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拒絕孩子,如何對孩子說不

怎樣拒絕孩子,如何對孩子說不

孩子像個小小探險家,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什麼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們呢,就像一個盡職盡責的管家,跟在他後面說著一連串的「不」!別看這個「不」字簡單,可要說得太多,或者說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縮手縮腳,感官認知能力、智力和思維的發展以及人格的建構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要不叛逆心特重,等到孩子一歲半以後也會經常說「不」,孩子和家長之間也越來越難溝通。什麼時候說「不」,該怎麼說,怎麼讓No變成Yes,還真是門學問! 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在童年期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使他們能夠掌握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於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放棄自由;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孩子,不怕對他人說不,能夠坦然地拒絕他人、提出分歧、設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手段。即使對方發怒,他也不會糊裡糊塗地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或者過錯,他會明白:   1.如果對方因為自己設立疆界而生氣,那是對方的問題;  2.憤怒僅僅是對方內心的一種感受,它不會跳出來傷害自己;   3.不讓對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願的事情;   4.不讓對方的怒火影響自己的情緒,使自己也變得憤怒起來;   5.準備好,需要的時候,遠離對方,保護自己。   這些原則不僅僅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我們成年人掌握後,也會在生活中在人際關係中獲益匪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日復一日的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疆界。給孩子自由的同時學會巧妙地對他說不。在做危險的事時 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那些我們平日看上去不算什麼、都能操縱自如的東西,卻極有可能構成對孩子的威脅。比如,電源插座、開水壺、剪刀、煤氣、高樓陽台、火等,當孩子不過是好奇地伸出手時,危險就出現了。 家裡有寶寶了,家長就時刻都要有為寶寶創造安全環境的意識,盡量把危險的物品放在寶寶看不到、接觸不到的地方。一旦孩子已經接觸到,家長不要一邊大驚小怪的說著「不能拿」「不能動」,一邊生硬的搶下東西或者是強行把孩子抱走。而是要「智取」,小孩子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實驗」的方法。如:拿到剪刀,他是為了模仿大人來使用。家長可以說:「寶寶想剪東西是嗎?媽媽抱著你去拿紙板。」一手抱著寶寶,一手輕輕的幫寶寶握著剪刀去拿紙板,在您的保護下讓寶寶自己剪,他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剪不動,自然就會放棄了。    超越規則時   孩子需要一定的規則,這既能讓孩子明確是非對錯的觀念,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給寶寶制定的規則都不一樣,有「真規則」有「假規則」,父母要盡量在把握兒童心理、生理髮育特點,尊重和理解兒童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建立「真規則」。簡單的說,「假規則」有兩個特點,一是由於家長怕臟、亂、累或「浪費」而帶來麻煩而不讓孩子動。二是每當孩子用哭鬧的方式堅持要做,家長就不堅持。所以家長每當遇到「不」的狀況發生時,就要認真考慮一下,規則的真假。如:孩子會爬、會走喜歡到處摸,這就不應該限制,他是在用手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再如撕紙,對鍛煉寶寶手部的精細動作是非常有幫助的,表面上看有些浪費,但比花錢買一些孩子不感興趣、沒有益智作用的玩具實用得多。當我們確定是「真規則」時,就要做到令行禁止,不講條件、不退縮。孩子如何哭鬧都不可以讓步,可以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冷處理——讓他哭吧(小孩子是很聰明的,他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試探家長的底限),這個時候家庭成員的意見一定要做到統一。通過這兩種方式來建立真規則,樹立家長的權威。 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時   小孩子經常會有打人、咬人的時候,一般是三種原因導致的:1、表達興奮、激動的心情。2、引起大人的注意。3、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形成因素有兩點,一是孩子肢體協調性的發育早於語言和大腦的發育,這是他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二是家長平時用拍打或咬孩子的方式逗孩子的結果。所以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首先要分辨清楚寶寶的意圖是什麼,而後加以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可以怎樣做,而不是簡單的用「不」來阻止,或者是責備,甚至用打的方式來制止,他此時此刻可能不做了,但這種行為方式也可說成是溝通方式,沒有得到絲毫的糾正,反而會愈演愈烈。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您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他溝通,他就學會了什麼樣的溝通方式;你如何為人處事,孩子也會模仿得淋漓盡致……所以,為了孩子,做父母的也要不斷的學習和自我完善,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同時也要及時思考和調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式,以及與孩子和諧相處的方式,最終找到適合自己操作、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的教育模式,感受育兒的快樂! 給孩子劃定界限可以給孩子們以分寸感和安全感。你要對孩子說:「在限度內你是受保護的,限度裡面才是你熟悉的家。」但是我們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呢?   父母對給孩子確定界限是沒有什麼異議的,但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規定界限卻是一個難題。我們在這裡通常混淆了兩個非常不同的過程。    確定界限  一方面我們要建立規矩、禁令、法則,甚至是特例,它們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   確認界限  確認界限就是讓孩子們能夠遵守界限,不去挑釁已經劃定的界限。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區分「確定界限」和「確認界限」,把這兩個當成了一回事。以為規矩無非就得牢牢記住,錯了就要挨罰。在德國南部一些地區,直到十八世紀還有這樣的傳統:農民會把將來土地的繼承者帶到界碑處,在那兒他會解釋清楚,從這個邊界,開始就是鄰居的土地,並且他得給兒子一記清脆的耳光:「這樣你就可以記住了!!」  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在確定界限的時候,只想到用一種方法來解決。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不合適的事兒,他會立刻想到用懲罰或警戒來教訓孩子,而沒有想到,孩子是否已經理解了:規矩到底是什麼?  教會遊戲規則是一碼事,違規了採取措施則是另一碼事。  我們首先講一下人們如何確定規矩,並且讓孩子理解它們。在與嬰兒相處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當嬰兒理解規則時,他會有多麼大的樂趣。比如說,當人們藏在一個坐墊後面,學著鳥叫,那麼孩子就會很快理解,這個小遊戲是在做什麼:他也會模仿著藏起來,或者是一邊咿咿呀呀地學著喊,一邊找到你。  每一天嬰兒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觀念,並且會很有成就感。這樣他就可以更加了解規則,了解生活是如何依照法則和規律組織起來的:當媽媽解開上衣扣的時候,就會有好喝的東西。孩子們很快就會理解這一點,只要媽媽解開第一個紐扣,他就開始吧嗒嘴了。當屋裡的窗帘被拉上時,就表示寶寶要睡覺了,寶寶這時會預防性地哭鬧一下,因為父母通常會在他們睡覺前表達格外的呵護。  等孩子們可以在屋子裡來回跑了,事情一下子就變了。這時我們忽略了,當孩子們理解了遊戲規則,並且因為遵守規則而得到表揚時,會有多高興。有的父母沒有充分利用孩子學習的樂趣,藉此讓他們了解生活中的限制,而是直接用警告和懲罰的方式。通常我們對孩子說:「你不可以做這個,你不可以做那個。」但是這樣的解釋只要沒有警告配合,就等於白說。只有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有成就感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目的,讓孩子們接受規則。  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想要從桌子上夠一個裝著果汁的玻璃杯,但是無論他怎麼伸長胳膊都夠不到它。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1、把孩子從桌旁拽開,並且打小手一下。  2、把孩子從桌子旁拽開,並給他一個玩具來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這樣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險。  4、把杯子遞給孩子,並且讓孩子喝玻璃杯中的飲料。  5、把玻璃杯挪到桌邊,這樣孩子自己可以輕鬆地拿到杯子。  我贊同第五個方案,因為:  通過這種方式,我可以向他講清楚一個規矩:不可以爬桌子。通過這種平和的雙贏的方式,我告訴孩子這個遊戲規則。我也可以用語言強調:「不要往桌子上爬!」  另外,我給他提供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因此會有成就感,性格也會向隨和發展。我可以藉此表揚一下他:「你能自己夠到杯子了!」  第5個方法可以使雙方都心平氣和,而其它提到的幾種做法都會或多或少地導致挫折感,有挫折感的孩子是非常難纏的。我們沒有必要對每一個規則、每一個準與不準,都那麼興師動眾。很多事情都應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這樣才會減少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當然我們要不斷重複強調這些規則,哪怕是最細微的老調常彈,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規則並不是習以為常的:「嚼東西的時候把嘴閉上!」「在我們家裡誰也不許打人,誰也不許故意讓別人疼!」「如果我們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要說請和謝謝!」「麵條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像玩泥鰍一樣玩兒的。」「彩筆只可以在紙上畫,不可以畫到門上或牆上!」對於與安全有關的事物,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強調,比如說插座、縫衣針、人行道的邊緣和盛有不明液體的瓶子。  我再強調一遍,因為這至關重要:請你永遠不要忘記,當孩子能夠理解遊戲規則、理解規律時,他會感到快樂,哪怕是限制他的規則。所以我們要把營造積極的氣氛作為前提,來教會孩子界限和規矩。並且我們也需要誇獎作為手段,使孩子們在遵守這些界限時更配合。  如果我們能堅持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即便在我們壓力很大而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會有更強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們不願意配合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因為大人不讓他爬桌子而哭鬧,怎麼辦?  這裡有幾個簡單的原則:  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他可以通過哭鬧和任性得到許可和讓步。你要平靜地對待他的哭鬧,因為平靜會讓孩子覺得無聊,從而有可能放棄他的任性。  無論如何要在潛意識中記住這一點,孩子們會把大人的注意力看得非常重要,哪怕是呵斥和發怒,都會讓他們有受關注的喜悅。  打罵毫無意義。但是有時又不得不採取身體的強制:孩子如果想在大街上亂跑,我們就必須使勁兒地抓住他的胳膊,孩子要是想爬到窗台上,我們必須把他抱下來,或者把他領到另外一個房間。孩子如果不聽取任何勸告爬桌子的話,我們必須把他拽下來。  只會爬但還不會走的小孩兒有時跟大人作對,但他們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大人的任何解釋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等於白廢。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守候在靜處,直到孩子放棄自己的歷險。以上所有提到的辦法都要持之以恆。不就是不,特例也必須僅僅是特例。對不同年齡段寶寶拒絕方式0~2歲直截了當。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功能還不完善,如果父母對他講比較複雜的道理的話,孩子可能會聽不明白。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應採取的拒絕方式是直接了當的體驗式。如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或是對他搖頭。當孩子有危險舉動,例如去拿打火機玩的時候,父母就要馬上制止,甚至可以給寶寶一點小苦頭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點心等。2~4歲冷處理。 2~4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反抗期」。這個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叛逆性十足。對這個時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盡量避免採用強硬的處理手段。「冷處理」是對付這階段孩子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後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再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眾場合撒潑的話,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進行冷處理。這樣做對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護作用。4~6歲講道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徵上處於一個過渡期,正從「自我中心」發展到認識周圍的環境事物。同時,孩子在語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當的提高。 父母這時就可以採取「講道理」的方式來同孩子溝通了。坦白而簡單地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來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別對孩子說謊或說得模稜兩可。 「冷處理」的方式也同樣適用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冷處理之後再曉之以理,最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愛的表達來撫慰他。 不同氣質的孩子,不同的拒絕招式。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氣,爸爸媽媽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獨特的氣質,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拒絕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興奮的寶寶: ——強制休息片刻法 對過於興奮、聽不進勸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場所,讓他脫離使他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看著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寶寶: ——轉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這樣,孩子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膽小而又依賴的寶寶: ——輕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願意睡覺,纏著媽媽,你不妨問他:「媽媽明天還要上班,你覺得媽媽累不累?」「你該怎麼做呢?」 好勝心強的寶寶: ——激將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讓拒絕變成鼓勵。如:孩子不願打針,父母可以說:「奧特曼連怪獸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針。小明呢?」父母的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樹立規矩的過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威信來。 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後一致。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便縱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對孩子嚴格一些。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絕不是因為金錢缺乏、心情不好而採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對行為規則進行認識的教育機會。 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樹立行為規則,一開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斷點撥、刺激;時間長了,在父母的拒絕過程中,孩子便能學會自我控制,提升內省智能,從被動接受外界的教育內化為自律、自覺地自我剋制。如:父母一開始便明確規定孩子睡覺前不能吃糖,並一直貫徹執行,孩子自然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說「不」之前,請先自我反省。當你急急忙忙拒絕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請省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例如,帶著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聲談笑,卻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好,不要到處亂跑。試想,孩子會聽你的嗎? 所訂的標準是否合理。例如,當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練鋼琴時,請先想一下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經超出他的承受範圍了。 有沒有尊重孩子。父母的尊重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所以盡量不要當著許多人的面拒絕孩子。


推薦閱讀:

缺少這七大教育,只會讓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沖孩子發火,破壞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難受...請這樣做!
「校迅通」發來孩子成績單,一點鏈接10萬沒了
真正傷害孩子的父親其實是這五種
父母別和逆反期的孩子較勁 - Qzone日誌

TAG:孩子 | 拒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