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葉博覽
茶葉博覽-何謂「茶道」 2010-04-19 14:17閱讀: 何謂茶道 茶,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象徵性的符號。 茶不只是解渴而已,而是充滿著大宇宙的智慧及禪機,是上天賜予人們最富生機的恩典。十年百年乃至千年以後,仍留下今人飲茶、愛茗的風尚及社會形態,猶如今人詠頌唐宋茶詩,傳頌唐人、宋人的「茶世界」。 隨著經驗的積累,人們逐漸加深了對茶自然品性的了解。茶葉雖苦卻回味甘美,香濃而不烈,茶性清淡、醇厚,且性潔而不染塵俗,這正是國人所推崇的清雅平和、簡約恬淡的人文情操的最真實、最貼切的寫照。將茶的自然屬性同人文精神聯繫在一起,將飲茶所帶來的純生理享受提升為凝聚了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藝術追求與心理滿足,進而發展為中國文化史上極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何謂茶道?萬事萬物一與「道」字相關,便顯得深不可測。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說成包容萬物、無處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現象,精妙深邃。 日本茶道與其柔道、劍道一樣,把做人的道理、個人修養、氣質帶球一體,茶香彌散,馥郁浸喉,絲竹舒緩,人便有超脫的妙感,所謂「品得其中味,不覺茶、器精」。中國茶道則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鍊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為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三源講。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其著作《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性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詩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修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 載入中... 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載入全文 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隨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為一。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中國茶道的四字箴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茶文化的復興,有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中外茶道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的茶道的真髓。其中,以林治先生認為的「和、靜、怡、真」最為世人所推崇。 「和」-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得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用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他設計的風爐。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央」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超然境界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湯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的沉潤你的心田和肺腑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精神便在虛靜中得以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古往今來,無論是隱士高僧還是儒生雅士,都不約而同地喜歡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機,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可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必執著於「道」,追求於「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閑。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 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保真」。 所謂「茶道」,絕非掛在口上,流於形式,或自我標榜的題目,也非講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藝,什麼物質一與「道」字相關,便生出無窮之奧妙、無盡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藝、說教所能包容的。當年李日華在《六硯齋筆記》中所談「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韻味並未易評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層次;到了「苦盡甘來」的品飲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許近了「茶道」。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6 N 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哈佛大學凌晨4點半的景象 一個男人關心的東西決定他的層次 成事在人 茶葉知識-什麼是普洱茶 茶葉博覽-了解普洱產地:雲南
推薦閱讀:
※茶道文化的核心是禪。
※【茶道】工夫茶與潮人文化心態
※想玩篆香,有什麼好的入門級工具介紹?
※日本著名茶道師木村宗慎:「一日一果」
※為什麼喜歡品茶的人會覺得大口喝茶的人喝茶是在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