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確引導「倔」孩子

每次開家長會,總有很多家長向老師訴苦:「我家孩子太倔、太任性了,一點都不聽話,說風就是雨,不答應就又哭又鬧,真拿他沒辦法。老師您可得幫我們好好管管……」「我家孩子也是這樣,要買什麼就非買不可,要不然就不走……」這是很多年輕父母的困惑:孩子任性時,說輕了孩子不搭理你,說重了孩子哭鬧,大人也覺得有點小題大作,心裡也不好受,可又不能事事都由著孩子,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一味地指責自己的孩子,而是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倔,這「牛脾氣」究竟從何而來。想一想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什麼,再想辦法解決。

鏡頭1琪琪今天來得有點晚,媽媽送來時眼睛還紅紅的。我問琪琪:「琪琪,怎麼不高興了?」這一問不要緊,琪琪突然就「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她媽媽氣憤地大聲說:「可把我給氣死了。今天降溫有點冷,我給她找了一件厚衣服穿,她死活都不願意,非得穿昨天穿的那件帶小熊的薄外套。好不容易給穿上了,就是不願意來上學,說不喜歡這件衣服,讓我給硬拽來的!」我一看,果然琪琪身上穿著一件新衣服,是黑色的,滿綴有紅色的桃心。我把琪琪拉到懷裡說:「琪琪,你看今天天氣多冷,小朋友都得穿厚外套,老師也穿了,要是穿薄了感冒,打針多疼啊!」琪琪看看我,不哭了。我又接著說:「你看你這件新衣服多漂亮,上面有好多『愛心』,老師很喜歡呢,別的小朋友也很喜歡,是不是啊?」下面的小朋友都說:「琪琪真漂亮!」這時候琪琪才破涕為笑,高興地和媽媽說了「再見」。

原因分析:孩子「關鍵期」的正常反應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兩個個性發展的「關鍵期」,分別是3—6歲和11—12歲,而3—6歲恰巧是孩子上幼兒園的三年。在關鍵期,孩子的心理結構會發生質的飛躍,自我意識發展得很快,無論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玩什麼玩具都想自己決定。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急切地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不想什麼事都聽從大人的安排,所以他們常常說「不」。這其實是孩子想要獨立的一種表現,只不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往往不知道怎樣恰當地表達出來,而家長卻覺得孩子是無理取鬧,是不聽話、任性的表現。

對策: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及時進行引導要明白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出現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不能把孩子所有「不聽話」的行為都歸結為「任性」,直接一棍子打死。對於孩子有主見的表現,應該給予尊重。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衣服的顏色、款式,買哪些日常用品……如果擔心孩子年齡太小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可以放手讓孩子去體驗一兩次他們選擇的結果,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判斷和承受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記得我女兒三歲時,有一次看我吃白色的藥片,覺得那是好吃的東西,吵著要吃,說苦她也不信,結果嘗了一下就吐出來,再也不要吃了。家長可以多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不能僅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孩子多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聲,及時地給予恰當的引導。

鏡頭2

旋旋上中班了,在幼兒園各方面的表現都還不錯,就是每天來園還要哭鬧一場。媽媽每次都要把他抱進教室,他抱著媽媽大哭,老師把他硬從媽媽懷皇拽過來哄一會兒才能好。如果是爺爺送來的,他不哭鬧,但是每次都要爺爺給他買一個玩具拿在手裡才行。旋旋媽媽說,在家裡更任性,什麼都得聽他的。必須開著電視才能吃飯,喜歡吃的東西別人不能碰,他的玩具別人也不能玩,他放的東西換個地方都不行,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鬧得大人最後只好妥協。

原因分析:家長無微不至的過度關愛旋旋是獨生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他就是「中心」,大人們有求必應。當他提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時,家長稍加反對,他就大哭大鬧,家長就不忍心了,最後就做出了讓步。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觀念:只要我哭鬧,大人們就會妥協,我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這樣惡性循環,孩子提的要求越來越無理,家長越來越沒有應對的辦法,時間長了,孩子就越來越任性。這也是現在的孩子普遍出現的問題。

對策:適當冷處理,制定規則,態度要堅決當孩子因要求不能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越是關注他,他就越覺得大人可能會做出讓步,哭鬧得越厲害。這時家長不妨冷落他,讓他一個人哭鬧一會,情緒緩和一點的時候再給他講不能答應他要求的原因。但是家長的態度要堅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做出讓步,尤其要在一些原則問題上制定規則。比如看動畫片不能超過兩集,中間要休息一下;比如看完的書、玩過的玩具要放回原處;比如不能一到超市就要求買玩具……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能在已確立的規則上做出讓步,越哭鬧越不能答應要求。要讓孩子明白,不講道理的耍賴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剛開始,孩子一時難以接受,不良行為可能還會出現反覆,但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適應了這種教育方式,再加上家長及時給他講道理,就不會那麼蠻橫、任性了。

鏡頭3洋洋的脾氣特別倔,他和小朋友相處時,明明是他有錯在先,先欺負別的小朋友,就是不肯認錯,也不肯說對不起。老師要是批評了他,他都能站在原地一上午,也不回位,也不吃加餐,像在跟老師慪氣。媽媽說在家裡也是這樣,從來都不承認自己有錯。

原因分析:跟父母學習的壞習慣後來,老師跟洋洋的媽媽溝通了多次,才找到了洋洋倔脾氣的根源:洋洋的爸爸是一個對孩子特別嚴厲的人,總說男孩子不能溺愛,要嚴格要求,對洋洋就特別「專制」。什麼都得聽大人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還總是指責媽媽太護著孩子。但是有時候爸爸自己也會犯錯,卻從來都不承認自己有錯,錯怪了孩子也不向孩子道歉,時間長了,孩子也跟著大人學會了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對策:對孩子言傳身教,冷熱有度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父母們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眼睛始終都在盯著大人,跟著模仿。所以父母們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一定要做好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如果父母本身脾氣就很暴躁,孩子往往就會顯得更倔強。對待孩子雖然不能一味遷就,但也不能總是冷冰冰地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大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小孩子,不能對犯錯誤的孩子動輒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過於懦弱或叛逆。要多和孩子講講道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那樣做」,凡事多溝通,給孩子一個心理緩衝,讓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地接受。比如說孩子正玩玩具玩得高興,硬讓他馬上去睡覺,他當然不高興。如果說:「明天要早起上學,你再玩10分鐘就洗臉睡覺好嗎?」這樣會比較容易接受。再比如,看動畫片之前就和孩子說好:「你只能看一集。」孩子看完後自覺就關上電腦,這樣他自己也會有成就感,覺得自己說話算數。

鏡頭4成成是一個常規習慣特別不好的孩子。上課時坐不住,不是鑽到桌子底下,就是給別的小朋友搞破壞:別人畫畫,他給人家亂塗;別人拼好的玩具他給拆開;還常常拽女孩的小辮,要不然就趴在桌上睡大覺。老師批評他他就點點頭,說一定改,轉臉就忘得一乾二淨,還是照樣調皮。

原因分析:父母太忙,忽視孩子的內心經過了解,孩子家裡是做羊肉生意的,父母半夜要起來殺羊,白天要賣肉,孩子天天都是自己吃飯穿衣服、自己睡覺。爺爺奶奶只能幫忙接送一下孩子,也要忙著做生意。孩子放學了就在攤子邊玩,大人也沒有時間與他交流。與孩子的父母溝通時,他們都說:「說他他也不聽,我們確實太忙了,哪有時間管孩子,也知道這樣對孩子不好,但是沒有辦法啊!」

對策:多關注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現在許多父母都忙於工作,有的還要外出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在家裡留守。這些孩子雖然物質上可能並不缺乏,但是心靈深處卻沒有安全感,缺乏關愛。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或者是對孩子壓制過多,孩子就容易和父母產生對立情緒,變得越來越任性。既然已經為人父母,就不能光顧著掙錢或忙於事業,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人小心不小,大人們試著去了解孩子,孩子也會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慢慢地就不那麼倔了。總而言之,孩子「倔」總是有原因的,作為父母不能任其發展,也不應該簡單粗暴地對待,應該認真地分析原因,找出對策,這樣孩子才能夠越來越懂事,身心發展越來越健康!

推薦閱讀:

一禪:瑜伽靜坐冥想引導功法練習!
《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第八十講(備忘錄之暇滿)
【視頻課程教學】大寶法王噶瑪巴教授《百段引導文》第16課(視頻 文字)
性教育:如何在愛與科學中給孩子尊重和引導?
拍攝一招鮮 巧用引導線製造黃金比例

TAG:孩子 | 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