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力的討論

下一篇>>

發力的討論作者:mycalling 提交日期:2007-3-1 19:11:00

| 分類: | 訪問量:541   武術,以及其他任何的運動,核心,就在於學習發力。要麼就是更快,要麼是更強,要麼是更准,核心都在於掌握髮力的規律。力量在身體內運行,從一塊肌肉傳遞到另一塊肌肉,有浪費力量的路線,也有最佳路線。我的理解,要充分的傳遞力量,必須循經絡的線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 上篇帖子 和 這篇貼子 )。但是要具體使身體習慣循經絡的線路發力,卻不是說一下這麼容易。這篇帖子,就是要跟大家闡述如何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改變身體運動的壞習慣,適應最佳的發力路線。但是要具體使身體習慣循經絡的線路發力,卻不是說一下這麼容易。這篇帖子,就是要跟大家闡述如何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改變身體運動的壞習慣,適應最佳的發力路線。               先講這篇帖子的規則,大家在看的時候,最好一邊看一邊做實驗,看看自己的運動習慣,與我所講的有什麼不同,這樣才能理解。要用語言表述動作,是比較困難的事, 我盡量表述, 大家盡量理解。                  從一個簡單的動作講起,比如走路,一般人大都習慣用腳掌走路,而拳擊的訓練方式,更是極端的強調腳掌站立和跳躍。而這種運動習慣,就是我為什麼鄙視拳擊的原因。         大凡常人運動的習慣,是以腳掌著地,前進或者後退,都以腳掌發力。我們且先做個實驗。大家手提重物直立,先以腳尖站立,再至腳掌,再到腳心,最後到腳跟著地,腳尖抬起,這整個的過程中,是哪裡最舒服?                  一般而言,人以腳心受力,最為舒服,全身力道可以貫通,各位只要稍做實驗就可以理解。基本上武術中的樁法以及各種馬步訓練,都是在訓練武者以腳心受力的習慣,當然有若干特殊的情況,不以腳心受力,那是因為要發出一些很特殊的力道,不需在這裡討論。                  以腳心受力,與以腳掌或腳跟受力的區別在哪裡?各位只需要稍微加重一些手中的重物,然後前後搖擺,就可以體會。以腳掌受力者,必定前沖,以腳跟受力者,必定後仰。最佳的站立的力道,大概是從腳心,繞過小腿外側,從大腿內側而上直達胸前,與手臂的發力起點相合。各位可以嘗試以腳心受力,再來打拳,看看是否還有拳頭不是控制的感覺。在這裡插一句,拳頭不受控制,是很多初學者的苦惱,感覺拳頭在打出去之後,就與腳步分離了,一般的解釋是缺乏腰馬的訓練,其實訓練腰馬的結果,就是習慣以腳心受力,如此而已。                  大凡以腳掌受力,不能抗牽力;以腳跟受力,不能抗推力,只有以腳心受力,才能站得穩穩噹噹,這個道理其實很明顯,但是大家可以對照自己,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大概有超過一半的人,習慣以腳掌受力,剩下的基本上就習慣站腳跟,所以大多數人走得時間上就會腳痛,因為不能合理的將重量分布到腳上。                  然後再來講腳趾。我可以這樣講,對大多數人來說,腳趾在行動中是累贅,一點作用也不能發揮。大家可以拿著重物做做原地跳躍,看看自己在提腳跟之後,到了哪裡就已經起跳,是不是只到腳掌就已經起跳,有沒有用到腳趾的力量。人既然生了這10根腳指頭,那麼這腳指頭,就必然有它的用處,這個道理其實一點就明,在前進時,腳趾做個爬的動作,當然可以增加前進的速度和力量,在後退和跳躍時,腳趾做個推的動作,當然也可以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很可惜,除了少數的跑跳運動員以及武者,還有個別的比較有天資的人,我幾乎發現不了大家有意使用自己腳趾的情況。                  因此大凡武術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跑步和樁馬的訓練,等到大家已經可以習慣以腳心受力,站得四平八穩,同時腳趾也有了用處,速度自然有了提高,就可以開始下一步的訓練。     整隻腳用力,應該怎麼用?感受一下就知道,就是用腳心受力。這樣才能最好的保持身體的平衡,分配身體的重量。腳受力,雖然每塊肌肉承受的力的方向不同,但必然有一個力的合力點,這個點最好是在腳心。大家手上提提重物做個實驗就可以知道。其實無論是用腳掌還是腳心受力,都是整隻腳在用力,問題是怎麼調整這個合力的交點。           至於腳趾的用處,那就太大了。各位有心,手提重物做個實驗,使用腳趾跳躍與不使用,以及用腳趾扣地與不扣地,根本就是兩碼事。只不過未經訓練的人,不習慣腳趾發力而已。   上面講到大家不習慣以腳心受力與使用腳趾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大多數的人不按最適合發力的方式走路,而是以各種千奇百怪的方式行走,然後拋棄腳趾的使用。我未在農村生長,見的農民也不多,不過我觀察到的農民,倒是很實在的在用腳心受力行走,用腳趾抓地,也是規規矩矩。不過這樣走路,每一步都很實在,不能蹦跳花俏,可能這也是城市人不會走路的原因之一吧。各位如果真有心學武,請從改變自己的行走習慣開始。   然後再講看,這裡也要作個實驗,請大家看著鏡中的自己,想像自己要伸出左手,不需要真的伸出去,想像就行,然後看著鏡中自己的眼睛,感受一下,自己在用哪隻眼睛看著鏡中的自己。                  一般而言,如果要出左手,就會很習慣的用左眼來看,要出右手,就會自然的用右眼來看。這個實驗其實很多配過眼鏡或學過醫的人都知道結論:人一般只習慣用一隻眼睛看物,就是所謂常用眼。在運動的時候,基本上想出哪邊的手,就會用哪邊的眼,放棄另外一隻眼的使用。在格鬥的時候,就會造成看不到對方某一邊的攻擊,或者無法判斷距離的後果。因此武術訓練的第二步,是訓練自己能看,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用兩隻眼睛看東西。        在這裡補充一下生理學知識。人眼能夠判斷距離,是因為兩眼視界重合的結果,對兩眼重合的焦距進行分析判斷,人腦就可以得出距離多少的結論。但是很不幸,人並不是天生習慣兩隻眼睛一起看東西的。                只用一隻眼睛看東西,是極難克服的惡習。特別是在自己動手動腳的時候,往往都是用那邊的手腳,就用那邊的眼睛。在防守的時候,被別人的哪邊拳腳進攻,就只用哪邊的眼睛看。這種情況,只要稍微有心一點,就可以發覺。              倘若一個人天分奇高,沒有所謂常用眼的問題,看運動的物體,很自然就會用兩隻眼,那麼你不再需要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不過很難堪的事情是,我天資愚鈍,即使看近處運動的物體,也會只用一個眼睛看,所以判斷距離的能力天生很差,必須要通過些訓練來彌補。   兩隻眼睛一起看,形成夾角,才能準確的判斷距離。我個人天生沒有這種習慣,只能被迫改變自己看東西的習慣。我的方法是看球。將鋼球懸掛,正對眼睛搖晃,盯著看,一直看到不再有鋼球成線的感覺。在任何時候看過去,鋼球都是球,而不是線。這種訓練還不敢間斷,隔三岔五就要來練一練。根據我個人的觀察,看運動的物體,天生就會用兩隻眼睛來判斷距離的人,好象也不太多。                  哦對了補充一句,以腳心受力,是保持平衡的一種方法,也是發拳力的基礎,當然譬如是要逃命了,拚命奔跑的時候,那肯定是將腳背蹦住,以腳掌受力,不過這不是我在這裡闡述的範圍了。              武術早期的訓練,就是這種慣用眼的情況,必須克服.兩隻眼都要起到同樣的作用。其實不光眼睛,手腳都有同樣的慣用邊的問題,只是手腳的問題,大家可以自己感覺到,可以自己注意加強訓練予以克服,但是眼睛的慣用問題,大家比較難體會,也不是很知道克服的辦法,所以我在這裡加以強調。僅此而已。   大凡人可以站得穩、看得准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下一步的訓練:定力。就是不怕輸,不恐懼,心裡安靜的本事。這個本事一個人怎麼練,我還沒找到辦法。找人用石頭砸是個好辦法,不過非得兩個人才能練,而且也很傷。跳蹦極可以練膽量,但是達不到心裡安靜的效果。有膽量是不夠的,更重量的是要安靜,要真的去看。譬如有很多人明白在對方前腳虛掛的情況下,就沒必要去撩人家的前腳,但是一開始格鬥,就不由自主的去撩,因為他心裡雖然不恐懼,但是卻不安靜,沒有去觀察,沒有去理解。這種情況,就叫做「看到,但沒發現」。                  不過換個角度想一想,武術本來就是格鬥的技巧,當然要從格鬥中學習,因此當然要兩個人一起練。因此這一步,就必須要對練。只防守,讓對方進攻,然後換個角色,只進攻,讓對方防守。不需要攻防得很好,只需要體會攻守之間的安靜的心態。去發現對方的動作。我比較常用的測試方法,是在對戰時,故意將手指藏在身後,從身體的另一邊露出來搖晃,看看對方能不能發現。                  基本上一個人站得穩,看得准,而且看得到之後,就是全身協調發力的訓練。這個訓練,我比較推崇的方法,是爬繩。越軟的繩子越好,手只起固定身體的作用,用腳往上爬。                爬軟繩的關鍵,在於不用手的拉力,只以手固定位置,用腿腳往上爬。練者可以用大腿交疊夾住繩子,也可以用小腿,強人可以只用腳夾住繩子。由於繩子軟,要往上爬,必然的動作就是身體拉成一張弓形,而繩子就如同弓弦被拉直。這種將身體拉成弓的動作,要求力從腿部一直貫穿到手部,術語也有叫腰弓的,是可以受用終身的本事。實際中的用途,是在實戰中,可以非常協調的將力量從腿步一直傳送到手部,而且由於弓的作用,出拳猶如離弦之箭,可以大大的增加出拳的速度。                  我的理解,大凡人體不能協調,絕大多數的原因在於身體在不適當的時機,將力量傳去了不必要的肌肉,做了多餘動作。譬如我單腳跳動,必然要用另一隻腳的擺動來保持平衡。在這種情況,我如何正確的將全身的力量分布在承重腳上,並保持另一隻腳擺動的頻率,就是我是否能夠保持平衡的關鍵。詳細來說,我抬起左腳,用右腳來跳,那麼在右腳起跳的同時,我的左腳也必然會有抬起的動作。這個道理太過常識化,恐怕會被人笑我羅嗦呵呵。不過從這個道理入手,出拳就必定擰腰沉肩的道理,也應該可以為大家理解了。                  不過說來容易做來難,已經是行家的朋友,大可認為以全身為整體發力很簡單。但在常人而言,卻是千難萬難。常人一出拳,必定腰馬全失,拳頭彷彿要與身體分離,看來好象很猛,其實能發不能收,犯了功夫的大忌,正是因為常人不能懂得協調身體的發力。                  因此我將訓練協調性,放在了武術訓練的第三位。站得穩、看得准、看得到,還要能發得出、收得回。爬繩的方法之所以我覺得特別好,是因為在軟繩上,不以手拉,就必須要協調手與腳的力量,就必然訓練腰弓。這種強迫式的訓練方法,一開始會讓練者感覺根本無從開爬,掛在繩上,猶如大笨熊一般,一夾住繩子,身體就不停的打轉,從繩上下來,全身都痛。不過我衷心的希望,有可能的朋友,都去試試爬繩,這個方法,比什麼跳繩之類的訓練,還是要強上那麼一點的。                  在手腳的力量貫通之後,腰馬已經有了很高的水平,身體的協調已經沒有問題之後,可以回過頭來,看看運動中常見的損傷,以及預防的方法。   除了人為的因素外,有些朋友在自己運動的時候,也會有些損傷發生。譬如腰肌勞損,這個幾乎是所有運動員的頑疾。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千篇一律,都是腿力發到腰之後,沒有很好的繼續向上傳遞。大家站起來,稍微俯下身,做個往前沖的動作試試。在起跑的那一瞬間,有沒有腰部向後發弓的動作?如果有,那麼很好,如果沒有,那麼恭喜,您很快將邁入腰肌勞損的那一族。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腰部反弓的動作簡單。根據我的觀察,幾乎全部的女同胞沒有這個運動習慣,而男同胞裡面,呵呵,有類似習慣的也不多。          再舉一個例子,還是講走路。超過9成的人,走路的時候,只習慣以一隻腳發力,另一腳是被拖著走。各位可以慢慢走,體會一下。在跳遠的時候,這個表現更明顯,一隻腳起跳之後,另一隻腳基本上都是被拖起來的。這個被拖著走的後果,比腰肌勞損更嚴重。由於被拖著走,力從腳而上,到膝蓋附近的位置就停止了,長此而往,對膝關節將造成巨大的傷害。喜歡跑步的人,尤其要注意,在跑動的時候,必須要兩隻腳都發力彈起。很多朋友經常抱怨自己在運動之後,膝關節反而更加痛。你不讓它好好發力,當然會痛。中醫裡面所說的通則不痛,除了經絡血氣之類的理解之外,用我們現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解說,就是發力不正確,力量不能通過。          扯了這幾句之後,再回過頭到武術上,講述怎麼樣訓練看空和打空。換些容易理解的字眼,就是發現對方沒有很好防守的部位,然後攻進去。   扯了這幾句之後,再回過頭到武術上,講述為什麼要訓練柔韌性。          人的身體,只能做很有限的動作,發很有限的力量。舉例:將手平放在眼前,將肘的位置固定後上下搖晃手臂,上下發力的距離都很難超過45度,超過45度之後,純粹是慣性的帶動,無法發力。如果有人可以在超過45度的情況下發力,就可以防守更大的區域,阻止對方更多的進攻。因此所謂柔韌性的訓練,絕不是拉拉腳筋這種東西,而是全身性的訓練,讓身體可以在更大更廣的角度上發力。   痛,大部分的原因是腰部傳遞力的習慣不好,原理很簡單,但是情況太複雜,不太情況你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不過除了爬繩之外,我這裡倒是有個學習腰部發力的簡單辦法,就是掛在單杠上晃腰。一般的晃法是晃腳,讓腳在空中打旋,不能這樣,要用腰,手腳保持在一條線上,晃動腰,像個紡錘一樣。這個方法可以比較好的學習發揮腰力。          再來講如何學習柔韌性。我個人十分不提倡劈腿,這個沒有多大的意義。在格鬥中使用腿的機會本來就比較小,需要使用到高踢的機會更少,踢頭部的腿法,除非是為了炫耀,不然我沒發現什麼實用性。倒是加強手臂、肩和脊椎的柔韌性,不為人重視,卻更有實用性。譬如,將手臂直在身前,一般人只習慣向內發力,不過不好意思,任何武術的訓練方法,都要求你能夠做到向外發力。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柔韌性訓練:比常人在更大的角度上能夠發力。訓練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多做牽引拉伸的動作。我舉個例子,雙杠曲臂動作,一般人都習慣手指向外來做,那不妨試試把手指向內來做(有一定身體素質才好去試,沒有的彆強求)可以很有效的加強前臂和肩部的柔韌性。   在訓練了柔韌性之後,再來看打空。       打空門是武術根本性的道理。防守,就是守空。攻擊,就是打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問題是,怎麼認識到自己的空門和別人空門在哪裡?譬如一個人採用右手護前胸,左手在耳側的方式,空門體現在哪裡?一般的理解是這個人的右上、左下的部位。常人的攻擊,也是選擇這些地方直接發動攻擊。這個方式沒錯。不過一般人的問題,就在一出手之後,就不再變了。譬如按上面提到的情勢,去攻擊對方右邊頭部,就不理睬對方的右手會隨勢抬起的情況了。這種情況,就是為什麼常人打架打得很難看,往往會手腳糾纏不清的原因。          因此訓練打空的基礎,就是要學會在運動中看。我舉個例子來證明很多人不習慣在運動中看東西。在跳遠的時候,有多少人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到自己將要落腳的那塊沙地?一般的情況是,只要起跳了,即使眼睛睜開著,也不將注意力放眼睛上了,整個人就聽天由命了。在快速跑動的時候,容易撞到東西,難以控制身體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安靜的時候相比,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去看東西。   下面接著講在運動中的看。人體處於高速運動和肌肉亢奮的狀態,很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心裡只有自己的動作。即使是久經訓練的人,也難免會有這樣的情況。譬如高速奔跑的時候,容易撞到突然從旁邊衝出來的物體,是因為奔跑者根本沒有將注意力放到觀察周圍環境上去,心裡只有自己的奔跑動作。在格鬥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凡打出一拳,就只考慮我這一拳是不是出得順,出得我自己很舒服,動作很優美,很協調,至於對手是個什麼狀況,不好意思,只是在出拳之前會看一看,至於出去之後,就不關我的事了,聽天由命了。對手是格擋也好是後退也好,都是天註定的。如果對手沒有防守成功,那是我的運氣,如果防守成功了,那就再如法炮製一通。至於利用對手在運動中露出的空門,對不起,沒想過。          但是對不起各位,所謂武術中的空門,絕不是靜守時的空門,而是動起來的空門。我現在來舉例。我將左手豎在胸中,我的胸部沒有任何破綻,你無論是襲擊我的左胸還是右胸,我都可以防守。但是我現在為你的動作吸引,又或者出於什麼別的原因,我的手開始向右壓,那麼我的左胸就成了空門,因為我的左手正在做右壓的動作,對於左胸的防守而言,我的左手很難在撤銷右壓的動作之後回防。因此我的左手已經相當於死手。但這個破綻,是在我們雙方的攻守交換的過程中出現的,是個動的破綻,不是靜的。因此,你就必須在打出一拳後,認真的觀察我的動作,隨時根據我的變化做出判斷。          這一段的表述,只是原理,不能窮盡所有的情況,也不能總結出一個一勞永逸的訓練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實踐。在平時,各位如果有機會參與高速運動,千萬記得要睜開眼睛,放點注意力在眼睛上。這個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飛車手全世界也就那麼幾個而已。     運動中的空門,就是指人在做出某個動作之後,不可能即時改變動作,而出現的破綻。道理很簡單。人的任何一個部位,都不可能同時既向左又向右,既向上又向下。所以不怕敵動,就怕敵不為我所動。只要敵能動起來,那就可以有破綻。所以敵防上就可以打下,防左就可以打右。如此而已。說來簡單,要領會和施用,是要經過長期的實踐的。          進行一個小總結,上面大致有了三個練法:以腳心受力的樁功,雙眼聚焦的看功,以及協調全身力量的腰功。心態的問題,只能在實踐中解決。柔韌性的問題,不需要多提。那麼講到現在,關於基本功的部分,已經講完了。再下來的部分,主要是針對格鬥中的一些壞習慣,談談我個人的看法,更加希望能有人提問和反駁,在交流中才能提高。          最為我個人所反感(也是我對李小龍不抱好感的原因),就是在格鬥中跳來跳去的習慣。正如我在上面所講的,人體只要做出一個動作,就必然會露出相反方向的空門,動起來的空門。譬如向前跳,就限制了後退和左右晃動,其他方向的跳動同理。我不能理解是,為什麼非要在格鬥中將對手當成傻子和弱者。人在前後跳動的時候,不能左右移動,在前跳的時候,如果別人強力直踹,你能有什麼辦法防守?在左右跳動的時候,無法前進後退,在你左跳的時候,別人強拳橫掃你左臉,你憑什麼防守?為什麼非要將這種運動中的空門讓給別人?在電影中,悶悶的壓近對手,一兩個攻守交換之後,就打完了,的確不太好看,於是從李小龍開始,武術被拍得越來越好看。拳擊比賽中為了搶點數用的雙腳同時離地,重心基本壓在身體中線的跳躍步伐,就這樣被龍哥搬到電影中的殘酷格鬥中,最後居然還為廣大武術愛好者視為教規。簡直是個國際玩笑。       至於八卦游身的那一類步伐,也是不停的走動,不過那與拳擊的步伐是兩回事。在國術的步伐中,強調的是不斷的轉換身體重心,讓人無可捉摸自己將如何發力。所以練習這一類步伐的高手,可以在大鐵鍋沿上跳舞而鍋不傾,是因為他們轉換身體重心的速度實在太快。與拳擊相比較,根本不是一回事。   今天決定來搞笑一下,寫寫兩個拳擊愛好者的格鬥場面,然後再來分析在格鬥中經常出現的典型錯誤。    甲和乙兩個拳擊愛好者要決鬥了,於是他們開始互相繞著對方跳動。不好意思,我剛好路過,發現兩個人正跳得歡,於是我給甲發簡訊,問他一個勁的跳累不累。由於這兩個人都在高興的跳著,互相間根本沒有威脅,於是甲居然有時間可以拿出手機來看簡訊。甲看著簡訊,停了下來,於是乙突然發現自己一個人跳很沒有意思,於是也停了下來,於是這兩個人尷尬的站著,面面相覷。估計兩個人都想像自己帶著拳套,所以他們居然不防守自己的兩肋,同時,估計這兩個人都想像對方也帶著拳套,所以他們的目光從來都不看對方肋部和下陰那如此明顯的空門。過了一會,這兩個人突然想起來自己是要打架的,於是這兩個人就向對方沖了過去。甲的反應明顯要快,於是我們發現甲先出拳了,好!但是且慢,為什麼乙不撤步晃過這一拳呢?乙居然硬抗這一拳?這也沒什麼,因為乙不是想像著對方帶著拳套嗎?所以乙在硬抗這一拳的同時,自己也打了一拳出去。不好,120,120!這裡有兩個人都昏了!嘿嘿      這裡要大力抨擊的第一點,就是莫名其妙的跳躍。人在跳動之中,身體的大勢已定,根本不可能再有很多的變化,所以在應付對方的進攻時,只能硬抗,根本不可能再做撤身的動作。講細一點。如果你在適合進攻的距離之外跳動,你跳來跳去根本就是演猴戲,除非你的對手是個傻子,連你在進攻距離之外都看不出來,不過我強烈建議在格鬥時不要把你的對手當成傻子,你得把他當成聰明人才行,至少要和你一樣聰明。如果你在進攻距離之內跳躍,那麼你就自己鎖死了自己的勢,只要你一做無謂動作,其他方向上動作你就沒法再做,那你的身體就必然露空,無法改變,只能等打。就算你是從進攻距離之外跳到進攻距離之內,請注意,你是跳進來的。你現在可以試試,這個跳有什麼意義,在你落地的時候,你的身體是不是很聽你的使喚?你能夠做出一前跳馬上就左右移的動作的話,你對身體重心的控制已經登峰造極,可以申請做武學宗師了。為什麼非要通過跳動把自己的身體鎖死呢?你真以為對方不會攻擊你的致命點嗎?      第二個,就是出拳時的腳步。常人出拳,擺一個弓步,重心統統落在前腳上。我很想問一問,為什麼?不錯,重心落在前腳,出拳可以有拋出去的感覺,很爽,不過你是在幹什麼?在格鬥啊!這個格鬥,是指你要把力量發到對方的身上,而不是讓你去體驗自己身體的爽。怎麼把力量發到對方身上?就是要對方承受你的拳頭的打擊。如果在主動攻擊的情況下,距離不夠,可以用前弓步,重心壓在前腳,出拳的時候送腰,可以增加半個腰的攻擊距離。不過在防守反擊的時候,各位,不好意思,麻煩你們學習另外一種攻擊方式,將重心壓在後腳,以箭步的方式出拳。在出拳的時候,還要有收腰的動作。 在上面關於拳擊的跳步無用的觀點,所引起的反駁意見,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1、假動作,可以迷惑對方;2、跳動動作可以使身體具有預先的速度,節省出拳的時間,並且增強出拳的力量。這兩個觀點都讓人莫名其妙。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在身體做出某個動作之後,會限制身體做其他的動作,你不能說自己既能向左同時也能向右是吧?如果真的可以跳得很快,那這個假動作的意義也的確是有,不過前提是對方對距離的判斷一點認識都沒有,無法判斷你的跳步在什麼時候是有危險的什麼時候只是表演猴戲。如果你肯承認身體完成動作的能力有限,不能同時做兩個相反方向上的動作,那麼就必須承認,跳動是有危險的,特別是在可攻擊距離之內(譬如對方進步就可以腿擊的距離),隨意的跳動,引起的後果就是受先前動作所限,無法對敵的攻擊動作做出應當的反應。這就是道理。不過在這個問題上,見仁見智,我一孔之見,純粹想讓大家看看,在這個小問題上,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那麼對於武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流派,大家也可以有一些理解了。      再來的這一段,來講講樁馬對拳力的影響。一般人的出拳,純粹講究一個衝力,盲目的希望將拳頭的力量衝到對方身上。我來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怎麼打貼身拳?如果你已經和對方靠得很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去沖,必定的發不了力,只能起到個把對方推開的效果,無法把力發到對方身上。打過沙包的朋友可以理解,和沙包靠得越近,越不能發力。但是現在就是這樣的情況:敵已經和你貼身了,寸勁姑且不談,只談好好的打一拳吧,你準備用什麼方法打這一拳?      我們來好好的看看我們習慣的出拳手法:一般而言,我們會很自然擺一個前後腳的姿勢,同時後手護頜,前手護肋,這個已經成了標準動作了,也是我很喜歡的起手動作之一。那麼我們現在出拳了。我希望大家慢慢的做這個動作,體會一下。無論是用前手還是後手,是不是你都會將重心壓在前腳?你是不是會有失去平衡的感覺?系統的學習過拳擊的朋友,不會有這種現象,他們會很自然的調整身體的重心,在適當的時候,將重心壓在後腳。不過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就是這個適當的時候?以後腳承重出拳,一般可以應對什麼樣的局面?      基本上,打近身拳,必定是以後腳承重。這其中的好處,稍微找個沙包試試就可以知道,在此不再贅言。這個習慣很難養成。看一些還未成大氣的拳擊手的比賽,怎麼判斷他日後是否可以成器?比較準確的判斷,就是看他的近身拳有沒有以後腳承重的習慣,如果在近身的時候,仍然一味的發泄衝力,那這種純粹的力量型的選手,在拳擊的道路上必定走不長。這個道理,在古今中外的技擊界,全部通用。 什麼以前腳受力不能打近身拳?仔細分析可以知道,前腳受力,是為了可以很方便的送腰,在送腰之後,身體取得了初速度,於是拳頭可以更加迅猛。但是這個送腰的動作,必定要求足夠的距離,因此在近身的情況下,仍然以前腳受力,由於無法送腰,就限制了拳頭的力量,同時拳頭也沒有足夠的運行距離,因此讓人感覺拳頭受到了壓制,無法發力。      而以後腳受力,其本質與前腳受力是一樣,它的目的,是為了可以收腰,在出拳的同時,可以很方便的將腰向後收。這個後收的動作,就為拳頭增加了距離,可以讓拳更加充分的發揮力量。      這裡不妨插一句話,我們的拳頭大概需要多長的距離才能發力(練過寸勁的除外)?基本上,普通人的拳頭要發力,多半需要半臂長的距離,沒有這個距離,無法發出可以傷害別人的勁力,即使發出來, 也是推力,不是爆發性擊打的力量。在近身時以後腳承重,可以很方便的撤腰,這個撤腰的動作,大概就可以為我們爭取這半臂長的距離。      各位如果有興趣,而且經常打沙包的,不妨在打沙包的時候,有意識的貼近沙包站立,以後腳承重,撤腰出拳。在打順了之後,就可以慢慢開始體會,什麼是武術中的陰陽力。這個問題,我放到下一節再來講。 在這一節本來要講述陰陽力的,不過剛看了一個朋友發的信息,對國術與泰拳的優劣提出了強烈的質問,大體的意思是自上世紀以來,泰拳對國術的結果,基本上是以國術敗北而告終。這裡不妨先放下先前的題目,講述一下武術的另外一個最容易被人忽視,也的確已經被人忽視的問題:錘鍊筋骨。      武術之為格鬥術,除了能打到人之外,在另一方面,還是要學習被人打的本事,增強抗擊打能力。任何門派,概莫能外。我剛開始學習的方法,是以柳木棒,在身體關節、肌腱以及肌肉中點等處,反覆敲擊(後來學習了經絡知識才知道,這些地方都是穴位)。擊打的力度和時間,都有些講究,打完了之後,還不能馬上洗澡,還要先練功活血之後,再休息半天才行。至於為什麼如此,我還不是很能理解。譬如為什麼要以柳木棒而不是其他的木棒,我只能估計是柳木有一種特殊的韌性,剛好適合身體的強度。不過無論如何,不管是通過什麼方式,總之它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抗擊打能力。      不過有件事我一直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現在武術的各門各派,都已經絕口不提錘鍊筋骨的事情。倘若翻查歷史,也不見有各門派的錘筋煉骨術被禁止或銷毀的記載。總之,大概是從上世紀前半期開始,武術突然就不講究錘鍊筋骨了,只講究個拳架的訓練。就好象是學了打人,就不用學被打一樣。這個過程,甚至在新舊派的武俠小說都有反映。舊派的小說家,譬如還珠樓主,小說中往往都有主人公曆盡艱難,錘鍊筋骨,終於有所成就的描寫,而到了新派,突然之間,主人公可以在一夜之間,通過吃某種東西,練某種神功,而成就絕代高人。這個過程非常耐人尋味。      日本空手道和泰國泰拳,在當今社會,之所以被稱為最具實戰性的功夫,是因為它們從一開始,就講究筋骨錘鍊。他們的方法,比較我的方法,我只能自嘆一句不可思議。以身體反覆撞擊硬物,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超強的抗擊打能力,不過年紀大了,估計會得風濕,呵呵。擁有超強的抗擊打能力的高手,和一個只學習拳架,不學習被打的高手對抗,不用說都可以理解誰會贏。      不過按我現在的理解,在當今社會,學習武術,已經沒什麼必要錘鍊筋骨。最好的武器,當然是槍。而武術,已經只是強身健體,健康心智的手段而已。 煉筋骨,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基本上已經失傳。我自己掌握的方式,也並不全面,理解也不深。這方面的原理,基本上與內氣鍛煉的原理一致(請各位原諒一下,呵呵),至於以身體撞擊硬物以獲得抗擊打力,與武術中的錘筋煉骨術,根本不是同一碼事。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與這篇帖子的宗旨無關。下面開始繼續上面已經斷了一段時間的關於武術訓練方法的闡述。      稍微總結一下:在格鬥中調整身體重心,是一切步法的關鍵。一旦自己的重心被別人控制或者壓制,往往就是災難性的後果。平常人的習慣是以重心在前腳出拳,這個習慣很壞,必須改正。學習重心落在中間、後腳的技術,是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比較好的方式是練樁功。在樁上不停的行走,不停的出拳,就必然的要調整重心。馬步是樁功的基礎,調整重心,是樁功的目的。在掌握了調整身體重心的訣竅之後,下一步,就自然的通了陰陽力。      平常人身體發力攻擊,必定身體前傾,將重心壓在前腳,有個前沖的勢,這種發力方式,可以定性為陽力。這種力不能收斂,無法收回。如果用來打沙包,沙包必定被打得騰空而起。好處是威猛,壞處是如果打空了,就失了重心,必定被人乘虛而入。所以如果不是必中的拳,我個人不敢發這種力。說句讓拳擊愛好者不高興的話,拳擊手基本上就只會這種拳。能夠掌握到以後腳支撐發力的技術的拳手,很少,我看的拳王比賽不多,不過還真讓我見到了一個,好象是叫瓊斯的,就是從中量級一路升上重量級,還奪過重量級拳王稱號的那一位。這個人號稱是拳擊界的神話。我看著也是。在一片以前腳支撐發力的風氣裡面,有勇氣去改變的人,確實是神話般的人物。      以後腳支撐發力(姑且先稱為陰力),絕不會像各位想像的,攻擊力會變小,難以對敵人造成傷害。相反,由於拳勢穩定,所有的力度全部都可以定向發到敵人身上,力量不會分散,能夠造成比陽力更大的傷害,至少也不會比陽力小。      來區分一下這兩個力的特點。陽力猛而不穩,疾而易散。陰力雖緩而定,以穩取勝。在格鬥之初,雙方情勢未明,貿然以陽力出拳,我個人認為不是勇,而是愚。 然轉換重心,發陰陽力,並不是上面說的這麼簡單。在發陰力的時候,手臂不可盡展,只能伸展九成。這個動作,必須要師傅在旁邊細細指點,才能領會。一般來說,在身體重心壓在後腳的時候,身體有內收的趨勢。出拳的時候,前沖的推力與內收的力抵消,因此出拳最穩,打沙包時,可以做到讓沙包不晃動,或者晃動很少。這個過程需要大家慢慢體會。高手甚至可以作到重心壓前腳也可以發陰力,因為他可以做出身體內收的勢,以抵消衝力。      表述上面的這段動作,我個人感覺很艱難。因為如果要以武學上「中空、內斂」等詞語來闡述,有賣弄的嫌疑。大家要進一步理解的話,可以用抽風機和吹風機的例子來進行理解。抽風機反轉,就是吹風機。身體前傾就發陽力,後收就發陰力,道理是一致的,能夠理解到什麼程度,就要看大家的造化。      從這裡開始,就要開始講身體如何發不同的力。這個命題我想了很久,受我個人的表達能力限制,如果只用文字,我還不能想出很好的闡述辦法。我暫且嘗試一下,講講格擋時的發力方式。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篇帖子,本來就只能讓大家看看武術的訓練方式,要照著來練習,也根本是不可能,所以我也不強求了  現在繼續。講動作實在是很困難的事,如果我用詞方面出現了偏差,請不要拿來笑我,謝謝。先請大家用右手做個從身體中線往外格擋的動作。手臂平放,掌心向下,以肘部為軸,後臂不動,前臂向外格。      基本上,常人的格擋方式,就是直接用前臂在胸前劃一個扇面來格擋,這種格擋方式受肘關節和肩關節位的限制,無法發力,即使發力也很小,基本上無法有效阻擋別人的強拳進攻。因此必須想個法子,增加手臂的運動距離,以增強力量。這個法子,就是翻掌。      大家這麼做:右手掌心向下,平放在胸前,現在以肘為軸開始向外翻掌,一直翻到掌心向上。這個時候,你的前臂不可能跟上次一樣垂直向上,而是平行於地面。這個動作,與之前的那個動作,區別在哪裡呢?      第一個動作,純粹的垂直於對方的來力方向發力,以試圖將對方的力量推到另外的方向上去。但是受關節位的限制,這個動作比較難發力,可防守的線路也很短。具體的說,對方以左拳進攻,你以右手格擋,對方由於二頭肌的作用,左拳先天就有向你的中線內進的力道,你以右手格擋,必定與他的這個力道相抗,這種抗力的結果,由於你難以發力,結果大半是你輸。      但是如果採用翻掌的方式,實際上是將對方的來力往下卸,同時掌有下壓之勢,可以壓制對方的拳頭。這就比較有效的避免了與對方抗力。第一種方式,前臂只能以一個垂直於對方的角度接觸對方的手臂,但是第二種方式,前臂可以與對方的手臂形成夾角,對方的力量不會被你完全卸掉,所以對方的沖勢仍在,如果他不能很好的控制重心,身體無法做進一步的動作,就會被你牽著鼻子打,這個就是借力的道理。 從外格的道理說開去的話,採取任何方式格擋,都忌諱垂直格擋的方式,因為必然與對方抗力,不是上乘之道。格擋時與對方的來力方向有個角度,既可以避免與對方直接相抗,比較輕鬆的引開對方的攻擊,同時又能夠借到他的力,引得他重心不穩,自己就可以借力打力。同時,還可以壓制對方的手臂,限制他的運動。這個道理,大家只能在實踐中慢慢學習和體會。      其實武術發力的原理,無非就是以最小的力氣,做最多的事情,如果在格擋的時候,可以一下子完成擋、封、引這三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最好沒有的事情了。雖然真正要做出一個完美的格擋動作很難,但是這是武者必然的追求,不可以僅因為困難,就不再去追求,去完善自己的技術。      再從這個省力的觀點講開去,在攻擊的時候,也是如此。在對方迎上來的時候發拳,對方的衝力和自己的拳力相加,必然效果要比對方後退的時候好很多,所以拳術裡面,很多動作,都是吸引對方衝過來,或者是直接把對方拉過來。所謂賣個空子,引對方過來,為的就是最後的致命一擊。      拳頭的攻擊力量有限,所以減小接觸面就成了省力的好辦法。指頭上的功夫,我會的很有限,如果不小心插在某根硬骨頭上,肯定會要了我指頭的老命,所以指頭的功夫,都講究個准字。要訓練準度,各門派都發明了很多的方法,其實無非都是眼和手的配合而已。在地上插一排竹竿,在空隙間打拳,不許碰著竹竿,都是在訓練這個眼手間的配合。用指頭的高手,打蚊子肯定比你我要准,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可以羨慕,沒得妒忌。      講到這裡,這篇文字大概也可以收尾了。最後來一個總結吧。武者練力、練眼、練協調性、練控制重心、練這樣那樣的本事,歸根結底,卻都是為了省力。不需要做太多的動作,就可以結束戰鬥,這才是武者的追求。所以越是高手對戰,打的時間越短。所以什麼大戰三天三夜的傳說,全部都是扯淡。 面對陰陽力有了一個很簡單的闡述,大致是指出拳時身體內斂,就是陰力,身體前沖,就是陽力。一般人無論怎麼發,發力的路線,都是從腳往上而至胸,從胸至前肩再到手臂,是順著從下而上的發力路線。在手臂上走的是陽脈。能夠在一瞬間,從腳底發力到拳頭的人,是只可仰視才見的高人。大多數人,能夠做到從胸部開始發力,已經很完美了。      現在我們要把我們的發力習慣完全顛倒,不再從身體正面由下而上發力,而要從身體背面,由上而下發力,從頭頸開始,沿著背脊往下走,直到腳尖。在這個往下的過程中,帶動手臂直擊或者下劈。手臂的運動,完全是由背、肩的下沉動作所帶動,不再主動出擊,不再使用手臂肌肉的力量。手臂上,走的是陰脈。這種力量,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陰力」,在不同的場合用出來,就是綿勁,寸勁,或者通背力。      為什麼學習內家拳的人,不需要很好的肌肉?瘦瘦的人也可以發出很強的力量?青城的劉掌門(好象這裡很多人非常喜歡青城派啊,我就拿來做例子,呵呵),兩邊肩膀加起來還沒有我一邊肩膀寬,但是拳風可及兩米開外?因為他們學習的就是這種陰力。      寫到這裡,基本上就已經把我的箱底都兜出來了,除了這些,我就沒什麼技術上的東西可以拿來SHOW的了。為什麼年紀大的人,很難出真功夫?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陽力,很難習慣陰力。 面講了陰陽力,這兩個力是完全不同的力。很多門派,比如形意,稱之為明暗力,太極裡面所謂的剛柔力,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兩種不同的發力方式,力在身體里行走不同的路線。對像我這樣未有奇遇的一般人來說,陽力從腳而上,從胸前貫入手臂;陰力從頭頸而下,直通腳趾,以腰為軸,在肩膀的位置斜下帶動手臂運動,所以陰力必定要垂肩。在外表上來看,練內家拳的人,基本上都是削肩而且肩膀不寬,手臂肌肉不粗,這基本上都是因為他們要垂肩以傳陰力。      所謂綿勁,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綿綿不絕,力氣不斷,一層是軟勁,不硬抗。我們來看陽力,一拳打出去之後,必定是氣勢耗盡,難以迴轉。人重心在前發力,發出之後,身體不能回收,怎麼可能做到綿綿不絕?至於做到軟的效果,更加不可能。譬如在和人對推的時候,大家都發力,如果你發陽力,那麼必定將全部重心都往對方那邊壓,如果對方突然一撤,你必定向前沖。因為你的身體沒有收斂的勢,只能前,不能後,因此,就像箭一樣, 一發而不可收。一打起來,先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這不符合格鬥時冷靜謹慎,要打人必先自保的原則。      那麼,我們來發陰力。重心平壓在後腳,有本事的,平壓在前腳都可以,只要你可以有內斂的勢出來就行。我們不以手臂肌肉發力,我們只是一擺腰,一轉肩,肩胛骨一抖一合,把手臂給送出去。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力量從上而下,直到腳底,這時候我們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壓在地上,那當然是站得穩穩噹噹,難以被人牽引。我們在做完這個動作之後,可以送另一邊的腰,送另外一邊的手臂,所以我們的力量綿綿不絕。即使在與人抗力的時候,我們的力也穩,不會因為對方的力突然撤掉而失掉重心,突然前沖。      道理雖然是如此,但是做起來就很難。大家慢慢體會吧。      再來講寸勁。這個寸勁可是大道理,比陰力更高一級,必須做到陰陽兩力互濟,也就是剛柔並用。我下一節再來講吧。    面講到了寸勁。這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東西了。其實它就是訓練短距離發力,是陰勁的極至。發陽力必須要用空間距離,拳頭在空間行走才能蓄力,才能對人體造成傷害。陰力將這個蓄力的空間距離換成了力在身體內部運行的距離。這麼來理解,發陽力的拳,走的是心經,力不能通背部,只能發出手臂自己的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讓拳頭走過足夠的距離,才能積蓄足夠強大的衝擊力。因此,只要距離不夠,就無法傷人。      很多人都有過打架的經驗,打起來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對方的拳頭打在身上,其實也不很痛。這就是因為近身肉搏,拿不到足夠的距離, 無法積蓄足夠的衝擊力。拳擊為什麼不是很高層次的技擊術?因為它的拳都需要空間距離蓄力,它只有這一種訓練方式。為了增加打擊力量,拳擊必須增加起始力量和速度,所以就必然的要求大運動量和大塊肌肉。這種只能在末上努力,不能針對本進行訓練的方式,我個人並不欣賞。      在武術格鬥中,遠打近攻,必須發不同的力。遠攻當然可以發陽力,但近攻必須以陰力出拳。力在身體內部走了很長的一段距離之後,帶動手臂而出。形意的基礎,劈掌,練的是走肺經的陰力。有相同道理的,包括青城的七星連環打,南拳中的橋手,都是發的肺經陰力,都追求短距離發力。武術發力為什麼自己一個人練不出來,非要找個師傅來教?因為自己絕難把握髮力的路徑,必須由師傅教以正確的發力姿勢,如此而已,代代相傳。所以有些朋友自己一個人在家,對著本書練習武術,練來練去,毫無長進,卻怪責武術無用,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這裡來講講名人李小龍的本事。李小龍的技術,創新不多,腿法尤其不堪,只有一個前手直拳,打得出神入化,深得寸勁之味,我個人佩服至極。我絕對相信,只要被李小龍近身,沒多少人能受得了,擋得住他的前手直拳。對寸勁缺乏直觀認識的朋友,看看李小龍電影中,他是如何擰腰送胯,垂肩發力,就可以知道,這一類發力方式是如何將空間距離轉化為體內運行距離。
推薦閱讀:

這可能是媽媽們討論二胎時,唯一一個「心平氣和」的話題了
和知命達人共同討論命理
任志強:窮人不需要討論房價 過去沒買房的活該窮
和嚴書翰先生討論一下治國理政中的法治與德治(原創首發)
中美微網大查房【複發性卵巢癌熱點問題探討】討論部分(一)

TAG: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