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顏回》篇與「顏氏之儒」
06-24
地下新出資料往往對學術的進展起著意想不到的促進作用,我們對顏子之學的濃厚興趣,也是新出竹簡所提供的學術信息誘發產生的。湖北郭店楚墓竹簡的整理問世是20世紀末期震驚海內外學術界的大事,這些文獻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普遍矚目,人們從而利用這批資料開始認真檢討中國早期的學術史。與之同時,人們也期待著另一批數目更大的竹簡的公布,這便是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得的1200枚竹簡,據說,這批珍寶涉及古籍80餘種甚至更多,而且其年代與郭店楚簡相當,從而又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在有關的介紹中,我們注意到上博竹簡中有《顏淵》一篇,有學者則說上博竹簡「可以讓顏子之學重見天日」【1】。帶著對上博竹簡秘密的猜測,我們思考顏回學術的本旨。所謂「重見天日」,意含著顏子之學曾經淹沒無聞。《韓非子·顯學》篇敘述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其中就有「顏氏之儒」。「顏氏之儒」何意?「顏氏之儒」是否宗師顏回的一派儒者?對此,學術界見仁見智,看法很不一致。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顏回少孔子三十歲,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但不幸的是,顏回卻先孔子而去世。現在的傳世典籍中,有關顏回的資料相對較少,而且,受疑古學風的影響,不少有關的記載也被排斥在「可靠」資料之外。顏回的學術主張更顯模糊不清。那麼,顏回之學內含是什麼?現有資料能否透露一些端倪?由此,我們想到了《孔子家語》,想到了其中的《顏回》篇。上博竹簡除了有《顏淵》篇外,還有《子路》一篇;而今本《孔子家語》中的《顏回》篇後,恰好又有《子路初見》一篇,這或者僅是巧合,但它卻令我們細心觀察了《孔子家語》中的《顏回》篇,對它所提供的學術信息進行認真的思考。人們重新注意《孔子家語》一書,同樣也得益於地下出土文獻的啟示。這部久被視為王肅偽撰的著作,到現在依然沒有擺脫被懷疑的命運,不少人在編輯相關的資料文獻集時,仍把《孔子家語》放在《風俗通義》、《中論》等書之後,或者標目列之於「魏晉南北朝諸子與史志」類中,這不能不影響到人們對該書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其實,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的簡牘以及河北定州八角廊漢墓中被定名為《儒家者言》的著作,內容都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這與《孔子家語》的性質極為類似。特別是定州八角廊竹簡中,同出的還有《論語》一書,從史籍所述的《家語》與《論語》的密切關係看,李學勤先生認為定州竹簡中所謂《儒家者言》也應該屬於《家語》的原型【2】。《家語》是否王肅偽造,其實也是有爭論的,也就是說,反對王肅偽撰的看法同樣是存在的。清代以來,研究者中的不少人也看到了該書資料的價值,認為《孔子家語》的許多地方明顯勝於其他相關古籍,可以用來校正史實、文字訛誤,彌補其他古籍記載的疏略,應當予以重視。但遺憾的是,人們在指出了這一點後,並沒有進而深究其書的可靠性,反而又回到了《孔子家語》「偽書」說中去,認為她只不過是「保存了一些古代逸書的片斷」而已。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筆者研究了《孔子家語》的《執轡》篇,認為無論從《家語》成書的相關記載,還是《家語》一書的內證,都可以發現該書具有真實可靠的特徵。筆者指出,對於我們今天的孔子研究來說,《孔子家語》的價值並不在《論語》之下。【3】其實,學術界持此看法者已有人在。 郭沂先生曾指出,《孔子家語》、《孔叢子》等都屬於「《論語》類文獻」,乃是孔子及門、再傳或數傳弟子忠實記載的夫子之言。【4】杜維明先生支持郭沂的觀點, 認為「我們不能貿然否定孔子家傳,從而對《孔叢子》乃至《孔子家語》都截然斷定是與夫子毫不相干的意揣之辭」【5】。對於顏回之學的研究,《顏回》篇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定的學術信息。我們現在還無法得知上博竹簡中所謂「顏子之學」的具體面貌,還不了解其中《顏淵》篇的內容,但我們研究《家語》中的《顏回》篇,一定有助於上博竹簡《顏淵》篇的研究,有助於對「顏子之學」或者「顏氏之儒」的認識。《孔子家語》與《論語》不同,《論語》與《孟子》等典籍那樣,都是在章首句子中擷取一詞作為篇目,《論語》有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的篇目,如《顏淵》、《子路》、《子張》、《公冶長》之類,但這些篇並不主要記錄孔子這些弟子的言行,這些篇題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家語》則不同,該書的每一篇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篇題就是對這些內容的概括。其中的《顏回》所記都與顏回有關。我們估計,上博竹簡中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的各篇,如《顏淵》、《子路》、《子羔》、《曾子》等,可能與《家語》相類,至少其中的《顏淵》篇應該像《家語》的《顏回》篇那樣,所記可能主要是與顏回有關的內容。《家語》的《顏回》篇中共有內容十四節,各節之間並不連貫,但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顏回的為人風貌及思想主張。就《顏回》篇的內容而言,它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首先,顏回聰敏過人,可以由此推彼,可以預知一些事情的結果。顏回的聰慧都得到了孔子的讚賞。這方面的事例有兩則:其一,顏回「以政」而預知東野畢的馬將會逃逸。東野畢善御,魯定公詢問顏回是否聽說過。顏回則認為其雖善御,「其馬將必佚」。定公聞聽此言,還認為顏回是誹謗。當幾天後有人告知東野畢之馬逃逸時,定公才召來顏回,細問他何以未卜先知。顏回認為善御者應當「不窮其馬力」,就像善政者「不窮其民力」的道理一樣,他說:「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孔子誇獎說:「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其二,顏回「以音」而推知為何「哭者之聲甚哀」。顏回侍於孔子之側,聽到有人在哭,他認為哭者「非但為死者而已」,「又將有生離別者也」。孔子問其故,顏回說是根據鳥的聲音推知,他說:「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詢問後,果然是哭者「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子長決」。孔子又誇獎說:「回也善於識音矣。」顏回的這些事迹,與孔子的很多事例比較相像,如孔子「知魯廟災」、「觀象知雨」、「枯矢貫榫」等皆是。一方面,說明了顏回像孔子那樣,知識面廣,故而對事物理解深刻。《論衡·知實》稱顏回等人「有聖人之才」,又記孟子說子夏等人「有聖人之一體」,而顏回等人則「具體而微」;《淮南子·精神訓》更說顏回為「孔子之通學」。《顏回》中的這些記載可以印證這些說法。另一方面,說明了《孔子家語》的作者也像記錄孔子事迹那樣對待顏回事迹。第二,顏迴向孔子請教各方面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內容比較簡短,但所佔比例並不小,計有以下六則:1、完美的人格應該具備怎樣的德行——「成人之行若何」;2、臧文仲與臧武仲相比誰更賢明——「臧文仲、臧武仲孰賢」;3、君子應該具備怎樣的品格——「顏回問君子」;4、什麼樣的行為是小人的做法——「顏回問小人」;5、如何區分似於君子的小人之言——「小人之言有同於君子者,不可不察也」;6、朋友之間如何相處——「朋友之際如何」。上述顏迴向孔子請教的內容,與《論語》等書所記載的孔子弟子向孔子請教諸如「仁」、「孝」、「君子」等問題一樣,其記述的形式完全一致。《論語》等書保留下來的材料來自孔門弟子隨時所記,顏迴向孔子請教的這些內容當也出於顏回的記錄,後由孔門後學編入了《孔子家語》。第三,其餘四則是顏回的論說或者顏回與他人討論問題,內容都與為人處世有關,這反映了顏回的一些思想主張:1、講究仁德的人用一個「預」字就能有益於智慧, 一個「恕」字能有益於仁德,因為「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就是說知道了不能做什麼,也就知道了應該做什麼;2、人應該謹慎,不宜讓力氣比德行更為猛健;3、「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也就是說,人要反省自己, 而不宜常常數說別人的過失且妄加評論;4、應當自覺遵守禮制、堅守德行,不可「身不用禮而望禮於人, 身不用德而望德於人」。顏回注重修養,仁愛誠信,虛心好學,德行出眾,無論孔子還是同門弟子,他們對顏回的遠大志向、高超德行都是交口稱讚的。孔子多次誇獎顏回好學,稱其為賢人;子貢說自己「何敢望回」【6】;曾子也認為自己比不上顏回, 說「吾無夫顏氏之言」【7】,「吾無顏氏之才」【8】。在《孔子家語》的記載中,顏回當然同樣是孔門弟子中德才兼備,深受敬重的核心人物。如《弟子行》中記子貢評論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六本》篇中,孔子說:「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實行德義時堅定,接受勸諫時柔順,得到官祿時戒懼,修養自身時謹慎。這其實是顏回一貫的風格。孔子還說「回之信,賢於某」,稱顏回之誠信超過了自己。這與《顏回》篇的記載都是彼此呼應的。在眾弟子中,孔子對顏回的喜愛與信賴是最為突出的。顏回的仁德也影響了同門中的許多人,使得孔門弟子團結得更加緊密,所以孔子說 「自吾有回,門人益親」【9】。孔子喜愛顏回更在於對他仁愛誠信等等方面的信賴, 在厄於陳、蔡的最艱難時期,孔子與眾弟子談論顏回,認為顏回窮而不改其節;「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我們可以將《孔子家語》中各篇的記載聯繫起來,看其中所反映的顏回的政治抱負及理想信念。《致思》篇有孔子與弟子們「農山言志」的記載。在談論中,子路、子貢一武一文,前者欲行其勇,後者欲馳其辯。顏回則有不同,他說: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子路)無所施其勇,而賜(子貢)無所用其辯矣。對於顏回的志向,孔子由衷地讚歎到:「美哉德也!」這裡所記與《韓詩外傳》中所記的顏回「景山言志」、「戎山言志」大同小異。綜合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顏回所嚮往的是德教風行,君臣同心,上下協調,家給人足的安定和諧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人講仁義,個個言規矩,沒有溝防城郭,更無戰爭之憂。應當說,顏回的理想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但他仍希望努力去爭取,而不是因此隨波逐流,更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孔子自然也是如此,《在厄》篇中記孔子說:「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作為孔子最為相信的弟子,顏回當然理解孔子,了解孔子的遠思廣志。所以顏回對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他說: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也。……不容然後見君子。對顏回此言,孔子同樣發自內心地表示贊同,他說:「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顏回願為明王聖主之輔相,而其治國方略自然是仁義道德教化,此即《致思》篇中所言「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顏回》篇中所記顏回回答魯定公問中亦含此意,他談論古時之「政」說:「昔者帝舜巧於使民,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總之,《家語》的《顏回》篇所顯示的顏回的道德思想,是顏回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家語》的其它各篇乃至《家語》以外的資料可以相互印證,對研究顏回思想具有重要價值。關於「顏氏之儒」,學者們間有探索。其實,從《韓非子·顯學》中的敘述中也可以看出,「顏氏之儒」與其他各派一樣,都是孔子去世以後儒家內部出現分化的產物。《韓非子·顯學》在敘述儒家八氏、墨家三氏以後,接著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看得出,儒墨出現分化,是由於取捨相反不同,而且彼此發生了矛盾,「皆自謂真孔墨」。自謂為「真」,則其他不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無法「定世之學」,他們只有互相攻擊。所以,有學者說,包括「顏氏之儒」在內的韓非所提到的儒家八氏,「乃是孔子死後在孔門後學爭正統的鬥爭中先後湧現的以孔子真傳自居的八大強家」【10】。按照《韓非子》的敘述,「顏氏之儒」列在子張之儒、子思之儒以後,這正符合當時的實際。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張與其他弟子相處不好,所以有人對他頗有微詞,子遊說:「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11】;曾子說:「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12】因而,子張氏之儒最早從儒家中分裂出去。接著,子思以孔子嫡孫的優勢,立為儒家一派,希望主持孔門學派。據《孔叢子》的《記問》篇,孔子本人希望「世不廢業」,又記子思稱自己「亟聞夫子之教」;《居衛》篇記曾子說子思「有傲世主之心」;《公儀》篇透露出子思往往動輒藉助「夫子之言」,魯穆公就對子思說:「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為子之辭也。」這透露出子思的作為已經遭致了他人的不滿。在孔子弟子之中,顏回畢竟最為出眾,而且深為孔子所讚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便抬出顏回以對抗子思。事實上,除了顏回,孔門弟子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足以擔當這樣的角色。「顏氏之儒」很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在孔門中,顏姓弟子可考者計有八人,「顏氏之儒」中的「顏氏」何指,有研究者認為不一定就是顏回。其實,我們前面的分析已經不言而喻,「顏氏之儒」所推尊的舍顏回還能有誰?「顏氏之儒」既然是孔門後學爭正統地位的產物,那麼他們一定強調顏回在師尊孔子方面所做的貢獻,談論孔子學說對顏回的影響。在孔門「四科」中,顏回被列在「德行」科的首位,他是以道德著稱的人,因此,他的學說應該不會遠離仁義道德這樣的主題。郭沫若先生曾說顏回的思想「很明顯地富有避世的傾向」,他的《儒家八派的批判》收錄於《十批判書》中,認為《莊子》一書中論「心齋」、論「坐忘」的兩節值得重視,說這些應該都是「顏氏之儒」的傳習錄,又被《莊子》作為「重言」採用。他還論證說,連曾子、子思、孟子都有嚴格禁慾的傾向,「顏氏之儒」有心齋、坐忘一類的玄虛不足為異。孔顏當時不一定真正說過心齋、坐忘這樣的話,但很有可能有過這樣的傾向,而被「顏氏之儒」誇大了。我們認為,顏回有此傾向,但這決不一定意味著「顏氏之儒」注重玄虛。孔門師徒「農山言志」時,顏回的話正是如此。顏回說「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此言在《韓詩外傳》卷七中成為「願得小國而相之」,在他所描述的治國目標中,那裡的世界簡直與世隔絕,幾乎成了一個世外桃園。從這個意義上,稱他有避世傾向未嘗不可,但這不會是其思想的主流,孔門師徒的「飄逸」其實是其崇高思想境界的體現,顏回的所謂「避世傾向」其實是他「思想末節的引申」【13】。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孔子家語》中《顏回》篇所記的十幾則顏回事迹,都是談論寬政仁德、君子小人、朋友之際等現實問題。按照孔安國《孔子家語後序》的說法,《家語》編成於孔子去世以後,由孔子弟子彙編當初眾弟子所記而成。當時「所論辯疏判校歸」,皆不離「夫子本旨」。該書屬文下辭雖有「浮說」和「煩而不要」者,但畢竟都「亦由七十二子各共敘述首尾」。由此可知,《孔子家語》的組織編排體現了孔子弟子們對孔子學術的理解。顏回先孔子去世,但《家語》之中竟然有《顏回》專篇,那麼,該篇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能夠體現顏回的學術主旨。注釋:【1】杜維明:《郭店楚簡的人文精神》,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2】李學勤先生:《失落的文明》第337—34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3】楊朝明:《<孔子家語·執轡>篇與孔子的治國思想》, 見於《傳統文化與以德治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山東省濟南市,2001年8月17—21日。【4】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第360—364頁,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同注【1】。【6】《論語·公冶長》。【7】《大戴禮記·曾子疾病》。【8】《說苑·敬慎》。【9】《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0】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第10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12】《論語·子張》。【13】張宗舜先生:《顏子的志向和道德》,載駱承烈先生編:《顏子研究》,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 【原載《齊魯文化研究》(第一輯),《山東師大學報》2002年專刊;收入楊朝明:《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齊魯書社,2002年】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孔子的故事好詞好句
※論語里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不能把對一個人的氣憤發泄到另一個人的身上」?
※《論語》學而篇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 注
※何新論孔(6): 孔子「墮三都」
※《莊子》外雜篇孔子形象疏證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