漢書霍光傳:「~郎為九江太守。」李密陳情表:「過蒙拔~。」  [辨]拔,擢。「拔」和「擢」是同義詞,其間只有細微的區別。「擢」可以專指拔的動作而不涉及拔的結果,所以「擢而拔之」不能說成「拔而擢之」,「擢」也不能表示「攻取」或「佔領」。在提拔的意義上,「拔」往往指提拔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擢」往往指提陞官職。  483.【挾】  夾在腋下。孟子梁惠王上:「~太山以超北海。」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彈飛鷹杜陵北。」蘇軾前赤壁賦:「~飛仙以遨遊。」「挾」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有或懷抱著。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孤獨之交。」又:「~伊管之辯。」引申為脅持,用強力逼別人執行某事。三國志諸葛亮傳:「~天子以令諸侯。」現代有雙音詞「要挾」。  484.【將】  (一)奉,承。詩經周頌我將:「我~我享,維羊維牛。」又商頌烈祖:「湯孫之~。」偽古文尚書泰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天威。」「將事」表示奉行其事。左傳成公十七年:「晉侯使卻錡來乞師,~事不敬。」「將命」表示傅命,轉達命令。諭語陽貨:「~命者出戶。」引申為奉養。詩經小雅四牡:「不遑~父。」又:「不遑~母。」(不遑huáng:不暇,來不及。)引申為休養,休息,調養(後起義)。李清照聲聲慢詞:「乍暖還寒時候,最難~息。」  (二)扶。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大車。」史記田叔列傳:「少孤貧,為人~車。」(將車:扶著車子前進。)孤兒行:「~是瓜車,來到還家。」木蘭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引申為攜帶,牽拉。漢書霍光傳:「乃~光西至長安。」水經注廬江水:「吳猛~子弟登山。」又為用手拿。李白俠客行:「~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引申為拿來。古詩上山采蘼蕪:「~縑來比素。」按:「將」的意義非常廣泛。凡手的動作,近似於扶、提、攜、持......等等,都叫「將」。  (三)讀jiàng。領,率領[軍隊]。史記項羽本紀:「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卒二萬渡河。」又淮陰侯列傳:「陛下不能~兵,而善~將。」[~(jiāng)軍]原是一軍的統帥,後來成為武職的名稱,有「大~軍」,「上~軍」等。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晨朝上~軍宋義。」  (四)讀jiàng,去聲。將領,將帥。戰國策趙策三:「秦~聞之,為卻軍五十里。」史記廉頗蘭相如列傳:「我為趙~。」作動詞時,表示使為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孫臏。」又廉頗藺相如列傳:「使趙不~趙括則已。」按:「將軍」和「將領」的「將」,都是從率領的意義引申出來的,而一個讀平聲,一個讀去聲。這是後代才產生的讀音上的差別。  (五)副詞。將要,快要。尚書盤庚中:「予~試以汝遷。」論語季氏:「季氏~伐顓臾。」又陽貨:「吾~仕矣。」又雍也:「~入門,策其馬。」「將」又用於條件句,表示在某種條件下將出現某種情況。論語子路:「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奚先?」又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又子張:「我之不賢與?人~拒我。」由「將要」的意義引申為「將近」。常指數目的接近。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五十里也。」宋書謝靈運傳論:「歷載~百。」(載:年。)  (六)連詞。表示選擇問,與「抑」略同。楚辭卜居:「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又為「與」或「共」(後起義)。常見於駢文、詞賦、詩歌。庾信春賦:「眉~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李白月下獨酌詩:「暫伴月~影,行樂須及春。」  485.【烝】  (一)火氣上升。荀子性惡:「枸木必將待 栝~矯然後直(這裡的」烝「實際上就是」烘「。)引申為熱氣盛。常常寫作」蒸「。杜甫早秋苦熱詩:「七月六日苦炎~。」又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峽內多雲雨,秋來尚郁~。」引申為用熱水氣蒸東西。杜甫壯遊詩:「~魚聞匕首。」  (二)眾。詩經大雅烝民:「天生~民。」杜甫無家別詩:「人生無家別,何以為~黎?」(烝黎:即烝民。)這個意義也寫作「蒸」。漢書霍光傳:「天下蒸庶,咸以安寧。」李華弔古戰場文:「蒼蒼蒸民,誰無父母?」  (三)下淫上為烝。左傳桓公十六年:「~於夷姜。」  [辨]烝,蒸。二字同音,常常通用。「蒸」的本義是麻骨,後來本義罕用,就借「蒸」為「烝」。只有下淫上的意義不能寫作「蒸」。  486.【亨】  (一)讀hēng。通。易經坤卦:「品物咸~。」左傳昭公四年:「以~神人。」今成語有「萬事~通。」  (二)讀pēng,後來寫作「烹」。煮。詩經豳風七月:「~葵及菽。」又指古代的一種酷刑。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怒曰:』~之。『」又:「通曰:』嗟乎!冤哉,~也!『」  (三)讀xiáng。獻。易經大有卦:「公用~於天子。」(亨:指朝獻,即入朝時並進貢。)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享」。指獻食於神。詩經小雅楚茨:「以享以祀。」參看「享」條。  487.【顧】  (一)回頭看。楚辭哀郢:「過夏口而西浮兮,~龍門而不見。」賈誼諭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  (二)關心,照看,照顧。詩經魏風碩鼠:「莫我肯~。」司馬遷報任安書:「念父母,~妻子。」  (三)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略等於現代的「不過」。史記淮陰侯列傳:「~恐臣計未必足用。」又:「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力不能耳。」司馬遷報任安書:「~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488.【察】  (一)觀察,審察。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呂氏春秋察傳:「夫得言不可以不~。」引申為了解,仔細了解,楚辭離騷:「荃不~余之中情兮。」漢書霍光傳:「於是上始聞而未~。」  (二)昭著。明顯。禮記中庸:「言其上下~也。」引申為看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秋毫之末。」又為審察清楚。左傳庄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必以情。」[~~](1)明察的樣子。老子二十章:「俗人~~。」引申為苛細的樣子。晉書顧和傳:「~~為政。」成語有「~~為明」。(2)潔白的樣子。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受物之汶汶者乎?」  489.【裁】  (一)裁[衣]。杜甫白絲行:「~縫滅盡針線跡。」引申為剪裁,刪減。文心雕龍熔裁:「剪截浮詞謂之~。」今成語有「~員」。  (二)判決,裁斷。戰國策秦策一:「大王~其罪。」[自~]表示自殺。漢書霍光傳:「卒有物故自~。」司馬遷報任安書:「不能引決自~。」  (三)體制,風格。沈約謝靈運傳論:「靈運之興會摽舉,延年之體~明密。」  (四)副詞。僅。漢書功臣表:「~什二三。」這個意義又寫作「財」、「才」、「纔」。  490.【斷】  (一)及物動詞。砍斷,截斷,剪斷,鋸斷。周易繫辭下:「~木為杵。」莊子駢拇:「鶴脛雖長,~之則悲。」又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發文身,無所用之。」枚乘上書諫吳王:「殫極之 ~干。」注意:現代漢語「斷」字作補語,加於「砍」「截」「剪」等字的後面,古代漢語只一個「斷」字就表示「砍斷」,「截斷」,「剪斷」等動作。又為不及物動詞。被弄斷,或自然折斷。這等於現代的「斷」。杜甫赴奉先縣述懷詩:「霜嚴衣帶~。」「斷」又用於抽象的意義。杜甫將適吳楚侍:「中原消息~。」又月夜憶舍弟詩:「戍鼓~人行。」  (二)決斷,斷定。漢書霍光傳:「當~不~,反受其亂。」  舊時「斷」字有三個讀音:(1)砍斷、截斷等義的「斷」讀濁音上聲(徒管切);(2)折斷的「斷」(不及物動詞)讀濁音去聲(徒玩切);(3)決斷的「斷」讀清音去聲(丁貫切)。今普通話無別。  491.【奏】  (一)進。莊子養生主:「~刀騞然。」漢書丙吉傳:「數~甘毳食物。」(毳:通脆。)又韓延壽傳:「爭~酒炙。」論衡逢遇篇:「以夏進爐,以冬~扇。」司馬遷報任安書:「使得~薄伎。」  (二)進言或上書[給君王]。漢書霍光傳:「候司光出沐日~之。」又:「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曰。」又:「上令吏民得~封事。」又名詞。所上的書。蕭統文選序:「表~箋記之列。」  (三)奏[樂]。漢書霍光傳:「鼓吹歌舞,悉~眾樂。」王勃滕王閣序:「鍾期既遇,~流水以何慚?」  492.【敕】(敕,敕)  告誡,囑咐。史記樂書:「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漢書霍光傳:「光~左右謹宿衛。」世說新語賢媛:「不從母~,以至今日。」引申為特指皇帝告諭臣下的文書(後起義)。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番詩:「~書憐贊普。」(贊普:西番主的名字。)杜甫巴西聞收京詩:「劍外春天遠,巴西~使稀。」  493.【委】  (一)堆積[在地]。莊子養生主:「如土~地。」引申為連結,聚積。沈約謝靈運傳論:「波屬雲~。」「~積」連用指財物的聚積。孫子軍爭:「無糧食則亡,無~積則亡。」  (二)拾棄,放棄。孟子公孫丑下:「~而去之。」又為拋棄。揚雄解嘲:「失路者~溝渠。」又:「~輅脫挽。」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地無人收。」  (三)任,託付。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繆公~之以政。」漢書霍光傳:「遂~任光。」引申為任憑,聽任。陶潛自祭文:「樂天~分。」又歸去來辭:「曷不~心任去留。」文心雕龍熔裁:「若術不素定,而~心逐辭。」  494.【捐】  (一)除去,撤去。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階。」(廩lǐn:倉房。階:梯子。)  (二)捨棄,拋棄。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侯自我得之,自我~之,無所恨。」古詩十九首:「棄~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注意:近代的「捐款」、「捐稅」的「捐」都是從「放棄」的意義引申出來的,但是古代的「捐」只當「放棄」講,不當「捐款」、「捐稅」講。  [辨]棄,委,捐。這三個字是同義詞,所以產生雙音詞「委棄」「棄捐」。「棄」字比較常用,它表示把自己的東西拋棄了,有「扔掉」的意思。「委」有「拋開」的意思,故引申為「委託」。在放棄的意義上,捐跟「棄」沒有什麼分別。  495.【詳】  (一)詳細,詳盡。孟子離婁下:「博學而~說之。」又萬章下:「其~不可得聞也。」史記淮陰侯列傳:「願足下~察之。」引申為詳細地知道。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也。」「未詳」二字連用,表示不知道底細。水經注廬江水:「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也。」  (二)讀yáng,假裝。史記項羽本紀:「見使者,~驚愕。」又淮陰侯列傳:「於是信張耳~棄旗鼓走水上軍。」又:「蒯通說不聽,已~狂為巫。」這個意義又寫作「佯」。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箕子佯狂,接輿避世。」又寫作「陽」。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  496.【詐】  不誠實,虛偽。論語子罕:久矣哉,由之行~也。注意:「詐」常被認為仁義的反面。賈誼過秦論中:「先~力而後仁義。」史記淮陰侯列傳:「常稱義兵不用~謀奇計。」曾鞏戰國策目錄序:「謀~用而仁義之路塞。」又:「故論~之便而諱其敗。」引申為說謊,騙。史記淮陰侯列傳:「追信,~也。」又:「項王~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又:「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後漢書班超傳:「乃召侍胡~之曰。」注意:古代沒有「騙」字,凡「騙」的意義都說成「詐」。  [辨]詐,偽。在不誠實的意義上,「詐」與「偽」是同義詞。但是「詐」常被當作仁義的反面來提,可見「詐」的意義較重。在「說謊」的意義上,只能用「詐」,不能用「偽」。  497.【與】  (一)給。跟「取」相對,又跟「奪」相對。左傳隱公元年:「欲~大叔,臣請事之。」史記項羽本紀:「則~斗卮酒。」又:「則~一生彘肩。」司馬遷報任安書:「臨財廉,取~義。」世說新語雅量:「因嫁女~焉。」這個意義又寫作「予」。史記淮陰侯列傳:「忍不能予。」戰國策趙策三:「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施與」二字連用,表示周濟別人。歐陽修瀧岡阡表:「汝父為吏廉,而好施~。」  (二)偕同,結交,親附。左傳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不知。」 [~國]互相親善的國家。孟子告子下:「我能為君約~國,戰必克。」  (三)讀yù,去聲。參加,參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且灌夫何~也?」這個意義又寫作「預」。杜甫諸將詩:「朝廷袞職雖多預,天下軍儲不自供。」  (四)連詞。和。尚書金滕:「我其以璧~珪,歸俟爾命。」(俟sì:等待。)左傳成公三年:「晉人歸楚公子谷臣~連尹襄老之屍於楚。」又介詞。跟,同。左傳僖公四年:「齊侯陳諸侯之師,~屈完乘而觀之。」孟子滕文公上:「何為紛紛然~百工交易?」[~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禮~其奢也,寧儉。」  (五)讀yú,陽平聲。語氣詞,表示疑問。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陶潛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無懷氏、葛天氏:都是傳說中古帝王的名號。)  498.【奪】  奪去。史記淮陰侯列傳:「即其卧內,上~其印符。」「奪」常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一種強迫的行為。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其時。」李密陳情表:「舅~母志。」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不~乎眾多之口。」又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江淹別賦:「使人意~神駭,心折骨驚。」  499.【至】  (一)到。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就國於薛,未~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至」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到某時。老子八十章:「民~老死不相往來。」李密陳情表:「臣無祖母,無以~今日。」[至若][至如]至於。江淹別賦:「~若龍馬銀鞍,朱軒綉軸。」又:「~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  (二)達到極點的,最完善的,最大的。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德要道。」莊子逍遙遊:「此亦飛之~也。」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忽~理,君豈棄此物?」蘇軾賈誼論:「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也。」引申為副詞。極,最。賈誼論積貯疏:「古之治天下,~孅~悉也。」李密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微~陋。」現代有成語「~少」。  [辨]至,到。在「到」的意義上,「至」和「到」是同義詞,但「至」往往不帶賓語,義近「來」;「到」往往帶賓語。  500.【止】  (一)站住,不走了。跟行相對。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或五十步而後~。」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如就陰而~,景滅跡絕。」「止」又用於使動意義,表示阻止。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不內。」又表示留住。論語微子:「~子路宿。」又為停留。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於棘。」又為停止。莊子馬蹄:「爭歸於利,不可~也。」又比喻不做官。孟子公孫丑上:「可以仕則仕,可以~則~。」  (二)副詞。僅(後起義)。杜甫無家別詩:「內顧無所攜,近行~一身。」  (三)語氣詞。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亦既覯~,我心則降。」  501.【寤】  睡醒。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寐求之。」蘇軾後赤壁賦:「道士顧笑,予亦驚~。」引申為醒悟,覺悟。漢書霍光傳:「主人乃~而請之。」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也。」又:「是以聖王覺~。」曾鞏戰國策目錄序:「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也。」按:「覺悟」的意義後來一般寫作「悟」。  502.【寐】  睡著。詩經周南關雎:「寤~求之。」曹植洛神賦:「夜耿耿而不~。」李華弔古戰場文:「寢~見之。」  [辨]寢,卧,眠,寐,睡。寢指在床上睡覺,或病人躺在床上。寢可以是睡著,也可以是沒有睡著。國語晉語:「歸寢不寐,」公羊傳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寢而不寐」,就是指沒有睡著。卧是靠著幾(一種矮桌子)睡覺,所以孟子公孫丑下說:「坐而言,不應,隱几而卧。」眠是閉上眼睛,原寫作「瞑」。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睡是「坐寐」,即坐著打瞌睡,與寢不同。戰國策秦策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史記商君列傳:「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假寐則是不脫衣冠而睡。左傳宣公二年:「尚早,坐而假寐。」到了中古以後,詞義有了變化,睡即等於寐。如杜甫彭衙行:「眾雛爛漫睡,喚起沾盤餐。」  503.【恨】  引為憾事,感到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者。」又:「信言~不用蒯通計。」又魏其武安侯列傳:「~相知晚也。」楊惲報孫會宗書:「然竊~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息痛~於桓靈也。」(痛:痛心;恨:感到遺憾。)陶潛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無~。」歐陽修瀧岡阡表:「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也。」杜甫八陣圖詩:「遺~失吞吳。」杜牧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注意:古代的「恨」字不當「仇恨」「懷恨在心」講。  [辨]憾,恨,怨。「憾」和「恨」是同義詞:先秦一般只用「憾」,漢代以後多用「恨」。「恨」和「怨」不是同義詞;恨淺而怨深。「怨」才是「懷恨在心」,才是「仇恨」。史記淮陰侯列傳:「二人相怨。」又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這些「怨」字都不能換成「恨」字。在上面「恨」字條所舉諸例中,「恨」字也都不能換成「怨」字。有時候,「怨恨」或「恨望」二字連用,那就當「懷恨」講。例如漢書霍光傳:「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又:「宣見禹恨望深。」這是要分別來看的。  504.【驚】  馬因害怕狂奔起來。戰國策趙策一:「襄子至橋而馬~。」枚乘上書諫吳王:「馬方駭,鼓而~之。」引申為禽獸的驚。曹植洛神賦:「翩若~鴻。」王勃滕王閣序:「雁陣~寒。」又為人的吃驚,因意料不到的事而心中震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鄂失色。」又:「顯恐事敗,即具以實告光,光大~。」賈誼論積貯疏:「安有為天下阽危若是而上不~者!」引申為情緒被觸動或擾亂(後起義)。陶潛詠荊軻詩:「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杜甫春望詩:「恨別鳥~心。」白居易長恨歌:「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  [辨]驚,恐,畏,懼。這四個詞應該分為兩類:「恐」「畏」「懼」共為一類,「驚」自成一類。關於「畏」和「懼」的分別,已見於第一冊(87頁)古漢語通論(三)。「恐」和「懼」是同義詞,但「恐」比「懼」更嚴重一些,常常用來表示大難臨頭,驚慌失措。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現代有雙音詞「恐怖」。「驚」的主要特點是突然的感受,它不一定表示恐懼。一種外界刺激,使人的內心動蕩,叫做驚。「羽奏壯士驚」,不但不是怕,而且相反,壯士是被音樂激發了情緒,更加慷慨激昂了。這些意義都是「恐」「畏」「懼」所不具備的。  505.【冀】  (一)希望。離騷:「~枝葉之峻茂兮。」漢書霍光傳:「~其自新。」李密陳情表:「豈敢盤桓,有所希~?」  (二)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二全省,及遼寧遼河以西,河南省黃河以北。  506.【貴】  物價高。跟「賤」相對。左傳昭公三年:「屨賤踴~。」(踴:刖足者的屨。)引申為祿位高。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於我如浮雲。」「貴」又用於使動意義,表示使居高位。漢書霍光傳:「群兒自相~耳。」又引申為重視,崇尚。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文學之士。」  507.【賤】  物價低。楊惲報孫會宗書:「方糴~販貴,逐什一之利。」杜甫歲晏行:「今年米~大傷農。」引申為沒有祿位,卑賤。李密陳情表:「猥以微~,當侍東宮。」又為沒有價值,微不足道。李華弔古戰場文:「威尊命~。」又為以之為賤,輕視。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又謙詞,例如稱自己的私事為「~事」。司馬遷報任安書:「又迫~事。」  508.【壯】  (一)壯年,指三十歲以上,未到老年。右傳僖公三十年:「臣之~也,猶不如人。」漢書霍光傳:「既~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丁壯]適合服役年齡的男子。史記項羽本紀:「丁~苦軍旅,老弱罷轉漕。」  (二)強,健。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師方~。」「壯」又用於意動,表示欽佩別人的勇敢或有氣概。史記淮陰侯列傳:「滕公奇其言,~其貌。」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昌黎韓愈聞其言而~之。」  509.【大】  (一)大,跟「小」相對。孟子梁惠王上:「以小易~,彼惡知之?」史記淮陰侯列傳:「若雖長~,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又副詞。大大地,非常,很。漢書霍光傳:「長主~以是怨光。」又:「去病~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夫]古代官職,在卿之下,士之上。漢書霍光傳:「率三公九卿~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王]戰國時諸侯稱王,臣下尊稱之為「~王」。戰國策魏策四:「~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史記項羽本紀:「以待~王來。」[~人](1)居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有~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又盡心下:「說~人則藐之。」(2)有道德的人。孟子盡心上:「有~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劉伶酒德頌:「有~人先生。」(3)敬詞,指父母。漢書霍光傳:「去病不早自知為~人遺體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日斷五匹,~人故嫌遲。」  (二)通「太」。左傳隱公元年:「~叔出奔共。」  510.【多】  (一)多。跟「寡」或「少」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自以為功~,漢終不奪我齊。」又副詞。多數。洛陽伽藍記開善寺:「王侯第宅~題為寺。」  (二)稱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士亦以此~之。」又:「上必~君有讓。」漢書霍光傳:「眾庶莫不~光。」  511.【篤】  (一)厚。詩經唐風椒聊:「實大且~。」論語泰伯:「君子~於親。」引申為純。禮記儒行:「~行而不倦。」又為固。老子十六章:「致虛極,守靜~。」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仆道不~。」  (二)堅定。論語子張:「信道不~。」用作狀語,表示堅定地。論語泰伯:「~信好學。」禮記中庸:「明辨之,~行之。」引申為非常地,十分地。晉書溫嶠傳:「實恁明公~愛。」南史文學傳序:「蓋由時主~好文章。」[~論]正確的言論。文心雕龍才略:「未為~論也。」  (三)重,特指病重。漢書霍光傳:「地節二年春,病~。」李密陳情表:「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  512.【專】  專一,集中。孟子公孫丑上:「管仲得君,如彼其~也。」又告子上:「不~心致志則不得也。」韓愈精衛填海詩:「我獨賞~精。」引申為獨佔,獨裁。左傳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漢書霍光傳:「光~權自恣。」又:「主弱臣強,~制擅權。」盧照鄰長安古意詩:「意氣由來排灌夫,~權判不容蕭相。」  513.【壹】  (一)專一,無二心。左傳成公十三年:「以懲不~。」司馬遷報任安書:「務~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壹」字依漢書。)  (二)總。漢書霍光傳:「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海內者,以慈孝禮誼賞罰為本。」又副詞。一切。漢書霍光傳:「政事~決於光。」  (三)萬一,如果。漢書霍光傳:「他人~間女,能復自救邪?」  514.【稍】  (一)副詞。漸。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奪之權。」司馬遷報任安書:「以~陵遲,至於鞭棰之間。」漢書霍光傳:「光薨後語~泄。」「稍稍」二字疊用,等於現代的「漸漸」。史記項羽本紀:「漢王間往從之,~~收其士卒。」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坐乃起更衣,~~去。」注意:在上古漢語里,「稍」字用作副詞時,都是「漸」的意思,不是「略」的意思。直到唐宋,一般還用這個意義。杜甫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詩:「天涯~曛黑,倚杖更徘徊。」蘇軾與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歸詩:「娟娟雲月~侵軒,瀲瀲星河半隱山。」  (二)副詞。稍微,略微(晚起義)。黃宗義原臣:「其禮~優。」方苞獄中雜記:「邇年獄訟,情~重,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  515.【略】  (一)劃定疆界。左傳昭公七年:「天子經~。」引申為疆界。左傳僖公十五年:「東盡虢~。」  (二)巡行。左傳隱公五年:「公曰:』吾將~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又昭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吳疆。」  (三)軍行異域強取[財物]。左傳宣公十五年:「晉侯治兵於稷,以~狄土。」淮南子兵略:「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廣,而貪金玉之~。」雙音詞有「侵~」。引申為搶劫,掠奪。漢書霍光傳:「使從官~女子。」又龔遂傳:「勃海又多劫~。」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掠」。後漢書班超傳:「因縱兵鈔掠。」(鈔:義同「掠」。)杜牧阿房宮賦:「取掠其人。」  (四)道術。漢書藝文志:「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矣。」  (五)才略,智謀。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不世出者也。」蘇洵六國論:「燕趙之君始有遠~。」今成語有「雄才大~」。  (六)大概,概要。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也。」又萬章下:「然而軻也嘗聞其~也。」現代有雙音詞「要略」。引申為簡略。跟繁或詳相對。文心雕龍熔裁:「謂繁與~,隨分所好。」又物色:「~語則闕,詳說則繁。」引申為略去不載。蕭統文選序:「自非~其蕪穢,集其清英,蓋欲兼功,太半難矣。」又:「又以~諸。」現代有雙音詞「省~」。  (七)副詞。大致,稍微。史記項羽本紀:「~知其意。」司馬遷報任安書:「書不能悉意,~陳固陋。」「略無」二字連用,表示毫無。水經注江水:「兩岸連山,~無闕處。」杜甫舟中苦熱遣懷詩:「王室不肯微,兇徒~無憚。」注意:「略無」不應該解作「稍微沒有。」  [辨]稍,略,頗。在上古時代,「稍」表示「漸」的意思,跟「略」截然不同。「頗」在漢代也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時候卻被用來表示極度。「頗有」即表示「多有」,例如樂府陌上桑:「鬑鬑(liánlián)~有須。」這樣,通常表示「稍微」的意義的,就只有一個「略」字了。  516.【輒】(輒)  (一)副詞。表示每次都是那樣。史記項羽本紀:「楚挑戰三合,樓煩~射殺之。」漢書霍光傳:「光時休沐出,桀~入代光決事。」引申為就一定,就。韓愈進學解:「動~得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嘩笑之。」歐陽修醉翁亭記:「飲少~醉。」  (二)專擅。晉書劉弘傳:「甘受專~之罪。」  517.【猶】  (一)同,如同。詩經召南小星:「實命不~。」論語顏淵:「虎豹之鞟~犬羊之鞟。」  (二)副詞。尚且,還(hài)。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可追。」李密陳情表:「凡在故老,~蒙矜育。」  (三)[~與],[~豫]遲疑不決的樣子。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豫,不忍倍漢。」  [辨]猶,尚。在「尚且」的意義上,二者是同義詞,所以二字常連用,說成「尚猶」或「猶尚」。  518.【陰】  (一)山北為陰,水南為陰。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陽。」(觀察山北和山南。)按:地名第二字用「陰」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如華陰在華山之北,江陰在長江之南。  (二)沒有日光,陰天。詩經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雨。」引申為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枚乘上書諫吳王:「不如就~而止,景滅跡絕。」周邦彥蘭陵王詞:「柳~直。」又滿庭芳詞:「午~嘉樹清圓。」[光陰]原指陽光和陰影,引申為時間。江淹別賦:「明月白露,光~往來。」  (三)副詞。暗中,暗地裡。韓非子說難:「若說之以厚利,則~用其言而顯棄其身。」史記淮陰侯列傳:「~使人至豨所。」漢書霍光傳:「~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  (四)哲學名詞。在古代哲學中,陰陽指兩種對立的事物。例如日月,男女,寒暑,清濁,盛衰,生死,都被視為陰陽。莊子天運:「一清一濁,~陽調和。」  519.【陽】  (一)山南為陽,水北為陽。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又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太行之~有盤谷。」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按:地名第二字用「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在洛水之北。  (二)日光。詩經小雅湛露:「匪~不晞。」(匪:非。晞xī:乾。)  (三)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而說之以名高,則~收其身,而實疏之。」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箕子~狂,接輿避世。」(陽字據李善本文選。)這個意義又寫作「佯」、「詳」參看「詳」字條。  (四)哲學名詞。見「陰」字條。  520.【休】  (一)休息。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息。」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於樹。」[休沐]原意是休息沐浴,實指休假。漢書霍光傳:「光時~沐出。」引申為退職,不再做官。杜甫旅夜書懷詩:「官應老病~。」  (二)喜慶。跟「咎」相對。詩經大雅民勞:「以為王~。」今成語有「~戚相關。」又為美善。左傳宣公三年:「德之~明,雖小,重也。」  (三)完了。杜甫天育驃騎歌:「時無王良伯樂死即~。」李商隱馬嵬詩:「他生未卜此生~。」  (四)副詞。別,不要。杜甫歲晏行:「汝~枉殺南飛鴻。」  521.【咎】  (一)災禍。跟休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賈誼吊屈原賦:「嗟苦先生,獨離此~兮。」  (二)罪過。諸葛亮出師表:「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褘、允之慢,以彰其~。」李華弔古戰場文:「殺之何~?」韓愈進學解:「動輒得~。」引申為責怪。論語八佾:「既往不~。」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或~其欲出者。」  522.【機】  (一)發動弩的機關。(弩是用機關發射的弓。)周易繫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樞:門上的轉軸。)莊子齊物論:「其發若~栝。」(栝guā:箭的尾端。)淮南子原道:「其用之也若發~。」史記淮陰侯列傳:「計者,事之~也。」引申為機巧。文心雕龍麗辭:「然契~者入巧,浮假者無功。」  (二)事情未發生時,可以預見的跡象。這個意義本作「幾」。後來又寫作「機」,如「知幾」作「知機」。周易繫辭下:「知幾其神乎」,說文系傳引作「知機」。又:「君子見幾而作。」「見幾」也可以寫成「見機」。  (三)事務。僅見於「萬~」。表示天子所處理的萬事。漢書霍光傳:「光自後元秉持萬~。」(霍光攝政,所以稱萬機。)按:尚書皋陶謨有「一日二日萬幾」。  (四)織布的機(後起義)。後漢書列女傳:「此織生於蠶繭,成於~杼。」(杼,持經之具。)  523.【要】  (一)讀yāo,陰平聲。古「腰」字。墨子兼愛中:「昔楚靈王好士細~。」漢書霍光傳:「敢泄言~斬。」又:「禹~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要領](1)腰和脖子。古代有腰斬和斬首的刑罰,所以「要」和「領」並舉。禮記檀弓下:「是全~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九京:即九泉,指地下。)(2)衣腰和衣領,比喻主要的情況。漢書張騫傳:「騫自月支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支~領。」今成語有「不得要~」。在「要領」的第二義上,「要」字今讀去聲。  (二)也讀yāo。在半路上攔住。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於路。」又萬章上:「將~而殺之。」後漢書班超傳:「乃遣兵數百於東界上~之。」這個意義又寫作「邀」。晉書陶潛傳:「王弘令潛故人齎酒於半道邀之。」引申為邀請(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便~還家。」杜甫寒食詩:「田父~皆去。」也寫作「邀」。杜甫遭田父泥飲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三)讀yāo。求得,設法獲得。孟子公孫丑上:「非所以~譽於鄉黨朋友也。」今有雙音詞:「~求」。  (四)讀yāo。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君,吾不信也。」賈誼過秦論下:「章邯因以三軍之眾~市於外。」今有雙音詞「~挾」。  (五)讀yào。名詞。要點,基本的東西。莊子天道:「願聞其~。」漢書藝文志:「然後知秉~執本。」又:「合其~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又形容詞。簡要的。文心雕龍情采:「故為情者~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又熔裁:「精論~語,極略之體。」[要害]有戰略價值的[地方]。賈誼過秦論上:「守~害之處。」文心雕龍物色:「且詩騷所標,並據~害。」[要之]總之,概括地說。司馬遷報任安書:「~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注意:上古「要」字不當「需要」、「想要」講,中古以後的文言文也很少當「需要」,「想要」講。古人於「想要」意義上說「欲」。  524.【祖】  (一)祖先。自父之父以上都稱祖。漢書霍光傳:「人道親親,故尊~;尊~,故敬宗。」又特指父之父。荀子成相:「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考。」(考:父親。)  (二)動詞。效法,宗奉。史記韓世家:「秦王必~張儀之故智。」漢書藝文志:「~述堯舜。」沈約謝靈運傳論:「莫不同~風騷。」  (三)動詞。祭路神。左傳昭公七年:「夢襄公~。」陶潛自祭文:「同~行於今夕。」韓愈送楊少尹序:「於時公卿設供帳,~道都門外。」引申為餞別。杜甫許生處乞維摩圖樣詩:「~席倍輝光。」  525.【賓】  (一)賓客。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  (二)服。國語楚語:「其不~也久矣。」[賓服]也就是服。漢書霍光傳:「四夷~服。」  526.【郎】  (一)官名。有侍郎,中郎,郎中等。統稱為「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蚡為諸~,未貴。」漢書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又「上乃賜福帛十疋,後以為~。」李密陳情表:「歷職~署。」又有分別指稱的。揚雄解嘲:「然而位不過侍~。」  (二)少年男子的美稱。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亦皆可嘉。」引申為婦女稱其所愛的男子。子夜歌:「始欲識~時,兩心望如一。」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江上踏歌聲。」  527.【男】  (一)形容詞。男性的。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有子~二人。」  (二)兒子。漢書霍光傳:「武帝六~,獨有廣陵王胥在。」  528.【部】  (一)動詞。統率。史記項羽本紀:「漢王~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勒]指揮。史記項羽本紀:「陰以兵法~勒賓客及子弟。」後漢書班超傳:「密召諸~勒兵雞鳴馳赴莎車營。」(莎車:漢時西域國名。)[~署]布置,安排。史記項羽本紀:「梁~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又淮陰侯列傳:「遂聽信計,~署諸將所擊。」又:「~署已定。」  (二)部隊。三國志周瑜傳:「瑜為前~大督。」  (三)部分,門類。說文解字序:「分別~居。」  529.【曹】  (一)左右曹,加官之一種。漢書霍光傳:「稍遷諸~侍中。」又李廣蘇建傳:「復為右~典屬國。」引申為尚書省的各部門。後漢書百官志:「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功~]主管祭祀、學校、選舉等事的部門。後漢書范滂傳:「請署功~,委任政事。」  (二)等輩,儕類。一般只用於「吾~」,「汝~」,「卿~」等,略等於現代的「我們」,「你們」等。漢書霍光傳:「女~不務奉大將軍餘業。」後漢書班超傳:「卿~與我俱在絕域。」又為群。杜甫曲江詩:「哀鳴獨叫求其~。」  530.【鄰】  (一)五家為鄰。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里鄉黨乎?『」(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孟子離婁下:「鄉~有斗者。」  (二)住處接近的家或國。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之雞者。」左傳僖公三十年:「~之厚,君之薄也。」又形容詞。孟子梁惠王上:「~國之民不加少。」漢書霍光傳:「於是殺牛置酒,謝其~人。」  531.【里】  (一)二十五家為里。里是一個住宅區,里有里門。詩經鄭風將仲子:「無逾我~。」漢書霍光傳:「鄰~共救之。」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名勝母,曾子不入。」引申為一般的鄉里,里巷。江淹別賦:「離邦去~。」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平居~巷相慕悅。」  (二)量地的單位。上古以三百步為一里(六尺為一步)。司馬遷報任安書:「轉斗千~。」  532.【獄】  (一)官司,訴訟。詩經召南行露:「何以速我~?」左傳庄公十年:「小大之~,雖不能察,必以情。」賈誼治安策序:「百姓素樸,~訟衰息。」孔稚圭北山移文:「每紛綸於折~。」歐陽修瀧岡阡表:「此死~也。」「獄掾」,「獄吏」都指處理訴訟的官。史記項羽本紀:「乃請蘄~掾曹咎書抵櫟陽~掾司馬欣。」又魏其武安侯列傳:「此一~吏所決耳。」  (二)監牢。漢書霍光傳:「縛嘉系~。」楊惲報孫會宗書:「妻子滿~。」注意:漢代以後,監牢才稱「獄」;漢代以前稱為囹圄(língyǔ)。  533.【闕】  (一)讀què。城門兩邊的高台和建築物。詩經鄭風子衿:「在城~兮。」又特指王宮門前兩邊的觀闕(中間為通道)。左傳庄公二十一年:「鄭伯享王於~西辟。」(西辟:西邊。)自有皇帝後,闕指皇宮的闕。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安有盡忠信而趨~下者哉?」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皇宮的闕又叫「象魏」,因此亦稱「魏~」。呂氏春秋審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之下。」孔稚珪北山移文:「雖情投於魏~。」「城~」連用時指京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城~輔三秦。」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引申為豁口。水經注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處。」  (二)讀què。缺點。詩經大雅烝民:「袞職有~,維仲山甫補之。」司馬遷報任安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不如嗣宗之賢,而有弛慢之~。」用作動詞時,表示使虧損。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不~秦,將焉取之?」  (三)讀jué。挖掘。左傳隱公元年:「若~地及泉。」  [辨]闕,缺。「闕」的本義是宮闕,「缺」的本義是器破。「闕」的(一)(三)兩義絕對不能寫作「缺」。第二義原則上與「缺」相通,但是習慣上也不寫作「缺」。  534.【祠】  (一)動詞。春祭。詩經小雅天保:「?br>   ~烝嘗。」(?br>   :夏祭。烝:冬祭。嘗:秋祭。)引申為祭。漢書霍光傳:「以三太牢~昌邑哀王園廟。」又:「吏卒奉~焉。」  (二)祠堂。杜甫詠懷古迹詩:「武侯~屋長鄰近。」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峽詩:「白狗黃牛峽,朝雲暮雨~。」  535.【第】  (一)次第,次序。左傳哀公十六年:「楚國~,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楚國第:依照楚國的選官用人的次序。)又為動詞。排次序。史記蕭相國世家:「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一。」(應該排在一。)再引申為序數的詞頭,如「第一」,「第九」等。  (二)大宅子。漢書霍光傳:「甲~一區。」又:「顯夢~中井水溢流庭下。」  (三)科第,科舉榜上的次第。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能取進士~。」今成語有「及~」。  (四)副詞。只管。史記陳丞相世家:「陛下~出偽游雲夢。」  536.【屏】  (一)國君宮門內當門的小牆。後漢書包咸傳:「每進見,錫以几杖,入~不趨。」引申為板制的擋子,其作用是不讓外面的人看見裡面。杜甫李監宅詩:「~開金孔雀,褥隱綉芙蓉。」  (二)讀bǐng,上聲。排除,除去。論語堯曰:「尊五美,~四惡。」漢書霍光傳:「古者廢放之人~於遠方。」文心雕龍情采:「正采耀乎朱藍,間色~於紅紫。」引申為讓左右侍從的人走開。史記魏公子列傳:「乃~人間語。」又為退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謝病,~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  537.【帳】  (一)帳幕,特指軍用的帳篷。史記項羽本紀:「即其~中斬宋義頭。」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下猶歌舞。」用作動詞時,指準備宴飲用的帷帳。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請語魏其侯~具。」又特指餞行宴飲的帷帳。江淹別賦:「~飲東都,送客金谷。」柳永雨霖鈴詞:「都門~飲無緒。」引申為床上的帳。孔稚圭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鶴怨。」  (二)計算的簿子,銀錢出入的記錄(後起義)。隋書高帝本紀:「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一與民同。」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賬」。  538.【壁】  (一)牆。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家居徒四~立。」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引申為陡峭的山崖。水經注廬江水:「高~緬然。」(緬然:高而遠的樣子。)  (二)壁壘,軍營的圍牆。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見我走,必空~逐我。」又魏其武安侯列傳:「吾益知吳~中曲折,請復往。」  539.【案】  (一)木製的托盤,有腳,用來盛食物。史記萬石君列傳:「對~不食。」後漢書梁鴻傳:「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齊眉。」鮑照擬行路難詩:「對~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二)幾之一種,即矮小的方桌。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孫權拔刀斫前奏~曰:』諸將復有言迎曹者,與此~同。『」  (三)官府的文書,案卷。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堆~盈幾。」劉禹錫陋室銘:「無~牘之勞形。」  (四)向下壓。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項,令謝。」引申為按下不用。史記淮陰侯列傳:「莫如~甲休兵。」  (五)按察,查辦。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請~!」引申為考察。論衡問孔:「~聖人之言,上下多相違。」  (四)(五)兩個意義都可以寫成「按」。  540.【字】  (一)生子。周易屯卦:「女子貞不~。」引申為撫育,撫養。尚書康誥:「父不能~厥子。」左傳成公十一年:「又不能~人之孤而殺之。」  (二)文字。漢書劉歆傳:「分文析~。」按,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在一般的用法上,「文」和「字」不再分別。漢書藝文志:「說五~之文,至於二三萬言。」  (三)表字。這是人名之一種。上古時代,男子生下來三個月父親就給命名。到了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再給他一個字。從此以後,只有君父和尊長以及他自稱時稱名,卑輩和平輩對他只能稱字,不能稱名。男子既有名,又有字,中國這個習俗貫串整個封建社會。漢書霍光傳:「霍光,~子孟。」  541.【書】  (一)劃分界限。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為九州。」司馬遷報任安書:「故士有~地為牢,勢不可入。」引申為劃定界限,不再前進。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這個意義現在寫作「劃」,又簡化為「劃」。  (二)計劃,籌劃。動詞。鄒陽獄中上樑王書:「衛先生為秦~長平之事。」揚雄解嘲:「留侯~策,陳平出奇。」又名詞。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史記淮陰侯列傳:「言不聽,~不用。」這個意義現在也寫作「劃」,又簡化為「劃」。  (三)圖畫(漢以後的意義)。動詞。漢書霍光傳:「上乃使黃門~者~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又名詞。漢書霍光傳:「君未諭前~意邪?」  舊時於第一二兩義讀入聲,第三義讀去聲,今普通話無別。  542.【項】  (一)脖子的後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案灌夫~,令謝。」後漢書楊震傳:「卿強~,真楊震子孫。」又左雄傳:「監司~背相望。」  (二)條目(後起義)。宋史兵志:「願應募為部領人者,逐~名目,權攝部領。」  [辨]領,項,頸。領是脖子的通稱,項是脖子的後部,頸是脖子的前部。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兩人相與為刎頸之交。」「刎頸」不能說成「刎頸」或「刎領」。後代「頸」字也變了脖子的通稱。  543.【乳】  (一)動詞。生子。禮記月令:「[季冬之月]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雊gòu:雉鳴。)漢書李廣蘇建傳:「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乃得歸。」(武:蘇武。羝dǐ:公羊。)論衡氣毒:「婦人疏字者子活,數~者子死。」(「字」與「乳」對文,「字」也是生子。)「乳」用作定語,表示「剛生子的」(多指獸類)。莊子盜跖:「案劍瞋目,聲如~虎。」荀子榮辱:「~彘觸虎,~不遠遊。」(:同「狗」。)又表示產科的。漢書霍光傳:「私使~醫淳于衍行毒藥殺許後。」  (二)乳汁。漢書高帝紀:「是口尚~臭,不能當韓信。」魏書王琚傳:「常飲牛~,色如處子。」又動詞,表示哺乳,餵奶。左傳宣公四年:「虎~之。」漢書張騫傳:「還見狼~之。」[~母]奶媽。荀子禮論:「~母,飲食之者也。」  (三)****。莊子徐無鬼:「~閑股腳。」白虎通聖人:「文王四~。」  (四)初生的[鳥](後起義)。鮑照詠採桑詩:「~燕逐草蟲。」蘇軾賀新郎詞:「~燕飛華屋。」  544.【體】  (一)身體的各部分,如頭、手、足、肩、背、股等。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冉牛、閔子、顏淵則具~而微。」(具體:具備所有身體的各部分。)史記項羽本紀:「王翳取其頭,......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五人共會其~,皆是。」作動詞時,表示把身體各部分分解開,肢解。禮記禮運:「~其犬豕牛羊。」楚辭離騷:「雖~解吾猶未變兮。」又特指手足。論語微子:「四~不勤。」文心雕龍麗辭:「造化賦形,支~必雙。」(支:肢。)引申為泛指身體。孟子告子下:「勞其筋骨,餓其~膚。」漢書霍光傳:「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也。」[一~]略等於現代的一樣。司馬遷報任安書:「古今一~,安在其不辱也。」  (二)形狀,形體。易經繫辭上:「故神無方而易無~。」引申為徵兆,跡象。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無咎言。」(體:卦體,卦象。)  (三)體制,體裁。沈約謝靈運傳論:「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三變。」蕭統文選序:「古詩之~,今則全取賦名。」  (四)動詞。設身處其間來分析,體察。禮記中庸:「敬大臣也,~群臣也。」又:「~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後來的「~會」、「~諒」、「~恤」等義,由此引申出。  545.【意】  (一)名詞。意思。楚辭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或聞上無~殺魏其。」  (二)動詞。料想,猜測。史記項羽本紀:「然不自~能先入關破秦。」列子說符:「人有亡鈇者,~其鄰之子。」楊惲報孫會宗書:「豈~得全其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不~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李商隱定安城樓詩:「不知腐鼠成滋味,猜~鵷雛竟未休!」[~者]表示我想[大概是......]。莊子天運:「~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荀子天道:「~者身不敬與?」
推薦閱讀:

【常用詞譜及例146篇】
跟田英章學寫書法落款,給作品畫龍點睛:田英章書法落款常用詞語
常用詞(七) 71字
常用詞牌詞集 浣溪沙(閨秀專集)

TAG:用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