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嘴吃飯,心吃什麼?

丨歡迎點擊上方「中華文化講堂」,關注我們丨

人為什麼會淺薄?為什麼沒精打彩?因為人常常只養身不養命,只餵養肉體不餵養精神。所以有人身強命不強,所以有人身體棒棒噠,心裡悶悶噠。

佛經中有個著名的公案——一猿六窗。一隻獼猴,被人從山中捉來,關在一間屋子裡,門從外面瑣住。剛進去時候,猴子試圖從屋子的六扇窗戶上找到逃離的機會。它不停地躍上跳下。所有的窗子都被牢固地焊住,任憑它費勁氣力,直到精疲力竭,窗戶紋絲不動。最後,它放棄了逃跑的想法,安心的住在屋子裡面。

這故事裡隱含了一個深刻的人生譬喻。人通過六根,與外部六塵世界,產生聯繫、感受世界。當六根受到六塵衝撞時,我們的內心變的焦慮、不安,想用各種方法來緩解痛苦與無奈。

西方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人住在一個相對密封的容器內,為他提供足夠的飲食,但是不能與外界有任何接觸。觀察人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堅持多久。實驗持續到72小時,受試者堅持不住了,要求退出試驗。實驗證明,僅靠飲食,人生活不了多久。

佛經說:「一切眾生,依食而住。」食分為四種,除了物質性的飲食外,還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飲食。《增一阿含經》介紹了「四食」的名稱:「一搏食,二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四食是支持身命的四種飲食,其中只有一種是物質性的,即搏食,指普通的物質食糧;其餘三種都是心食:樂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念食,即思想或意志;識食,即知覺。

在佛教看來,生命的存在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連續給養。物質給養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物質溫飽之後,沒有其餘三食的給養,生命的活泉仍將枯萎、凋零。

物食與心食,各司其職,不可或缺。

物食吃的再多,也代替不了心食,因為「搏食」能果腹,卻無力飽命,命之存續離不開心食,心之飢餓更要命。打個簡單的比方,饅頭能飽胃,但是吃再多的饅頭,也填不飽了心靈的飢餓、情感的焦渴、見識的殘缺、愉悅的美央美奐。

可見,四食中,只有第一種搏食是吃到肚子,其它三種都要吃到心裡。

樂食,其實是說人需要快樂。如果活得不快樂就說明你缺樂食,那麼你就需要自己找樂子,找點愛好,給自己生命進補快樂。因為生命的存續需要樂食的滋養,少了樂食人會抑鬱,就是得抑鬱症,就會覺得活著沒意思,甚至想死的心都有了。

念食,其實是人的情懷,豐富的感情,友情、愛情、親情甚至鄉情,乃至於慈悲心、同情心等等,有了這些這些情懷,人就活得有滋有味,生命就有了厚度、寬度、廣度和高度,自我感覺就會飽滿而踏實。

識食,其實就是求知慾,就是好奇心、就是活明白。這就說明,人活著吃飽之後需要快樂,快樂之後需要情感豐富,情感豐富了還需要活明白。想知道世界是怎麼回事,自己是怎麼回事;過去是怎麼回事,現在是怎麼回事,將來又會是怎麼回事。

所以,除了吃喝,你還要玩樂;除了玩樂,你還要有感情;除了有感情,你還要讀書、學習、長見識。有了四食的給養,你的生命才不會飢餓,你的身心才會滿足,你的人生才會有意義。

來源微信號:滾書


推薦閱讀:

男生為什麼多以吃飯為由約女生見第一面?除了吃飯以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活動?
粥臨天下!不想吃飯就喝粥!
【娛樂明星】 網曝王菲帶李嫣與前婆婆吃飯 關係融洽(圖)
當我們談食物時,其實在說些什麼
朋友來家吃飯, 走的時候還要打包一份帶走

TAG: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