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回憶里,有這隻小鼴鼠嗎?

六一到了,在發朋友圈回顧童年的時候,你記憶中最愛的童年動畫形象中,有一隻圓圓滾滾、獃頭獃腦、經常犯傻的小鼴鼠嗎?

它正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知名動畫系列片——《鼴鼠的故事》

它有時候會因為一顆泡泡糖纏在身上而傷心哭泣,有時候會因為把一顆綠寶石掛在夜空中而拍手高興;小老鼠生病的時候,它會跑遍全世界為自己的好朋友尋找草藥;洪水衝來一隻小鳥,它會悉心照料直到它長成一隻雄鷹……

也許,現在的00後很少聽說過《鼴鼠的故事》了,但這部作品在引入我國之後卻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力和觀眾基礎,輻射範圍從70後、80後,一直到90後,甚至有不少人直到現在家裡還珍藏著當年《鼴鼠的故事》系列光碟。提到這隻小鼴鼠,就會觸及到他們心中柔軟的童年回憶。

《鼴鼠去城市》中蓋房子的段落

這隻可愛的小鼴鼠誕生於1956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至此以後直到21世紀初,鼴鼠的故事多達59集。每一集中,這隻沉默寡言的小鼴鼠都會用它的善良、真誠和純潔感動我們。

《鼴鼠的故事》的原作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動畫師、插畫師兼電影導演茲德涅克·米勒。米勒1921年出生於位於布拉格西部的工業城市克拉德諾(Kladno),從小熱愛繪畫的他1936年進入布拉格的國立繪畫學校(Nationl Graphic School)進行專門的繪畫訓練,1942年進入布拉格工藝美術學院(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軍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由於楊·奧普萊托(大學生,在反徳遊行中被打死)導致的學生反對遊行,納粹關閉了所有的大學和學院。茲德涅克·米勒當時也參與了反對遊行,不過,幸運的是他並沒有被送往集中營,而是從大學輟學後成為了一名動畫師。

輟學後的米勒先是到位於哥特瓦爾多夫的巴塔動畫工作室實習,在那裡他學到了許多電影製作,特別是動畫創作的技能和經驗。二戰結束後,米勒進入了捷克動畫大師吉利·唐卡所在的妙計兄弟動畫工作室(Studio Bratri v triku,在吉利·唐卡去世後更名為唐卡工作室Studio Jiriho Trnky),該工作室三個穿著藍白條紋絨衫的兄弟的標誌就是米勒設計的。

在妙計兄弟動畫工作室中,吉利·唐卡給予了米勒極大的幫助。一路上,他從最開始繪製草圖的繪圖師,到後來成為編劇,20世紀50年代開始,茲德涅克·米勒逐漸成為妙計兄弟工作室新一代二維動畫師中的領軍人物。

1956年的冬天,當時35歲的米勒接到上級領導派給的任務,要製作一部專為兒童放映的教育動畫片,但是,米勒一點兒都不喜歡上級派發下來的拍攝腳本。那時的米勒正深受美國迪士尼動畫片的影響,因此,他著手尋找一隻小動物作為自己動畫片的主角。

當時,沃爾特·迪士尼在他的漫畫里幾乎用了所有的動物形象,所以米勒想要挑選一個不曾被迪士尼使用過的、只屬於自己的特殊的動物。

有一天,米勒一邊散步一邊思考的時候,不小心被一個鼴鼠打洞堆起的土丘絆倒了。突然間,靈感乍現,「於是,我告訴自己,就是它了——一隻小鼴鼠!」

1957年,第一部《鼴鼠的故事》動畫片誕生了。這部作品叫《鼴鼠和褲子》,講述了一隻愛收集東西的小鼴鼠發愁自己的「寶貝」沒地方裝,所以想要一條有著大口袋的褲子。

動畫中詳細地展現了縫製褲子的完整製造流程:從種麻、養護、收割、漬麻,到紡線、織布、裁剪、縫製,最後,在許多動物朋友的幫助下,小鼴鼠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褲子。

整部動畫寓教於樂,既展現了服裝製作的流程,又充滿溫馨的友誼,表達了團結合作的主題思想。

該作在當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了銀獅獎。在這部早期作品中,角色之間還存有捷克語的對白。但是,米勒希望自己的動畫能被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小朋友都能看懂,因此,他在後面的作品中取消了長段的對白和解說,讓自己的小女兒作為配音演員,僅使用一些語氣詞或結合情景通俗易懂的辭彙如「救命」「謝謝」「再見」等,來傳達小鼴鼠內心的感受。

距離第一部《鼴鼠和褲子》6年後,米勒才製作出了系列第二部動畫《鼴鼠和它的紅色汽車》。從這部作品開始,鼴鼠的形象開始更加圓潤,性格更加清晰,神態更加豐富,細節更加逼真,語氣詞和純粹的鏡頭語言代替了台詞,同時也更加強調了配樂的作用。

70年代是米勒《鼴鼠的故事》系列的創作高峰期,尤其是1974到1975年間,共出品了12部,全部是不超過二十分鐘的短片。在這個時期,鼴鼠的形象進一步變得矮胖墩圓,角色造型更為簡潔,場景造型更富裝飾性,同時,鼴鼠還有了幾個固定的、性格鮮明的好朋友,分別是大兔子、小老鼠和愛吃的胖刺蝟。

整個八十年代,可能是因為政局的影響,《鼴鼠的故事》創作進程明顯放慢了下來,只出品了四集,分別是《鼴鼠去城市》(1982)、《鼴鼠的夢》(1984)、《鼴鼠和葯》(1987)、《鼴鼠是電影明星》(1988)。儘管只有四集,但這四集加上90年代創作的《鼴鼠與鷹》(1992)和《鼴鼠與鬧鐘》(1994),全部是長達30分鐘的長篇,不僅整體風格已經成熟,而且主題沉重、蘊意深刻、劇本紮實。既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還具備比之短篇更為深刻的教育意義和警世價值,包含著創作者對那個時代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許,在整個《鼴鼠的故事》中都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米勒的創作從1957年一直持續到2002年,時間跨度長達45年,共生產出59集《鼴鼠的故事》,受到全世界觀眾的喜愛,同時,這隻可愛的小鼴鼠也成為捷克這個國家的文化符號之一。

上海世博會期間,捷克館幾乎被小鼴鼠的玩偶周邊和繪本給填滿,關於小鼴鼠的商品總是在最快的時間內被搶購一空。

2011年4月,美國宇航員安德魯·菲斯特爾乘坐「奮進號」太空飛船的時候,帶了一個身高8英寸的小鼴鼠毛絨玩具,讓它在國際空間站漂浮;7月,當他返回地球的時候,他把這隻遨遊過太空的小鼴鼠送給了彼時已經白髮蒼蒼的米勒。同年11月30日下午,「鼴鼠之父」茲德涅克·米勒在一所療養院去世,多年來,有關於小鼴鼠的一切他都親力親為,他生前說過:「小鼴鼠從未讓我失望過,它讓我一生都非常快樂。」

從盲目學習模仿迪士尼動畫片,到開創出自己的獨有風格,《鼴鼠的故事》系列在整個歐洲甚至是全世界都是成功的。它摒棄了迪士尼兒童片中「偽暴力」的成分和強行設置二元衝突關係的特點,拒絕用過於誇張化的手法去拉扯人物,放棄了大段的台詞以強調人物的情感。

在這裡,鼴鼠就像一個小孩子,遇到開心的事它會拍手大笑,遇到難過的事它會傷心流淚;它熱愛生活,善良單純,它的故事也常常是一些我們自己身邊瑣事的藝術化再現。很多時候,鼴鼠就像一個我們身邊的孩子,或者就像童年的自己,換句話說,鼴鼠的故事就是我們自己的童年故事。

《鼴鼠與音樂》中用音符製作唱片

在那個還沒有「萌」這個概念的年代,鼴鼠和它的好朋友們不僅萌化了我們的心靈,而且其傳遞的價值觀和真摯的情感也給予孩子良好的導向作用,其精緻求實的匠人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1987年的《鼴鼠和葯》就非常有代表性。鼴鼠的朋友老鼠病了,鼴鼠找來貓頭鷹看病,貓頭鷹提出要一種叫做 Matricaria Chamomila(洋甘菊)的花來泡水喝。鼴鼠為了找這種花,跑遍了幾個大洲,最後發現這朵花就長在自己家旁邊。

在這一集中,涉及了大量的植物,其形態和生長地區都是與原型嚴格對照的,而且鼴鼠一路上的旅程都有嚴格的路線設計。比如鼴鼠先是乘坐火車,從布拉格到達阿姆斯特丹

再從阿姆斯特丹走水路,在魚的肚子里漂流進入非洲。在非洲,它採集到一朵罌粟花,被大象聞了以後「飄飄欲仙」

通過熱氣球,鼴鼠飛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在這裡遇見了許多可愛的大兔子,找不到草藥的鼴鼠乘坐袋鼠taxi去了碼頭

在碼頭,它和北極熊一起坐鯨魚去到了南極洲(此處存疑,因為南極沒有北極熊)

後來,鼴鼠在一塊冰塊上一路漂流到了美國,遇見了一位美國的鼴鼠大兄弟送了它一副自動鏟子

最後,鼴鼠乘坐飛機回到了歐洲

這部動畫不僅展現了鼴鼠真誠的友誼,其寓教於樂的程度也令人稱奇。沒有一板一眼的刻意說教,沒有PPT幻燈片般的羅列,一路上小鼴鼠的所見所聞構成了一個微型的百科全書,其中涉及大量的植物、城市、地貌、動物分布等知識,對小孩子而言不僅具有可看性和潛移默化的科普作用,而且大人看來也非常客觀嚴謹。

作為一個捷克斯洛伐克的動畫導演,茲德涅克·米勒並沒有像吉利·唐卡楊·史雲梅耶或者米謝拉·帕夫拉托娃那樣,結合局勢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政治元素,表達自身的政治觀點。他讓鼴鼠始終保持著單純,遠離政治的荼毒迫害,也遠離政治作品的尖銳和諷喻。儘管如此,從80年代開始,《鼴鼠的故事》相比之前還是多了成人的憂慮和自省,也更具有教育意義。

《鼴鼠去城市》講述了鼴鼠所在的森林被砍伐和開發,鼴鼠和自己的好朋友們無處可去,只留有一個木樁。在經歷一層層的申訴之後,鼴鼠和朋友們的樹樁越來越小直到消失,而他們只得到了一個塑料森林的人造房間。那時候正逢捷克斯洛伐克高速推進現代化的變革時期,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從這一集也能看得出米勒對這一現象的擔憂。

《鼴鼠的夢》講的是鼴鼠跟著一個人來到他的全自動化豪宅,這個人午休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整個世界突然沒有汽油、沒有水、沒有電、電話不通,他不得不退回到原始人的狀態。在鼴鼠的幫助下跟森林裡的動物們成為朋友,最後,一隻巨大的猛獁象到來,踩碎了一切。這個人驚醒過來,發現房間有水有電有暖氣,非常高興。當他開車帶著鼴鼠在路上行駛時,車子突然沒油,一切就像他夢中的一樣,加油站也汽油告罄。

《鼴鼠是電影明星》也是很具有教育意義的一部長篇。相比於前面兩部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焦慮,以及對環境資源問題的擔憂,這部則表現了米勒對於名利是非觀的態度。鼴鼠參演了一部電影,從此成為了電影明星。突然間名利都湧向了小鼴鼠,他被迫離開森林,與自己的好朋友們隔離開。繁忙的應酬和不自由的生活讓鼴鼠非常痛苦,於是,它坐上了粉絲送來的小飛機,放棄了明星生活,獨自飛回了森林。

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鼴鼠的故事》更具有人文關懷,但同時,加入更多內涵,也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前期那種童趣盎然的自由。

在前期的動畫中,主要描述的是小鼴鼠因對事物的好奇而引發的故事,因此情感因素和教育意義較為薄弱,劇情簡單且充滿童趣。

比如《鼴鼠和口香糖》(1969)中,鼴鼠因為嚼了一顆口香糖而陷入被口香糖黏在身上的困境;

比如《鼴鼠是個小畫家》(1972)中,鼴鼠不小心掉入了顏料桶嚇走了前來覓食的大壞狐狸,於是鼴鼠幫森林裡的小夥伴都畫上了漂亮的外衣,一同嚇退狐狸;

《鼴鼠和火柴盒》(1974)講述的是鼴鼠和小老鼠撿到火柴盒後,對火柴盒的一系列利用方法;

《鼴鼠和雞蛋》(1975)里,小鼴鼠撿到了一個雞蛋,它帶著這個雞蛋經歷了蛋糕加工廠,最終找到了小雞的媽媽。

可以看出,早期的短篇動畫不太像80年代的長篇那麼講究起承轉合的劇情邏輯,也不像90年代後的短篇那樣將教育目的提到了更高的位置。90年代以後,《鼴鼠的故事》的教育性更強,想像力和有趣程度相比之前也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了。

《鼴鼠與鷹》(1992)講述了鼴鼠撫養一隻鷹直到它長大成家的全過程,在這裡,鼴鼠是父母的代表,展現了父母養育孩子的含辛茹苦;

《鼴鼠和機器人》(1995)則表現了人類既可以運用科技於好的方面,也可能運用其做壞事;

《鼴鼠和小野兔》(1997)及《鼴鼠和誕生》(1997)對小孩子而言都是很具有指導意義的,前者表現了小孩子亂跑走失可能遇見的危險

後者則直接呈現了母親生育的過程;

最後一部《鼴鼠和青蛙》(2002)講述了鼴鼠開汽車在路上行駛的過程中為了躲避一隻突然出現的青蛙而發生車禍,混身重傷,教育孩子們過馬路的時候要左右看車,以防危險。

綜上,整個《鼴鼠的故事》系列動畫片按照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動畫逐步確立風格,內容更具有童趣和想像力;中期的長篇動畫有一定的時代縮影,展現了米勒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反思,主題較為沉重;後期的動畫教育目的先行,想像力略有縮減,但對孩子有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

可以說,不管是哪個時期的《鼴鼠的故事》,都是精心打磨過、適合孩子觀看的,而且,不僅適合兒童觀看,大人在觀看過程中也不會覺得幼稚乏味。其精緻的背景設計、充滿童趣的可愛故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主題思想,是很多所謂「為孩子創作」的動畫片所欠缺的。

現在來看,《鼴鼠的故事》幾乎可以當作一個兒童動畫的標杆,不僅適合兒童觀看,而且成人觀看時不會感到明顯的反感。

與之相對的,無論是《貓和老鼠》還是《海綿寶寶》,或多或少都有不太適合孩子的元素或情節,而且其傳遞的價值觀是模糊的;更別說《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之流,其本身的價值觀就有一定的問題,在尺度把握上更沒有一個適合兒童的標準,也難怪總是遭受到成年人的口誅筆伐了。

《貓和老鼠》中的「偽暴力」情節

如今,《鼴鼠的故事》這種溫潤淳樸的作品也許已經不再適合這個發展迅速、娛樂至上的時代了,但它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和感動卻是始終在我們的童年記憶里。

對於熱愛小鼴鼠的觀眾來說,《鼴鼠的故事》將會在自己孩子或將來的孩子的必看動畫列表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作者白鬍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資深撰稿人、運營實習生、兼職設計師、網站志願者,有意者可以投稿至xueshupa@163.com。

【點我進入傳送門】


推薦閱讀:

賈雲馨的童年有沒有想起你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池塘
暴力、猥褻和遊戲廳,這是我的九年義務教育
【懷舊】12個即將消失的童年棋盤遊戲
晒晒80、90後兒時玩過的玩具

TAG:回憶 | 童年 | 童年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