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郵票設計藝術談(上)

2013年中國郵票設計藝術談(上)福建省集郵協會福建郵花 作者:王振宇2013年,中國郵政發行紀念、特種郵票31套,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風光等方方面面。共有32人參與了這些郵票的設計,其中,19位來自社會的美術工作者單獨或合作設計了15.5套郵票(有1套是與專業郵票設計師合作設計),而13位專業郵票設計師則單獨或合作設計了另15.5套郵票,雙方的設計量剛好各佔一半,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一)自1985年我國郵票評審一改原先的由郵票設計局內部輪流設計郵票,引進社會競爭機制以來,郵票設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在每年的郵票設計中,人們都會看到多位新的社會美術工作者的加入。這些美術工作者的參與,不但提高了郵票的藝術質量,還提高了社會關注度。2013年,又有6位社會美術工作者和2位專業郵票設計師首次參與了6套郵票的設計。

按照郵票發行的先後順序,2013年第一位初次涉足郵票設計的社會美術工作者是《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小型張設計者、北京平面設計師趙瑋。遵循歷次集郵聯代表大會發行的小型張主圖都是以中國古代郵驛相關文物作為設計元素這一慣例,趙瑋設計的「集郵聯七大」小型張圍繞「講述秦朝的郵驛故事」這一主題,從眾多歷史資料中甄選出最能以點帶面地表現那個遙遠年代的郵驛故事的元素,主要有里耶秦簡上的文字、「酉陽丞印」封泥和我國最早的書信實物——「遷陵以郵行洞庭」郵簽等,這些元素被完美地組合在一塊,既簡潔扼要,又搭配順暢,真實再現了中國早期郵驛的歷史。此外,與該系列已發行的前六枚小型張相比,「集郵聯七大」小型張的邊飾部分被利用得更加貼切、更加充分、更加完美:秦馳道上飽含風霜的古驛站以及兩條尺把深的光滑凹槽——車轍,將觀者的思緒帶回到2200多年前秦代驛道上日夜兼程、飛馬急馳的歲月。(圖1,趙瑋簽名的小型張)。

第二位初次涉足郵票設計的社會美術工作者是《龍虎山》郵票設計者、江西省鷹潭市畫院院長丁忠兵。丁忠兵曾就讀於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中國畫專業,擅長山水人物畫。作為從小生長在龍虎山下的畫家,丁忠兵對這一道教發祥地十分熟悉,他認為龍虎山不但是傳統名山,更是文化名山,而道家之地必先「靜」,因此在畫面表現上要以「凈」、「靜」、「雅」為上品,大紅大綠的花俏顏色則為過。為突出龍虎山道家的「仙境」和「靜凈」之氣,丁忠兵在創作時打破工整的匠氣畫法,在技法上兼工帶寫,不拘泥於真山真水的具體刻畫,也不具體描繪單個物象,而是對龍虎山的主要景點進行提煉創作,融以情懷,營造出畫面的整體人文氣息。(圖2,丁忠兵簽名的小型張)

第三、四、五位初次參與郵票設計的社會美術工作者是《中國-東盟博覽會》郵票的共同設計者,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鄭軍里、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柒萬里和廣西藝術學院教授陳再乾。三位畫家以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的11國名花為主圖,通過兼工代寫的手法將11個國家的國花或名花巧妙地安排在同一個畫面中,其中10國名花簇擁著花中之王——牡丹,整個畫面和諧、喜慶、熱烈,很好地烘託了花團錦簇迎盛會的主題。值得一說的是,三位老師在設計該套郵票之前曾於2011年為總部設在北京的中國-東盟中心創作過一幅同題材國畫作品《繁花似錦》(圖3),寓意中國-東盟博覽會播下的友好信任的種子已生根開花並收穫合作共贏的果實。在該畫被確定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郵票主圖後,考慮到郵票設計畢竟不同於繪畫創作,三位老師又先後三易其稿,重新調整花的排序,構圖也更加緊湊,並將博覽會建築作為主圖背景融合了進來,使得修改後的畫面更加協調唯美,主題也更加突出。可以說,《中國-東盟博覽會》郵票的設計雖然沿用了2010年選取繪畫大師黃永玉的油畫作品《荷花》作為《第十二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郵票主圖的設計思路,但又有所超越,即在原畫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是真正意義上的郵票設計。(圖4,鄭軍里、柒萬里、陳再乾簽名的郵票)。

第六位首次設計郵票的社會美術工作者是《韋國清同志誕生一百周年》郵票的設計者、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楊佳煥。擅長人物畫、以畫作《東方紅》和《鄧小平肖像》聞名畫壇的楊佳煥以韋國清的照片為素材,以素描頭像的形式來表現這位開國上將的風采。從設計效果看,素描稿中黑與白、虛與實的關係處理得遊刃有餘,特別是兩枚圖案一改原先人物紀念郵票常見的一枚頭像一枚全身像或半身像的表現形式,而是採用大小一致的兩個頭像特寫來表現韋國清早年參加長征和晚年主政廣西這兩個具有代表性歷史階段的形象,不但客觀寫實,更是達到了神形兼備的效果,體現了人物的時代感和滄桑感。(圖5,楊佳煥教授簽名的首日封)。除了上述六位初次涉足郵票設計的社會美術工作者外,還有兩位專業郵票設計師也初次榜上有名,一位是初次設計中國郵票的外國人、《貓》郵票的設計者兼雕刻者、丹麥雕刻大師馬丁·莫克,另一位則是郵票印製局設計師於雪,她設計了《乒乓球運動》郵票。在設計《貓》郵票之前,馬丁·莫克已經為我國雕刻過《外國音樂家》(2010年)和《古代天文儀器》(2011年)兩套郵票。作為挪威裔的丹麥郵政首席郵票雕刻師,馬丁·莫克自1977年起先後為丹麥、芬蘭、瑞典、中國等17個國家雕刻過近700幅郵票作品,是目前世界上作品最多的郵票雕刻師。此外,他還曾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印製局雕刻師培訓班的老師,為我國培養年輕一代郵票雕刻師做出了貢獻。在設計並雕刻《貓》郵票時,馬丁·莫克非常注重雕版與色彩之間的融合,通過對每隻貓的完整布線,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貓的本來面目。他在雕刻時所形成的剛勁有力的線條組合,使得郵票中貓身上的皮毛花紋更富有質感。在局部細節的雕刻處理上,馬丁·莫克也是一絲不苟,使用粗點線條來表現貓的形象,再現了丹麥大師的雕刻風采。當然,相比其精湛的雕刻技法,《貓》郵票在設計中也留下一定的遺憾,一是對貓的神態刻畫表現得不夠活潑敏捷,有些痴呆,沒有做到動靜結合;二是4枚郵票的風格不夠統一,特別是第二枚,採用的是出邊框的表現手法,而其它3枚則使用的是全景構圖,這樣簡單的設計瑕疵應該盡量避免。

與瑞典聯合發行的《乒乓球運動》郵票是專業郵票設計師於雪設計的首套郵票。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多次修改,但於雪對自己最初就確立的設計構思從未改變,即要通過「兩國乒乓球運動員打球時的精彩瞬間畫面來展現乒乓球運動在中國與瑞典兩個國家之間建立起來的友誼與文化」。具體到畫面表現上,於雪對人物主圖採用了剪影的方式,通過乒乓球運動時產生的軌跡作為輔助圖形,配以代表兩國國旗顏色的紅色和藍色作為郵票的主色調,整個構圖簡潔大方、生動協調、富有動感。不足之處是,票面中代表中國的女運動員形象美感欠佳,既然已經確定女運動員形象不以某位具體人物的肖像作為主圖,就應該有所加工,有所提煉,有所升華,但目前呈現在畫面上的女運動員形象確實不敢恭維。(圖6,於雪簽名的郵票)。(二)

對集郵愛好者來說,除了上述八位初次涉足中國郵票設計的人外,還有13位社會美術工作者可以說是老面孔了。《癸巳年》郵票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冠英繼《辛卯年》(2011年)和《民間傳說——劉三姐》(2012年)之後設計的第三套郵票,也是他繼生肖兔之後設計的第二套生肖郵票。在十二生肖中,蛇是較難表現的一種動物,一是它的外形是線狀的不美觀,二是它給人以兇殘冷酷的感覺而不可愛,而作為中國傳統生肖文化中的蛇卻要承載吉祥如意的寓意,兩者反差較大,因此僅僅用一個單一的圖形來表現相對豐富的生肖蛇的內涵確實有很大難度。但在擅長動漫形象設計和畫插圖、連環畫的吳冠英看來,十二生肖雖然年年不同,其實每年的設計要求都是一致的:即不管是何動物,都要喜慶,象徵吉祥如意,寓意開年紅;同時,由於生肖不單純是動物本身,因此生肖郵票自然也就不宜用完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基於中國人對於生肖文化的理解其實是把動物作為一種象徵,吳冠英確定了使用動漫造型來表現赤蛇的創意,因為赤蛇在傳統文化中有大吉大利的寓意,象徵來年的祥和、平安、富足和溫馨。而在造型設計上,雖然與前兩輪生肖蛇郵票一樣,吳冠英也選擇了使用盤蛇的造型,但卻借鑒了漢代畫像磚中的盤法,特別精彩的是對蛇身的處理,先是由細到粗,再由粗及細,一下子將原本並不美觀的蛇的外形通過寫意的表現形式將它美化了,再在蛇身上配上代表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構成了春夏秋冬循環往複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給人以一種興奮、自然、祥和、富貴的感覺。此外,由於生肖郵票票幅是方正的票形,為解決圖案左右兩邊比較空蕩的問題,吳冠英接受了有關專家的建議,在高昂的蛇頭上加了一顆隋珠,藉此引申出「蛇銜明珠以報恩」的典故。晉人《搜神記》對隋珠的記載為: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顆大珍珠報答他。而作為生肖郵票,蛇報恩的故事則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行善」與「感恩」。可以說,吳冠英設計的《癸巳年》郵票不經意間用一種正能量的東西弘揚了社會正氣,是一套非常成功的設計。(圖7,吳冠英的手繪封)。《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五十周年》郵票是魯迅美術學院插圖工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李晨繼《中醫藥堂》(2010年)、《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三)》(2011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1年)之後設計的第四套郵票。李晨長期從事連環畫和插圖的創作,他設計的每套郵票均是清一色地採用他最熟悉的素描這一寫實手法來表現,注重對細節的處理,畫面飽滿生動厚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而在為雷鋒這一50年來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進行創作時,李晨從一開始就帶著感恩的情緒,將自己的創作演繹成對英雄的呼喚。作為出生在與毛澤東題詞發表同時代的人,李晨了解雷鋒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因而在創作中更是側重於對雷鋒精神內涵的挖掘、解讀和追憶,力求讓這跨越了半個世紀的經典形象通過自己的筆觸再次走進人們的心田。於是,在李晨筆下,雷鋒持槍時的英武、執卷時的認真、工作時的笑臉和助人為樂的幸福躍然紙上,組成了一組平凡而偉大的畫面,令人回味無窮。《世界水日》郵票是深圳平面設計師陳國進繼《節能減排》(2010年)之後設計的第二套郵票。該票以藍色為基調,以水滴波紋為背景,以殘缺的水元素來構成漢字偏旁「三點水」,意在用抽象的語言來表現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理念。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該票創意雖然新穎獨特,可由於一個簡單的三點水偏旁並不能充分詮釋珍惜水、節水以及保護水資源等豐富內涵,所以很難引起觀者的共鳴,整體感覺確實還不及1982年發行的《國際飲水供應和環境衛生十年》這一同題材郵票。

《小蝌蚪找媽媽》是上海美術師宋鑒繼《曹沖稱象》(2008年)之後設計的第二套郵票,該票以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魚蝦形象取自繪畫大師齊白石的同名動畫片為藍本,通過電腦設計,儘可能充分地保留了原作的特色,只是在票面背景上根據資料圖片選擇了一些水草略加點綴,整體設計突出了原畫的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風格,展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意境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對郵票底色的處理上,宋鑒採用了宣紙的質地以避免使用白底過於突兀的感覺,同時也給人以一種懷舊和重溫經典的感覺。(圖8,宋鑒簽名的首日封)。

時隔17年之後,已經退休多年的上海畫家張安朴出人意料地再次為廣大集郵愛好者奉獻了另一套佳作,這就是極富上海韻味的《豫園》郵票。張安朴曾任上海《解放日報》攝影美術部主任、高級記者,是一位被譽為「拿畫筆的報人」。1984年至1996年,張安朴先後單獨或與他人合作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1984年)、《環境保護》(1988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二十周年》(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運動會》(1993年)和《上海浦東》(1996年)五套郵票,令人刮目相看。美術圈內曾有評論說:「如果在繪畫上發展,無論油畫、水彩畫、招貼畫,還是郵票設計,張安朴都有廣闊的前景。」然而,在張安朴退休前,他30年如一日,把全部心思都撲在《解放日報》的美術編輯、圖片編輯和行政管理上,畫畫反而成了他的「業餘」,但就是這樣「忙裡偷閒」,張安朴還是創作了許多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作品,特別是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創作的黑白速寫和鋼筆水彩,讓人為之傾倒。同時,儘管張安朴不是專業郵票設計師,但他卻多年來一直鍾情於郵票設計,即使是在他2007年退休之後,他的許多畫稿依舊是畫在按郵票設計要求而專門定製的A4複印紙大小的畫板上(圖9,張安朴鋼筆水彩畫《巴金故居》),每一幅其實都是一個郵票設計稿。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安朴其實就是這麼一位有準備的人。這次應約參與《豫園》郵票的設計,已經退休6年的張安朴用他早已掌握得爐火純青的鋼筆水彩畫的表現手法,以線條為造型基礎,以色彩的冷暖變化為主要依據,特別是在上色時用筆隨意,筆觸較大,通過色彩的大膽揮寫來增強畫面的生動感,原汁原味地再現了頗具上海氣息的江南古典園林明珠——《豫園》,令人驚嘆不已,確實是個「畫壇奇葩」。(圖10,張安朴手寫的原地首日實寄封)。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按郵票目錄,在中國非專業的郵票設計師中,目前保持郵票設計時間跨度最長記錄的應是先後設計了四套郵票的藝術大師黃永玉,從他1958年應約設計郵票《林業建設》,至1980年應約創作《庚申年》、1986年設計《白鶴》,再到2010年設計郵票《第十二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期間的時間跨度長達52年,無人能出其右。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黃永玉的最後一套郵票並非是他有意創作和設計,而只是他的畫作被搬上郵票(按原來的定義應是郵票的原畫作者),因而他的實際郵票設計時間跨度應是28年(1958至1986年)。而張安朴自1984年首次參與設計郵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到2013年設計他的第六套郵票《豫園》,期間的時間跨度則是29年。當然,目前比張安朴設計郵票時間跨度更長的非專業郵票設計師還有四人,他們分別是同樣在2013年設計了郵票《琴棋書畫》的藝術大師範曾(從1980年應約創作《齊白石作品選》小型張左半部邊飾圖和《中國古代科學家(三)》,到2013年設計《琴棋書畫》郵票,設計郵票時間跨度達33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張仃(從1949年設計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到1981年應約創作生肖郵票《辛酉年》,時間跨度是32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周令釗(從1956年設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到1987年設計《中國歷代名樓》郵票,時間跨度為31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平面設計大師陳漢民(從1959年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一、三)》郵票,到1990年設計《民居》普26,時間跨度也是31年)。擅長描繪「古人豪邁的情懷、才情和博大胸懷」的藝術大師範曾有著紮實的白描功底,他的潑墨人物畫和人物白描早已登峰造極。早在1980年,范曾就參與了兩套郵票的設計:一套是為《齊白石作品選》小型張左半部邊飾圖中的白石老人白描半身側面像,據說這是范曾為畫此畫專程到白石老人家參觀之後用短短20分鐘時間完成的白描小品,寥寥數筆就將白石老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不愧是白石老人的再傳弟子;另一套則是應約為《中國古代科學家(三)》郵票進行創作(當年署名為郵票原畫作者),同樣用白描的手法將李冰、賈思勰、黃道婆和徐光啟這四位古代科學家的形象神形兼備地表現了出來。隨後,在2009年設計的《古代書院(二)》郵票和2010年設計的《朱熹誕生八百八十周年》郵票中,范曾憑藉著自己對古代人物的獨到見解,駕輕就熟地將理學大師朱熹的形象展現在方寸之間。當然,在范曾參與設計的所有五套郵票中,2013年設計的《琴棋書畫》應該說是難度最大的一套,因為它不僅需要有精湛的人物造型功底,還需要準確理解高山流水、弈秋課徒、懷素臨池、道子畫壁這四個著名歷史典故的豐富內涵,這也就需要畫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造詣、研究和理解。從郵票設計效果看,四個歷史典故在畫家的筆下,確實氣韻生動、意境凸顯。有趣的是,除范曾和張安朴外,中國非專業郵票設計師的郵票設計時間跨度最長之爭在2013年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裡勢必更加精彩。江蘇畫家、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高雲,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馬剛和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主任何潔已經開始接近上述幾人的記錄:高雲從1987年初次設計郵票《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誕生四百周年》,到2013年設計《中國古代文學家(三)》,時間跨度已達26年;馬剛從1988年初次設計郵票《彭德懷同志誕生九十周年》,到2013年設計《毛澤東同志誕生一百二十周年》,時間跨度為25年;何潔從1989年初次設計郵票《民居》普25,到2013年設計《中國夢——國家富強》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時間跨度則為24年。
推薦閱讀:

新穎又實用的廚房神器有哪些?
Italian Design Icons | 後現代主義與國際化風格(1984-1993)
國內設計師山寨「維秘內衣秀」 獸獸高調亮相(圖)
廚房裡的這個小動作勝過種100棵樹,日本人都這麼做
用戶體驗與品牌研究

TAG:中國 | 設計 | 藝術 | 郵票 | 2013年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