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服飾文化 解讀陝北變遷
衣著服飾的產生是為了保護身體,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又增加了遮蓋、美化的作用。它與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人,衣著服飾有著不同的特徵和風格。這許多不同之處顯示出人的社會等級、政治地位、經濟條件,反映出人的文化素養與衣著習俗。衣著服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
結婚筵席上身著盛裝的女人們
草片獸皮到「對門門」
陝北人的衣著服飾,與陝北獨特的自然地貌一樣,有著鮮明的地域性。
在茹毛飲血的原始階段,人們用草片或獸皮圍腰裹身。6000年前,陝北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當時的衣著當然是草片獸皮了。後來又有了麻的種植、蠶的養殖,發明了紡織,出現了絲綢麻布,人們的衣著從款式到材料越來越進步了。
宋元之前,陝北為漢族與匈奴、党項、回紇、羯、氏等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屬半牧半農區,而棉花是從元朝時才引進我國。據此可知,陝北人在此之前沒有棉布衣服,而是以麻布、皮毛、綢為衣料。因此,是以皮、絨毛製品為主要衣料的。
明清時期,人們的衣料以棉布絲綢為主,皮毛製品為輔。其款式花樣,在有形的資料如陝北漢畫像石和相關的文史資料中能捕捉到一些絲蹤,但大多是反映達官貴人,貴婦舞伎的服飾,反映平民百姓的則很稀少。從綏德漢畫像石看,從秦漢可能要延續到以後相當一個時期,農夫們著長褲短衣,頭戴葛巾,達官貴人高冠闊袍,貴婦舞伎則廣袖長舒,裙衩飄逸。清代,紳士商賈大多穿長袍馬褂,戴瓜殼帽,農夫平民穿大襠褲緊身衫。
到了近現代,人們的服飾雖有很大進步,但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仍以家做衣為主。農民用自種、自紡、自織、自染的自織布(也叫老布、土布)做衣服。顏色為褚黑、褚藍色。男人上衣無論春衫冬襖一律低領對襟式,即「對門門」,紐扣為布條制的「核桃圪塔」,生活富裕點的縫製一領白板山羊皮襖過冬;女人上衣是低領偏襟式,即「長襟襟」,紐扣也是「核桃圪塔」。 男女褲子都是大襠褲,白布做褲腰,緊毛線自織褲帶或破布條。夏天男女都不穿襪子,到了冬天穿用土布自縫的襪子,或是用羊毛線自挑的毛襪子。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人們好幾年才縫製一件新衣服,穿破了補,補了再穿,「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穿過十來年,實在無法上身,就給小孩剜剪著穿。冬天的棉衣,到了春天把棉套子一抽當夾襖;到了夏天,把夾襖拆開就是兩件單衣;到了冬天兩件單衣加棉套子一縫又成了棉衣,綏德女人像魔術師一樣,能用一件衣服隨季節的變換而變換著穿。冬天只穿里外不套的空心棉襖,為了禦寒腰中緊一條布腰帶,夏天只穿一件單衫,有的人穿件夾層菱形肚兜,就算較好的享受了。
土布衣料搭千層底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市布、咔嘰斜紋、花花市布開始穿在農民的身上,但因經濟水平低下,人們的穿著還是很簡單,土布還是農民的主要衣料。穿著中山裝的幹部職工,就成了老百姓羨慕的對象。但這種款式比「對門門」費布,老百姓還是堅守著老款式。在生活困難的年代,人們衣著服飾的標準是簡樸、實用,正如俗語說的「不突皮露肉(衣不遮體)」就行。
鞋子是自家做的布鞋,有「千層底」、「毛底鞋」。 千層底鞋是婦女用平時攢下的鋪層(破布片),用漿子在案板上粘成大片,晒乾揭下,叫袼褙。用鞋底、鞋幫樣子(家中大人小孩都有鞋樣子),照著剪下五七層袼褙,每層用白布條沿邊,上下層蒙白布,摞在一塊用麻繩納成「變納底」。 鞋幫一層袼褙,用黑布(土布、斜紋布,後來發展成咔嘰、春服呢或條絨)蒙面,舊布做里,用水線(自製蠶絲線)縫製。然後幫、底縫緔即成。毛底子是用兩層袼褙,不蒙白布不沿白邊,漿糊將粘不成袼褙的碎布粘在袼褙上,用剪刀略齊,粘幾層略一次,又叫略毛底,達到一定厚度,兩層袼褙相扣,就可以用麻繩納了。爾後,鞋底鞋幫緔在一起即成。一雙鞋的縫製,是婦女在油燈下多少個夜晚熬出來的。因此,人們穿著十分愛護。加之當時做鞋的原料奇缺,穿破了釘補好多次還捨不得丟。有的在新鞋鞋頭上用皮膠塗抹一層,雖不好看但十分耐穿。
農民從前很少戴帽,一般用塊粗布或毛巾包頭向前扎,叫攏手巾。以巾代帽,冬禦寒夏遮陽,擦汗塵洗臉,一巾多用,成為陝北人最顯眼的標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土布基本消失,各色布料品種增多。款式也由「對門門」改為中山服、工人服、學生服、軍服;婦女姑娘大都穿圍領、大翻領服裝。褲子由大襠褲改為前開口、偏開口,服裝顏色是灰、白、藍、黑,女孩小媳婦穿些花衣服,這種單調色素與當時的政治大氛圍相協調。這時期,衣服還是縫縫補補地穿,個別生活困難者把一種化纖化肥袋子做衣服,鬧出了不少笑話,有的衣背有「尿素」二字,褲腿上則是「日本產」。
各色服裝扮美陝北
服飾變化最大的是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化纖、毛料紡織品不斷增多,市場空前繁榮;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改革開放帶來的服飾心態的大解放,使人們在衣著服飾上隨心所欲,異彩紛呈。整個陝北,除老年人還縫補著穿,青年人特別是女娃小媳婦穿戴時興了,喇叭褲、健美褲,一陣寬一陣窄;紅裙子、彈力衫,一陣松一陣緊。大城市裡人興什麼款式,陝北人也照此辦理。今天,買衣服穿的人多了,自縫衣服的很少了。青年服、牛仔服、運動衫、夾克衫、羽絨服、西裝服、休閑服,款式變換令人目不暇接;紅、藍、粉、橙,色調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在七十年代城裡人穿西裝穿裙子都感到不自然不習慣,現在農民穿西裝很普遍,女孩子媳婦也穿起了裙子,穿裙子再也沒有人說「不順眼了」。 沒穿空心棉襖褲的了,棉襖褲內都有襯衣褲,外有罩衣褲,自然緊腰帶的習慣也沒有了。春、秋都要穿上毛衣,既美觀,又實用,有些年輕人冬天也不穿棉衣,穿上了毛衣加保暖內衣,出門趕集外加件風衣或大衣,既暖和又風光。
攏手巾的人見不到了,各式帽子流行起來,但大部分人都留著分頭、小平頭,青年人也有留長發的,婦女們則像城裡人一樣,也染髮、燙髮、長發披肩。
家做布鞋雖然也有人穿,但主要穿中、低檔皮鞋、運動鞋,一方面省去婦女做鞋的辛勞,更主要的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受苦人也照樣講究起服飾的美化作用了。
服飾的變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變化。對某個地區服飾變化的探究,可以得到大量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民俗的信息。這裡對陝北人服飾變化做簡單的記載,是想為人們留下服飾變化的五彩蹤影。文/ 圖李貴龍
推薦閱讀:
※張愛玲經典語錄大全,收藏了慢慢品味吧!
※【品味人生
※[男士服裝搭配] 特色領帶 提升男士品味
※品味孤獨 享受寂寞
※在愛中品味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