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祖壇經(3) 慧律法師

第三集

不能每天老是隱藏起來,佛法應該要弘揚了。【遂出至廣州法性寺。】法性寺,那時【值印宗法師講涅磐經。時有風吹幡動。】幡動、幡動,我們在做水陸時,會用綴有流蘇的長形布,捧在手上,我們在水陸時一人捧一個走下來。明年水陸要迎請下來時,我再請一支號角樂隊,吹奏喇叭的隊伍,號角樂隊你們看過嗎?死人送葬時吹奏的樂隊。他真的會吹奏哦:跟龍發堂吹奏的一樣好聽,再從七樓一路吹奏下來,因為我曾經去送葬,都是這樣吹奏的,現在號角樂隊有吹佛教、也有吹基督教的曲調,他們都會吹奏,很厲害!這些樂隊都很擅長。幡動,長方形的,下垂,這個布很長。【一僧云:】另外一個出家人就這樣說了:這是【風動。】不是幢幡在動。另外【一僧云:】這是【幡】。不是風在動。【議論不已】二個人就開始討論了,二個人都沒有見性。【能進曰:】進一步,進曰的意思就是說參與。不是風動:【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意思就是說,萬法自如如,云何有動靜呢?因為你心動念,所有動靜就顯然見相,所以著相、著相。因此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永遠無爭,為什麼?他不會把它劃分對立的東西,當然他就無爭,所以世間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最有修養,為什麼?因為他沒有二元。也最為慈悲,因為他了解本性。【一眾駭然,】駭然,很驚訝叫做駭然。【延至上席,】印宗法師就是為惠能剃度的人,惠能就拜印宗大師作師父,印宗再反過來端茶給他喝,因為他是大徹大悟的聖者。【印宗延至上席,】請他坐在上面。【徵詰奧義。】【徵】就是求,【詰】就是問,求問他、請求,然後請他開示,詰就是問,問問題。【奧義】就是本性的不可思議的道理,深奧的道理。【見能言簡理當,】就是說看到惠能言簡理當,簡單直接,道理又確切。【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這一看就知道,一看便知。【久聞黃梅衣法南來,】很久之前我就聽說,五祖黃梅衣法已經傳來南方,【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不敢!做祖師的人就是這麼謙虛,明明有此事也很謙卑,要是現在的人就會說:本來就是我啊!你不認識我嗎?等一下我拿衣缽給你看。現在的人差不多都是這樣了,很怕別人不認識他,甚至還會刊登報紙,若是現在的人就會刊登報紙了:【恭賀某某法師接堂第七代禪宗祖師】上電視廣告,全台灣省都知道他是第七祖了,幸好現在還沒有人這樣。能曰:不敢!不敢!【宗於是執弟子禮,】就是對他非常恭敬,非常恭敬,當作他是師父,自己是弟子向他作禮,向他頂禮,執弟子禮,弟子看到師父要頂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你把衣跟缽出示讓大家了解一下。【宗復問曰:】印宗法師就這樣說:【黃梅付囑如何指授?】你從五祖之處來,他是如何指授呢?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問:你從五祖黃梅之處來,五祖是怎麼交代你的呢?【能曰:指授即無,】他也沒有特別指示我什麼,【唯論見性,】只論明心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為什麼呢?因為見性就具足了禪定跟解脫嘛,禪定跟解脫就是不離見性嘛,是不二法嘛,不必特別分什麼叫禪定,什麼叫解脫,你想想明心見性的人擁有大智慧,內外不執著,他怎麼會沒有禪定呢?他不執著一法,任何天大地大的事,他也如如不動。又為何不論解脫?明心見性就是解脫,怎麼可能一個解脫的人不明心見性?怎麼可能?因為禪定解脫不離見性:見性當下就是禪定與解脫。所以【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解脫啊,【謂曰:】就這樣說了,六祖就這樣說了:【為是二法,】非是不二法門。【不是佛法,】因為禪定與解脫,跟明心見性,這是二種法,不是佛法,這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又分一個見性、分一個禪定跟解脫,這樣就變成二法,見性就是禪定就是解脫,解脫禪定就是明心見性,這不能分作二法,所以說:【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磐經,】經是明見佛性,【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經典經過明心見性,就是佛法,是不二法。【如涅磐經】在高貴德王菩薩品中:【高貴德王菩薩品,】是在《涅磐經》的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六卷,涅磐經師父看過,第二十一至二十六卷,這是高貴德王菩薩品,【白佛曰: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意思是說:犯到殺盜淫妄的重罪,然後又造五逆,五逆就是殺父、殺母、害阿羅漢、斗亂僧團、害佛。說是非,在僧團中擾亂是非。再來第五就是害佛,這就是五逆罪,以及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眾生,斷善根的眾生就是一闡提,多半起邪知邪見,誹謗三寶,名一闡提。一闡提就是依由惡知見,惡知見,外道的惡知見,然後起噁心誹謗三寶,名一闡提,斷善根,來生就算是法師要度他也度不進來,度不進來,沒有辦法,他就是邪知邪見,度不進來。我們說我們在此聽經,聽得非常歡喜,可是有些人還想讓我們講堂死,想要整倒你,要將你夷為平地,人畜無一倖免,只不過我們本來就沒有畜生可捉。真的!不是全台灣省的人都支持我們慧律法師,不是這樣的。在你覺得你大恩大德的恩公是慧律法師,在他們看來是眼中釘、肉中刺,那是真的要讓師父消失的。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跟師父的見地一樣,不論你替佛教怎樣做事,如何認真的犧牲我們的生命,他可不管你,他只要有錢可拿,他任何事都做得出來,所以說這個眾生是很難說的,但是你若想成聖超凡,你只有這樣,唯有慈悲、忍辱,其他的就看因緣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犯了四重戒、五逆罪,以及斷善根的人,那麼是不是當斷善根佛性呢?這樣是不是就沒有佛性了?【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就是說善根有一個常善根,一個無常善根,常善根就是永恆的存在,我們的【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這個常,一般人的錯覺就是說我們的本性就是永恆不變,永恆不變就像虛空沒有作用,死板板的一種永恆,但是要記得,【佛性是常】是指沒有凡夫生滅法,而不是指沒有清凈心的無量妙用,無量妙用,因為存在無量妙用所以不能講常,常就是一種死板的落入一種永恆的,那種淡然的空性的思想,就是像什麼都沒有的那種永恆。不是!佛性有大用現前,大用現前,妙用無量無邊,它並不是說像世間人認定的那種常,好像死板板的,永遠的東西,它不是!它有無量無邊的活潑,但是當體就是空,所以不是常。二者無常,佛性也不是無常,因為無常就是生滅法了,那麼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東西,若說是無常,那無常就是世間的因果,無常就是因果論的存在性,因果它本身就是離不開無常法,因果就是因為接受無常的支配嘛,所以佛性講非因非果,非因非果,因為什麼?什麼叫無常法?譬如一棵樹,一棵樹,如是因,得如是果,一棵樹種下去之後,有這個因,你若是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不會長大,沒有收成,所以有增有減叫做無常法;有增有減叫做因果法,因果都不可能離開增減,無常也離不開增減,既然有增有減,這當然就不是佛性了,當然佛性如果是無常的,那就完蛋了,那永遠也不能成佛,佛性是無常的,那麼所有凡夫永遠就是凡夫,因為凡夫受困果無常的支配,所以成佛一定要超越無常。也就是簡單來說,一定要超越這個因果,但是不能離開這個因果,叫做不昧因果。在這裡又談到不昧因果的存在論,不昧因果簡單來說就是是因是果,但是超因、超這個果,同時存在。佛菩薩也不能離開因果,但是他當下就是超越這個因果。譬如說我們這個人這個色身,當然我們是受到因果的支配,但是當下這個念頭、理念通達空性,因果莫可奈何,我們不再造業,因果對我們來說,我們有報應沒有錯,但是這個因果有報跟沒有報就是一樣,沒有什麼作用,如刀割水,如風吹光,了無痕迹,叫做不昧因果。所以說善根有二,一個是常,一個是無常,常就是永恆,無常就是生滅嘛,但是佛性你也不能講它是常,所以佛性非常,為什麼?佛性如果是常的話,變成一種永恆,那就完全失去作用了,完蛋了!佛性如果是常,就完全失去妙有,佛性是什麼?就是靜靜的坐著,常,沒有作用,對不對?永恆叫做常,它不能講永恆,它會起這個作用的啦,妙有,你說常,它卻有無量的妙有。非無常,當然非無常了,佛性如果是無常的話,那完蛋了!佛性就是生滅法,那所有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哪一個都不能成佛了。那就是無常法,無常就是受因果的支配,那一個人跳不出因果,那永遠跟凡夫,佛跟凡夫都是一樣的了,佛也跟凡夫一樣,所以佛也是不昧因果,凡夫也是不昧因果,對不對?但是佛於因果自在,眾生於因果就不自在,就差這個。都是因果,但是不自在,眾生就是牢騷、抱怨,每天都是遇到他的因果,他不知道前世造多大的惡,今生遇到逆境就臭罵啦、抱怨啦 、這個報仇啦,甚至連槍都掏出來了。佛菩薩就不一樣了,佛菩薩他知道不昧因果,我造作的因果我就是要承當,我能擺平的盡量擺平,為了佛教,我們還是要奮鬥,擺平不了的認命,沒有辦法,就是不能傷害眾生,你傷害眾生,你就重新再造這個惡因惡緣,你只能領受。簡單來說,聖者只能領受逆境,你沒有權利逃避逆境,也沒有理由逃避逆境;也不可能逃避這個逆境,因為因果是有定律的。所以你與其悔恨,何必當初?這句話本來就是佛教所說的思想,所以眾生都只看眼前而已,只要眼前好就行了,都不知道往後的苦報,完全不知道。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所以沒有斷滅,沒有什麼叫做斷善根、不斷善根,那是方便說。簡單講,沒有所謂破戒,也沒有所謂持戒,本性就沒有這種東西,非常非無常,你有持戒當然就有破戒;你有破戒當然有持戒,你有持跟破,那不是對立法,那不是生滅嗎?《心經》裡面講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沒有這些東西,但是方便說,在事相上來講它是有的,他在持戒啊、破戒啊,是在事相上來說,就本體其實就沒有這個東西。持犯一知,是名本來本心,持、犯本來都是不增不減的東西,講是這樣講,我們眾生還是要持戒啦。【名為不二。】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也是一樣。非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若是善,那麼我們就不必修行了,當下我們就解脫了,對不對?佛性如果是不善,那你也不必修行了,你永遠是惡嘛。所以用假設來講,佛性如果是善,那你不必修行了,佛性如果是不善,也不必修行,所以佛性非善非不善。意思就是說,佛性因為無始劫以來迷了,所以你還是有惡的成份,但是它不是佛性的成份,是無明的成份,所以你還是要修行,雖然修行,實是是沒有修行,所以說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你要用二種角度去假設,如果佛性是善,那麼世間就沒有惡人了,但是你看世間的壞人這麼多。佛性若是不善就是惡了,佛性如果是惡,那就完蛋了!那世界上那個慈悲的人?【是名不二。】非善非不善,是為不二。意思就是說,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不善,都是空性的東西。【蘊之興界,】五蘊跟十八界,【凡夫見二。】是二個對立的東西,【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大智慧的人了達其性無二。大智慧的人就了達其性無二,那當然【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當然你就不需要起心動念,那就是你本來的面目。意思是說,其性無二,善性,惡性,或是說這個常無常、蘊跟界,一切都是無不二,不離本性嘛,叫做不二。無二之性就是我們的佛性。當下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所有的善惡、五蘊十八界,都是我們佛性的本來面目,但是因為我們被無明覆蓋,所以影現出來的,就變成常、無常、善惡、蘊跟界。簡單來說,明心見性,萬法皆空,妙用現前,無明卡住(覆蓋),就強烈的常、無常、善惡、五蘊十八界,就全產生了。所以簡單來說,我們現在若悟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有智慧的人了達你不要落在常、無常裡面;不要落在善惡的觀念裡面;不要落在五蘊十八界,就是本來面目。簡單來說,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心不動念、不取不著,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東西。你們開悟了沒有啊?假設一千年後,我們現在的執著也是多餘的,現在就變成歷史的名詞了,其實你不把它放掉,你也必須終將成為歷史啊。過去的歷史,未曾留下任何的遺迹;你現在以為你在改寫歷史、寫造歷史,你也不可能留下任何東西,只有名字、文字的遊戲而已。如果你對事情看不開,執著任何一個觀念,你就將你的生命推論到一千年後,你早就不在這個世間了,計較什麼?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你又想減少你的煩惱,把你的眼光放到一千年後,你就變成一個木乃伊,那就都無所謂了,沒有什麼了,只剩這個肉體而已,還有那一樣看不開呢?對不對?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遇到惡人,盡量避開來,不要到壞的環境,不要到會動到你的菩提念頭的這個地方去。若是我來說,你現在就算要我聽什麼我都沒關係了,不管你說什麼,我只是:嗯、嗯。某人若是對我說:某個法師多壞:某個在家居士有多壞。我就會問他:他多壞跟你有什麼關係?他多壞跟我的生死有關係嗎?沒有啊,所以你來我面前說什麼,都已經沒有作用了。若是眾生就沒辦法,你就要避開來,不然怎麼辦?你煩惱重啊!所以修行一定要直下承當,直下透脫,當下!愈求就愈遠,放下就是,會運用的就是一句話而已。【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某甲講經,某某人講經,他自己不好意思直接講,猶如瓦礫,就像垃圾。【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因為六祖是大徹大悟的人,他說出來的都是本性的東西。所以人家說:不明心見性,講見性法,猶如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不見性人講見性法,猶如持一支火炬,一個瞎眼的人,持了一支火炬,跟後面的人講:跟我來!自己失明還老是說:跟我來!所以沒有大徹大悟,就是沒有智慧的人,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拿一支火把,跟後面的人講:跟我來。準備跟你去哪裡啊?所以仁者論議,猶如真金。【於是為能剃髮,】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是為能剃髮。願意作惠能的師父,惠能也作他的師父。【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因此在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東山法門就是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所住的地方,意思就是說,這個師父的五祖、四祖的道風重新顯現出來,稱為東山法門。是不是曾聽過:東山再起,能,【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惠能在東山道場得法,東山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由五祖之處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史君就是刺史,稱刺史叫做史君,刺史官僚。【僧尼道俗】出家眾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就是說從前佛也是這樣傳,我惠能也是這樣得的,不是我惠能自己的東西,而是從前佛就是這樣悟的。【願聞先聖教者,】從前佛是如何教化我們,【各令凈心,聞了各自除疑,】每一個人要以你清凈心去聽,聽完之後疑問全都解除。【如先世聖人】從前的能人,就是佛、諸佛菩薩。【無別。】沒有什麼兩樣。次日,第二天,【師復告眾曰:】第二天,六祖就向大眾這樣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大家都有,每一個人都具足,【只緣心迷,】【緣】就是因為,只因為心被著迷了,【不能自悟。】不能自己悟得,【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每一個人都有,所以只緣心迷,不能自悟,要藉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為我們開示。因此我們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保持這個清凈的心、穩定的心、安詳的心、無所求的心、無所著的心,我們若是能了解本性的東西,那麼外表就不重要了,我們若是在公司上班,我們的穿著就要像個公司上班族;若是做老師,我們就要像個老師的樣子。我們若是賣化妝品的,應該妝點打扮的,我們就要修飾一下,這沒有關係,因為你是作化妝品的生意嘛,對不對?你就應該塗粉上妝,沒有關係,只是別哧到人就好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外表上的好壞、醜陋、美醜,那已經不重要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再怎麼化妝,他就是大徹大悟,他也不會因為抹上妝就忘記了本性;若是沒有大徹大悟的人,就算完全不化妝,這個身體穿得很樸素,也是沒有修行。這樣了解意思嗎?不是說折磨這個肉身他就稱為解脫的人,也不是說享受這個肉身的人,就稱為沒有修行的人,這絕對不是這樣。不過因為我們是佛教徒,佛教徒妝扮得適當就行了,恰到好處。若是需要畫濃妝,也要拿捏得剛好,而不是濃妝艷抹哧死了。對不對?在恰到好處,讓人看起來不會悶就算是很好了。所以我認為這個外表、內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無著無求,清凈心。你說你一個女孩真的有悟到本性,就算每天妝扮得很漂亮,她也一樣大徹大悟,她也無所謂,她那有什麼關係呢?你看到的是她的外表而已,對不對?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最基本上的東西,你要了解什麼叫做解脫,否則你整天只是一直念佛,沒辦法啦,人不是聖人,人有情緒變化的,會煩惱、幽悶,一定會的!所以,【當知愚人智人】,愚痴的人或是有智慧的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的差別。【吾今為說】,為我來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大智慧到彼岸之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要注意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心經>有那個不曾念?真的啊!沒讀過書的就不算,大家都曾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親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大家都曾念,甚至還會唱,日本把《心經》編成歌曲來唱,而且還唱得很好聽。對不對,口念般若,不識本性,不了解我們的本性為何物,既不了解我們的本性,我們這個大智慧的本性開採不出來。【不識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肚子很餓,嘴上一直說要吃飯要吃飯,只是口說也不能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嘴上常說空。。。【終無有益】。一點幫助也沒有。【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這要用心密密去觀照,懂得放下,而不是常常用口說或念而已。【口念心不行】嘴上雖念,心若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心不行,【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就是佛,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就是說我們的心若是不行,我們就像沒有用的東西,剎那間變化無常的東西,不能得到永久的東西,幻、化、露、電,簡單講就是無常。你的念口念,心不行,你就榮譽稱號入無常法裡面,不能得見本性永恆的東西。口念,若是口念,心又能觀照,說觀照也是多餘的啦。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我們的心性很廣大,大到像虛空一樣,【無有邊畔,】簡單來說,無有邊畔的意思就是說,忍辱要無量無邊的忍辱,你才夠資格明心見性。因為你既然明心見性,你本性中就有無量無邊的忍辱心:你的修養就到無量無邊的偉大,為什麼?因為沒有邊畔嘛,畔就是際、邊際,一個界線,我們的本性,這個心是非常大,大到如虛空,沒有一個界線,當然你若是悟到本性的東西,你在忍辱,你也沒有感覺你在忍辱;別人怎麼侮辱你,你也沒有感覺你在忍辱。沒有啊!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所以我今天要教你們修一種行,改變過來,從前用有,現在用無來回答,不論出家、在家,師父教你們怎麼修行,你要注意聽!別人若是說:菩薩你很不了起!你就用沒有來回答,沒有!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們比較了不起。菩薩!你很有智慧。沒有!我哪有智慧?我沒有智慧,佛陀才有智慧。都用沒有,都用沒有來回答。你感覺很委屈時,沒有!世間本來就沒有的東西,那有什麼委屈?沒有,師父教你修行,人家說:師姑!你很漂亮。沒有!本性才漂亮。都用沒有來回答,人家說:你很貧窮。不窮!因為我的本性很富有。人家若說:你很富貴。都用這個沒有來突破這個執著。人家若說:菩薩你很用功。沒有,我沒有用功。都用沒有來回答,現在會不會了?要反過來說,若是人家說:你很用功哦!你就說:有啊,我很用功你不知道嗎、我兩點就起床了。你就完了,你每天都要煩惱了,現在要相反,現在要過來回答,轉過來,旋轉過來,沒辦法!你們就能了解本性是什麼東西,什麼叫做真正的佛法,什麼叫做真正的解脫,會不會運用啊?不過回家先生若打你,你可要趕快跑,不可以說沒有,都在哭了,還說沒有?沒有打你就喊痛,哭得眼淚汪汪了,要是真的打你就沒地方逃了。所謂沒有是指觀念的執著,我慢,要化作平淡、平淡。所以這個空很厲害,今天若是聽到這些,你日子就很輕鬆了,沒有要回答得恰當,人家問:你有沒有穿?這要是答沒有就一定很慘了!有!我有!所謂沒有是指觀念,那是說觀念,在痛苦的掙扎發中不能解脫,那才能用這樣回答。若不相信你用師父的方法,別人誇獎你,你也是無;別人贊欽你,你也是無,完全放下,一切就全解決了。【亦無方圓大小,】也無四方、也無圓形、也無大、也無小,所以你看到美、丑,你就不會執著了。【亦非青黃赤白,】也沒有青人、黃人、黑人、白人,沒有這種分別,這是說外色,所以你就不會感覺色彩對你很迷惑了,無,亦無,你看,亦非,也是一個無字。【亦無上下長短】都沒有!無上下長短,都沒有。【亦無嗔】不發脾氣;亦【無喜,】也不會很歡喜;【無是】不會肯定這件東西的決定,【是】是我們假設的名詞嘛,在某一個標準來講它是是嘛;在某一個標準來講它是非嘛。無是就是不把它肯定,世間沒有絕對的東西。【無非】,也不一定就是錯誤的東西,你說這個人折磨我們,反而成就我們的道業,這也很難講,這也不是不好。再來,【無善無惡,】【無有頭尾。】完全沒有,所以現在都用無,日子就很輕鬆了。你有什麼希望嗎?我沒有希望了!不會運用,亂用一通。你要不要考大學,我不要考大學了。這就吃力了!把無胡亂運用,到最後變成消極了,那就是不善於用這個空的思想,亂用一通。【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世人,我們世間人的妙性,本來就是空的東西,無一切法的東西,無有一法可得的東西,你無有一法可得,在座諸位你想想看,你執著什麼?既然無有一法可得,你執著什麼?我們人在這世間既然無有一法可得,那你執著什麼?你痛苦什麼嘛?你流什麼眼淚嘛?對不對?你感覺什麼委屈嘛?誰欺負了我呢?你一切法不可得,連這個色身都沒有;連一個真實性的我都沒有,你又哪裡有委屈的地方?那有可喜的地方?哪有什麼人情世故、來龍去脈、痛苦的執著,沒有!無有一法可得,為什麼?一切法都是無常,當然無一法可得,你今天得到的,你曾留下什麼?我問你,你十年前你擁有一切榮耀,你今天留下什麼?你十年前的痛苦,你今天你又失去什麼?很有錢的人到今天也是一樣。像我今天去高醫,去看吳興德的母親,八十歲了,民眾日報採訪組組長,這也是很偉大的人,我去探望她,隔壁就是陳啟川,陳中和的兒子,你們知道吧?陳啟川九十四歲,還是躺在病床上,身上接了一根管子,我去時人家就幫他介紹:這是慧律法師。他也費力說聲:感謝!九十四歲了,依你看是他富有,還是我比較富有呢?依你看呢,一樣啊!他也是吃三餐,我也一樣是吃三餐啊。當你的基本生活已經滿足的時候,剩下的金錢就是數目字的遊戲,你三餐已經能吃得飽了,當你三餐知足的時候,所有的金錢剩下來的,統統是數目字而已,沒有什麼,只不過你想施捨時,比較能種些富報而已,就是這樣子。世間人是什麼人最富有呢?當我於世間無所求,我對世間無所求,我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這樣。你進去高醫時,就能看到陳中和題字,你去加護病房看看,到心臟血管加護病房,就自到陳啟川躺在那裡。就這樣子,旁人說:師父請幫他加持一下。好,我加持一下,唵嘛呢叭彌吽。。。就這樣念念,有錢人也一樣。所以我們人,學佛的人為什麼會這麼輕鬆?師父為什麼會這麼歡喜的來說笑,因為不知道要煩惱什麼?你看我非常輕鬆,很輕鬆,很快樂,那種快樂已經到了極盡了,無法形容了,很輕鬆、很輕鬆。若是沒犯法,就數我最大了對不對?我如果不違法,世間就是我最大了,國家拿我沒辦法,我也不會去違法,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說佛法這種東西,譬如《金剛經》聽完了,再聽《六祖壇經》,聽完你若是還不能悟,再來聽《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若是還聽不懂,我再講《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講完,般若的不二法門講完,還不能覺悟,我再來要說《圓覺經》,若是講這麼多了還是不能悟,還是活得很痛苦,我要叫你從十二樓跳下來,從隔壁十二樓,去跳、去跳吧!沒救了,你沒救了,可憐!你沒有用了!所謂:名師出高徒,你們是名師出笨徒,教這麼多心地法門了,始終跳不出來,就是卡死在那個地方,對不對?無有一法可得,其實這句話就不得了了,自性是真空,也是這樣。【善知識!莫問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莫著空,不要執著這個空。【若空心靜坐,】空心靜坐就是說我什麼都不去想它,像石頭一樣,所以你那個空心靜坐,如木石無異,你在旁邊寫這個比喻:如木石無異的靜坐。我就一個人獃獃的老是坐在那裡,靜坐,【即著無記空。】這樣就是執著無記空,無記就是沒有善惡的觀念,叫做不善分別的無記空,而不是本性有分別,是妙有的分別,無記空就是不善於分別,迷迷糊糊,我靜坐著什麼都不想,師父你在想什麼,沒有啊!本性什麼都沒有。跟樹木、草木、石頭一樣。你像師父,如果我們懂得本性,說法活潑自在,也不失本性啊!對不對?活潑自在,哪裡有失掉這個明心見性的這個觀念呢?沒有啊,這才是真的。如果佛法不能活用,那跟外道有什麼兩樣呢?如果明心見性不能活用,不能活用,那麼跟死人沒有什麼兩樣,跟草木沒有什麼兩樣,所以如木石無異,叫做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世界虛空能含萬物,就是說我們這個虛空能包容天地萬物,色相,一切有形象的叫做色相。所以在座諸位!我們的心也要這樣,心,我們的心,【日月星宿,】所以那個不能念宿,要念破音字:星宿,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澗就是兩山流出來的水落差很高叫做澗,夾在兩山中間,流出來的水叫做溪澗。【草木皆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都在虛空當中,意思是說,世間人的本性若空,你就有這麼大的肚量,你也不會說這個人怎麼壞,不會說別人好壞,不會去計較眾生,你只有自我觀照的機會而已,【亦復如是。】就是這樣。【善知識!】我們的【自性能含萬法,能含萬法,】【是大。】這叫做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講得實在太好了,好得到極盡了!【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取就是不著;【不舍】也不必特別排斥,不取就是不執著,好的不執著,舍,惡的也不必特別的遠離,不必!【亦不染著,】也沒有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那一個世間人不是活在對立的觀念中?看到這個善、那個惡,就嫉惡如仇,沒有一點慈悲心,這個人有多壞多壞,我一定要讓你死。一定要對方死,你還沒讓他死,自己就先氣死了!你看六祖大徹大悟的人,【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不取,就是不是特別執著,不舍,就是不要特別拋棄它,就是保持如如不動。亦不染者,也不要染著說:我在放下善惡的念頭。也不要染著說你有這個功夫。連那個染著說你取捨的功夫,連那個不取不舍的觀念統統沒有。也不要說:我在不取、我在不舍。亦不染者,就是連這兩個都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修行這種東西,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只要祖師大德所說的話,拜託你拿兩句來用,就算一百萬、一千萬也買不到,而又處處見得到,整本經上都是。【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這一輩的人,【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什麼?【為邪見故。】就像死人不動,老是坐在那裡。師父說的:無恩無怨、無想,完全沒有,你坐在那裡什麼感覺也沒有,沒有啊!師父說本性就是什麼都沒有,我就坐在這裡,累了想休息一下,什麼都不想。可憐!跟外道一樣,活潑的本性完全沒有作用,變成邪見了。有一個禪宗很有名很有名的公案,一個禪師在靜坐、在打坐,他的師父就每天拿塊磚頭在他面前磨著,來回的磨啊磨,禪師的師父就拿磚頭在他面前磨著,在他打坐的面前磨磚頭,他今天打坐,師父今天就故意坐在他面前磨磚頭;明天他又打坐時,師父明天又繼續磨磚頭。磨了好多天之後,他忍耐不住,受不了就問師父:你磨磚頭做什麼?師父說:我要把磚頭磨成鏡子。他說:那有可能?磚頭就算磨再久,哪有可能磨成鏡子呢?師父說:是啊!那你整天打坐就有可能成佛嗎?像是死人不動,老是坐在那裡。對不對?你是用什麼心在坐禪呢?就是這個道理。有智慧的人,行住坐卧都是本性,都是解脫,統統解脫。不是叫你坐著才叫做見本性,你看!【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這一輩的人不可與語,不能跟他說話。為什麼?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周遍法界。】我們的心量廣大放大,【用即了了分明,】它的作用是清清楚楚,這句話就是明心見性的所說的話,【應用便知一切。】你要用時,隨時了解一切事情,【一即一切】你所有一切事情會歸起來,當下就是這個智慧心。【一即一切】你這個智慧心運用於一切行住坐卧,去來自由,為什麼?既有智慧的心,運用在這個世間,連死他都看得開,我們人最怕的就是死,連死他都看得開,你看!來去自由,別說你誹謗他,就算你贊欽他,他也是一樣。我也常說:凡夫就是整天替別人煩惱,呈者是整天替自己煩惱:我的生死;我的智慧是不是發出來了?所以我常說:眾生替人煩惱,還是免費的,沒有他的事,他也是整天煩惱。【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心的本體,體就是我們的本性,心的清凈心從來沒有停頓。滯就是不通,無滯就是沒有不通,心體無滯,他的本性縱橫萬千,【即是般若。】就是般若。簡單來說,你是不是有明心見性?障礙不了你,就是有明心見性;障礙得了你,你就還未悟得。動態當中,沒有失去本性;靜態當中,沒有失去智慧心,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簡單來說,就是要自己悟,不能只靠別人一直教我們、一直教我們,我也常告訴諸位,我教這些徒弟,我早就對他們做過比喻,我這些徒弟,我都這樣告訴他們:你們要自觀自照,才能夠自在。徒弟若是整天都靠師父逼著在旁邊教的話,那就像判死刑,變成沒有用的徒弟,撿角,廢物了。那有人這樣的?佛陀那有整天跟在徒弟身旁逼他修行的,沒有人這樣子的。我都跟徒弟講得很清楚:你們心中有油,無量智慧的油,裡面有一支燈芯,你要自己觀照,啪,要將它點亮,自己的智慧要點燃。譬如說,你不將室內的燈火點燃,屋外的燈光雖然往裡面一直照,你始終不點亮油燈,自己不肯點燃,我就算一直照明,用很強烈的燈光照射,那盞油燈能夠點燃嗎?我問你!還是不能點燃,沒有作用。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智慧,每一個徒弟都有智慧,你要自觀自照自在,你不要整天只想靠師父,想了生死一定要靠自己。這間道場你想想看,每一個人都用智慧觀照,這些徒弟三十幾個人散發出來的,大家都是本性的功夫,師父都不用講他們,我也不用太管他們,他就會把自己管得妥妥噹噹的,我老人家就長伸兩腳卧,睡到八點、九點,安閑無事,為什麼?徒弟自己就會把自己管得清清楚楚了。這才是厲害,這才是真正厲害的師父,若是需要師父整天盯在後面,像這種徒弟也沒什麼用了,沒什麼用,沒什麼作用了,這種人教到死去活來也是沒有用,徒弟自己要會自動拜佛,自動修行,而不是整天還要師父喊他:法覺啊!去拜佛了!還要拜託他,拿香去請他,那就完了,這樣就凄慘了!教到這種徒弟也沒有用了。該做的事情做完、辦妥了,你就應該去拜佛,公事公辦,在家人也是這樣,你的般若智慧,我也告訴過你們,你本來就是具足,你今天來聽經聞法你就了解,要藉著善知識引導你,然後要自己點燃,點燃這一剎那就是自觀,自己觀照,自照,再來你就自在,我們就是缺少這種功夫,沒有自觀、沒有自照,當然你就不自在,一切般若智慧皆由本性出來,本性而生。不從外入,不能藉由外力,要自己點燃,點燃你心中的智慧,【莫錯用意,【不要用功用錯了,只是一直拚命拜佛、一直拚命拜佛,煩惱卻不斷,本性的功夫要拿出來,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對立法,【名為真性自用。】這才是真正本性的自用。一真一切真,【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指空心靜坐,百無所思,叫做小道,那個就不成器,小道叫做不成氣候,永遠不會成功,小道,空心靜坐。【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不修此行,不修般若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什麼叫做般若呢?【唐言智慧也。】智慧,【一切處所,】就是空間;【一切時中】就是時間,一切空間,一切時間,【念念不愚,】每一個念頭都不愚痴,那一種情形之下,才稱為不愚痴呢?就是具足正知正見的人,才稱為不愚痴,具足智慧之心的人,就是沒有愚痴。【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我們在修行,都是早上拼,晚上也拼,念咒念一整天、用功打佛七,什麼叫做修行嗎?【念念】不愚,是每一個念頭呢,是每一個念頭都在用功呢!現在這種用功不只是定早課跟晚課而已,是每一個念頭,起心動念都要注意,是不是真正的智慧呢?所以智慧心就是無所著的心,無所求的心。【一念愚,即般若絕。】我們一念愚痴,貪瞋痴若生起,般若智慧就消失。【一念智,即般若生。】我們若是有智慧,般若就產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嘴上說般若,【心中常愚。】為什麼心中常愚呢?因為我們過去錯誤的見解。一直習慣於自己的看法,而一直存在到今天。簡單來說,我們人就是死不認帳。有一個人偷牽扯了一頭牛,偷牽了別人一頭牛,被官府抓到了,抓到時問他:你為什麼偷牽扯人家的牛?他說:我沒有啊,我哪有偷牽牛?你明明就偷牽了牛,還說你沒有?他就說了:我說看樹榦上綁了一條繩子,我只是牽這條繩子來,我怎麼知道繩子後面會跟著一頭牛?反正明明是偷牽牛,他就狡辯只是要拉繩子,很會強辯。有一個竊賊偷東西被逮到了,法官就拍板問了:你為什麼作賊?他說:我沒有啊,來!把證明調出來,三個證人就出來了,法官問:他是不是賊?證人說:是啊,你看!有一個人說你是賊了。又問:他是不是賊啊,是啊!第二個人說:是啊,他是賊啊。第三個也說:他是賊啊。三個人都說你是賊,你還有什麼話說?他說:報告判官!我可以調六個人來,證明我不是賊。就叫他的朋友來,證明他不是賊,若是要比賽人多,就用這樣比賽了。所以我們人都想掩蓋無知,明明不對就不對,還常常要假借理由、爭辯。沒辦法,所以說:心中常愚。所以放縱我們的習慣、放縱我們的錯誤。【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念念,我們講經說法,若是對人開示都說是空,但是不識真空,他不了解真空的本性是什麼?真空,什麼叫真空?要注意!絕對的境界,沒有任何條件的解脫,叫做真空,不借重任何條件,不在任何的環境之下,他都可以解脫,並不是說今天我環境好、我心情好才叫做解脫。所以說開悟的聖者,輪刀上陣一樣見性,刀在頭上飛來飛去,他照常是明心見性,為什麼?他證悟了畢竟空,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輪刀上陣,同樣明心見性。所以真空就是不必藉著任何條件,他絕對解脫,當下就是解脫。而我們就是藉著什麼呢?藉著因緣:藉著好的條件、環境,心情比較好,所以真空叫做絕對的解脫。【般若無形相,】般若是無形相的東西,【智慧心即是。】什麼叫般若?般若是無形相的,智慧心就是我們的般若,簡單來說,你若是有智慧,你就是般若。這個智慧就是四個字能解決,【無著無求】名智慧,對這個世間無所求、對這個世間無所著,無所求、無所著,就是構成最大的智慧。用這四個字才能形容智慧心。【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這是印度語,西國語就是印度,印度在中國的西邊,從前中國稱為東震,或是稱為神州,【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到彼岸就是智慧之岸,我們在此岸,此岸就是生死之岸;彼岸就是清凈涅槃之岸,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他這句話意思:解義離生滅,就是說悟當下就是這個道理,了解這個道理,當下你就要離開生滅無常的執著。解義離生滅,解,你若是體悟到空的道理,你當下就要趕緊離開生滅,當然你若離開生滅就不著相,當然你若不著相,一切法就無障礙。


推薦閱讀:

道隱法師: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三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二十集)
十善業道經講記-益西彭措法師版下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七五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凈空法師講述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