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歷史文化500題】盛唐珠光蔚廉州(3)

三是以合浦珍珠為題材的詩歌大量出現

  有唐一代,以合浦珍珠為題材的詩歌大量出現,成為盛唐詩壇上的一個亮點。以合浦珍珠為題材的詩歌,顯現出「三高」現象:詩歌水平高,作者地位高,思想境界高。其中包括詩聖杜甫、詩中畫聖王維、文章四友」宰相李嶠,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唐代第一才女薛濤,大曆十才子錢起等。其人其詩如下。

  李嶠《珠》:燦爛金輿側,玲瓏玉殿隈。昆池明月滿,合浦夜光回。彩逐靈蛇轉,形隨舞鳳來。甘泉宮起罷,花媚望風台。

  李 嶠 (645—714),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

  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詩中的「合浦夜光回」句,是指珠還合浦傳說中的夜明珠。全詩表面上描寫的是用珠玉金銀鑲嵌的宮殿極其輝煌,卻通過珠還合浦的故事,隱喻帝王們奢侈豪華的生活是建立在勞動大眾的艱苦貢奉之上的。珠民們九死一生,冒死用生命換來的夜明珠,被用作宮殿的裝飾,就連懶洋洋地倚在甘泉宮樓台上閑望的嬪妃們也懶得望上一眼。

  王維《送邢桂州》: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

  王 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五律詩,用珠還合浦的故事,寄寓對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之情。

  莫宣卿《賦得水懷珠》:長川含媚色,波底孕靈珠。素魄生蘋末,圓規照水隅。淪漣冰彩動,蕩漾瑞光鋪。迥夜星同貫,清秋岸不枯。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軀。合浦當還日,恩威信已敷。

  莫宣卿 (834-?),字仲節,號片玉。廣東封開人。

  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被鄉人稱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制科狀元,從而成為廣東歷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個狀元,並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

  這是一首描寫珠池景色的詩歌。「長川含媚 色,波底孕靈珠」是描寫珠池的句子。合浦因「水懷珠而川媚」而又稱「媚川」,五代南漢時曾設媚川都,以軍隊專事採珠。「素魄生蘋末,圓規照水隅」句是對珍珠生城的描述,古人認為珍珠是在貝體內感受了月亮的精華而生成的。「合浦當還日」中的「合浦」是珠還合浦的簡稱。

  錢起《送韋信愛子歸覲》:離舟解纜到斜暉,春水東流燕北飛。才子學詩趨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稍聞江樹啼猿近,轉覺山林過客稀。借問還珠盈合浦,何如鯉也入庭闈。

  錢 起 (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寶十年賜進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翰林學士,與韓 雄羽、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曆十才子。錢起當時詩名很盛,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風格清空閑雅、流麗纖秀,尤長於寫景,為大曆詩風的傑出代表。

  詩中的「覲」,就是朝見,古時候指諸侯秋季朝見天子或朝拜聖地。由此可知這是一首送別友人進京之作。「借問還珠盈合浦」中的「盈」上指豐滿,勻稱好看。寓意與友人分別之後,等待著像「珠還合浦」中的那顆夜明珠那樣早日重逢。

  薛濤《詠八十一顆》: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圓璫。開時九九知數,見處雙雙頡頏。

  薛 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

  這是薛濤的一首吟物詩,形如合浦圓璫」,用合浦上品珍珠做成的耳環。

  張祜《投宛陵裴尚書》(節選):碧江秋鳥聚,青漳瞑猿孤。月上連城璧,星環合浦珠。

  張 祜(約785—849?),字承吉,唐詩人,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隱居以終,享年70歲。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

  這是寄友人的詩。「投宛陵裴尚書」中的「投」即是寄,遞送的意思。詩中用「月上連城璧,星環合浦珠」來安慰友人,寄意有才華的人終會像珠還合浦一樣,重新得到發揮才華的機會。

作者:范翔宇


推薦閱讀:

明天冬至了,都說冬至要吃餃子,但是有的地方不是這樣,那麼你們那冬至吃什麼?
當參觀一個世界奇蹟時,你最想了解哪些信息?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何不用「思考層次」來思考理想和人生
金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中國各地茶文化,同一杯茶不一樣的味道

TAG:歷史 | 文化 | 歷史文化 | 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