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捏塑造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陶器和瓷器的特點,學會區別陶器和瓷器;
2、基本掌握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以及陶土的乾濕性、可塑性的變化;
3、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陶土成型的樂趣;
4、通過教學和觀看一些精美的陶瓷圖片,讓學生感受陶瓷的美,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5、鼓勵學生在設計製作時展開空間想像,合作或獨立運用捏塑造型技法完成一件作品。
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審美觀念,鼓勵學生在設計製作時展開空間想像;
2、靈活掌握運用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每人帶1—2樣的陶器和瓷器;
(2)按教師事先布置課外預習,通過各種方式收集的一些陶瓷資料。
2、教師準備:
(1)按學生人數準備乾濕適中的陶泥,每人一塊;
(2)相關內容的PPT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看看想想練練
教學目標:
1、了解陶器和瓷器的特點,學會區別陶器和瓷器;
2、通過觀看一些精美的陶瓷圖片,讓學生感受陶瓷的美,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3、初步掌握陶藝「點」「線」「面」的搓制技法,並運用自己的想像和審美在製作中靈活應用。
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審美觀念,鼓勵學生在設計製作時展開空間想像;
2、掌握陶藝「點」「線」「面」的搓制技法。
教學活動步驟:
一、談話導入
1、課前同學們在家裡收集了陶器和瓷器,把你帶來的陶器和瓷器向大家展示一下,好嗎?說說你對它的了解。(造型、用處等)
2、大家展示的這些陶器和瓷器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比較常見。剛才老師看到有的物品,同學們還搞不清楚是陶器還是瓷器,沒關係,等我們上了這節課後,就能很很容易的區別開來。同學們,陶瓷在我國已經歷史悠久,它種類繁多,造型精美。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陶瓷藝術,盡情欣賞,感受這濃郁的民族文化。
二、區別陶器和瓷器
1、師:同學們,我們課前已經要大家去了解陶器和瓷器了,你們可以上網、向家長詢問,可以查閱有關的書籍,現在說說你們對陶器和瓷器有哪些了解?
(學生交流)
2、師總結:
①陶器
▲陶的歷史很悠久,大概出現在原始社會,以粘土為原料,用手工捏制所需的形狀,經過拍打、刮削後入窯經過
▲燒制後的陶器,顏色成褐色
▲作用:盛放東西、工藝品
▲缺點:易碎
▲著名產地:江蘇宜興
②瓷器
▲瓷器是商代中期開始出現的 。瓷器用高嶺土燒制而成,燒制時的溫度可達
▲燒制後的瓷器顏色主要是黑、白兩種
▲作用:盛放東西、工藝品
▲缺點:易碎
▲著名產地:江蘇景德鎮
3、欣賞陶瓷圖片,多媒體展示
(1)出示陶器,教師介紹(配上背景音樂,多媒體出示圖片)
①古人曰:先有陶後有瓷。現在大家看到的都是陶器,主要有人俑、牲畜俑等各類造型,被喻為我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②現在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的是江蘇宜興的紫沙壺。有人這樣稱讚它:一把壺就是一副精美的畫,一把壺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一把壺就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一把壺就是一件高檔的藝術品。
(2)出示瓷器,教師介紹(配上背景音樂,多媒體出示圖片)
在陶器技術發明後,又過了很多年,出現了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中國文學上給予了瓷器毫無保留的讚美。或莊重濃厚或典雅清新或富麗堂皇,鮮艷奪目的陶瓷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
(3)教師出示一些陶器和瓷器的圖片和實物,讓學生辨一辨,並說說理由、
談感受
欣賞了這麼精美的圖片,你有什麼想說的嗎?(生交流)
4、觀看陶瓷製作流程圖
三、捏塑入門
(1)電腦出示課件:基本技法1——練泥
①師邊示範邊介紹:練泥法大致有「機械練泥」和「手工練泥」兩種。手工練泥法是沿襲古人的傳統方法,有摔擲練泥法、菊花形練泥法等多種。
捏塑作品前需要練泥,通過練泥了解泥巴的性能。如乾濕性、可塑性。
師介紹練泥中的「團」「搓」技法(示範)
②生練泥:大家拿到泥土後,用手捏捏,運用「團」「搓」等方法,讓泥土聽你的話,說說你練泥的感受。
2、練練——師邊示範邊介紹,生邊看邊練:基本技法2(見陶藝課件)「點」「線」「面」的搓制技法
①
搓制時注意用力要均勻。
初步完成點、線造型。
②「點」「線」「面」組合造型
提示:「面」的構成有許多種方法,其中運用「點」的
排列和組合與線條的排列組合成的「面」是陶藝製作
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種方法。注意整體平穩、均勻、
美觀,達到最佳藝術效果。
四、學生動手製作——在「點」「線」搓制基礎上完成組合作品
師巡視,並個別指導;
展示作品,師生共同評價。
五、想想、做做——布置課後作業:想一想你還能做一些怎樣的作品,可去嘗試一下。
第二課時捏塑造型
活動目標:
1、基本掌握捏塑造型的一般技法,以及陶土的乾濕性、可塑性的變化;
2、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陶土成型的樂趣;
3、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知道用捏塑法製作有一定創意的茶壺。
重點難點:
1、鼓勵學生在設計製作時展開想像發揮空間;
2、用捏塑法製作有一定創意的作品。
教學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初步了解了陶器和瓷器,又欣賞了許多精美的陶瓷藝術品,進行了練泥體驗,那大家想不想也來創作屬於你自己的作品呢?
師現場示範捏塑作品——鴨子:頭、翅膀、身體——組合作品「鴨」
師問:大家瞧一瞧這是什麼動物?——象不象「泥鴨子」?
放映捏塑造型作品幻燈課件
二、教授捏塑造型練習
1、電腦出示課件-----捏塑基本技法(見陶藝課件)
師講解:①手捏法是用手直接對泥進行創作的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是訓練作陶者對泥土厚薄與軟硬感覺最基本的練習。這種方法能直接傳達作者的情感和體現作者的表現欲。
②捏塑作品前需要通過練泥了解陶泥的性能。如乾濕性、可塑性。請你用手捏的方法,捏個有趣的形象,還要保留手捏的痕迹哦!
2、教師示範
現在老師先來捏幾個造型——茶壺,大家仔細觀看。
(1)捏制步驟: ——茶壺的組成部分:壺體、壺蓋(蓋頂)、壺柄、壺嘴
——分別捏塑
——然而組合
(2)捏塑基本技法:
①先將泥搓出長條形泥條,按需要切成大小不一的幾份
②壺體的捏塑:
▲大拇指擠捏法▲手指擠壓法
用一手托護壺體泥條手指按逆時針方向
用另一手大拇指擠捏用力均勻地擠壓
③分別捏一個壺嘴、壺柄
④捏塑一個適合於壺口的壺蓋(蓋頂、沿)⑤用鑽孔的工具,
——組裝成壺蓋在壺體上鑽幾個小孔
⑥用泥漿把壺嘴粘在壺體上⑦調整好與壺嘴、壺柄的位置
捏好壺把,粘在壺體另一側捏完後作品盡量保持手捏的感覺為好
三、學一學,練一練:
1、每組指名一名學生(共四人)上台分別操作捏塑壺體、壺蓋(蓋頂)、壺柄、壺嘴演示(師重點指導)
2、學生以組跟台上演示的同學分別體驗捏塑壺體、壺蓋(蓋頂)、壺柄、壺嘴(每組學生捏塑一項)
3、師:你在剛才的捏塑中遇到什麼問題?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
(提示解決碰到的問題)
四、學生捏塑實踐(放映茶壺捏塑造型多媒體課件,配上背景輕音樂)
1、現在請同學們完成茶壺捏塑的造型加工。同時可發揮想像,修飾作品如寫字、繪畫……
2、學生作品交流展示
先組內交流,然後每組推選2—3名捏的比較好的學生展示。
五、創意大比拼:
1、以一個大組為單位,進行創意。可以捏塑整套的茶具,可以捏塑一個動物世界……由各組自行設計,然後比一比哪組設計的精巧,捏得最棒。
2、交流評比。評出最佳創意小組,最佳合作小組
六、教學實踐活動小結:
總結語:同學們,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陶瓷,還進行了捏塑。研究陶瓷藝術,不僅可以了解它的發展歷史和它的傑出成就,而且可以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及其創造精神。所以說,一部中國的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你對陶瓷感性趣,可以登陸中國陶瓷網。
七、課外探究拓展作業:
1、登陸中國陶瓷網,進一步了解學習陶瓷相關知識和陶藝製作和裝飾的方法。中國陶瓷網網址:http://www.china-ceram.com/
2、運用捏塑和裝飾方法自行創意設計並製作一件陶藝作品,在下周班隊活動時舉行展示、評比。
教學體會與反思:
小學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手腦並用。這種教學實踐活動,是完成勞動技術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勞動技術課對學生進行生活和生產勞動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重要課程。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注重學生實踐操作
皮亞傑指出「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並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勞動課是以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勞動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勞動習慣的養成都是在勞動實踐中實現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親身體會,親自實踐,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我在課中安排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學生實踐機會,一次是學生自行設計喜歡的造型,一次是小組合作。這兩次的實踐,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且做出來的造型也各有特色。
二、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性活動的源泉。」 要創新就必須會想像。因此,在勞動課實踐操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對勞動課動手操作過程的興趣,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像,是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必要手段。學生在課中的兩次造型實踐,都是由他們自行設計的。
三、強化學生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實踐活動是重要的活動形式,在小組實踐活動中,學生既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使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特長得以鍛煉,素質得以提高,最終走向成功。在本次教學課中,我安排了一個創意無限的環節,就是要求學生分組,然後每個組根據自己的意圖,設計自己的作品,然後進行組和組之間的評選。強化學生合作意識,使學生不以自我為中心,而從集體的利益出發,讓他們明白成功的作品屬於自己,也屬於集體。
四、培養學生探究拓展
勞動實踐課教師教的作用在於引導學生由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最後達到激發興趣,形成技能,主動推究,拓展創新動手能力。因此這兩節課在設計與教學上都注重了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和慾望,能讓學生展示個性特長,在課內看一看、想一想、練一練、做一做和課外實踐作業設計中都充分體現這一理念。
遺憾之處:
一、學生煉泥的時間還不夠多,應該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捏泥,在捏泥的過程中感受泥巴的一些特性,同時帶給他們玩泥的快樂。這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勞動實踐課應重在讓學生多體驗、多動手、多實踐。
二、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學生們的作品沒法進行燒制,如果能把學生的作品進行燒制,學生的學習、探究與實踐熱情會更加高。
◆全方位「陶藝創作引導書」這不僅僅是「陶藝技法」的工具書而已,它更是一本全方位的「陶藝創作引導書」。作者以日常生活的觀察及文化創意的思維為引導,將自然、心靈、家庭、婚姻、人際觀係,及生活環境空間,作為陶藝創作的主題方向,並鼓勵讀者藉由做陶的過程與勞動中找到新的休閒享樂方式,讓陶藝傳統的技藝與精神,宛如心靈的新意識運動般,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中,並重新發現滿足心靈的能力。◆一千多張製作步驟圖與詳盡解說在技術方面,從取土與洗土、練土與揉土、徒手捏塑、陶板成型、手拉壞等基本技法,書中以1000多張製作步驟圖與詳盡解說,讓讀者可以跟著模擬實際操作,對陶藝整體製程能有深入的了解。以珍貴的「天目碗」為例,本書著重拉壞技法的訓練,讓讀者藉由最單純的工法與造形,搭配單一掛含鐵釉漿,就能燒出多彩層次,有如銀河天體般的美感。◆創作有意義的作品如本書〈新嫁妝、新思維〉單元中,新婚夫妻自製的串珠首飾、下聘時奉茶的鑲崁陶杯,及婚禮回贈親友的剔釉花碗等,均是期待能提供給新世代的讀者們,除了能從此單元習得鑲嵌技法的迷人裝飾效果,以及吉祥圖案的剔釉方法外,最重要的還是能獲得啟示,在傳統文化的內涵上能有全新的詮釋,並創作具永恆意義的作品。或者如〈創造生活美感與家庭認同的傳家寶〉單元中,從廚房中來思考,運用視覺美味來創造出能串起家族共同美好回憶和深刻氣味之作品。◆自製工具方法,與實用釉藥配方介紹本書有自製工具的方法介紹,同時亦公開作者多年研究的實用釉藥配方,並提供陶藝製作過程中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創作者得以有自信的使用工具、調配釉藥以及進窯燒成,把自己訓練成為一位具備扎實基本功的陶藝創作者。
羅森豪師事「台灣現代陶藝之父」林葆家教授學習釉藥、窯爐等陶藝專業訓練,對傳統釉藥如青瓷、天目、銅紅、鈞釉等深入研究。1990年進入德國國立司徒加特造形藝術學院陶藝研究所,研究歐洲陶藝發展與當代藝術思潮,大量創作,並於德國許多博物館舉辦多次個展,受到歐洲藝文界與媒體的高度評價。學成返國後,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專注於本土陶藝材料的研究實驗與當代藝術的創作。曾擔任鶯歌陶瓷博物館籌備館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主任與研究所所長。 陶藝創作──心靈的新意識運動動手玩泥土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能力,現代人卻很少有機會親手碰觸到濕潤又柔軟的泥土,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仔細想想,其實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泥土文化所建構的環境當中。人類利用土、水、火、風的自然作用來創造陶藝,它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共生造化的一門神奇藝術,陶藝提供了日常生活的需求,也豐富心靈上的文化內涵。我認為陶藝創作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休閒與享受美感的活動,我們應重拾記憶與尋找原始玩泥土的本能,每個人如果能在生活過程中,安排陶藝的學習體驗與創作,就會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重心與生活的幸福。本書從現代人最需要的自我實現與身體勞動中,規劃出八個章節。從第一章先引領讀者感受泥土的柔軟可塑,體驗陶藝創作過程中,如何把充滿神化色彩與柔軟可塑的黏土物質,創造出變化萬千的作品,並深刻體驗這經幾十億年風化而成的珍貴天然材料──泥土,供養我們生命的一切,同時也是滋養陶藝工作者的基本媒材。第二章介紹陶藝入門的技法操作示範,從作品的製作流程培養雙手的敏感度,讀者可以跟著模擬實際操作,對陶藝整體製程就能深入的了解。我們藉由做陶的過程與勞動中找到新的休閒享樂的方式,感受一種心靈的新意識運動,重新發現心靈滿足的能力。第三章著重手拉坯技法的練習與表現,讓實用陶藝出現在生活的每個空間裡,將傳統的技藝與精神,落實在我們的生活情境當中。透過生活觀察的引導與文化創意的思維,由簡單而方便的陶藝技法入門,就能順利地將內心抽象的想法,用陶藝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進而融入在生活空間,以及生命過程中的每一重要事件。第四章從廚房中思考幾個案例,來創造一些家裡認同的美感物件,希望從這些物件當中所發展出來的味道,能串起一幕幕家族共同的回憶,使每個人慢慢細嚼著記憶當中最深刻的氣味,並透過這個單元的操作示範,讓每個家庭都可以沉浸在甜蜜幸福,創造出精緻特別的飲食文化,用「視覺美味」重塑家族的主體性。第五章試圖用陶藝作品為婚禮帶來新的思維,針對不同的對象與場合,做一些實用又有趣的創作思考與呈現,希望新世代能有更新的創意,能夠在文化內涵上有深刻的詮釋,為自己的新婚創造新鮮事,也為親朋好友製造難以忘懷的感動。第六章的操作示範充滿挑戰性,並介紹特殊技法,大量使用在地元素,我們運用了充滿懷念的落葉、虔誠的香灰甚至流浪動物的故事;希望藉此創造出有意義、令人愛不釋手的紀念品。第七章體驗陶瓷創作可能營造出的居家氛圍,如何為生活空間注入創意與溫暖,使我們喜歡在家流連,更愛徘徊在陶藝空間所散發出的質感中,其中大型公共藝術的製作深具挑戰性。第八章製作工具與釉藥配方,並解決製作過程中的許多問題,使創作者得以有自信的使用工具、調配釉藥以及進窯燒成,把自己訓練成為一位具備扎實基本功的陶藝工作者。陶藝學習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儀式,在本質上是一門抽象的造形藝術,而在生活上卻是最實用的創造活動。陶藝溫潤樸實的質感和別無取代的材質特性,一直是陪伴著我們生活與文化發展的好夥伴,每個人都能從自己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醞釀生命氛圍的獨特品味,我們會因陶藝的學習體驗而達到心靈的滿足,非常值得我們投入創作,來表達最豐富的手感創造與感動。讓我們召喚身心靈的感知,啟動敏銳的雙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作品即將被你創造出來,永遠地伴隨著你生活;讓有機可塑的泥土柔軟我們的心靈,也讓創意的花朵在我們的手中綻放開來。自序:陶藝創作──心靈的新意識運動/羅森豪一、現代人的休閒與享樂美學1-1從泥土中獲得能量與啟發 - 取土與洗土 *【乾式篩土法】、【濕式洗土法】1-2享受孤獨與禪意的感動 - 練土與揉土 *【以腳練土】、【以手練土】1-3有機與可塑 - 土的特性與調配1-4玩泥土,手腦並用 - 土的質感與表情二、撫慰心靈的陶藝SPA2-1反璞歸真的柔軟 - 徒手捏塑 *【徒手捏杯子】2-2數位小盆栽 - 乾粉與溼土混搭 *【數位小盆栽製作】2-3親近泥土,擁抱自然 ─ 細緻的手捏昆蟲 *【手捏水果、昆蟲】2-4泥土派對 - 手感玩具 *【手感玩具捏塑】三、親手做陶樂趣多3-1給疲憊者的犒賞 - 咖啡杯組 *【咖啡過濾器製作】、【咖啡杯製作】3-2滋養心靈的氣味 - 茶具茶倉 *【茶壺坯體自然紋路】、【茶壺製作】3-3歡樂的酒器 - 啤酒杯與酒甕 *【杯子拉坯技法示範】、【釀酒甕拉坯示範】3-4即興與混搭 - 絞胎容器 *【絞胎技法示範】3-5天目茶碗 - 杯口與碗底示範 *【天目碗拉坯示範】四、創造生活與家庭認同的傳家寶4-1媽媽最愛的廚房三寶 - 米缸、榨果汁盆、調味罐*【米缸製作】、【榨果汁盆製作】、【調味瓶罐製作】、【石膏板製作】4-2氣味相投 - 跳刀泡菜甕 *【陶盤拉坯示範】、【醬菜甕拉坯示範】、【跳刀紋路】4-3幸福的美味 - 青花餐具 *【青花彩繪技法】4-4澎湃的饗宴 - 彩色泥漿盤 *【花盤製作】、【點心盤製作】、【點心盤示範】4-5新年快樂計畫 - 繽紛釉下彩 *【釉下彩繪示範】4-6虔敬的禮器 - 跤趾四果 *【交趾四果製作】五、新嫁妝、新思維5-1 素樸的浪漫 - 串珠首飾 *【陶瓷項鍊製作】、【髮夾製作】5-2神祕寶盒 - 圖騰壓印 *【神秘寶盒製作】、【圓筒神秘寶盒製作】5-3 奉茶 - 鑲嵌陶杯 *【鑲嵌陶杯製作】5-4 親友的禮物 - 剔釉花碗 *【剔釉示範】5-5小孩的歡笑 - 七彩陀螺與台灣黑熊撲滿 *【陀螺製作示範】、【台灣黑熊撲滿製作】5-6寵物窩 - 貓屋 *【貓屋製作】六、最珍貴貼心的禮物6-1 思念品 - 木葉紋 *【木葉紋技法】6-2 人際網路 - 複合媒材 *【子母杯製作】6-3 國民外交禮物 - 貼花轉印 *【釉上彩轉印紙技法(一)】、【釉上彩轉印紙技法(二)】6-4 時尚平安符 - 雕花壓印 *【平安符雕花壓印示範】6-5 會說故事的物件 - 黑陶製作 *【黑陶製作】6-6 流浪動物之歌 - Miro會賺錢 *【Miro存錢筒與煙灰缸製作】七、創意的居住環境與公共藝術7-1 衛浴空間的物件 - 擠泥漿、香皂盒 *【肥皂盒製作】7-2 燈具剪影 - 泥漿浸泡 *【燈具製作】7-3 花香縈繞 - 花器與劍山 *【花器製作】7-4 戶外景觀、公共藝術 - 組裝大物件.公共藝術一:【〔立面考古〕製作1:姑婆芋翻模與壓模過程】、【〔立面考古〕示範2:紅竹翻模與壓模過程】、【〔立面考古〕示範3:麵包樹翻模與壓模過程】、【〔立面考古〕示範4:筆筒樹翻模與壓模過程】、【〔立面考古〕示範5:螺貝翻模與壓模過程】、【〔立面考古〕示範6:裝窯與出窯】、【立面考古】示範:安裝與固定.公共藝術二:【〔合而不同〕製作】八、您也可以成為陶藝家8-1 工具介紹 - 自製工具 *【平整陶土盤與修坯刀工具製作】、【工具使用示範】8-2 釉藥配方 - 試片製作 *【釉片製作示範】8-3 揮灑釉色 - 調釉與上釉 *【調釉示範】、【浸釉示範】、【噴釉示範】、【上釉的方法與變化】8-4 溫度的魅力 - 素燒與釉燒 *【素燒示範】、【釉燒排窯示範】8-5 與火共舞 - 柴窯建造 *【柴窯建造與燒窯過程示範】
婺州窯堆塑藝術的常用技法分析
從現已考古發掘出土和民間收藏的婺州窯堆塑作品的一般特徵分析,婺州窯堆塑藝術的常用技法主要有:捏塑、堆塑、盤塑、拍片、模製、貼塑、鏤雕、刻花、壓印、按捺等。
捏塑:將泥料用手捏塑成型。如婺州窯堆塑作品中各種人物和動物俑大都用手工隨形就勢捏塑而成。
堆塑:以手捏或模製的立體人物、動物、亭闕等按一定的構思或表現主題有規律地粘貼在器物坯體上。
盤塑:以手捏滾圓長條形的泥條,按器物或動物的形態盤塑粘貼而成。如婺州窯宋代一種龍、虎蓋瓶之瓶蓋之上的龍、虎形象就是以盤塑的技法來堆塑完成的。
拍片:拍片成型法就是先將泥料拍成器物所需的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等薄片,然後粘合成器。在婺州窯堆塑作品中的亭台樓閣之造型大多用此法完成。
模製:用模或范來成型的一種方法。婺州窯模製成型法,一般將泥料塗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內,用手壓制,待稍干後取出,即為器坯。模製用的模型有單模和合模,古代婺州窯陶模多用生土經素燒而成。浙江東陽市博物館珍藏有一對宋代佛像陶范,一隻高為5.5厘米,另一隻高為7.1厘米。婺州窯堆塑藝術作品中大量的佛像、人俑均由陶范模製而成,所以紋飾一致,規格統一,工效高。此外,婺州窯獅形燭台、雞頭壺、羊頭壺的雞頭、羊頭亦是模製成型。
貼塑:亦稱「模印貼花」、「塑貼花」,就是將模印或捏塑的各種人物、動物、花卉、鋪首等紋樣的泥片用泥漿粘貼在已成形的器物坯體表面,然後施釉入窯焙燒。這是婺州窯堆塑作品之中最常見的一種作品裝飾手法,其代表作品有西晉網格紋折沿鋪首洗、堆塑貼花紋龍虎蓋瓶等。
鏤雕:亦稱鏤空、透雕,就是在器物坯體未乾之時,將裝飾花紋雕通,然後施釉入窯燒造。婺州窯鏤空的紋樣一般較為簡單,多為幾何形圖案,或建築造型之中的門窗之類。
刻花:刻花即在器物坯體尚未乾透之時,以竹刀或鐵筆在器表根據裝飾需要刻制花紋。婺州窯北宋時期碗、盞、盤等圓器常用刻花裝飾法來裝飾。在婺州窯堆塑作品中,刻花主要應用在表現動物或人物之毛髮需要上。
壓印:就是用指甲或圓形、半圓形竹管來壓印需要的部位,以增加堆塑作品的質感。婺州窯堆塑作品中的龍鱗虎紋就是用此法來完成。一些人俑或動物的眼睛亦有用壓印手法來表現。
按捺:就是為了使器物裝飾效果更加突出,用指或竹管、木筆等物將扁平泥條壓成水波紋狀的一種技法。婺州窯自唐代始出現的穀倉罐、堆塑瓶之上的水波紋就是用按捺的方法來完成的。
余 平 陶藝家 現代陶藝作品選 潮州
推薦閱讀: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設計
※[轉載]簡報九:搞好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水平
※《蜀道難》 教學設計
※蝶戀花 教案教學設計
※《閣夜》教學設計 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