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下聽禪:智者的心靈交融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葯,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

有容:謂之有容就是有氣度、涵養、承諾、財富。有容納的氣量,自然有端莊的容顏。境隨心生,容從心現(相由心生)。容是面子,人到40歲面容就由自己負責了;容也是里子,含著氣質與肚量。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

虛空,所以包容萬有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凈悟,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崇高。四者,神通及不上空無,在佛法中以無為有,無的力量比神通更為廣大,無的智慧比神通更為高遠,神通比不上空無的道理,因此與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證空無的真理更為急切可貴。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體會佛法的真諦,凈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根本之道。

伏惑:顧名思義,就是降伏煩惱、開解迷惑。一個整天愁眉不展、煩惱重重的人,怎會有心思去「包容」呢?伏惑,就是要衝破迷津,悟徹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薪盡火傳,生命在於轉化。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連繫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像春去秋來,像冬寒轉為春暖,一切都是循環,都是輪迴。生,是因緣生;死,是因緣滅。從聖義諦來看,無生也無死。自然就像一個「圓」,好因帶來善果,壞因遭致惡果,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無量劫以來,生命在自然循環下歷經千生萬死。死固然是生的開端,生也是死的準備,所以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如薪盡火傳,生命之火不曾停熄;如更衣喬遷,生命的主人仍未嘗改變

迷惑之斷:止於至善

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痴或邪見,只要不執著,就有辦法化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能夠不斷尋求解決之道,就會有所覺悟,有了覺悟就會有受用,此即「迷中不執著,悟中有受用。」

若水:水,下落成瀑,騰飛入雲。滴水穿石,真水無香。水有一種精神,悲憫填谷,昂揚入雲。它至柔能曲折,至盈可飄逸,至剛成冰雪;水也是一種作為,清澈自然,滋潤萬物,滴水藏海。月光如水,一瀉千里。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終其一生,就是要對我們講清這樣一個道理:人間本來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滿長樂的生活,由於人們總是心系得失,不能拋棄你、我的分別,總是太喜歡自作聰明,所以總也不能撥雲見日,明心見性,結果這個世界就一直魚龍混雜,難成正果。

  

一個人如果內心成天裝滿了陰謀、貪慾和愚痴,那即使他滿身名牌,坐擁萬頃,重權在握,又能得到誰的真心愛戴和尊重呢。一個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著簡單,也不會減少別人對他的傾慕;因為內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這樣的美就如空谷幽蘭,自然高貴。所以,我們內心的凈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僅可以為我們贏得尊重,還可以護佑我們脫離困厄,轉危為安。

關鍵在於放下什麼,怎麼放下。選擇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堅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耗費;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里掙扎;對於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里打滾;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裡面,不得安寧。

自覺心安,東西南北皆好

世間充滿憂悲苦惱,因為娑婆世界本來就是堪忍的世界。什麼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說是飢餓,有人說是情愛,其實真正的煩惱痛苦是慾望。譬如我們對於錢財、美色、權力、名位的慾望不滿足時,就會生起煩惱。不過,慾望也不全然是惡俗的,也有善法欲,例如發憤讀書的求知慾,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領袖慾等等。人生是活在慾望里,慾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慾海里沒頂。所以,我們應該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

凡事都是一分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這個「一半一半」的世界裡,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圓滿,幾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們只有從這一半的人生,來影響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響壞的一半。

禪學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

甘於淡泊、不貪安逸、不務奢華。無欲無求,人格自然就高貴了;有了淡泊,心靈也就進入了寧靜的世界。不過,所謂「寧靜」,並不是指外在的一切運作都停止: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們不講話等等,不是這樣的;我們不必抹煞外在的一切聲音,而要學會在喧鬧中沉入內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熱鬧場所,心靈仍然澄澈靈明,絲毫不為所染。如此,在心靈的寧靜和莊嚴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華。

  

當我們在蔚藍的長空下靜靜獨處的時候,宇宙是那麼廣闊,自然是那麼靜謐安詳;當我們一卷在握,徜徉經卷之中時,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傑與我們對語,風流千古,一切盡在心裡,如此任意暢遊在太虛之中,你能說我們不富有嗎?生而為人,還有比這樣的境遇更美好的嗎?所以,一天當中,我們起碼應該保有十分鐘的寧靜,讓精神有喘一口氣的閑暇,有一個可以讓陽光照進來的間隙。佛光山的叢林學院為什麼規定每周放假一天?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生活,體會寧靜的樂趣。所以我想,在一年當中,都市裡的人們至少要有一個月的安靜生活。否則,長期陷入浮躁、動蕩、嘈雜的生活中,人們會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亂牽住鼻子走。而沉靜下來以後,才能真正面對問題,與自己對望,與佛與天地與古今聖賢交談,才能最終達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

如果能把暴躁的脾氣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隨緣,命運一定隨之改觀:「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一個暴躁的人,不可和他講道理;一個自卑的人,不可與他共事。儒家說培養浩然之氣,是要從謙卑中養成自尊;因為謙虛不是畏怯退縮,不是卑微諂媚,更不是自暴自棄。

改性換心是改變命運的藥方,回頭轉身更是創造命運的良劑。人間有許多的紛爭、痛苦、遺憾,皆起因於不知回頭。平時我們只知道向前擠進,甚至把自己趕入煩惱的牛角尖而渾然不覺。其實,凡事還是要留個轉身的餘地,遇到難題了,回頭退一步想一想,這時候,我們眼前的世界可能就會寬廣遼闊起來。

悟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信遠是陽光土壤,生長風標高峻;是無聲的覺悟,有聲的事業;是硬骨慈心,機緣擔當。人的生命,從時間上說,只短短百年,質量不高的話,五六十歲就已疾病纏身,所剩時間,不過風燭殘年。在空間上,我們這些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五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碗」,面對著這樣有限的生命,我們如何能不思索,不修悟呢?不管這個世界如何滄桑變化,總有一種情懷是亘古不易的,那就是人類普適的價值觀——真誠、友愛、善良、寬容、民主、多元、和平、自由等等。它們決不會因為時空的變化而變質,因此,於大地它們是根本,於人類它們是靈魂。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靜以修生,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此境界有異曲同工之處


推薦閱讀:

五千年來,觸動心靈的十句詩詞
《家》——是心靈停泊的港灣
宇宙心靈法則
當你扛不住的時候就讀一遍(來自心靈的共鳴)
心靈深處的菩提樹-誰是你的有緣人

TAG:心靈 | 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