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馬哈希大師學正念(7)實修指導
修道上的分心物
由於內觀的動能,禪修者可能會看到明亮的光,或者因對觀照心和所觀的所緣感到 歡喜而體驗到狂喜。禪修者可能會起雞皮疙 瘩,感到臉頰有淚水滑落,或者感到身體在震動。可能有種「彈力」感,這常被誤以為 是不是在暈眩。或者,彷彿在吊床上來回擺
盪,輕快、舒適感遍滿全身。無論行、住、坐、臥,禪修者都可以體驗到令人舒適的安 詳。此外,身心皆變得非常輕快、柔軟,讓 人即使維持長時的靜坐、躺臥,仍感到極為舒適,毫無疼痛、熱或僵硬的不適感。
在這時候,觀照心和被觀照的所緣同步、和諧地轉起,心也變得直捷敏銳。由於 強烈的信心和自信,他的心會避免不善的行 為而變得極為明淨。有時候,即使沒有在觀照任何所緣,這清澄的心也會持續一段很長 的時間。當信心變得更加強大,禪修者可能 會思惟:「真的,佛陀了知一切!」或者,「除了無常、苦、無我的身心現象之外,什麼也 不存在。」在觀照時,禪修者經常極清楚地 見到身心現象的生滅以及無常、苦、無我,由此可能會想到要鼓勵別人也來修習。精進
明顯趨於平衡,既不過緊也不過鬆。所緣則好像自行被了知一般,從而觀捨(vipassan-upekkha?)變得顯著了起來。在此階段,禪修者有可能會體驗到非凡的強大喜樂而興 奮得想告訴別人。
禪修者可能會喜歡下列這些愉悅的經驗:明亮的光、強大的正念、觀慧、狂喜等 等。這喜歡,會讓他尋思:「禪修實在愉快 至極!」他們打從心底喜歡禪修練習。不過,不應花時間在享受光明等種種愉悅的經 驗上,相反的,當它們出現時,禪修者應該 加以觀照:「亮光」、「舒服」、「知道」、「思考」、「崇敬」、「快樂」、「喜歡」、「愉悅」等 等。
如果注意到亮光,觀照它:「亮光、亮光」。如果想像正在看,應觀照:「看、看」,
直到它消失。禪修者因為喜歡光明及其他愉悅的經驗,所以在它們出現時經常會忘記觀 照。即使禪修者有去觀照亮光,但因於內心的喜歡,可能使亮光不會很快消失;在經歷 亮光許多遍之後,禪修者才能善巧地觀照, 亮光才會快速消失。有些禪修者的亮光非常強,就算觀照了很長的時間,亮光仍未消 失,這時候,禪修者應該完全忽略那亮光, 將注意力轉向其他的身心所緣。禪修者不應想著亮光是否仍然明亮,如果他這麼想的 話,會發現亮光還在。任何關於亮光的思惟 皆應準確地加以觀照,讓對亮光的覺知清澈而堅定。
因為定力非常強,如果禪修者的心是傾向亮光以外的其他特殊所緣,這些所緣也同 樣會出現,所以禪修者不應讓心有所趨向。
如果心有所趨向,應迅速地去觀照它直到它消失。有些禪修者會看到像火車車廂等的各 種模糊的形狀,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如果浮 現了,禪修者應觀照它:「看、看」。每次觀照後,所緣便會消失。當觀慧微弱時,形狀 和外形會變得更加顯著,但如果仔細地觀 照,每個所緣會在被觀照時立即消失。最後,它們會停止出現。
如果對亮光或其他愉悅的經驗產生了喜愛,便是走上錯誤的道路。正確的內觀之 道是持續地觀照,若能記住這點,繼續觀照 實際生起的身心現象,覺知將會變得愈來愈清澈而能清楚地見到現象瞬間生起、消逝。 每次觀照時,都會看到每個所緣即生即滅。禪修者清楚地看見一個個相續的移動,剎那 剎那地一一潰散。因此,每個被觀照的所
緣,都能讓禪修者了悟到無常(anicca)、苦(dukkha)和無我(anatta?)。無論如何,修習一段時間後,禪修者可能會對禪修感到 滿意而每隔一陣子便歇息一下,心想:「不 能達到比這更好的了!」「不會再有其他殊勝的經驗了!」但是,禪修者不應恣意鬆懈 下來,反而應拉長練習時間,不中途停歇休 息。
消逝
當觀智發展至下一階段時,禪修者將不再覺察到所緣的生起,而只見到所緣的消 逝。他會心想,所緣消逝得愈來愈迅速,觀 照心也是一個緊接著一個地消逝。例如,觀照腹部上升之時,禪修者清楚地見到許多微
小的上升移動是如何瞬間消失,也見到觀照心是如何迅速地逝去。如此,禪修者見到上 升移動和對該移動的覺知,一個接一個地消 逝。對於其他的所緣如腹部下降、坐、彎曲、伸展、僵硬等等,也是如此。每個所緣和對 所緣的覺知,在剎那剎那間一個接一個地消 逝。有些禪修者甚至觀察到三個現象依序滅去,即:感官所緣、對此所緣的識知,以及 對該識知的了知。不過,只觀察到所緣和觀 照心成雙成對地消逝,便已足夠。
當觀照變得清晰而足以看到感官所緣和對該所緣的識知雙雙消逝時,禪修者將不 再有形態、形狀等概念上的錯覺,如身體的 形狀,手掌、手臂、腿的形狀等;只會體驗到現象正在剎那剎那地消逝。因此,禪修者 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練習變得不深入,不如以
前那樣好;或者覺得觀照和觀照之間有許多的空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只是因為 心天生喜歡形狀的概念,當這些概念消失 時,心便感到不舒服。無論如何,這現象是修習進步的象徵。修習尚未成熟時,當禪修 者觀照見、聽、觸等現象,會先覺察到所緣 的形態或形狀。但是,在這個觀智階段,禪修者先覺知到的是現象在瞬間消逝。換言 之,禪修者體驗到了壞滅智。此時,形態感 只在禪修者刻意去注意它時才會再出現,其他的時候,當禪修者不間斷地觀照時,僅會 覺知到現象的壞滅。因此,禪修者確認了古 代聖者所說諺語的真實性:
概念法浮現時,究竟法隱沒;究竟法浮現時,概念法隱沒。
雖然禪修者的覺察在此時變得極為清晰,但相續的覺察之間彷彿有許多空隙,這 是因為禪修者正開始覺察到心路過程 (vi?thi)之間的有分心。例如,觀照到要彎、伸手臂的動機時,禪修者可能感到彎、伸手 臂的動作似乎延遲了一會兒才發生,這其實 代表禪修者的覺察變得敏銳有力。在這狀況下,禪修者也應該去觀照當下在六個感官之 門出現的顯著所緣。
禪修者透過對腹部起伏和坐姿等主要所緣的觀照,讓修習獲得動能之後,應該觀 照任何生起的顯著所緣,如身體其他部位的 感受、見到、聽到等等現象。如此觀照時,倘若覺察變得不精準、明確,或者有妄想雜 念介入,或者感到疲累,禪修者就應回去觀照腹部起伏、坐姿等基本所緣。一陣子後,
當修習再度獲得動能,禪修者即可回去觀照一切生起的所緣。禪修者應該如此地練習一 段時間。
一旦能夠不費力地擴大被觀察所緣的範圍,禪修者會清楚地看見一切所見、所聽 皆在立即地消逝,而兩個連續的瞬間並沒有 連貫,是個別存在的。這是如實了知。然而,所緣可能因此顯得模糊不清。禪修者也許會 擔心:「我想,我的視力可能出問題了,變 得朦朧不清。」不過,實際上禪修者的視力沒有任何問題,這只是禪修者觀察到所見的 個別瞬間,導致為概念所攝的形狀顯得模糊 不清。
此時,即使禪修者停止修習,〔觀照心〕還是會持續地覺察身心現象,就算試著要睡 覺也難以入睡,而夜以繼日地保持著警覺、
醒覺。這並不需要擔心,因為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傷害,禪修者應該只是持續地精進修 習。當內觀夠強大時,覺察就會像是刺入、 穿透所緣一般地〔精準同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