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歸脾湯 | 醫源世界
【摘要】 目的 探討運用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在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門診運用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治療的40例心脾兩虛型不寐患者。結果 運用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法對心脾兩虛型不寐的臨床癥狀有顯著療效。結論 運用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的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歸脾湯;耳穴貼壓;心脾兩虛;不寐;臨床體會
不寐是常見內科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臨床以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後不寐,重者徹夜難眠。中醫亦稱「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本病多見於西醫學的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等疾病中。筆者應用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治療40例心脾兩虛型不寐,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均為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中醫內科門診的心脾兩虛型不寐患者,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齡18~70歲,最小20歲,最大66歲,平均(45.7±12.1)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6年。經統計學分析表明,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分布上均衡(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不寐」。
1.2.1 診斷依據
(1)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後不寐,重者徹夜難眠。(2)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症。(3)經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
1.2.2 辨證標準
心脾兩虛型不寐:多夢易醒,或朦朧不實,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1.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自擬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治療。藥用:白朮10g,當歸8g,茯苓12g,黃芪30g,遠志6g,酸棗仁10g,党參12g,木香5g,大棗8g,炙甘草6g。用法:日1劑,水煎服。耳壓取穴:皮質下、心、腎、肝、神門、垂前、耳背心。操作:耳廓常規消毒,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醫用脫敏膠布,固定於耳穴上,囑患者每日按壓5~6次,每次2~3min;次日換貼對側耳穴。10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2 療效評定標準與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痊癒: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後精力充沛者;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者;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h者;無效:治療後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者。
2.2 結果
本組40例中,痊癒10例,顯效16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
3 病案舉例
患者,女,31歲。不易入睡,睡中多夢易醒4個月。患者4個月前,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不易入睡,睡中多夢易醒,甚至徹夜不眠,時有頭暈目眩,心慌心悸,健忘。精神欠佳,疲乏無力,面色少華,納差,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脈證合參,證屬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心脾兩虛,營血不足,心神失養。治以補養心脾,用自擬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藥用:白朮10g,當歸8g,茯苓12g,黃芪30g,遠志6g,酸棗仁10g,夜交藤12g,党參12g,木香5g,大棗8g,炙甘草6g 。耳穴:皮質下、心、腎、肝、神門、垂前、耳背心。囑患者每日按壓5~6次,每次2~3min;次日換貼對側耳穴。按以上治療方案,2個療程後,患者夜間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後精力充沛者,余無不適。繼續治療1個療程後以鞏固療效,隨訪6個月,無複發。
4 體會
中醫學認為心藏神、主血,脾主思、統血。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等原因,致勞倦思慮太過,憂思傷心脾,氣血虧虛,陰陽失調而發心脾兩虛證。故用歸脾湯,以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歸脾湯中党參、黃芪、白朮、大棗、炙甘草,健脾益氣,以資生化之源;當歸、党參,益氣養血;遠志,交通心腎而寧神定志;酸棗仁、龍眼肉、茯神,養血安神,寧心入寐;木香,理氣醒脾,使全方補而不滯。諸葯合用,共奏健脾以資生化之源,養血以寧心安神,陰陽調和,則寐可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耳廓均有相應的穴位與區域,通過刺激相應的耳穴可調節相應的功能。刺激耳背心、脾、肝、腎具有養血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疏肝補腎的作用,刺激神門、皮質下、交感可調節大腦皮質及血管舒縮功能,達到鎮靜、安神、催眠之效。耳穴貼壓治療不寐,操作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無副作用,患者易於接受,同時避免了患者因長期服用某些失眠藥物而出現健忘、對失眠藥物的依賴性和易成癮等不良反應。可見,歸脾湯聯合耳穴貼壓可加強益氣養血,寧心安神,調和陰陽的作用,治療不寐有效。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6.
日期:2013年2月27日 - 來自[2011年第7卷第2期]欄目 循環ads 歸脾湯和二仙湯加減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40例臨床分析【摘要】 目的 觀察歸脾湯和二仙湯加減治療圍絕經期情緒異常的療效。方法 中藥治療組(治療組)和西藥治療組(對照組)比較。結果 治療組療效明顯高於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結論 中藥治療圍絕經期情緒異常具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 圍絕經期情緒異常;歸脾湯;二仙湯
女性在圍絕經期由於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易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往往出現潮熱、激動、易怒、抑鬱或情緒低落。圍絕經期婦女抑鬱症的患病率較高,國外報道圍絕經期婦女抑鬱的發病率為20%,北京市調查45~58歲婦女抑鬱的發病率為46.1%[1]嚴重時會出現自殺傾向,多發生於45~55歲之間。本人採用治療歸脾湯和二仙湯加減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4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門診就診的患者73例,普遍存在頭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及心悸、煩躁、多疑等癥狀。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年齡49.0±3.8(42~53)歲,病程9.30±6.77(2~24)個月;對照組33例,年齡48.2±3.8(40~53)歲,病程10.1±8.74(4~28)個月。兩組的年齡、病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在用藥前3個月均未使用過雌激素類藥物。同時排除生殖器官腫瘤、乳腺疾患及心血管疾患。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婦產科學》[3]確定的診斷標準為:(1)年齡在38~55歲之間的女性;(2)臨床表現除月經失調外,具有潮熱汗出典型癥狀,或伴有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心悸失眠、頭暈健忘、骨關節肌肉疼痛、泌尿系感染髮病率高、血壓波動等,還可能出現骨質疏鬆、血脂代謝異常、冠心病等疾病。(3)內分泌激素檢測:雌二醇(E2)水平下降(E2<20pg/ml),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水平上升(FSH>40mIU/ml,LH>40mIU/ml)。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藥物組成:黃芪、党參、酸棗仁各30g,白朮、茯苓各20g,遠志、龍眼肉、木香、當歸、山茱萸、何首烏各15g,柴胡10g,甘草6g,仙茅9g,仙靈脾12g,巴戟天10g,知母12g,黃柏10g,旱蓮草15g,熟地12g。辨證加減:記憶力減退加石菖蒲12g;頭痛、頭暈加夏枯草10g,鉤藤12g(後下);反覆泌尿系感染加肉蓯蓉12g,車前子20g(包煎);汗多者加煅龍骨、煅牡蠣各20g,浮小麥30g。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利維愛1.25mg,口服每日1次,谷維素10mg和維生素B1 10mg口服,每日3次,治療1個月。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定。顯效:癥狀部分消失;好轉:癥狀部分消失,部分減輕;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2 結果
兩組患者情緒異常者均有所改善,但以中藥治療最顯著,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的有效率90.0%,其中效果滿意為30例(75%),好轉為6例(15%),無效為4例(1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66.6%,其中效果滿意14例(42.4%),好轉為8例(24.2%),無效為11例(33.3%)。兩組比較χ2值為23.68,差異有顯著性(P<0.01)。同時通過仔細詢問病史,進行HRT的部分患者,擔心激素帶來的副作用,沒有按時或者沒有在癥狀改善後私自減少藥物劑量,導致臨床效果不滿意者。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歲,2010年10月15日,6年前因「宮頸原位癌」行子宮附件切除術,2個月前因父親去世出現嚴重心慌、疲乏,焦慮,情緒難以控制,喜悲傷欲哭。自覺全身在發抖,自訴發抖時「像蜻蜓的翅膀一樣,上下抖動」、怕冷。靠服用安眠藥勉強每晚入睡2~3h,就診時出現肢體蜷縮,發抖。無法正常工作,曾多方求治。口服利維愛出現噁心、頭暈等癥狀。查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辨證為氣血兩虛、脾腎不足。治以益氣養心、滋腎養肝。方用歸脾湯和二仙湯加減治療2個療程,自覺情緒開朗、入睡較好,可以正常上班。繼服1個療程諸症消失,囑其進行經常性的輕負重運動,參加適度文娛活動,隨訪1年未見複發。
4 討論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關係密切。圍絕經期是指婦女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包括臨床特徵上內分泌及生物學開始出現絕經趨勢的跡象(40歲左右),一直持續到最後一次月經後一年[5]。圍絕經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在絕經前後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波動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一組症候群以及低雌激素水平的相關疾病、癥狀[6]。
中醫將其稱為「臟躁」,認為本病以腎虛為本,腎的陰陽平衡失調,影響心、肝、脾等臟腑功能,因而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出現諸多臨床證候。婦女在絕經前後,腎氣漸衰,天癸枯竭,沖任衰退,精血不足,無以濟心、養肝、健髓、營腦,可致心腎不交、沖任失調、心神失養等,從而出現陰陽平衡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的一系列癥狀。精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脾,常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心悸,嚴重時常常出現精神抑鬱等,甚至有自殺傾向。
現代醫學認為圍絕經期出現情緒異常與體內激素水平有關,為體內低雌激素狀態導致。Schmidt和Avis等[7,8]的研究提示激素(血清中E2、FSH、LH三種激素)水平檢測暫不能判斷情緒障礙存在與否。但是Hammar等[9]的觀點認為焦慮與圍絕經期女性體內的FSH水平增高有關,激素與抑鬱的關係分析表明,處於圍絕經期抑鬱者的FSH水平高於非抑鬱者,文獻報道[10],某些內分泌改變可以使女性對心理和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及生理因素更加敏感,易產生抑鬱或情緒障礙。唐俊等[11]研究還發現,E2水平與焦慮、抑鬱的發生無特異性關聯,提示雌激素變化不是導致圍絕經期焦慮和抑鬱的直接原因,為此,有學者[12,13]提出,治療圍絕經期情緒障礙,不僅需要使用雌激素及藥物,而且需要輔以綜合性的心理干預及適當的有氧運動。
利維愛(Livial)是一種具有組織特異性的HRT(激素替代)藥物,含有7-甲異炔諾酮(Tibolone),是一種人工合成的19碳甾體化合物,當藥物進入體內後產生三種代謝產物:△4異構體、3α-羥基衍生物和3β-羥基衍生物,這三種代謝產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與雌、雄和孕激素受體的親和力,因此在體內同時兼有雌、雄和孕激素的作用。但使用HRT給中老年婦女的身心健康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負面問題[14]。尤其是在基層醫院HRT 的實施,缺乏定期、全面的檢查手段,大部分患者過於擔心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不能按療程、按時及合理劑量使用此藥物,所以不能達到臨床預期的治療效果。
祖國醫學根據「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原則,立滋養肝腎、平調陰陽、養心安神為治則,腎陰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肝陽偏亢,虛火上擾,魂不守舍而致失眠;腎水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心火亢盛致失眠;陰血不足,心神失養致失眠;肝腎同源,腎陰不足,肝血不充,肝主藏血,血舍魂,魂不能藏致失眠;本方法以內服歸脾湯為主,歸脾湯中,人蔘、黃芪、白朮、甘草補氣益脾;當歸養肝生血,茯苓、棗仁、桂圓肉養心安神,遠志寧心安神,定志寧心;木香醒脾除滯,疏理氣機的功效;二仙湯中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補腎陽;當歸、熟地、何首烏益精養血;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腎陰;諸葯合用共奏補血益氣,健脾養心,安神定志之功,故對圍絕經期出現情緒異常患者有較好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二仙湯有延緩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衰老和增進該軸功能的雙重功效,可刺激下丘腦神經細胞釋放GnRH,尤其通過卵巢內調節使「垂死」的卵泡復甦,延緩卵巢的老化,其功能是單純雌激素替代療法所不能比擬的。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對於圍絕經期出現情緒異常的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日常尤應注意精神調攝,心理疏導十分重要,首先要關注、同情和理解患者,然後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及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認識,讓患者共同參與治療[15]。具體地說就是幫助患者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有關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再根據每個人個性、特點和生活環境,共同探討並尋找其穩定情緒和自我控制的方法,學會有意識地放鬆自己,消除緊張。
所以,對於圍絕經期出現情緒異常的患者,以補血益氣,健脾養心,安神定志為主,同時進行心理疏導,主張多運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注意自己心境的頤養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51. 3 樂傑.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82.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6. 5 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45. 6 衛愛武.心絡泰濃煎液治療更年期綜合征80例.陝西中醫,2005,26(10):995-996. 7 Schmidt PJ,Nieman L,Danaceau MA,et al.Estrogen replacement in perimenopause-related depression: a preliminary report.Am JobstetGyneco,2000,183:414-420. 8 Avis NE,Crawford S,Stellato R,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hormone levels and depression among women transitioning through menopause.Climacteric,2001,4:243-249. 9 Hammar M,Berg G,Fahraeus L,et al.Climacteric symptoms in an unselected sample of Swedish women.Maturitas,1984,6:354-350. 10 Rohr UD.The impact of testosterone imbalance on depression and women』s health.Matuntas,2002,41:25-46. 11 唐俊,吳磊,劉勤勤,等.激素水平與農村圍絕經期女性情緒障礙的流行病學探討.現代婦產科進展,2010,19(3):171-174. 12 侯德鑫.圍絕經期女性情緒障礙的心理干預.護理學報,2007,14:86-87. 13 羅志麗.健身運動對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激素水平的研究.醫藥與保健,2009,17:23-24. 14 徐苓.科學全面地分析激素補充治療的利弊.中華婦產科雜誌,2002,37(10):577-579. 15 馬秀英,張新,劉惠芳,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對更年期綜合征的心理支持治療及護理.齊魯護理雜誌,2002,8(7):544.
日期:2013年2月27日 - 來自[2012年第10卷第3期]欄目 歸脾湯治療神經官能症梁某,男,49歲,2011年6月28日初診。患者在煤礦工作,較為勞累,因頭痛頭暈,焦慮不安,心悸失眠健忘數日,入某院住院治療,未檢查出明顯器質性病變,診斷為急性焦慮性神經官能症,予改善微循環、鎮靜、調節神經、抗焦慮等治療10天,各種癥狀未見明顯好轉,主動要求出院。診見其身體瘦弱,面色少華,述其肢體倦怠乏力,納差,察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辨證為勞傷心脾,氣血虧虛,而呈上述諸症。治則:健脾養心,益氣補血,佐以安神鎮靜。方予歸脾湯加減:党參30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黃芪30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桂圓肉10克,炒棗仁15克,木香6克,遠志10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大棗4枚。8劑,水煎服,日1劑。服藥後,精神振作,面色轉潤,肢體明顯有力,頭痛、頭暈、心悸、焦慮不安癥狀已減大半,睡眠可,納食增。上方党參、黃芪、白芍減為15克,白朮、茯苓、炒棗仁減為9克。續服7劑後癥狀全消,正常上班。
本例始用西藥效不顯著,據其頭暈、頭痛,肢體倦怠乏力,焦慮不安,心悸失眠,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等癥狀,辨析為心脾兩虛所致,故用歸脾湯加減。方中党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補脾益氣;茯苓、當歸、白芍、桂元肉、大棗養血補心;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炒棗仁,遠志安神鎮靜催眠。現代研究表明,五味子可以調節心臟血管系統病態生理機能,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神經衰弱、心臟乏力、疲勞過度等均有療效。全方具有養心健脾、益氣補血安神之功。葯證相符,而收佳效。
日期:2012年9月19日 - 來自[臨床驗案]欄目 循環ads 新解歸脾湯歸脾,味味皆滯,故用木香以疏肝,肝疏得歸身、棗仁,肝血潤矣。肝血能潤,
則脾血能藏,脾既能藏,而後能為胃行其津液,使周身皆利也。蓋參、、術、草之
補脾,當歸之補肝,茯神、棗仁、遠志之補心,各守一經,性皆滯礙,得木香之疏
通,破上焦之滯,醒動脾氣,而後脾能淫氣於心,心始生血,散精於肝,肝始藏血,
心肝既足,而後脾得以統血,血足則火不郁,三焦通達而無捍格之患矣。今之用歸
脾而去木香者,能不為之慨嘆哉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老葯新用]欄目 歸脾湯治婦科病新用一、治臟躁。
病例:患者,女,52歲。患者於2年前因家庭瑣事,情志不遂,出現失眠多夢,心煩易怒,情緒不寧,精神不振等癥狀,日常生活,稍遇不順,則悲傷欲哭,就診之時已絕經半年有餘。多次求助西醫診治,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精神科診斷為神經症(焦慮型),予佳樂定、黛力新等抗焦慮藥物治療。服藥期間,睡眠略有改善,但整日頭暈沉重,少氣懶言,停葯後癥狀又出現。近日來,失眠加重,每夜僅有2—3小時睡眠,情緒易於波動,心中煩亂,心悸膽怯,時常悲傷欲哭。身體瘦弱,面色晦暗,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小數。中醫診斷為臟躁,證繫心脾兩虛,津血虧耗,治以健脾養心,甘潤滋補。方用歸脾湯加減。
處方:党參20克,龍眼肉30克,黃芪、白朮各15克,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木香、白芍、合歡皮、梔子、生地、麥冬各10克,每日1劑,連服15日。睡眠改善,情緒穩定,諸症消失,續服半月,其後予歸脾丸合逍遙丸早晚各服6克,調理半年,隨訪至今無異常。
點評:本例患者年逾五旬,天癸將竭,元陰已乏,復又家務過勞,思慮過度,勞心傷脾,心脾受傷則精血化源不足,精血虧虛,五臟失於濡養,臟陰虧虛,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導致情緒不寧、失眠,煩躁易怒,神不足則哭,其舌脈象均為陰虧血虛之候。歸脾湯以參、芪、術、草、棗,甘溫補脾益氣;當歸甘辛溫養肝而生心血;茯神、龍眼肉、甘草養心安神;遠志定志寧心。
二、治陰癢。
病例:患者,女,55歲,農民。患者陰癢時作時休10餘年。刻下經水已絕,陰癢又作,夜寐失眠,遇寒則腹瀉,形體瘦弱,面色萎黃,毛髮枯燥,舌質紅,苔薄白,脈細。多次經西醫診治,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蘇打溶液坐浴,達克寧軟膏等搽擦,均見效甚微。婦檢:外陰皮膚粗糙,稍紅乾燥,有抓痕,陰道清潔度 II度,黏膜點狀充血,宮頸光滑輕度萎縮,子宮萎縮,雙側附件無異常。白帶常規示:滴蟲陰性、黴菌陰性,小桿菌(++),球菌(+),少量白細胞;支原體、衣原體培養均陰性。中醫診斷為陰癢,證繫心脾不足,氣血兩虧,肝經失養,血虛生風。治以補氣養血,祛風止癢,方用歸脾湯加減。
處方:黃芪、党參、當歸各20克,炙甘草5克,焦白朮、茯苓、酸棗仁、柏子仁、荊芥、蟬衣、熟地、川芎、赤芍、白芍各10克,珍珠母30克。每日l劑,水煎分3次服,連服6日。另用花椒150克,分5次煎液外洗。
點評:本例陰部乾燥而癢,又見夜寐失眠,大便時瀉,面色萎黃,毛髮枯燥,一派心脾不足、氣血虧虛之象,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而過,血虛肝經失養,血虛化燥生風,風邪內生,循肝經下擾,故陰部干癢,當以歸脾湯補氣養血,肝經得以濡養,則風熄癢止。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老葯新用]欄目 循環ads 歸脾湯皮膚科新用 歸脾湯出自《濟生方》,由党參、黃芪、白朮、茯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木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具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功效。筆者在臨床中以此方新用,化裁治療某些皮膚科病變,獲效較好,舉例如下。病例一蕁麻疹
姚某,女,52歲,2005年6月16日初診。周身瘙癢,抓後起大小不一條狀團塊,呈淡紅色,時起時消,已年半。息斯敏、敏迪、激素、鈣劑、維生素C、賽庚啶、苯海拉明等注射,內服多次,外用數種激素類霜、膏、洗劑,但上述皮損仍未治癒,反覆再現。無口渴,二便可,肢體倦怠乏力,頭暈心悸,面色少華,納差,失眠多夢。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蕁麻疹。
辨證:病程較久,心脾兩虛,兼感風侵所致。
治則:補益心脾,佐以疏風止癢。
處方:党參30g,白朮12g,茯苓10g,黃芪30g,當歸15g,白芍20g,阿膠10g(烊化),龍眼肉12g,遠志10g,炒棗仁10g,防風9g,白蒺藜9g,僵蠶9g,大棗4枚,水煎服,日一劑。
2診:服藥9劑後,淡紅色丘疹團塊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癢感隨之減輕,肢體明顯有力,面色轉潤,睡眠正常,納食增加。原方中去阿膠、炒棗仁,防風、白蒺藜、僵蠶易為6g,續服6劑後,諸症全消。
按本例遷延年余,感癢搔抓後即現淡紅色丘疹團塊,用西藥常規療法獲效不著。據肢體倦怠乏力,面色少華,心悸頭暈,失眠多夢等症,辨屬心脾兩虛,膚失濡養,感受風侵所發,因而取党參、白朮、茯苓、黃芪、龍眼肉、當歸、白芍、阿膠、大棗補益心脾,益氣養血;遠志、炒棗仁安神催眠;伍入防風、白蒺藜、僵蠶疏風止癢。因葯證相符,而收全功。
病例二皮膚瘙癢症
孔某,女,53歲,2001年3月10日初診。
全身皮膚陣發性瘙癢4個月余,曾予葡萄糖酸鈣、地塞米松、息斯敏等交替注射、內服,外用賽庚啶軟膏、膚輕鬆軟膏、皮炎平霜、樟腦酊等療效均不顯著。近月來逐日加重,癢感劇烈,發作頻繁,搔抓至皮膚出血仍不止癢,直到痛時方才暫感癢輕。查見周身有不規則的條狀抓痕累累,伴少許細薄鱗屑,點狀血痂分布及色素沉著。面色少華,肢體乏力,心悸,眩暈健忘,失眠多夢,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皮膚瘙癢症
辨證:心脾兩虛,風邪侵襲。
治則:補益心脾,疏風止癢。
處方:党參30g,黃芪30g,白朮12g,茯苓12g,當歸15g,白芍20g,龍眼肉15g,遠志10g,炒棗仁12g,防風10g,白鮮皮12g,蛇床子10g,甘草6g,大棗4枚,水煎服,每日一劑。
2診:服藥8劑後,癢感大減,面色已轉淡紅,納增,肢體明顯有力,睡眠可,肌膚覺有潤感,抓痕血痂逐漸消退,余症俱輕。原方党參、黃芪減為20g,入砂仁6g,白蒺藜9g。續服7劑後瘙癢癥狀全消,皮膚恢復正常之色,諸症治癒。
按皮膚瘙癢症,中醫稱為「癢風」。《外科證治全書》說:「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千金方》描述:「癢症不一,婦人血虛,或通身癢,或頭面癢,如蟲行皮中。」此例瘙癢數月,並逐漸加重,兼有面色少華,心悸眩暈,失眠健忘,肢體乏力等癥狀表現。究其原因,此乃心脾兩虛,氣血缺損,膚失潤養,風邪入侵而成瘙癢。故用党參、黃芪、白朮、茯苓、龍眼肉、當歸、白芍、酸棗仁、大棗等補益心脾,益氣補血;白蒺藜、白鮮皮、蛇床子、防風疏風止癢,而收全功。
病例三斑禿
任某,女,46歲,2005年4月3日初診。
頭皮部發生3處約5分硬幣大圓形光滑皮損,境界明顯,皮膚正常,毛囊口清楚,無明顯癥狀8個月。曾服胱胺酸、維生素B1、B6、谷維素、養血生髮膠囊等多次,外用綠雲生髮酊及其他外搽藥(不詳)未愈。查見其痛苦面容,面色少華,並述其發病前曾與同事發生糾紛,未與別人說清楚或發泄出來,從此經常思慮過度,失眠多夢,精神不振,惟恐治療不愈,周身乏力,納差。舌質淡,苔薄,脈弱。
診斷:斑禿。
辨證:思慮過度,心脾兩虛。
治則:補益心脾,生髮。
處方:党參20g,白朮12g,茯苓12g,黃芪15g,當歸15g,白芍30g,炒棗仁12g,遠志10g,木香5g,龍眼肉10g,紅花10g,赤芍10g,大棗3枚,水煎服,日1劑。
外用:肉桂20g,紅花12g,白酒200ml,浸泡1周後外搽,每日3次。
2診:服藥15劑後,精神振作,肢體有力,面色開始轉潤,晚間睡眠可,納食增加,患處已見少數新發生出,上方去木香,白芍減15g,續服12劑,外用藥同上。
3診:原有癥狀全部消失,脫髮處已有新發明顯生出,精神愉快,納眠正常,停內服藥物,續用外搽藥酊10日後告愈。
按斑禿病變與精神神經因素有關,臨床中觀察,成人多在神經精神性創傷後發病,本例病前與同事之間發生糾紛,未能即使發泄出來為其主因,後常思慮過度,影響脾胃運化,使出現上述心脾兩虛種種癥狀。所以取歸脾湯加減,以党參、白朮、茯苓、黃芪補脾益氣為主;炒棗仁、遠志、龍眼肉、當歸、白芍補心養血安神;木香理氣鍵脾;紅花、赤芍活血,具擴張毛細血管功效,並配合葯酊外搽,諸葯互用,收到較好療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老葯新用]欄目 歸脾湯的臨床應用【關鍵詞】 歸脾湯
歸脾湯出自《濟生方》,由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廣木香、大棗、生薑等組成。用於治療心脾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不寐及脾不統血、氣不攝血之月經不調、崩中漏下、皮下出血。我院臨證靈活運用於治療冠心病、汗證、白細胞減少症,每獲良效,現舉例如下:
1 冠心病
患者,男,65歲。2005年10月8日初診。有心肌梗死病史一年,近兩個月自覺呼吸困難、氣短乏力、活動則加劇,曾服硝酸異山梨酯、卡托普利、腸溶阿司匹林、地高辛等葯。但仍時有加重,並反覆住院治療,診斷為冠心病。診見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動則加劇,伴乏力、心慌、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心電圖:陳舊前壁心肌梗死。證屬心脾兩虛並心陽不振。治以健脾益氣養心,佐以溫通心陽,方用歸脾湯如味。處方:人蔘15g、白朮20g、茯苓15g、甘草6g、黃芪40g、當歸10g、龍眼肉15g、酸棗仁15g、廣木香10g、附子20g、生薑10g,每日一劑,水煎服。服藥4劑後,患者胸悶氣短明顯好轉,夜間可平卧。守上方治療一個月,患者諸症消除,一般活動尚可。
按:冠心病屬中醫「心悸」、「喘症」等範疇,為心、脾、腎之氣虛及陽虛,而心氣虛貫穿疾病始終。本病用歸脾湯補益心脾,佐以附子溫通心陽,益命門而暖脾土,諸葯合用,切中病機。
2 汗證
患者,女,60歲。2006年4月20日就診。動則汗出半年余,伴心慌、氣短、乏力、納差、口渴不喜飲,舌淡、苔薄、脈細弱。中醫診斷:自汗(陽虛),方用歸脾湯加味。處方:人蔘10g、白朮15g、茯苓20g、甘草6g、黃芪50g、當歸15g、龍眼肉15g、酸棗仁15g、廣木香10g、生薑1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水煎服,每日一劑。服藥4劑後,汗止,諸症清除。為鞏固療效,囑其自服歸脾湯調治。
按:汗證是臨床雜病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病症,總屬陰陽失調、營衛失和所致。中醫認為,汗為玄府,汗為心之夜,主臟在心,如《素問·宣明主氣》提出「五藏化液,心為汗。」且如《靈樞·營衛生會》謂:「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故調理脾胃是調和營衛的關鍵。汗證用歸脾湯健脾益氣、養心寧神,用煅龍骨、煅牡蠣收斂固澀止汗,諸葯合用,滋陰補氣,調氣血,寧心斂汗,陰陽協調,營衛調和。主證合拍,療效顯著。
3 白細胞減少症
患者,女,45歲。2003年3月20日就診。固乳腺腫瘤化療藥物治療後疲乏、不耐勞作、心慌、氣短、納差、失眠、低熱不適、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脈細弱。查白細胞總數:2.8×109/L。診斷:血虛(白細胞減少症)。治以健脾益氣、養心寧神。處方:人蔘10g、白朮20g、茯苓15g、甘草6g、黃芪40g、當歸20g、遠志15g、龍眼肉15g、酸棗仁15g、廣木香10g、阿膠15g(烊化)。每日一劑,每日3次。5劑後,乏力、心慌諸證好轉。守上方繼服一個月,諸症消失。白細胞計數4.2×109/L,達到正常水平。
按:中醫認為,白細胞減少症屬於「血虛」範疇,化療藥物導致五臟虧虛,陰精及氣血生化之源受損所致。治宜益氣滋陰養血。方用歸脾湯健脾益氣生血,養心斂陰安神,加阿膠滋陰補血。諸葯合用,起到補益心脾、氣旺生血之功效。
作者單位:湖北省潛江市浩口醫院,湖北 潛江 433100
日期:2010年1月13日 - 來自[2009年第21卷第14期]欄目 循環ads 歸脾湯加減治療產褥期抑鬱症21例觀察【摘要】 目的 觀察歸脾湯加減治療產褥期抑鬱症的臨床療效。方法 1996年6月~2007年12月將21例產褥期抑鬱症患者用歸脾湯加減治療,於治療前後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歸脾湯加減治療產褥期抑鬱症總有效率95.23%,療效優於常規西藥治療。結論 歸脾湯加減治療產褥期抑鬱症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 歸脾湯;產褥期抑鬱症;
產褥期抑鬱症是指產婦產後出現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失眠、胸部滿悶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有時還會陷入錯亂或嗜睡狀態[1,2]。我院自1996年6月~2007年12月用歸脾湯加減治療產褥期抑鬱症21例,療效較佳,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1例患者中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4.5歲,療程5~10天5例,10~18天12例,18~40天4例。
1.2 治療方法 方葯組成:白朮10g,党參10g,黃芪15g,當歸10g,茯神10g,遠志10g,棗仁10g,木香10g,熟地20g,白芍10g,鬱金10g,柏子仁10g,柴胡15g,甘草10g。頭暈目眩、頭痛欲裂、大便秘結者加龍膽草、大黃、蘆薈,膽怯心悸、多夢易醒者加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頭重目眩、胸悶、心煩不寐加黃連、黃梔、枳實。
1.3 療效標準 治癒:
日期:2008年12月27日 - 來自[2008年第4卷第2期]欄目推薦閱讀:
※0070期 梅林★主題詩錄 | 梅林教室:主題詩「桃花」選登
※【素材運用技法之十四】主題五:專題指導:2、到此一游
※虹膜 | 什麼是皮克斯電影的永恆主題
※【新余詩友會】「荷香墨韻」主題詩詞(一)
※試析秦可卿與《紅樓夢》的悲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