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弟子規》學規矩
轉載
標籤: 方正教育 讀書 弟子規 心得 教育 | 分類: 讀書學習札記 |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題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根據朱熹《童蒙須知》改編。源出《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經乾隆年間賈存仁修訂,並改名為《弟子規》。全文360句,1080字,內容包括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特別講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教育人們防邪存誠、養成忠厚作風很好的讀物。從清代至今,《弟子規》經歷住了時間的考驗,是一部能夠站得住的經典之作。全民都應該讀讀《弟子規》。現在,許多幼兒園、學校,都在學習。
《三字經》和《弟子規》兩部流傳最廣的童蒙讀物。《三字經》與《弟子規》的功能是互補的,《三字經》側重於知識,《弟子規》更側重於規矩。《三字經》是增加營養的,《弟子規》是增加免疫力的。如果說《三字經》著重的是文化,那麼《弟子規》側重的則是文明。「弟子」所指的就是徒弟、學生、兒女,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其實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快,知識的更新自然也就快得不得了,你一天不學習就會遠遠地落在別人的後面了。所以說我們一輩子都在做弟子。「規」就是規範,也可以解釋為道理。合起來,三個字就可以理解為「做人的規範和道理」。從這三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本書的要義所在,這是在教我們做人,這是一輩子的事情。
《弟子規》這部經典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習的東西。我們發現,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家長的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但是我們忽略了什麼呢?說到底,我們不重視的恰恰是孩子的規矩。孩子在社會上成長,最終要步入社會,遵循社會的規矩,那麼這個孩子從小是否講規矩、懂規矩呢?我們現在家庭結構改變了,目前的獨生子女有一億多,一個孩子從小最起碼有六個大人寵: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我們往往會注意孩子讀書有沒有超過別人?今天怎麼考九十九分?為什麼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體是不是好啊?各種營養有沒有跟上?但是我們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規矩、守不守規矩,懂不懂禮貌,懂不懂怎麼做人,懂不懂怎麼待人接物。孩子應該從小養成懂規矩、守規矩的良好習慣,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禮儀規範接觸社會,進入社會,乃至為社會服務。《弟子規》就是我們培養孩子尊重規矩、遵守規矩、在社會公認的規範下健康成長的良好資源。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24個字概括全篇的內容,其實這句話摘自《論語·學而》。《弟子規》實際上是借用儒家的思想來教導我們的弟子怎麼樣的做人。
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悌二字。孝,自然就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這裡「弟」和「悌」是通的,「悌」這個字,一個「心」,一個「弟」,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心裏面要有兄弟。其實「悌」的意思是「敬愛哥哥,引申為順從長上」,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兄弟姐妹的互敬互愛,或者直接理解為「友愛」。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衝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就說明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孝行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
謹是恭敬的意思,信就是誠信。這兩樣都是提高自身的修養的。我們要做的是懂得如何修身養性。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吾日三省吾身,看一看想一想,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用較為時尚的詞語就是「反思」。我們的思想、態度、行為、言語一切的做為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用古人的話用聖人的話來講就是要「合乎禮」。這是對自己,対別人要講誠信,從古至今我們都沒有忘記這個詞語,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集體一個團隊甚至一個國家的根本。不講誠信就會失信於人,做事情是要失敗的。只要你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或者說對待一切都懷有一顆恭敬之心,那麼你的修養也就提高了一個很高的層次。也只有大家都有一顆恭敬的心,我們的和諧社會的建設才會有希望。
當我們懂得了修養自己和誠信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首孝悌,次謹信」,這之後才是「泛愛眾」。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先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弟姐妹,恭敬修身講究誠信,才能具備愛別人的基礎。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願意孝敬,連自己的親兄弟都不願意敬愛,一個人對自己不謹慎,對別人不講誠信,我們很難想像他會有真誠的心來愛別人。即便他做出愛的樣子也是虛偽的。
愛別人是行善的一種表現,為別人做好事,心中時刻想著別人,真誠的為他人著想。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積德行善總是對人的修養境界有好處的。你有了一顆愛別人的心,你時刻為別人設身處地的著想,你就是佛祖。愛別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為別人著想,愛著別人,不但自己的心裡是快樂的,更可以給別人帶來快樂,你讓別人快樂了,自己便會感到更快了,所以說著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這樣快樂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的境界就會很自然的提高一個境界。當你心存他人胸懷天下的時候,你便已經做到了仁。這就是聖人講的「泛愛眾,而親仁」。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當我們做到了「孝悌,謹信,泛愛眾」之後,「仁」便會自然的出現在你的心裡。之後,才是聖人要告訴我們的下一步的計劃: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裡的「文」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文化、科學知識、技能等。怎麼古人告訴我們要先「孝悌、謹信、愛眾」,行有餘力的時候才去學文呢?我們的祖先很聰明也很理智,他們告訴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做好了人之後才去學文化。不像我們現在,把學習知識求取名利放在了首位,而把做人的事情遠遠的拋在了腦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將無與倫比。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學習《弟子規》應該是我們的幸福,從這兒我們會重新收穫做人的尊嚴。也許這本書可以為你的人生重新點燃一盞燈,它將照亮你一生的征程。
學習《弟子規》需要實踐,學習《弟子規》需要生命的投入,要不斷地反思自己。儒家提倡修身,從日常的小事做起,《弟子規》也是從高處著眼,低處著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覆讀誦,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乃至行為的標準。
我的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是誰不守規矩?
※酒桌上的規矩!
※小時候不懂,做錯了就是一頓揍的老規矩!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
※老祖宗傳下來的中國十大規矩,看了第一個我就臉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