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3A 療法「枕五針」埋線針刀治療頸性頭痛臨床觀察
頸性頭痛(CervicalHeadache)又稱頸源性頭痛或頸椎性頭痛(Headaches of Cervical Origin)是一種間歇或連續發作、疼痛部位以頭部為主的功能性疼痛症候群。頸性頭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伏案工作者日益增多,頸性頭痛的患病率逐漸上升,且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現代醫學治療本病常用鎮痛劑、麥角胺製劑、鈣離子拮抗劑等,此類藥物療效不盡理想,且長期服用副作用較大。筆者運用導師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楊才德教授的楊氏3A+療法「枕五針」治療頸性頭痛,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1.1診斷依據根據1990年國際頭痛委員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頒布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頸源性頭痛是由頸椎和/或頸部軟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損所引起的以慢性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疼痛性質是一種牽涉痛。在頭枕部、頂部、顳部、額部、眼眶區或者上述區域同時出現的鈍痛或酸痛。頭痛的同時伴有上頸部疼痛、頸部壓痛、頸部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多有頭、頸部損傷史。1.2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起始發病年齡小於55歲,性別不限;②頭部CT排除器質性病變;③能按醫生要求堅持完成療程者。1.3排除標準①全身感染性疾病、高血壓、五官科疾病、顱內腫瘤等其他疾病所致的頭痛;②合併有糖尿病及心、腦、腎、肝等臟器疾病者;③不能主動配合治療或不能完成治療過程者。2治療方法2.1治療組:採用楊氏3A+療法「枕五針」治療。2.1.1枕五針定點項中點:頭後正中線上,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5cm0.5cm處;項A點: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5cm0.5cm,旁開2.0cm處,左右各一點;項B點:枕外隆突正中向下2.5cm0.5cm,旁開4.0cm處,左右各一點。簡便取點:枕外隆凸於乳突的弧形連線即上項線,向下平移2.5cm0.5cm後分三等份,中內1/3點即為項A點,中外1/3點即為項B點。項A點及項B點左右各一點。2.1.2針刀和線體的選擇針具採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楊才德教授發明的埋線針刀,「枕五針」選用4.5cm長7#埋線針刀;線體用2cm長4-0的PGA或PGLA線體,線體對摺後將一半穿入埋線針刀內,一半留於埋線針刀外。2.1.3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且頭前屈位,術者坐於患者的頭部前方,戴檢查手套,用定點筆定點,術區消毒,術者換戴無菌手術手套並鋪無菌洞巾;術者左手拇指再次定點並按壓固定皮膚,右手拇食二指持穿有線體的楊氏埋線針刀,右手中指及無名指指端支於操作點旁,將埋線針刀的開孔斜面及外露線體朝左手拇指,刀口線於身體縱軸平行,刀體於皮面切線位垂直,快速刺入皮膚,直達枕骨骨面,提起刀鋒,約為刺入深度的一半(即淺筋膜之淺面),切開淺、深筋膜及其由該處經過的肌組織,呈線狀切開2-4刀,然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刀下有鬆動感後將埋線針刀旋轉3600,緩慢出刀並按壓刀孔,觀察不出血用無菌貼貼敷。每周1次,2次為一個療程,第二次不埋線,埋線針刀直接松解。治療1個療程後評價療效。2.2對照組:採用傳統針灸配合常規推拿按摩療法。2.2.1基本方:頸夾脊穴、風池、太陽、頭維、肩井、合谷、列缺及阿是穴均取雙側。針刺方法:每穴常規消毒,進針後行捻轉提插手法,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日1次。2.2.2常規推拿按摩療法:術者立於患者側後方,用滾法放鬆頸肩部肌肉,用指腹拿捏兩側頸肌,拇指點按風池、太陽、百會、肩井、合谷等穴位,以酸脹為度。再用較輕手法放鬆頸肩部、上肢肌肉。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983年Sjaastad提出了頸源性頭痛的概念。1990年IHS頒布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1995年Bogduk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頸源性頭痛的直接原因。他認為頸源性頭痛也可稱為頸神經後支源性頭痛。近來亦有學者將頸源性頭痛稱為高位神經根性頸椎病。 討論Bogduk認為頸源性頭痛的發生是高位頸神經所支配的結構發生病損而引起的高位頸神經傷害性感覺信息的傳入,通過高位頸神經傳入纖維之間及高位頸神經與三叉神經傳入纖維的中樞會聚,使傷害感受性輸入產生紊亂而形成的一種牽涉痛。頸源性頭痛病人頭面部疼痛主要集中在額、顳及眶部,Biondi認為這是由於三叉神經脊束核尾側亞核內神經元的有序分布使三叉神經眼支與高位頸神經可發生最大程度的會聚。現代醫學通過枕神經解剖學分析,認為枕神經痛可能與肌肉卡壓刺激枕神經有關。枕大神經為C2內側支,在頭下斜肌和半棘肌之間上行,穿過半棘肌和斜方肌枕部附著處,淺入皮下分布於枕頂部。枕大神經在出入斜方肌腱膜處易受到卡壓[1-2],加之斜方肌、半棘肌的收縮而產生神經壓迫癥狀[3]。現代生物力學證實,頸椎正常生物力學平衡的破壞可以引起頸椎病[4],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頸部的動態平衡失調及力平衡失調。由於個人生活習慣和工作環境的影響,容易產生頸肩部的淺層和深層筋膜勞損,使頸部肌筋膜在枕部附著區域產生無菌性炎症,結締組織增生,組織間結疤粘連,壓迫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二者與眶上神經、顳神經及與其伴行的枕動脈均有廣泛交通,引起上述神經血管分布區域內的酸脹、疼痛、麻木等一系列臨床表現,並在局部形成壓痛點、條索[5]。因而枕大神經、枕小神經是傳導頸源性頭痛的主要神經。這些頸神經的感覺纖維支配範圍可向前延伸到前額部、顳部、眶下部,受卡壓或炎症刺激時可出現牽涉性頭部疼痛、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類似鼻竇、耳部或眼部疾病的表現。另外,第1、2、3頸神經離開椎管後穿行在柔軟的肌肉組織內,當軟組織發生炎症、缺血、損傷、壓迫或刺激神經時,引發頸源性頭痛。高位頸神經的分支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在附著處的刺激及損傷。壓迫和刺激這些神經時在頭皮上可出現感覺減退、過敏或感覺缺失。中醫對頸性頭痛認為主要病機是肝陽上亢,瘀血阻滯,氣血不能上榮頭部所致,常因情緒緊張、勞累或風寒刺激而誘發。楊氏3A+療法根據頸性頭痛的臨床生理、病理及病機特點,科學制定「枕五針」的項中點、項A點及項B點的定點與治療機理:項中點埋線針刀主要松解項韌帶、斜方肌、頭後小直肌及頭枕部淺層和深層筋膜的粘連與攣縮;項A點主要松解頭半棘肌內叢、斜方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及頭枕部淺層和深層筋膜等部位的粘連、瘢痕、攣縮及增生等組織而解除或緩解周圍組織對枕大神經的卡壓;項B點主要松解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上斜肌及頭枕部淺層和深層筋膜等部位的粘連、瘢痕、攣縮及增生等組織而解除或緩解周圍組織對枕小神經的卡壓;另外在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穿出頸部筋膜出口處埋線不但能起到良性和長效針灸的效應,同樣能起到松解粘連,祛除血管、神經卡壓,改善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症的作用,而達到疏通氣血、活血化瘀,「通則不痛」的目的。運用埋線針刀治療既松解又埋線,能解除周圍組織對神經根、血管的卡壓,重新恢復項枕部的動態平衡及生物力學平衡而治療頸性頭痛,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推薦閱讀:
※針刀臨床病理四例
※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典型病例
※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超微針刀的臨床應用-腰間盤突出
※岡下肌的解剖特點是什麼、疼痛常向哪裡傳導——【針刀解析-第13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