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慶平:美元霸權維護了美國的全球超級地位

華爾街的傳奇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和先進的證券市場,它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92年,回顧美國證券市場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證券市場在美國經濟騰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南北戰爭期間,華爾街革命性的向公眾發售戰爭國債,幫助北方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融資,使之最終戰勝了在財政方面陷入困境的南方政府。在史無前例的工業化進程中,以JP摩根為代表的華爾街人為美國一舉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籌集了所需的巨額資金,有利的推動了由鐵路帶來的第一次重工業化浪潮。以JP摩根為代表的華爾街人在金融市場恐慌或銀行危機時期還數次充當了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成功的挽救了美國,使其數次免遭金融災難。而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巨大經濟利益,以及近年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興起都離不開證券市場的大力支持。可以說,在美國經濟發展和騰飛過程的每一個階段,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證券市場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華爾街推動了美國從一個原始而單一的經濟體成長為一個強大而複雜的經濟體」。

美國同樣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2006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0T)合併成立新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其市值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0T)成立於1848年,1865年該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遠期合同,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誕生。美國作為世界衍生品市場的發源地,其衍生產品的創新遠遠走在世界前列。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率先推出外匯期貨合約,標誌著金融衍生品的誕生。隨後,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創新不斷,基於匯率、利率、股票之上的金融衍生品如貨幣期貨、股票期權、貨幣互換、股指期貨、複合期貨期權等相繼出現,金融衍生品市場已發展成為美國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期貨、期權為代表的衍生品市場作為當代金融制度的重大創新,對美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衍生品市場所具有的遠期價格發現、風險轉移、增強流動性及促進資本形成的功能彌補了原有市場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整個經濟系統運行的效率。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2年發表的《世界金融和風險管理》中指出,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迅速發展使對衝風險的成本顯著降低,對衝風險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美國的金融體系比25年前更為靈活、有效和富有彈性,現代經濟抗衝擊能力顯著增強,美國經濟變得更有彈性了。可以說,美國經濟在經歷了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後依然健康穩定的增長,美國發達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功不可沒。正是虛擬經濟的高度繁榮,正是各種衍生品強大的風險對沖功能,美國實體經濟的風險才得以實現轉移。而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2000年第25屆國際期貨業年會的演說中也指出:「在美國經濟過去十年的成功發展中,期貨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作為廣義金融市場的核心,金融衍生品市場在促進價格的有效發現和分散風險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金融衍生品市場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促進美國金融體系達到目前健全水平的有力工具」。

美國式中央銀行的成立

如果說英國中央銀行從建立到形成,時間雖長但尚較順利的話,那麼美國中央銀行從建立到形成經歷了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1791年,美國建立美國第一銀行,是美國建立中央銀行的第一次探索,但因遭到各州銀行和其他部門的反對,在1811年因註冊期滿而關閉。1816年,美國建立美國第二銀行,可視為美國第二家中央銀行,但由於傑克遜總統的反對而在1836年註冊到期未獲准展期。其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都沒有中央銀行。由於缺乏一個中央銀行,儘管南北戰爭後美國建立了統一的商業銀行體系,貨幣體系仍相當混亂和脆弱。貨幣體系的混亂和脆弱,致使美國19世紀所發生的幾次周期性金融恐慌和危機,例如1857年、1873年和1893年的危機,遠比歐洲類似的危機破壞性大得多。1907年,美國發生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更加凸顯了建立中央銀行的必要性。1913年,作為對1907年金融危機的反應,美國成立了有別於歐洲的美國式中央銀行——擁有12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寄希望其提供一個更加安全、更加富有彈性以及更加穩定的貨幣與金融系統,以有效管理金融危機。聯邦儲備體系的成立,是中央銀行制度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它是集中管理和分散經營、效率與公平相互平衡的成功範例。它的成立,標誌著美國現代金融制度開始確立,也標誌著中央銀行制度在世界範圍的基本確立。經過90多年的發展,美聯儲的權力和職責範圍不斷擴大,其貨幣政策對全球金融市場乃至全球經濟都能產生重要影響。實踐也證明,美聯儲通過有效管理最後貸款人,確實為美國最近70多年的金融和經濟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保證了美國在經濟騰飛過程中擁有一個靈活、安全和穩定的金融體系。

美元霸權的崛起

1900年,美國通過金本位法案,美元開始登上國際貨幣舞台,同英鎊爭奪世界金融霸權的序幕至此拉開。此後,美元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上升,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才初步確立全球金融霸權。其後,美國又採取措施終於在1950年代末期完全確立了美元的絕對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摧毀了國際金本位制,到20世紀20年代,紐約開始取代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為削弱英鎊的國際地位,美國在一戰後實行了金幣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已形成一定範圍內的美元區。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打擊了英鎊的貨幣霸權地位,英國在1931年9月被迫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僅在英鎊區內繼續自由兌換,其國際貨幣地位從全球轉向英鎊區。國際貨幣體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國際貨幣秩序更加混亂。鑒於這種狀況,英、美兩國都在著手擬定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爭奪戰後貨幣安排的主動權。1943年4月,英國和美國分別發表了「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一個已經衰落的霸權國和一個正在興起的霸權國在戰後國際貨幣金融秩序方面展開了激烈地較量。最終,美國憑藉它超強的實力,迫使英國接受了美國的方案,而美國也對英國作了一些讓步。1944年,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的貨幣會議上,與會國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的《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了以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確保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它的建立標誌著美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霸權地位的初步確立。

布雷頓森林協定後,英國仍控制著龐大的英鎊區,美元還沒有完全確立其金融霸權。為此,美國趁戰後英國亟待經濟援助之機,向英國提供了以承認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為前提的巨額貸款,進一步削弱了英鎊的國際地位。同時,面對戰後西歐國家經濟困難重重的情況,美國大力推行馬歇爾計劃,從而把西歐國家納入美元體系之內。此外,美國還利用其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對外經濟擴張的工具,操縱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金融體系,從而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完全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金融中的霸權地位,但由於其先天缺陷——「特里芬難題」的存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還是走向瓦解。1978年4月1日,《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標誌著作為美元霸權制度支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世界貨幣金融體系步入「牙買加體系」時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雖然使美元霸權失去了以往的制度保障,美元霸權也確實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0年間一度陷入低谷,但是美元霸權並沒有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而終結。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美國調整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美元的霸主地位開始恢復,而且在進入90年代後得到了加強。2004年底,美國GDP佔全球GDP的比重為34%左右,但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為64%,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為62%,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貨幣分布為66%。美元仍然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貨幣,其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的特殊地位仍然不可替代,美國依舊是全球貨幣體系的「中心國家」。

美元的霸權地位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是美國構築全球霸權和維護其霸主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美元的霸權地位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因為美元霸權的存在,美國獲得了數額巨大的鑄幣稅。美國可以長期推行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政策,美國可以自由發揮經濟政策,以轉嫁美國進行經濟調整的成本,而其他國家則更多地承擔了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的成本。另一方面,美元的霸權地位使得美國還可以通過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主權進行干預和限制,左右著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狀況,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利益。從20世紀80年代發生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到90年代初期與末期分別發生金融危機的墨西哥及東南亞國家,都能看到美國通過IMF要求這些受援國採取緊縮貨幣、加速市場開放和貿易自由化等苛刻政策,「其干涉主義色彩遠遠超出了藍盔部隊的維和行動」。

(本文選自《看多中國——資本市場歷史與金融開放戰略》)

華爾街的傳奇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和先進的證券市場,它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92年,回顧美國證券市場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證券市場在美國經濟騰飛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南北戰爭期間,華爾街革命性的向公眾發售戰爭國債,幫助北方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融資,使之最終戰勝了在財政方面陷入困境的南方政府。在史無前例的工業化進程中,以JP摩根為代表的華爾街人為美國一舉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籌集了所需的巨額資金,有利的推動了由鐵路帶來的第一次重工業化浪潮。以JP摩根為代表的華爾街人在金融市場恐慌或銀行危機時期還數次充當了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成功的挽救了美國,使其數次免遭金融災難。而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巨大經濟利益,以及近年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興起都離不開證券市場的大力支持。可以說,在美國經濟發展和騰飛過程的每一個階段,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證券市場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華爾街推動了美國從一個原始而單一的經濟體成長為一個強大而複雜的經濟體」。

美國同樣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2006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0T)合併成立新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其市值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0T)成立於1848年,1865年該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遠期合同,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誕生。美國作為世界衍生品市場的發源地,其衍生產品的創新遠遠走在世界前列。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率先推出外匯期貨合約,標誌著金融衍生品的誕生。隨後,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創新不斷,基於匯率、利率、股票之上的金融衍生品如貨幣期貨、股票期權、貨幣互換、股指期貨、複合期貨期權等相繼出現,金融衍生品市場已發展成為美國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期貨、期權為代表的衍生品市場作為當代金融制度的重大創新,對美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衍生品市場所具有的遠期價格發現、風險轉移、增強流動性及促進資本形成的功能彌補了原有市場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整個經濟系統運行的效率。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2年發表的《世界金融和風險管理》中指出,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迅速發展使對衝風險的成本顯著降低,對衝風險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美國的金融體系比25年前更為靈活、有效和富有彈性,現代經濟抗衝擊能力顯著增強,美國經濟變得更有彈性了。可以說,美國經濟在經歷了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後依然健康穩定的增長,美國發達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功不可沒。正是虛擬經濟的高度繁榮,正是各種衍生品強大的風險對沖功能,美國實體經濟的風險才得以實現轉移。而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2000年第25屆國際期貨業年會的演說中也指出:「在美國經濟過去十年的成功發展中,期貨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作為廣義金融市場的核心,金融衍生品市場在促進價格的有效發現和分散風險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金融衍生品市場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促進美國金融體系達到目前健全水平的有力工具」。

美國式中央銀行的成立

如果說英國中央銀行從建立到形成,時間雖長但尚較順利的話,那麼美國中央銀行從建立到形成經歷了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1791年,美國建立美國第一銀行,是美國建立中央銀行的第一次探索,但因遭到各州銀行和其他部門的反對,在1811年因註冊期滿而關閉。1816年,美國建立美國第二銀行,可視為美國第二家中央銀行,但由於傑克遜總統的反對而在1836年註冊到期未獲准展期。其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都沒有中央銀行。由於缺乏一個中央銀行,儘管南北戰爭後美國建立了統一的商業銀行體系,貨幣體系仍相當混亂和脆弱。貨幣體系的混亂和脆弱,致使美國19世紀所發生的幾次周期性金融恐慌和危機,例如1857年、1873年和1893年的危機,遠比歐洲類似的危機破壞性大得多。1907年,美國發生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更加凸顯了建立中央銀行的必要性。1913年,作為對1907年金融危機的反應,美國成立了有別於歐洲的美國式中央銀行——擁有12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寄希望其提供一個更加安全、更加富有彈性以及更加穩定的貨幣與金融系統,以有效管理金融危機。聯邦儲備體系的成立,是中央銀行制度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它是集中管理和分散經營、效率與公平相互平衡的成功範例。它的成立,標誌著美國現代金融制度開始確立,也標誌著中央銀行制度在世界範圍的基本確立。經過90多年的發展,美聯儲的權力和職責範圍不斷擴大,其貨幣政策對全球金融市場乃至全球經濟都能產生重要影響。實踐也證明,美聯儲通過有效管理最後貸款人,確實為美國最近70多年的金融和經濟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保證了美國在經濟騰飛過程中擁有一個靈活、安全和穩定的金融體系。

美元霸權的崛起

1900年,美國通過金本位法案,美元開始登上國際貨幣舞台,同英鎊爭奪世界金融霸權的序幕至此拉開。此後,美元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上升,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才初步確立全球金融霸權。其後,美國又採取措施終於在1950年代末期完全確立了美元的絕對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摧毀了國際金本位制,到20世紀20年代,紐約開始取代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為削弱英鎊的國際地位,美國在一戰後實行了金幣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已形成一定範圍內的美元區。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打擊了英鎊的貨幣霸權地位,英國在1931年9月被迫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僅在英鎊區內繼續自由兌換,其國際貨幣地位從全球轉向英鎊區。國際貨幣體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國際貨幣秩序更加混亂。鑒於這種狀況,英、美兩國都在著手擬定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爭奪戰後貨幣安排的主動權。1943年4月,英國和美國分別發表了「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一個已經衰落的霸權國和一個正在興起的霸權國在戰後國際貨幣金融秩序方面展開了激烈地較量。最終,美國憑藉它超強的實力,迫使英國接受了美國的方案,而美國也對英國作了一些讓步。1944年,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的貨幣會議上,與會國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的《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了以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確保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它的建立標誌著美國在國際貨幣金融領域霸權地位的初步確立。

布雷頓森林協定後,英國仍控制著龐大的英鎊區,美元還沒有完全確立其金融霸權。為此,美國趁戰後英國亟待經濟援助之機,向英國提供了以承認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為前提的巨額貸款,進一步削弱了英鎊的國際地位。同時,面對戰後西歐國家經濟困難重重的情況,美國大力推行馬歇爾計劃,從而把西歐國家納入美元體系之內。此外,美國還利用其控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對外經濟擴張的工具,操縱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金融體系,從而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完全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金融中的霸權地位,但由於其先天缺陷——「特里芬難題」的存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還是走向瓦解。1978年4月1日,《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標誌著作為美元霸權制度支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世界貨幣金融體系步入「牙買加體系」時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雖然使美元霸權失去了以往的制度保障,美元霸權也確實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0年間一度陷入低谷,但是美元霸權並沒有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而終結。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美國調整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美元的霸主地位開始恢復,而且在進入90年代後得到了加強。2004年底,美國GDP佔全球GDP的比重為34%左右,但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為64%,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為62%,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貨幣分布為66%。美元仍然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貨幣,其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的特殊地位仍然不可替代,美國依舊是全球貨幣體系的「中心國家」。

美元的霸權地位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是美國構築全球霸權和維護其霸主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美元的霸權地位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因為美元霸權的存在,美國獲得了數額巨大的鑄幣稅。美國可以長期推行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政策,美國可以自由發揮經濟政策,以轉嫁美國進行經濟調整的成本,而其他國家則更多地承擔了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的成本。另一方面,美元的霸權地位使得美國還可以通過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主權進行干預和限制,左右著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狀況,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利益。從20世紀80年代發生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到90年代初期與末期分別發生金融危機的墨西哥及東南亞國家,都能看到美國通過IMF要求這些受援國採取緊縮貨幣、加速市場開放和貿易自由化等苛刻政策,「其干涉主義色彩遠遠超出了藍盔部隊的維和行動」。

(本文選自《看多中國——資本市場歷史與金融開放戰略》)


推薦閱讀:

美國出現紅色「天使雲」
中國和美國的VR產業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新法案前趕搶美國移民末班車?
在美國餐館裡吃飯怎麼給小費?
中俄掐住奧巴馬要害:美國狠心將死歐盟

TAG:美國 | 美元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