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04.11.21中醫藥報第4版)

□ 顧植山 安徽中醫學院

圖1三陰三陽開闔樞圖

圖2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

◆近現代中醫界由於摒棄了運氣學說,對中醫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已經說不清楚了。事實上,六經辨證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六經的存廢非同小可!

◆三陰三陽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經的實質就永遠是個謎。三陰三陽既是對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個時空段的劃分,也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

◆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定了「六經」各自的屬性和不同特點。從五運六氣的角度來看六經,有關六經的一些難題,大多可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

已故中醫學家方葯中先生曾指出: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和淵源」。近現代的中醫界,由於摒棄了運氣學說,對中醫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已經說不清楚了,「六經」問題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有人認為「六經辨證實即八綱辨證,六經名稱本來可廢」,甚而批評張仲景《傷寒論》「沿用六經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實上,六經辨證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六經的存廢非同小可!本文擬據運氣理論對六經辨證的原義和實質試作闡釋,藉此說明運氣學說的重要意義。

探求「六經」實質關鍵在對「三陰三陽」的理解

中醫學中將疾病分屬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進行辨證論治的方法,習稱「六經辨證」。《黃帝內經素問·熱論》首先將熱病分作三陰三陽六個階段;至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以三陰三陽為辨證綱領,樹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光輝典範,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但是,「六經」的實質是什麼,後世醫家頗多爭議。

討論六經實質,關鍵在對「三陰三陽」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釋認為:三陰三陽是陰陽的再分,事物由陰陽兩儀各生太少(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而為四象,進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陽明和厥陰,形成三陰三陽。有人認為,《素問·熱論》的六經以表裡分陰陽,《傷寒論》六經則以寒熱分陰陽。若按此理解,三陰三陽表達的僅是寒熱的甚微和表裡的深淺。但作為辨證綱領的六經,並沒有把熱象最著或陽氣最盛的病叫太陽病,也沒有把寒象最重或陽氣將絕,抑或傳變到最里的病叫太陰病。且太陽主表,何以不聯繫主皮毛的肺衛而與膀胱配應?為什麼溫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陽?太陰若為陰之極,為什麼《傷寒論》太陰病提綱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的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癥狀?太陰病的第二條是「太陰中風,四肢煩痛」,第四條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均不能以寒盛里極作解釋。日本漢方醫家把少陰病說成是「表陰證」,但《傷寒論》少陰病多亡陽危候,論中列出的「難治」、「不治」、「死」的條文就有8條之多,遠較太陰和厥陰病深重,其證候性質能以「表陰」概括嗎?等等此類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陰陽再分或八綱說所能解釋清楚。 三陰三陽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經的實質就永遠是個謎。

「三陰三陽」指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種狀態

三陰三陽理論是中醫陰陽學說的一大特色。《黃帝內經素問》論述三陰三陽的篇名叫「陰陽離合論」,這就明確指出了三陰三陽與「陰陽離合」密切相關。什麼叫「陰陽離合」呢?《史記·曆書》說:「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說明三陰三陽的劃分是以一年中陰陽氣的盛衰變化為依據的,三陰三陽表述的是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種狀態。

《素問·陰陽離合論》云:「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如圖示。

三陽之開、闔、樞,為什麼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從上面圖式中可以看到,太陽在東北方,冬至過後,正是陽氣漸開之時,故為陽之「開」;陽明在西北方,陽氣漸收,藏合於陰,故為陽之「闔」;少陽在東南方,夏至太陽回歸,陰陽轉樞於此,故為陽之「樞」。三陰之開、闔、樞同理:太陰在西南,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為陰之「開」;厥陰居東向南,陰氣漸消,併合於陽,故為陰之「闔」;少陰在正北方,冬至陰極而一陽生,故為陰之「樞」。

筆者認為,老子《道德經》中「三生萬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氣的開、闔、樞。宇宙由太極生陰陽,陰陽之氣有了開、闔、樞三種運動變化狀態,於是化生萬物。有人引用《周易·繫辭》的天、地、人三才說來解釋老子「三生萬物」之三,但人是由「三」產生的萬物之一,而不應是生成萬物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否則,沒有人的地方的萬物怎麼產生呢?故以《周易·繫辭》的「三才」來解釋老子的「三生萬物」,於理欠通。

三陰三陽開闔樞決定「六經」和「六經辨證」

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定了「六經」各自的屬性和不同特點。需要用五運六氣在不同時空方位陰陽氣的狀態來理解三陰三陽。從五運六氣的角度來看六經,以往六經理論中的一些難題,就大多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例如:

風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陽?為什麼溫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陰肺?按三陰三陽六氣開闔樞方位,太陽在東北,陽氣始開之位;太陰在西南,陰氣始開之位。《素問·五運行大論》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為陰邪,故風寒下受,宜乎先犯足太陽。溫熱在上,又屬陽邪,故溫邪上受,就要先犯手太陰。氣分是陽明,營分血分是內入少陰。可見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基礎都是三陰三陽,用三陰三陽模式就可以把兩者統一起來。《素問·六微旨大論》論標本中見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六經表裡相配: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實則少陽,虛則厥陰。有人問:為什麼不是太陽和太陰、少陽和少陰、陽明和厥陰互相中見和互為表裡?試看上述三陰三陽開闔樞圖,太陽與少陰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氣;陽明與太陰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氣;少陽與厥陰同居東方,均含三木風氣。明白了這一關係,它們之間互相中見和互為表裡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由此聯繫到中醫的伏邪學說。前人認為寒邪「無不伏於少陰」。為什麼伏於少陰呢?因少陰和太陽同處北方時位,寒邪從北方入侵,體實則從太陽而發(所謂「實則太陽」),體虛則心腎陽氣受損,發病時呈現出少陰病特徵,故稱「邪伏少陰」。再看SARS,按「三年化疫」理論,病邪應屬伏燥,燥邪多從西方犯太陰陽明之地,故SARS呈現出伏燥發於太陰而傷肺的特徵。

《素問·熱論》描述六經傳變,只涉及足之六經而未及手六經。《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基本上繼承了《素問·熱論》六經的概念。經北宋朱肱的發揮,遂有「六經傳足不傳手」之說。後人對此多存疑問,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或問》中說:「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從陰陽離合的開、闔、樞方位可知,三陰三陽與經絡的配應,確乎先從足六經開始的。

再從三陰三陽與臟腑的聯繫看,足六經與臟腑的關係是: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若謂六經模式由八綱辨證歸納而來,何以忽略了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從三陰三陽開闔樞方點陣圖可知,心所處的正南和肺所處的正西都不是三陰三陽的正位。南北對沖,正北為少陰,故心稱手少陰;少陰也緣心火而配屬「君火」,少陰病多心腎陽衰證候。西方屬太陰陽明之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肺稱手太陰,辨證宜從陽明太陰中求之。

人氣應天,「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三陰三陽既是對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個時空段的劃分,也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三陰三陽在天為風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六氣,在人則各一臟腑經絡。清代醫家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傷寒論本義》在闡述六經時云:「此皆論六氣之化本於司天在泉五運六氣之旨,未嘗論及手足之經脈。」張氏強調六經是「六氣之化」是對的,但「六經」不是經絡而又不離經絡;不是臟腑卻可統臟腑。不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但又與風、寒、暑、濕、燥、火密切相關。正是有了三陰三陽辨證,故傷寒學家強調「傷寒之法可以推而治雜病」。「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山西老中醫李可治療內科急危重症疑難病,常用六經辨證而獲奇效。他的體會是:「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

學者認為,《傷寒論》中的方劑主要源自《湯液經法》,但為什麼《湯液經法》未能像《傷寒論》那樣對後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原因在於張仲景發展了六經辨證體系。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也取材於《湯液經法》,但採用的是五行臟腑辨證模式,影響就遠不如《傷寒論》而少有流傳。講《傷寒論》不能不講六經辨證。可以說,沒有六經辨證,就不會有《傷寒論》如此高的學術地位。

日本的古方派醫生不重視《黃帝內經》,其代表人物吉益東洞甚而否定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學說,認為《傷寒論》「論不可取而方可用」。他們割裂《傷寒論》與《黃帝內經》的聯繫,不去研究《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的深意,只研究《傷寒論》的方證和藥方。日本古方派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的一些學者,「六經可廢論」就是這一影響下的產物。

著名中醫學家王永炎等將證候的動態演化性概括為「動態時空」特徵,三陰三陽之間是有序的動態時空變化。三陰三陽辨證,可較好地反映疾病發生時內外環境整體變化的動態時空特徵,絕非八綱辨證可以替代。

釐清「六經」理論與五運六氣的關係,對正確理解和運用六經辨證,評估六經辨證的價值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多囊卵巢綜合症及其診斷、臨床應對、辨證論治及中醫藥結合治療
醫藥行業的高管們,聚在一起聊什麼?
帕金森病日 | 2018年最新帕金森病研發藥物有哪些?
為什麼買葯要買品牌葯
中國醫藥供應鏈高峰論壇2016將對醫藥流通行業的發展進行探討

TAG:醫藥 | 中醫 | 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