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西醫觀點論痹症——痹症

中西醫觀點論痹症——痹症

1、以病邪性質命名類:風痹、寒痹、濕痹、風濕痹、風寒濕痹、熱痹、濕熱痹、燥痹等。2、以病狀特徵命名類:行痹、痛痹、著痹、痛風、白虎歷節、鶴膝風、尪痹等。3、以發病部位命名類:皮痹、肌痹、筋痹、脈痹、血痹、骨痹、肩痹、歷節、周痹等。4、以病程、病勢命名類:暴痹、久痹、痼痹、頑痹等。5、以相關臟腑命名類: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腎痹等。 痹,即痹阻不通。《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就是說,人體機表、經絡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閉阻經絡、肢體、臟腑,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均屬痹症範疇。痹症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性的特點。主要病機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風寒濕熱等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古代痹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等,今天的痹症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痹症的分類】 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1、行痹(風痹);2、痛痹(寒痹);3、著痹(濕痹);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4、熱痹;病程日久,反覆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則為5、虛痹。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產生痹症。  【痹症的病機病因】

一、正虛:  人體所謂「正氣」是指人體的抗病、防禦、調節、康復能力,這些能力又無不以人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及臟腑經絡之功能為基礎。因此,正氣不足,就是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不足及臟腑組織等功能低下、失調的概括,正氣不足是痹症發生的內在因素。引起正虛的原因:    1、稟賦不足—稟賦是痹症發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現在研究也證實,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2、勞役過度—勞力過度致正虛可致痹症;勞神過度及房勞過度同樣有損正氣而致痹症;同理,過逸同樣有所

遺害。因為生命在於運動,若長期不運動、不鍛煉,容易使氣血運行遲緩,脾胃功能減弱而出現呼氣氣

短,言語無力納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癥狀;   3、大病久病或產後;    4、飲食失調、外傷亦可以引起正虛;

二、邪侵  外邪有風寒濕邪和風濕熱邪兩大類。外感風寒濕邪,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或睡卧當風,或冒霧露,氣候變化,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所致。感受風濕熱邪,可因工作於濕熱環境所致,如農田作業,野外施工,處於天暑地蒸之中,或處於較高濕度、溫度的作坊、車間、實驗室里,風濕熱之邪乘虛而人。亦可因陽熱之體、陰虛之軀,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因風寒濕郁久化熱,而為風濕熱之邪。

風、寒、濕、熱之邪往往相互為虐,方能成病。風為陽邪開發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藉此力內犯,風又借寒凝之積,使邪附病位,而成傷人致病之基。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風寒又借濕邪之性,粘著、膠固於肢體而不去。風、熱均為陽邪,風勝則化熱,熱勝則生風,狼狽相因,開泄腠理而讓濕人,又因濕而膠固不解。風、寒、濕、熱病邪留注肌肉、筋骨、關節,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為本病的基本病機。但風寒濕熱病邪為患,各有側重,風邪甚者,病邪流竄,病變遊走不定;寒邪甚者,肅殺陽氣,疼痛劇烈;濕邪甚者,粘著凝固,病變沉著不移;熱邪甚者,煎灼陰液,熱痛而紅腫。

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結,閉阻經絡,深入骨骱,出現皮膚瘀斑、關節腫脹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初病屬實,久病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伴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的證候。

【痹症的臨床癥狀】1、行痹(風邪偏勝):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遊走不定,屈伸不利,有時兼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患者

往往感覺「疼痛位置不定,時而此處,時而彼處,彷彿會走」。疼痛部位多有麻、脹、密集的氣感。

2、痛痹(寒邪偏勝):遍身或局部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冷更劇,晝輕夜重,關節不能屈伸,痛處不

紅,觸之不熱,苔白滑,脈弦緊。疼痛關節處多有寒涼、密集、阻滯的氣感。

3、著痹(濕邪偏勝):肌膚腫脹麻木,肢體關節重著酸痛,痛有定處,下肢為甚,易受陰雨氣候的影響而發

作,脈濡緩,苔白膩。疼痛關節處多有寒涼,阻滯,密集,脹麻的氣感。4、熱痹(熱邪偏勝):起病急驟,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發熱惡

風,多汗,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5、虛痹(氣血兩虛):四肢乏力,關節酸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

白,形體虛弱,舌質淡,苔薄白,脈多沉虛而緩。

【痹症的基本治療方法】

本病為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正氣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傷正氣而虛實夾雜者,應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風邪勝者或久病人絡者,應佐養血之品,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寒邪勝者,應佐助陽之品,使其陽氣旺盛,則寒散絡通;濕邪勝者,佐以健脾益氣之品,使其脾旺能勝濕;熱邪勝者,佐以涼血養陰之晶,以防熱灼營陰而病深難解。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是虛證、頑痹的重要治法。

一、行痹——由風邪所至。治療原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可選用防風湯。日常保健: 1.避風、避濕;

2.可經常用桂枝8克,防風12克,當歸10克,川芎6克加瘦肉或骨適量煎湯作為葯膳輔助治療。

如果在疼痛緩解的時候,可多食養血的食物,如:首烏、黃精、熟地、當歸、川芎、白芍,

其道理取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二、痛痹——由寒邪所至。是中醫古方「烏頭湯」的適應證。

日常保健: 1.避寒、避濕;

2.多食羊肉、鹿肉等溫補之品,藥材可選鹿茸、巴戟、續斷、淫羊藿等。如可以的話,適量飲

酒,最好是藥材泡酒或蛇酒。三、著痹——由濕邪(多為寒濕)所至。可選用「薏苡仁湯」進行治療。

日常保健: 1.避濕、避寒;

2.煲湯可用:薏苡仁、茯苓,川木瓜等。四、熱痹——由熱邪所致。此證型可選用白虎桂枝湯。

日常保健: 1.避熱、避濕;

2.忌辛辣刺激之品;

3.可選用絡石藤30克、桑枝30克、臭梧桐30在煎水外洗。 熱痹症者忌吃辣椒、花椒、胡椒、肉桂、生薑、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食物。五、氣血虧虛證——治法:益氣養血,舒筋活絡。方葯:氣血並補榮筋湯。

六、其它治療方法—根據病情選用針灸、推拿、拔罐、理療、藥物外敷、電針法、穴位注射、牽拉手法、藥酒療

法等措施,以提高內服中藥的療效。

【中醫治痹症舉例】一、清熱散痹法

即用除熱燥濕、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方葯來治療熱邪為主所致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熱痹,當其它諸痹在邪郁化熱時也可配合使用。臨床表現以肢體關節煩痛,局部紅腫灼熱為特點。痛處遊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則舒。脈多滑數,舌質或紅,舌苔黃或黃厚膩。

常用方劑有白虎加桂枝湯,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湯。常用中藥如生石膏、知母、蒼朮、黃柏、防已、薏苡仁、金銀藤、生地、亦芍、丹皮。

二、補腎壯骨法

即用具有溫補腎陽,滋養腎陰,強壯筋骨作用的葯來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主要治療素體腎虛,罹患痹證,纏綿不愈者,或久病傷腎,形體虛衰,筋骨失養者。臨床表現為體質柔弱,病程較長,筋骨關節疼痛、變形、伴有腎陽虛或腎陰虛見證。腎陽虛者,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兩尺尤弱。腎陰虛者,舌紅苔少而干,脈沉細數。

常用方劑有腎氣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右歸丸,知柏地黃丸。常用中藥如地黃、山萸、補腎脂、骨碎補、淫羊藿、肉蓯蓉、狗脊、川斷、桑寄生。

三、散風宣痹法

即用疏散風邪的方葯來治療由於風邪外襲,邪留肌表、經絡所致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行痹。臨床表現以肢體關節、肌肉筋骨竄痛為特點,可伴有惡風發熱等表證。脈象多浮,舌苔正常。

常用方劑有防風湯,獨活寄生湯。常用中藥如虎骨、白花蛇、獨活、羌活、防風。

四、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葯來以治定痹證兼有血淤痰的結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證,又罹患痹證,現久痹纏綿,氣滯血

淤,或痹證痰結,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療。亦可用於淤血徵象不明顯,但痛較劇者。臨床多見於病久不愈,關節肢體有明顯疼痛,狀若針刺,且部位固定,夜間痛甚。或夜間定時痛者。脈象沉澀,舌質暗、有淤斑或淤點,苔薄。

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活絡妙靈丹。常用中藥如紅花、桃仁、乳香、沒藥、地龍、牛膝、赤芍、穿山甲。

五、健脾益氣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藥物來扶助正氣,強壯身體以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凡病痹證,脾虛氣虧、肢體麻木者,即應輔此法;蓍痹患者,也應適當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縮廢用,伴脾虛氣弱癥狀。脈象軟弱,舌胖質淡,有齒痕,舌苔薄、白、白膩或水滑。

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常用中藥如黃芪、党參、白朮、甘草、茯苓。

六、養肝補血法

即用具有養肝補血作用的藥物來養血濡筋,以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用於平素血虛,復又感邪而患痹證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氣虛血虧而肝血不足者,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經脈攣急,伴肝血虛癥狀。脈細,舌質淡。

常用方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常用中藥如熟地、當歸、白芍、川芎、何首烏。

七、通經活絡法

即用具有通經活絡作用的藥物來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不論何種痹證,除針對病因施治外,均應輔以通經活絡法。臨床表現以肢體關節、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為特點。

常用中藥:風濕熱痹用秦艽、稀簽草、絡石藤、金銀藤;風寒濕痹用松節。另外,根據疼痛、麻木部位可選

用適宜引經葯。上肢用羌活、川芎、薑黃、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頸項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雞血藤、金銀藤。

八、祛寒通痹法

即用藥性溫熱,能祛除寒邪的方葯來治療由於寒邪外襲,或素體陽虛、寒邪乘虛深入所致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痛痹。臨床表現以肢體關節、肌肉筋骨劇痛,痛處固定為特點,自覺局部發涼或觸之冰冷,得溫痛減,遇寒痛增。脈象多弦或緊或遲,舌體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潤。

常用方劑有烏頭湯,麻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常用中藥如桂枝、麻黃、附子烏頭、細辛。

九、化痰散結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葯來治療痹證病人因痰濕流注經絡、關節、四肢而出現的結節、囊腫及瘰塊的方法,是一種輔助療法。凡痹證病人出現皮下結節、事前腫及瘰塊時均可配合應用此法。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關節周圍或肢體伸側出現皮下結節,或見關節周圍囊腫或關節腫大畸形而成瘰塊。脈象多滑,舌質或暗,舌苔白、白膩、水滑或黃。

常用方劑有二陳湯。常用中藥如半夏、茯苓、陳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貝母、僵蠶。

十、除濕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濕作用的方葯來治療以濕邪為主所致之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著痹。臨床表現以肢體關節、肌肉筋骨疼痛重著,痛有定處為特點。脈象濡緩或滑,舌胖有齒痕,苔白或白膩或水滑。

常用方劑有薏苡仁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常用中藥如薏苡仁、防已、蒼朮、威靈仙、萆解、蠶砂。

【預防與調攝】

本病是因正氣不足,感受外在的風寒濕熱之邪而成。因此,平時注意調攝,增強體質和加強病後調攝護理,便顯得格外重要。預防方面,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御邪能力;創造條件,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應及時治療,如服用薑湯、午時茶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痹病的發生。病後調攝護理方面,更需做好防寒保暖等預防工作;應保護病變肢體,提防跌扑等以免受傷;視病情適當對患處進行熱熨、冷敷等,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鼓勵和幫助患者對病變肢體進行功能鍛煉,有助痹病康復。

【結語】

痹病是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外邪,阻滯經絡,痹阻氣血,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腫脹、屆伸不利或關節腫大、變形為臨床表現的病證,隨著病程的發展,可形成痰瘀痹阻,氣血耗傷,甚至內傳臟腑。辨證應分清虛實及病邪的偏勝。其病機是邪氣阻滯,故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治療大法,但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應互相配合,又有主次,並視病情佐以養血祛風、溫陽散寒、健脾化濕及涼血清熱之法,以增強祛邪活絡之力;病程日久應輔以補益氣血、補養肝腎、祛痰、化瘀等治法,虛實兼顧,標本並治。痹病的預防與調攝,應從加強鍛煉、避免受邪等著手,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和促進痹病的康復

推薦閱讀:

周三《從救贖史觀點看》羅馬書的全景 ?? 論到他兒子
王安石的《賈生》和李商隱的《賈生》這兩首詩的觀點有何不同
絕經激素治療的現代觀點
科學觀點:雞蛋不能橫著放
隋景芳的十條命理新觀點[修改稿]

TAG:西醫 | 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