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楚國的抗爭
應當說,屈原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才是一位文學家。他在文學上的創作大多是由於政治上受到了挫折、打擊後而產生。今人若是遇到一些事情,都想發個朋友圈,這並不只是為了給別人看,首要的目的是抒發內心。屈原遇到的事情太多了,這就使他的文章寫了很多,一直流傳至今。 屈原,名平,故也稱呼其為屈平。與楚王同姓,羋姓,屈氏。屈原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楚武王時,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屈瑕分封至屈,故其子孫後代皆以屈為姓,屈氏也成為楚國公室重要的一支力量,所以屈原本身就是楚國公室的一員,屬於楚國貴族。 戰國時期,楚國擁有三大家族即是屈氏、景氏、昭氏,皆羋姓,屬於公室分支。熊氏是楚王室本支的氏,即歷代楚王皆出熊氏。屈氏一族自春秋時期,人才輩出,都位列楚國重要之職,如楚武王時的莫敖(楚國官名)屈重,楚成王時將軍屈完曾率兵抵禦齊國入侵併與齊國結盟,楚康王時莫敖屈到,令尹屈建。 這裡簡要提一下楚國的官制。莫敖是楚國立國初期的最高官職,掌握政治與軍事大權,即相當於宰相一職,楚武王設置令尹後,漸漸只掌管軍政,後來設置不定,遂地位下降,但仍是楚國重要的官職之一。令尹是自楚武王設置以來的楚國最高官職,掌握國家的全面政治事務,發號施令,政皆出自令尹。軍事上,楚王是國家的最高統帥,楚成王時期設立大司馬一職,便取代莫敖成為掌管軍政的重要官職。楚康王之時,設立左右司馬為副職分擔大司馬的權力,至成王時期基本上建立了完善國家官制。 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家族的榮光遠沒有過去那樣閃耀。作為楚國公室的重要力量,面對著屈氏先祖們的光輝過往,身體中流淌著貴族的血統,身為楚國公室的一員,使得屈原有責任來承擔起振興家族的使命。 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七雄的天下格局初步形成,周王室對於諸侯的掌控力繼續下滑,禮樂文化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原有的天下秩序已經改變,列國進入到相互征伐,持續對抗的大爭之世。
楚國大軍正在進軍之中 楚王國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歷經了楚昭王、楚惠王兩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之後迎來了「昭惠中興」,但在此之後的發展中,楚國那掩蓋在華麗外表之下的是已經逐漸顯現的危機。公元前402年的一天,楚聲王於都城被殺在座駕之中,《史記》中記載:「盜殺聲王」。一個國家堂堂的國君被公然殺害在自己的國都中,光天化日之下,令人驚愕!年輕的繼任者楚悼王熊疑深深被父親的被刺身亡所震驚,他不敢想像身發生的這一切,夙夜難眠。如今的楚國已不是曾祖父時期中興強盛的楚國了,土地連年在縮減,北方三晉勢力步步緊逼,大有聯合他國攻打楚國之意;國內的貴族貪圖享樂,只顧私利,權力日益膨脹,安於現狀全無楚國先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奮鬥精神與頑強的意志力;軍士疏於武備,沉湎在昔日的光榮中,多次在戰爭中失敗而歸。 楚悼王即位第二年,公元前400年,三晉聯合進攻楚國乘丘(今山東巨野縣西南),擊敗楚軍,這一戰三晉意圖是剪除其左翼,也就是楚國右翼對於三晉的威脅。楚悼王九年(前393)楚國攻韓,兩年後三晉進行報復,聯合伐楚,大敗楚軍,致使楚國只能「厚賂秦」,請求停戰。楚悼王深感楚國亟需提升國力,發展經濟,整軍備戰,振奮民心。一心想要恢復楚國強盛的楚悼王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來解決楚國當下面臨的困境,直到公元前383年一個中年人從魏國南下而來,為楚悼王找到了困擾他多年的難題,這個人便是當時的魏國名將衛人吳起。
戰國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戰國時期第一代變法倡導者 因受到魏國國軍魏武侯的猜疑,加之有人向魏武侯多次誣陷,吳起憤然決定離開魏國,前往楚國開展自己的事業。在此之前,吳起的大名早已在列國之間傳開,擁有過人的膽識與果敢,才華橫溢,智謀出眾,深諳兵法。年輕時第一次為將指揮作戰就率魯軍擊敗齊軍,而後來到魏國,在魏文侯時率兵多次與諸侯各國作戰,戰功累累,經營河西,數次攻秦皆勝。如今,他的到來令楚悼王倍感激動,二人徹夜長談,吳起對於楚國時弊的觀點與楚悼王不謀而合,而他提出的變革措施更令楚悼王憧憬無限,彷彿一個強盛的楚國馬上就要出現在熊疑的眼前一樣。 經過短暫的考察之後,楚悼王對吳起深信不疑,任命其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變法革新是戰國時期天下的大勢,各國或多或少的進行著變革,通過變法增強國力,提升軍備,振奮民心士氣。自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魏國國力迅速躍升,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楚悼王也夢想著通過吳起的變法使楚國也迅速崛起,重現先祖們的光榮。
戰國初期楚國地理情況 吳起認為楚國國內的封君勢力嚴重阻礙王權,楚聲王的死極有可能是國內勢力較強的封君所為,這些貴族們貪圖私利,安於享樂,全然不顧國家的存亡,應該對他們痛下殺手,規定三代以後便取消封君爵祿,將其財產沒收充公,封君子弟為官者須由政府考核,以有力的強權打擊封君。同時,立下嚴刑峻法,約束管理子民,使民有所用,而不是整天自由散漫、遊手好閒。加強經濟建設,開墾荒地,利用河湖,遷徙貴族和封君前往人煙稀少的地方墾荒,既有利削弱貴族勢力又可以開發土地。獎勵軍功,加強武備,分配財產時可以向軍士傾斜。重視外交,聯合齊國,南平百越,東服陳、蔡,西懾秦國,北抗三晉。 短短兩年間,楚國煥然一新,國力大幅提升,疆域不斷擴大,軍事作戰極為勇猛。公元前381,楚國為救援趙國大敗魏國,天下諸侯為之震驚,皆嘆楚國強盛。吳起的變法雖然使楚國短時間得到了國力的迅速強大,但是其的變法嚴重觸及了楚國上層貴族們的利益,加之吳起屬於外來客卿,在楚國並沒有根基勢力,唯一支撐吳起進行變法的只有楚悼王的信任。
楚軍交戰之中 也就是在楚國大敗魏國的這一年,楚悼王的身體再也無法熬下去了,他遺憾的閉上了雙眼,沒能看到楚國最終稱雄列強的願景。吳起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等待他的只有貴族們危險的復仇。時在南方平定百越戰場的吳起本可以逃離楚國,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回到了國都。當看到了楚悼王的遺體時,吳起頓時失聲痛哭,他感激楚悼王的知遇之恩,也是心中已明白自己也行將赴楚悼王之後塵。果然,對吳起痛恨得咬牙切齒的貴族們再也等不了了,箭矢飛來,吳起立即撲向楚悼王的屍體,可就這樣也無法保住他,射來的弓矢穿透了他和楚悼王的屍體,一代名將就此以悲痛的結局死去。 楚肅王即位之後,停止了變法的實施,同時因為「麗兵之罪」將七十餘家貴族滅族三代,直至此時這些貴族們才明白吳起生前最後的舉動是要將他們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麗兵之罪」即是指楚國法律中規定傷害國王屍體的處以誅三代的極刑。)一度使楚國強大的吳起變法就此終結,楚國失去了一次能夠不斷強盛來統一天下的機會。
吳起變法戛然而止,縱然倒向楚悼王的遺體之旁,還是無法阻止被害的命運 與此同時,在此二十年之後的秦國,一個衛國人正在主導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秦國也正是通過這場變法奠定了其最終一統天下,這便是戰國時期最為成功的商鞅變法。 楚國與秦國,兩個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大國在這一場實力的比拼中,此消彼長。吳起與商鞅都是中原小國衛國人,身負大才,智略超群,雖然過程有著不同,但是二人的結局卻很相似,都是由於信任其的國君楚悼王、秦孝公離世致使受到了國內貴族勢力的復仇清算被害,但不同的是楚國戛然而止了吳起的變法,而秦國自此之後堅定不移地貫徹了商鞅變法的內容。看似簡單的改變卻直接左右了歷史的發展,在時代的車輪繼續向前之際,楚國還將迎來一次屬於屈原的抗爭! 假如戰國時期微信就已經開始使用的話,那麼在公元前299年刷爆朋友圈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給扣下了,另一件事齊國、魏國、韓國結成同盟威逼楚國,發兵討伐其東部之地。如若你是楚人,相信你的朋友圈肯定都會是這兩件事。 楚懷王被秦國扣下軟禁,可以說標誌著楚國由盛轉衰,再無力對抗秦國的崛起,楚國的最終命運已經定格在了楚懷王三十年(前299)。 在上篇當中說過,楚悼王逝世之後,轟轟烈烈的吳起變法遂宣告失敗,其本人亦被射殺於楚悼王的遺體之旁。楚悼王的兒子楚肅王繼位,他缺少父親楚悼王那樣對於楚國興盛的強烈願望,施政也並無太多亮點,楚國在其的領導下緩慢的發展了十一年。楚肅王沒有子嗣,他的弟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楚宣王在位三十年,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發展時期,楚國重用賢臣,招攬各國人才,使得楚國政治得到了關鍵的振奮,楚國國內貴族勢力在這一階段內受到楚宣王的強力統治,也服從於楚國發展的現實需要,楚國上下呈現出勃勃前進的一種姿態,實力不斷提升,楚國再次迎來了崛起。
在不斷的開疆拓土中,楚國吞併了諸多國家。圖為越王勾踐劍,楚國吞併越國之中,繼承了越國獨步天下的鑄劍技術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楚宣王十六年,魏國人一直尋找的借口終於等到了。經過文侯、武侯、惠王三代君主的勵精圖治,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三晉之中,以前均勢已被打破,令趙國、韓國十分憂慮。趙國在兩年前,與齊國、宋國、燕國先後會盟,企圖利用諸國的聯合,對魏國進行打擊。魏國同時需要一個機會,將這種局面進行突破,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於趙國在這一年出兵攻打衛國,魏國以其為盟國借口出兵攻打趙國。趙軍無法抵擋魏武卒的強大軍力,戰敗,魏軍在龐涓的率領下兵臨邯鄲城下。 趙國向各國派遣使臣請求援救。齊國首先派出援軍,田忌領軍,孫臏為軍師;楚國也派出景舍領兵援救。齊國在孫臏的運籌帷幄下,大軍直逼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而齊軍於半途截殺魏軍,大敗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楚國在這之間也趁勢奪取了魏國數城,向北擴張。 楚宣王繼續向西用兵,將巴地納入到楚國的版圖中。滅掉了陳國、蔡國,使得楚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了淮河以北地區。此時的楚國不斷用兵,令天下諸國頗為警覺。同時。秦國在此之間,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辦法,成果顯著,秦國迅速崛起。此時的天下,齊國繼魏國之後成為第一強國,稱霸於諸國,楚國和秦國不斷崛起,天下已然形成了齊、楚、秦三國為大的格局。
章華台下,楚軍威武誓師,發兵中原 楚宣王之後,其子楚威王繼位,羋月的父親便是楚威王。楚威王在位十一年間,是戰國時楚國最為強盛的階段,楚國成為天下的第一強國。楚威王發兵攻打越國,吞併了越國大片土地,越國四分五裂,成為楚國的附庸。公元前333年,楚國發兵討伐齊國,雙方交戰於徐州,楚國大敗齊國,使楚國於諸國樹立了威信,天下諸侯遂患楚。 這一時期楚國強大到什麼程度呢?蘇秦曾對楚威王有說過一段話: 「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南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故為王至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 蘇秦作為當時名動天下的縱橫家,其認為:秦楚兩國是當時天底下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一個強另一個就會弱,所謂勢不兩立。秦國最為憂慮的就是楚國的強盛,如果楚國向秦國示好,那麼天下諸侯就不會前來楚國的章華台下尊楚,秦國也勢必兵發兩路,攻擊楚國。蘇秦的見解代表了彼時各國之間的實力對比,這一時期,實質是就是秦楚兩個大國之間的較量與比拼。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得到提升,嚴刑峻法下的秦國百姓只知耕戰,獎勵軍功使得秦軍戰鬥力直線上升。秦孝公後期以來,秦國想要東擴的慾望變得愈發強烈,逐漸地自上而下擁有了吞併天下的野心。在七國之中,秦國的野心是最為強烈的。秦國已經使三晉對其產生畏懼心理,楚國也將齊國打敗,燕國實力偏弱,不足以撼動中原。那麼,最後的對決就只剩下了楚國與秦國。 楚威王確實如蘇秦所說一樣是賢王,他對於自己的國家有著清醒的認識,將天下的形勢看得很明白。他深知秦國日後勢必成為楚國是否能夠生存的大患;對於三晉來說,也明白其為秦所制,不可與之深謀;所以楚國唯有聯合諸國來平衡秦國的實力,與齊國結盟,維持住天下的均勢。 時間來到了公元前329年,這一年又有兩件事刷爆了朋友圈,一件事是楚威王逝世,另一件是張儀入秦,不久便為相國。這兩件事深深改變了秦楚兩國的命運。 楚威王的兒子楚懷王繼位,這個性情敦厚的年輕人如今繼承的是:西起大巴山,東至大海,南抵五嶺,北至淮河以北的廣大土地,幅員遼闊,物產豐饒,軍備齊整的強盛之國。這或許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令人艷羨不已。
楚國國都郢都景象 在父親的身旁成長起來的楚懷王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的性格中還保留著春秋時期貴族的性格特點,禮樂文化對他的影響很大。年輕的楚懷王想要有一番作為,夢想著能夠向楚國的先祖們一樣,繼續開疆拓土,使楚國強盛,號令天下。他啟用了屈原,任用屈原為左徒。屈原遂開始他的變法改革。 屈原精準的分析了楚國面臨的諸多困境,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首先,屈原認為楚國政治體制缺乏彈性,最為突出表現在人才的使用之上。如齊國名將田忌逃至楚國,楚國將其閑置,不予重用;魏國相國惠施前來,楚國直接將其送往宋國。楚國的用人機制還是沿襲了舊的機制即從本國貴族公卿中選拔人才,無法任用優秀的外國客卿擔任要職,而且本國人才之中也不能夠任用賢者,造成楚國政治體制僵化。 屈原需要打破這種用人機制,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吸引各國的人才前來楚國施展抱負。而用人制度變革的前提就是屈原的另一個主張:嚴明法度,「明於治亂」。改變楚國當下人治的施政局面,嚴明法度,立下規矩,用制度來使政治體制運轉。控制貴族勢力的發展,打破貴族公卿勢力對於政治的壟斷,人才任用的專權,使楚國政治體制更富有活力,更為開明。
屈原的變法轟轟烈烈開展了,但只是曇花一現,年輕的楚懷王無力對抗楚國權貴的政治體制 屈原自身很聰明,性情豁達,機敏通變,見識卓著。在對外關係上,屈原主張聯合齊國,與齊國結盟,會同諸國制約秦國的不斷崛起;不斷侵蝕三晉,利用其相互制衡,逐步吞併三晉中的魏國,繼而再度向北擴張。尋找機會,聯合討伐秦國,不斷削弱秦國的實力。 所以,屈原的整個主張:即是以變革為根本。採用法家思想中的部分精華,國家要確定法律規定,嚴於法度,國民需要遵守法度,使國家依靠制度來運轉;汲取了縱橫家思想中的合縱抗秦這一大的戰略思想,聯合強國取得天下均勢,但同時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即是為楚國博取最大的利益;吸收了各國的人才使用辦法,延攬傑出人才前來楚國施展才華;打破人治的政治壟斷,實行制度政治。 屈原的主張並不是只有一種主導思想,而是借鑒了不同思想的優點,吸取了各國變法推行中的實際情況,適應於楚國現實所採用的變革方法。屈原的這一變革有一個頗具浪漫色彩的名字:「美政」。 在楚懷王的支持下,屈原大刀闊斧的進行變革,楚國即將在這位賢明之人的手中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
寒冷的冬天,大雪掩蓋了郢都,屈原的哀痛沒有人可以明白 秦國在秦孝公逝世之後,雖然將商鞅車裂,但是秦惠文王毫無保留的繼承了其推行的一切變法措施,秦國已然在變革的道路上闊步向前,無所畏懼。 屈原也被稱為「三閭大夫」,意思是掌管楚國重要的三個家族的長官,即是屈氏、景氏、昭氏三大家族。在楚懷王執政時期,屈氏以屈原為代表;昭氏以昭陽為代表;景氏以景翠為代表,都是楚國的重要重臣。 正當屈原如火如荼的進行變法之際,楚國的權貴們也愈發痛苦,他們無法忘記六十多年前的吳起,正是吳起的一系列變法措施致使他們被流放,被剝奪了權力與財富,最後還被屠殺,如今屈原的所作所為令這些權貴再次感受到了末日的降臨,他們需要阻止變法。 屈原開始受到了奸臣誣衊,一些楚國貴族也誣陷屈原,楚懷王受讒言而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正在進行的變法戛然而止。屈原悲憤的面對著現實對他的不公正,他寫下:「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九章·惜誦》)可是,誰又能明白這一顆忠誠炙熱的愛國之心。 公元前313年,秦相張儀前往出使楚國,以六百里商、於之地為誘,勸說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十一年(318)楚國聯合諸國討伐秦國,兵陳函谷關。雖然由於諸國之間缺乏真正的團結,沒有能夠形成對於秦國的制約,但是秦國深刻地認識到,只要楚國與齊國一天同盟,秦國就難以最終戰勝山東六國。
楚懷王輕信張儀,毅然與齊國斷交。當楚國使臣前往秦國討要六百里土地之時,張儀之口說出來的竟然是六里土地。全然拋棄了禮樂文明的秦國人,完全不會顧及誠信,精緻的功利主義使得秦人對於擴張的渴望愈發強烈,對於楚懷王的承諾只是需要罷了,當然是絕對不可能將六百里土地給予楚國。 楚懷王徹底憤怒了,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命令軍隊立即開赴秦楚邊境,準備攻打秦國。並未準備充足的楚軍,在丹陽一戰中被秦軍大敗,斬首八萬,楚軍大將屈丐被俘虜,秦國順勢拿下丹陽、漢中之地,打通了進軍東方的又一重要通道。 楚懷王聽聞戰敗,發國中之軍深入攻秦,與秦軍戰於藍田。此時,魏國見楚國國內空虛,發兵侵擾,楚國大軍主力遂退出秦國,保衛楚境。齊國由於之前與楚國已經斷交,不再理睬楚國,楚國遂陷入困境之中,走向衰落。
尚武的楚人,精銳在不斷的抗爭中損失殆盡,再無力爭奪天下 屈原已經被疏遠,離開了楚國的政治中心,他在楚國滅亡越國後被第一次流放到南方荒蠻之地。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聯姻,剛入武關便遭秦軍扣押,秦國逼迫其割讓土地,但是楚懷王凜然不從,秦國遂將其幽禁。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咸陽鬱郁而亡。屈原在之後數年再次被流放到長沙一帶,目睹了楚國先祖們的崛起之地,屈原還是期待著能夠再為楚國
無奈的屈原,面對楚國的日漸衰落,悲憤地沉江以明心志 楚懷王被扣秦國之後其子楚頃襄王繼位,楚國衰落的命運再也無可避免了。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楚國喪失西部大片土地,被迫東遷都城至河南淮陽為陳郢。楚國再也無力與秦國相爭天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遇,亦標誌著山東六國再無力對抗強秦。 當白起率領大軍攻破郢都之時,屈原懷著無比的痛苦,走向了汨羅江中。「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五十餘年後,秦軍徹底滅亡楚國,八百年的楚王國就此消失在了歷史中。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屈原為何跳江
※屈原與「楚辭」
※為什麼屈原和離騷在文學史上有那麼高的地位?
※屈原與漁夫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