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丞相之五十七:陳群

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早年被劉備闢為別駕,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後又任轉參丞相軍事。213年,曹操封魏公,陳群為御史中丞,後任吏部尚書,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漢,陳群為尚書令,晉爵潁鄉侯。225年,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次年,曹丕崩,陳群受詔輔政。魏明帝即位,晉封群潁陰侯,增邑五百。237年病逝,謚靖侯。

表字:長文

  籍貫:豫州潁川郡許昌(今河南許昌縣東)

  官至:司空,謚曰「靖」

  父親:陳紀

  配偶:荀氏

  子:陳泰

人物簡介

  陳群(165~237年2月7日)字長文,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潁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祖父陳寔為太丘長。父親陳紀曆任平原相、侍中、大鴻臚,叔父陳諶為司空掾,早卒。陳群早年被劉備闢為別駕,後舉茂(秀)才,除柘(今河南柘城縣)令。陳群不受,隨父避難徐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後又任蕭(今安徽蕭縣)、贊(今河南永城)、長平(今河南西華)縣令。因父喪辭歸。後又授以司徒掾、治書侍御史,又轉參丞相軍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陳群為御史中丞,後又任尚書,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漢,陳群為尚書令,晉爵潁鄉侯。魏文帝黃初六年(225年),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並錄尚書事。次年,曹丕崩,陳群受遺詔輔政。魏明帝即位,晉封群潁陰侯,增邑五百。青龍四年十二月癸巳(二十四)日(237年2月7日)病逝,謚靖侯。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歷史傳記

  陳群,三國時曹魏名臣。其祖父陳寔、父陳紀、叔陳諶皆望族名士。陳群為人清尚有儀,雅好結友,有知人之明。先為劉備所用,後劉備被呂布所襲,陳群與父避居徐州;及呂布破後,方歸曹操,歷任司空西曹掾屬、治書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後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曹丕即王位,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陳群在任內訂製九品官人之法,成為歷史名制。曹丕踐阼後,陳群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陳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職,先後受曹操、曹丕託孤,成為國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規勸,官至司空。於青龍四年逝,追謚靖侯。其子陳泰,亦是魏國後期名將。

演義傳記

  陳群,三國時曹魏名臣。 曹操殺掉馬騰後,有言劉備將興兵取川,曹操因而深表畏忌;陳群時為治書侍御史,向曹操獻策,建議起大軍南征孫權,而劉備意在兩川,必不救權,故能一舉得江東,其後徐圖西進,吞荊並川,以定天下。曹操對其策極表贊同。可惜諸葛亮派人齎書西涼,使馬超興兵入關,曹操急於應付,被迫擱下陳群之策。後來陳群一直位居要職,先後受曹操、曹丕託孤,成為魏國重臣,官至司空。後又隨司馬懿遠征公孫淵於遼東。其子陳泰,亦是魏國後期名將。

歷史年表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其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於當世皆負盛名。當陳群尚是幼兒時,祖父陳實常認為此子奇異,向鄉宗父老說:「這孩子必定興旺吾宗。」魯國人孔融向來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紀約在陳紀、陳群兩父子之間,因此先與陳紀為友,後又與陳群結交,由是顯名。《荀氏家傳》有載:「陳群與孔融論汝、潁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荀彧傳》)可見二人常論騭人物,甚相交心。

  東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備時為豫州刺史,來到豫州後,徵召陳群為別駕。其時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劉備正欲前往,陳群便跟劉備說:「袁術尚甚強大,如今往東而去的話,彼必與將軍(指劉備)相爭。若然呂布暗襲將軍之後,那麼將軍雖得徐州,大事亦必無成。」劉備不聽,還是東去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這時候劉備方悔恨當時不用陳群所言為戒。陳群後舉茂才,除任柘令,不成功,於是隨父親往徐州避難。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為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皆出拜(《袁渙傳》引《袁氏世紀》)。曹操久聞其名,便征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當時有人向曹操引薦樂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陳群向曹操力言不可,並以為王模、周逵二人德穢行劣,最終必然壞事,曹操不聽。結果王周二人果然犯事受誅,曹操方信陳群之言,並向陳群承認錯失。陳群便推薦廣陵人陳矯、丹陽人戴干,曹操皆加以任用。後來東吳為叛,戴干因忠義死於變難;陳矯則成為一位名臣,是以舉世均認同陳群知人之明。而自從劉備叛後,東南多變。曹操便以陳群為酇令,以何夔為城父令,用名士以鎮撫諸縣,使吏民稍定。(《何夔傳》引《魏書》)陳群又任蕭、酇、長平之令長,於父親亡時辭官。陳群後任司徒掾,舉高第,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魏國建立後,又遷為御史中丞。其時曹操正商議該否復使肉刑,令曰:「怎樣才有達於古今而通於變理的君子,可以助我決議此事呢!昔日陳鴻臚(陳群之父陳紀,曾任大鴻臚)以為死刑有可加於仁恩的用途,正是在說這方面的事。御史中丞(指陳群)可以申述卿父之論嗎?」陳群說道:「臣父陳紀以為漢代廢除肉刑而增加笞死之刑,本是出於仁心惻隱,但結果卻令死者更眾,這就是所謂名輕而實重。名輕則人民易犯其罪,實重則輒爾傷民。《書經》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滅趾(以上皆為古代肉刑)之法,是希望可以輔政助教,懲惡息殺。而且殺人償死,合於古制;至於犯傷人罪的人,例如殘毀他人之體而裁剪毛髮,卻不合其理,不能將其裁死。若能復用古刑,使犯淫者下蠶室,犯盜者刖其足,如此則永無淫放(指姦淫)穿窬(指偷盜)之事發生了。然而普天之罪惡,雖未可盡皆悉數殄滅,但在此數內,時之所患,確實適宜先行施用。漢律之下所殺滅的不至於死罪的人,是其仁政所不披及的;而其餘該死之者,則可以刑殺。如此,則受刑與得生者足以相替了。如今以笞死之法去代替所有不殺生之刑罰,這是憐惜人的支體而輕視人的性命啊。」鍾繇亦與對陳群所議表示同意,而王朗及其它人則多以為未可復肉刑。曹操雖然深深認同陳群之言,但因為軍事未罷的緣故,所以僉同眾議,先擱置這一政議。後陳群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陳群的為人,在朝中對人無適無莫(語出《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指對於人事沒有厚薄之分),貴雅而執名杖義,不會為媚人而違背道德。初時,陳群常非議郭嘉為人不治行檢,故曾數次於廷上投訴郭嘉,但郭嘉其意自若,毫不在意。曹操認為陳群能秉持公正,為之歡悅。(《郭嘉傳》)陳群的性格正直通雅,多結友人,與同郡辛毗、杜襲、趙儼並皆知名,號為「辛、陳、杜、趙」(《趙儼傳》),又與「直道推誠於人」的李義為友(《裴潛傳》引《文章敘錄》)。陳群亦與華歆交深,常嘆歆為「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華歆傳》引《華嶠譜敘》)曹丕在東宮,對陳群深表敬器,待以交友之禮,常嘆道:「自吾有回,門人日以親。」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諷謀反時,黃門侍郎劉廙之弟劉偉被魏諷誘同,如今按罪連坐,劉廙亦當誅。陳群便向曹操進言,曹操亦道:「劉廙是名臣,吾本意亦欲赦之。」於是乃復其位。劉廙因而深感陳群之德,陳群卻認為:「審議刑罰是為國之大本,不是為了私意;而且如今這決定是明主的本意,我又知道甚麼呢?」陳群的弘博而不伐功,就是如此。冬十月,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曹操以孫權之書示外道:「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爐火上嗎!」陳群便與尚書桓階上奏:「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曆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武帝紀》引《魏略》)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後,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其間,陳群建制九品官人之法,成為歷史名制。曹丕踐阼,陳群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黃初中,曹丕意欲追封太后父母,陳群奏道:「陛下以聖德應運受命,創業革制,應當永為後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獻,從無婦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禮典,婦因夫爵。嬴秦違於古法,而劉漢則沿承古例,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曹丕大悟,便道:「此議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著詔下藏之於台閣,使其永為後式。」(《武宣卞皇后傳》)曹丕受禪時,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獨華歆因為以神色不合觸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並無進爵。曹丕久不能釋懷,便問陳群道:「我應天受禪,諸侯群後,無不人人喜悅,其形盡現於聲色,惟獨相國(指華歆)和你臉有不豫,這是為了甚麼呢?」陳群便離席長跪道:「臣與相國曾為漢朝之臣,內心雖為陛下感到喜悅,但在義理上,臣等的神色實應畏懼、甚至憎恨陛下才對。」曹丕聽後大悅,方知其意。(《華歆傳》引《華嶠譜敘》)昔年,蜀許靖曾執兄禮以事陳群之父陳紀,又與陳郡人袁渙、平原人華歆、東海人王朗等親善;所以陳群在魏初為公輔大臣時,常與許靖有書信往來,重結舊好,情義款至。(《許靖傳》)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劉巴卒後,陳群常齎信與丞相諸葛亮,問劉巴的消息,並稱「劉君子初,甚敬重焉。」(《劉巴傳》)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陳群與僕射司馬懿並舉泰山人鮑勛為宮正,宮正即御史中丞。(《鮑勛傳》)是歲為蜀建興元年,陳群曾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分别致書與蜀相諸葛亮,向其陳說天命人事,希望蜀漢能舉國稱藩,但無功而罷。(《諸葛亮傳》)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親征孫權,軍至廣陵,使陳群領中領軍。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師還壽春,以陳群假節都督水軍。曹丕回到許昌後,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鮑勛時為治書執法,因屢次面諫曹丕而觸怒曹丕,後又於陳留郡界包庇太守孫邕,被收付廷尉並議死罪。陳群便與太尉鍾繇、司徒華歆、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聯書並表「勛父鮑信曾有功於曹操」,求請赦免鮑勛死罪。曹丕不許,仍誅鮑勛。(《鮑勛傳》)夏五月丙辰,曹丕得疾甚危,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並受遺詔輔政。明帝曹睿即位後,陳群進封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同開府。十二月,陳群又升為司空,故錄尚書事。是時,曹睿正初臨政,陳群便上疏道:「《詩》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大道自最近開始,廣化於天下。自從世道喪亂以來,干戈未曾收戢,百姓不識王教之本,而懼亂陵遲已經太過。陛下當盛魏之隆,荷二祖(曹操、曹丕)之業,天下正希望世政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方是百姓之幸。但是如果諸臣群下意盡雷同,是非相蔽,這可是國之大患啊。若群臣不和睦則有讎黨,有讎黨則毀譽無端不止,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不可不深防備,先做好斷絕這種源流的措施。」陳群為司空期間,任賢用能。他重視妻弟荀顗,以之為奇異;又辟北地人傅嘏為掾。陳群亦曾上言舉薦當世隱賢管寧:「臣聞王者顯善以消惡,故湯舉伊尹,不仁者遠。伏見徵士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前雖征命,禮未優備。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祿,先儒鄭玄,即授司農,若加備禮,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論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管寧傳》引《傅子》)陳群亦不忘論騭人物,曾與崔林共論冀州人士,林稱冀州當以崔琰為首。陳群以「智不存身」貶之,但卻被崔林反駁道:「大丈夫為人但有邂逅而已,即使如卿等幾人,又足以為貴嗎!」(《崔琰傳》引《魏略》)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將軍曹真上表欲起兵數道伐蜀,從斜谷而入。陳群認為當年曹操到陽平攻張魯,已經多收豆麥以增添軍糧,然而張魯未下而軍糧猶乏。如今既無別因,而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糧草必會受到鈔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則勞損戰士,這些都是不可不熟慮的事。曹睿便依從陳群所議。不久,曹真復上表要從子午道出軍。陳群又述說其中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於是曹睿以陳群之議下詔曹真。其時正霖雨積日,陳群又以為應宜詔曹真還師,曹睿從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圍攻祁山,不克引退。魏將張郃深追其軍,為流矢所中,死於木門。曹睿甚惜張郃之死,臨朝而嘆道:「蜀未平而合死,將若之何!」陳群也道:「合的確是良將,乃國之所依。」衛尉辛毗則以為張郃雖然可惜,但畢竟已死,不應示弱。於是向陳群說:「陳公,這是甚麼話呢!當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曹操),及後委以國祚,而文皇帝(曹丕)受命,黃初之世,亦說天下不可無文皇帝,至其委棄天下,而陛下(曹睿)亦自龍興。如今國內所缺乏的,又豈會是張郃呢?」陳群便道:「亦誠如辛毗言。」曹睿笑說:「陳公可謂善變矣。」(《辛毗傳》引《魏略》)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睿愛女曹淑逝世,追封謚平原懿公主。陳群上疏奏曰:「長短有命,存亡有分。故聖人制禮,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修之儉,嬴、博有不歸之魂。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逾閑,動為師表故也。八歲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已來,未有此比。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聞車駕欲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為吉凶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可無舉宮暴露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加所煩費,不可計量。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曹睿不聽。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其年朝廷營治宮室,百姓因而盡失農務時利。陳群上疏奏道:「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曹操)知其疲民也。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曹睿答道:「王者宮室,亦宜並立。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陳群又說:「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曹睿於是有所減省。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癸巳,陳群逝世,謚曰靖侯。其子陳泰嗣任。曹睿追思陳群之功德,於是分給陳群戶邑,並封一子列侯。《魏書》載:陳群前後數次,密陳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隱其事,輒毀草擬文件,時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有人譏議陳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詔撰群臣上書,以為名臣奏議,朝士乃見陳群諫事,皆甚嘆息。《袁子》曰:有人說「故少府楊阜不是忠臣嗎?看到人主之不當,便勃然大怒而觸其所非,與人說話也未嘗稍違道德,這不正是所謂『王臣謇謇,匪躬之故』之人嗎!」答道:「但這隻可謂是直士,其忠與否,吾不得而知。所謂仁者愛人。施於君上的稱之為忠,施於雙親的稱之為孝。忠孝者,是其本一。所以真正的仁愛之最的人,倘若君親有過,諫言不能入,應求之反覆,情不得已而言,而不忍向外宣播。今為人臣,見人主失道,直詆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而未為忠臣。故司空陳群則不然,他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謂群於是乎長者矣。」

《三國志·陳群傳》

  陳群字長文,祖父實,父紀,叔父湛,皆有盛名。群為兒時,實常奇異之,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魯國孔融高才倔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劉備臨豫州,辟群為別駕。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備遂東,與袁術戰。布果襲下邳,遣兵助術,大破備軍,備恨不用群言。舉茂才,除柘令,不行,隨紀避難徐州。屬呂布破,太祖辟群為司空西曹掾屬。時有薦樂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還教,以為模、逵穢德,終必敗,太祖不聽。後模、逵皆坐姦宄誅,太祖以謝群。群薦廣陵陳矯、丹陽戴乾,太祖皆用之。後吳人叛,乾忠義死難,矯遂為名臣,世以群為知人。除蕭、贊、長平令,父卒去官。以司徒掾舉高第,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魏國既建,遷為御史中丞。時太祖議復肉刑。令曰:「安得通理君子達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陳鴻臚以為死刑有可加於仁恩者,正渭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論乎?」群對曰:「臣父紀以為漢除肉刑而增加笞,本興仁惻而死者更眾,所謂名輕而實重者也。名輕則易犯,實重則傷民。

  《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滅趾之法,所以輔政助教,懲惡息殺也。且殺人償死,合於古制;至於傷人,或殘毀其體而裁剪毛髮,非其理也。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蠶室,盜者刖其足,則永無淫放穿窬之奸矣。夫三干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漢律所殺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餘逮死者,可以刑殺。如此,則所刑之與所生足以相貿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殺之刑,是重人支體而輕人軀命也。」時鐘繇與群議同,王朗及議者多以為未可行。大祖深善繇、群言,以軍事未罷,顧眾議,故且寢。

  群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在朝無適無莫,雅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常嘆曰:「自吾有回,門人日以親。「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中正制,群所建也。及踐阼,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潁鄉侯。帝征孫權,至廣陵,使群領中領軍。帝還,假節,都督水軍。還許昌,以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帝寢疾,群與曹真、司馬宣王等並受遺詔輔政。明帝即使,進封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開府。頃之,為司空,故錄尚書事。

  是時,帝初蒞政,群上疏,曰:「《詩》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道自近始,而化洽於天下。自喪亂以來,干戈未戢,百姓不識王教之中,懼其陵遲已甚。陛下當盛魏之隆,荷二祖之業,天下想望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則兆民幸甚。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若不和睦則有仇黨,有仇黨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不可不深防備,有以絕其源流。」太和中,曹真表欲數道伐蜀,從斜谷入。群以為「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多收豆麥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今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士,不可不熟慮也」。帝從群議。真復表從於午道。群又陳其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詔以群議下真,真據之遂行。會霖雨積日,群又以為宜詔真還,帝從之[2]。

歷史評價

  《袁子》:「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謂群於是乎長者矣。」

  《博物記》:「太丘長陳寔、實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漸漸小減。」

  《三國志》:「陳群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久居斯位…咸不忝厥職雲」,「追觀陳群之議,棧潛之論,適足以為百王之規典,垂憲范乎後葉矣。」

  《彧別傳》:「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群。」

  吳質:「陳群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


推薦閱讀:

普京被推舉為2018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外國攝影師帶你感受百年前的中國式生活,張張精彩震撼!
中國詩學的綱領——《毛詩大序》臆解
品讀六大名著 走進中國古典文學
為什麼老外多娶中國醜女人?

TAG:中國 | 陳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