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道學、道士和道學者】之區別
【道家、道教、道學、道士和道學者】之區別
道家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麼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道教道教是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道學道學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識形態(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經典)為研究對象,形成的一門系統的學問。道士 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法的道教神職教徒的職稱。入道後,唯道是務,拜懺誦經,燃燈燒香,不務雜塵。但古代有的道士,雖拜師入道,而專門從事自我修鍊,或著書立說。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際,全真道興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兩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須出家住叢林,不娶妻,不茹葷。正一派道士大部分為不出家道士。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鍊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道學者道學者是對那些從事道家意識形態的理論研究的人士的總稱。崇尚道家,研究道學的,可以統稱為「道學者」,但他們本質是不能稱呼為(道士)的,還是有所區別的。事實上,現代的所謂新道家就是道學者,他們本質上不是道士。隨著時間的進步,道教也開始逐步發展了皈依證制度,辦理皈依證後,稱此通過皈依儀式確立道教信仰的信徒為信士,信士是對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積善,建諸功德,吃齋誦經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稱,並非以鑽研道教教義和修習道法為職業的道教神職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備修習道法資格的,是有所區別的坊間許多從事符法、預測或者風水堪輿的人士,未曾經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經典,也不會道教科儀,卻自稱道士者也很多。這類人只能算是對某學業專攻的術士,和道士是不沾邊的.現在網路及現實中有很多此類專攻術士或對道教經典有少許了解的業餘學者,假稱(道士),假借傳授道法之名,混攪視聽,蠱惑人心,收斂錢財,其行為是屬於違法的,不但損害了對道教教義不了解的信眾的利益,加深了對道教的誤解,更直接性的破壞了道教的形象及清規戒律。也有少數人員拿著道教皈依證冒充(道士)身份,坑蒙拐騙,欺瞞大眾,其行為同樣是屬於違法的,道教皈依證只是確立宗教信仰,對在家信奉道教的基層信眾的憑證,並非以道為職的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全真派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為「凈戒牒」,正一派道教神職人員(道士)的證件為「度牒」,正一派「度牒」都為道教祖庭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頒發,其牒文上都有其不同編號,在道教協會皆可諮詢,辨別真偽)。由於現代電腦網路信息化的發達,很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由於痴迷網路,很少接觸現實社會,加上影視,小說和網路對道教誇張化的描述和演藝,以及本身缺乏對道教的了解,導致很多人對道教產生了很深的誤解,認為通過道教修行就可以飛天入地,斬妖除魔,開天眼見鬼神等一系列被現代傳媒錯誤信息影響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追求,甚至有一些人因為感情或事業問題,就在網路或現實中尋求道教法術的解決方式,而被網路上或現實中的的不法之徒假借傳授道法之名而利用,不但在個人利益上受到了損失,更在精神上受到了嚴重創傷,對道教反而加深了誤解,更而進一步對道教產生了排斥,甚至敵對。
網路上很多人談及自己佛道雙修,有的是信仰佛教,修習道教或者信仰道教,修習佛教,此類人對自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堅定,自身的人生觀念都處在十字路口和矛盾之中,你又怎麼能去信任他的言論和跟隨他的腳步呢?不但可能會被誤導,更可能會對宗教信仰教義產生偏激的思想。自古以來師父收徒弟,都需觀察求道者品德操守,不論時代變遷,此是不變的規則。尤其道教,拜師收徒,規矩嚴明,派別之間更有專門的拜師科儀,不但要雙方建立誓約,師父授於徒弟信物為憑證,更需上表文送達天庭,祈請天地眾神為證,《全真清規》首列《指蒙規式》,稱「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尋問名師,然後投禮。既然出家,聽從師訓,長必成人。」同時對師父而言,除了教導其清規戒律,還必須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師父親自傳於弟子。歷史上有「法不傳六耳」之說,足見拜師對於道法傳承的重大意義。如若有師不看人品,不顧門風,隨意收徒,傳授道法,此師自身品德就有問題,不遵祖訓,不守道規。你與此人學習人生大道,又怎麼會有好的結果呢?請各位對道教有興趣了解的朋友或有志為道教奉獻的信眾,可以去當地道教協會或附近省市的道教協會進行諮詢,通過此類方式可以對道教有一個正確的了解。
推薦閱讀:
※「算命」和「占卜」的區別 很多人不清楚
※DCS的結構與PLC的區別
※女人與女人的區別,不是相貌,而是那個! [圖/樂]
※實脾飲和真武湯的區別
※八字食神的功用以及身旺身弱之人,食神與傷官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