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二年統一之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二年統一之路徐冀寧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大一統」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國家的統一也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所追求的目標。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最終以中國的失敗告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之後的百年時間裡,隨著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1945年,中國人民在經歷了八年全面抗戰的艱苦卓絕之後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出現了一次實現國內和平和國家統一的好機會;然而,國民黨反動派最終用槍炮聲將和平的希望完全粉碎,以建立民主、團結、自由、統一的新中國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的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後迅速向全國尚未解放的地區進軍;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也迅速向台灣海峽集結,準備渡海解放台灣。然而,1950年6月,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台灣海峽兩岸被分割開來。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解放台灣」最終被擱置下來。六十多年來,海峽兩岸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分離至今,給國家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半個多世紀以來,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人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辦法和主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和澳門先後回歸祖國,台灣問題更加突出地被擺在了中華兒女面前。2012年年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即將換屆選舉;2012年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的領導人也即將換屆選舉,祖國統一的道路可以說也是走到了十字路口。台灣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六十多年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都做出了哪些努力並提出了哪些建設性的辦法和主張?台灣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否得到解決?究竟如何解決?祖國統一的前景究竟如何? 一、台灣問題的由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在經歷了八年艱苦抗戰之後最終贏來了一百年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3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0月25日,台灣地區的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台灣在50年之後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標誌。然而,僅僅四年之後,國民黨反動派就由於倒行逆施而在內戰中失敗,其一批軍政人員逃往台灣。由於種種原因,人民解放軍沒有能夠渡海解放台灣,台灣問題就此產生,台灣海峽兩岸也陷入分裂狀態。 台灣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產生和由來的原因也非常複雜,其中既有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原因,也有國際上的原因。下面就來分析台灣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原因 在以往的黨史研究中,提到台灣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想到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和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從而使解放台灣的計劃擱淺,這種分析並沒有錯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台灣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台灣問題的形成也和中國共產黨自身有一定的相關性。 1、總體的戰略部署對解放台灣不利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正式爆發,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短暫和平」局面正式結束。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處於守勢地位,戰爭主要在解放區進行;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部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將戰爭引向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大反攻就此開始。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部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194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其假和平、真內戰的反動面目已經暴露無遺。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發起渡江戰役,迅速向中南、華南、東南和西南地區進軍,第一野戰軍也迅速向西北地區進軍。 作為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毛澤東早就在謀劃解放台灣的事情。1949年7月,劉少奇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訪問蘇聯,帶去了一封中共中央給斯大林的信,「信的內容是向蘇聯提出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請蘇聯出動海空軍參戰」。由於某些原因,斯大林拒絕了中國共產黨的要求,但是一向講求「自力更生」的毛澤東並沒有把蘇聯援助作為解放台灣的關鍵所在,人民解放軍也積極準備乘勝渡海解放台灣。 關於渡江之後的戰略部署,在現在的研究中一般沒有質疑之聲;但是據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的王力回憶說,毛澤東在和他談話時曾經講到「此時未能集中二野三野的力量抓住時機解放台灣是一個嚴重錯誤」的說法。其實不論毛澤東是否真的說過類似的話,事實是擺在那裡的,從當時整個戰場的實際情況就可以看出一二。 縱觀整個戰略局面,第一野戰軍向西北地區進軍、第二野戰軍向西南地區進軍、第四野戰軍向華南地區進軍;而第三野戰軍在完成了對東部地區和東南地區主要省市的解放任務之後,1949年9月進軍福建直逼台灣海峽,與台灣島隔海遙望。有一利必有一弊,這種戰略局面的形成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也有著巨大的戰略優勢,有利於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放全國,在全國形成「宜將勝勇追窮寇」的態勢,在這種戰略下西南地區很快就解放了。然而,這種戰略態勢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弊端,那就是兵力過於分散,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種還比較單一,還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空軍和海軍。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基本都是在大陸上作戰,戰鬥進行得比較順利,也能夠接連取得輝煌勝利;但是第三野戰軍是在沿海地區作戰,在解放了大陸沿海地區以後就要擔負起奪取沿海島嶼的任務。第三野戰軍「轄制16個軍和1個軍區,是四大野戰軍中編製最龐大的部隊」,然而,第三野戰軍擔負著解放東部和東南部沿海各省的任務,還要接管大城市並幫助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兵力也已經嚴重分散了,要在沒有現代化飛機、軍艦配合的情況下只憑藉鋼鐵意志渡海作戰談何容易? 1949年5月23日,毛澤東在給前線各部隊的電報中指示第三野戰軍:「你們應當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爭取六、七兩月內佔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其他要點並準備相機奪取廈門;入閩部隊只待上海解決,即可出動。」這個指示改變了第三野戰軍原先的戰鬥部署,原先的戰鬥部署是1950年再進軍福建,但是後來考慮到春耕問題就決定提前進軍。此時上海還未解放,而長江下游地區(寧滬杭地區)又是國民黨重兵防守的區域,所以第三野戰軍已經十分疲勞。1949年8月,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不顧疲勞進軍福建,先後解放了福州、泉州、漳州和廈門等地,戰鬥進展也十分順利。但是矛盾是可以向相反方向轉化的,古人云「哀兵必勝」就是這個道理。由於在這一地區力量的不足,勝利的背後也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2、金門之戰:輕敵造成的多個「如果」 在台灣的軍隊中,至今流行著「十個西北王(胡宗南),抵不上一個金門王(胡璉)」的話語,而這句話的淵源可以追尋到六十二年前的那一場金門戰役。在福建沿海,分布著台灣的前哨島嶼——廈門和金門,二者可謂台灣之門戶、海峽之咽喉,誰完全控制了這兩個島嶼即可完全控制台灣海峽。 1949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廈門的渡海作戰,至17日解放了廈門島,從此「腳踏陸地即是勝利」的輕敵思想在部隊中瀰漫開來。10月24日,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根據錯誤的判斷、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發起了金門戰役,三個團的部隊對與廈門島隔海相望的金門島發起進攻;結果三個團大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釀成了第三野戰軍在整個解放戰爭中一次嚴重的損失,這次損失也是整個解放軍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損失。 關於金門戰役,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其妻李小林是李先念的女兒)、國防大學教授徐焰都曾經研究和反思過。細究這場戰役,結合劉亞洲的文章和徐焰的著作,可以得出結論:這場戰役的失敗完全是由於過分輕敵造成的。在這場戰役中,有著太多的「如果」。 也許是由於戰爭進展過於順利,在解放廈門島之後解放軍部隊中從上到下瀰漫著一種情敵的情緒,而這種自古就是兵家大忌的情緒也成為了最大的敵人。在金門戰役的準備過程中,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有「小葉挺」之稱)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地方政權的工作上,並提前任命了一名金門縣縣長;葉飛命令第10兵團全力籌集大米支援廈門,還抽出時間到大學裡面去做報告。在軍事部署上,葉飛命令28軍進攻金門,而28軍並不是擅長攻堅的部隊。種種跡象表明:作為第10兵團司令員的葉飛已經把地方政府的工作作為了主要的任務。而這種情況對於一個兵團司令來說實在是大忌。 再來看看部隊中的情況。廈門解放以後,「腳踏陸地即是勝利」的思想在廣大的解放軍指戰員中瀰漫開來。在金門戰役中擔任主攻的是28軍,但是軍長和政治委員都沒在部隊,只有副軍長蕭鋒一人壓陣。在準備過程中,籌集船隻太少,一次只能夠運送約九千人;而且由於輕敵,用於作戰的船隻載上了人民幣、豬、辦公桌椅等物品,欲「準備慶功」和「備新政權使用」,這種在今天看起來非常可笑的兵家大忌在當時確確實實的發生了。28軍副軍長蕭鋒派出三個團攻打金門島,但是這三個團卻來自三個不同的師,互不相屬,在作戰時也沒有派出一位師級的幹部隨隊指揮,造成了登陸之後群龍無首、各自為戰,建制被完全打亂,各部隊盲目衝鋒、毫無章法,最終被國民黨部隊各個擊破。後來,蕭鋒解釋說,這是為了讓各個師都從戰鬥中繳獲一些戰利品,讓大家都有實惠。行動方案如此荒謬,戰鬥豈能不敗? 而反觀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在廈門丟失以後已經下定決心要死守金門。湯恩伯、李良榮均留在金門島指揮部隊進行作戰,另外還派胡璉率部去支援。加之國民黨軍隊的武器精良,飛機、軍艦、坦克樣樣俱全,故最終取得了勝利。金門之戰之後,台灣舉行了盛大慶祝遊行,蔣介石大呼「台灣安全了」。毛澤東後來在總結時說,金門戰役失利,蔣介石在台灣的棋就下活了,在台灣蔣介石贏了而我們卻輸了。 如果籌集船隻的工作再做得細緻一些,如果登陸時能夠派出一名師級幹部隨隊行動,如果能夠提前三天或者延後三天發起戰役(人民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時「李良榮兵團未走而胡璉兵團已經到達」),如果能夠派出整個28軍去攻打——太多的「如果」了,但是機會已經不再重來。金門戰役的失利使解放台灣的計劃大大延後,如果沒有金門戰役的失利,則解放軍完全可以在金門島解放之後集結力量直接從金門、廈門乘船出發直取台灣(當時的台灣島幾乎是一個「空島」,沒有多少國民黨軍)。但是,歷史已經無法改寫。 (二)國際原因 金門戰役的失利使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的計劃大大延後,但是一次的勝利並不能完全挽救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失敗命運。金門戰役失利之後,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領土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來,西南各省先後解放。1950年4月,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發起海南島戰役,創造了「木船打敗軍艦」的經典,到5月解放了整個海南島,隨即將目標指向台灣島。海南島的解放使台灣島內人心浮動,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態勢,蔣介石甚至在5月下旬派出了自己的談判代表李次白到大陸與中國共產黨談判,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然而,就在6月25日這天,亞洲的朝鮮半島爆發了朝鮮戰爭,這場戰爭的爆發對中國的統一造成了直接的至關重要的影響。 6月25日,就在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準備解放台灣、渡海作戰時,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的第一個反應是:武裝封鎖台灣海峽。隨後在幾天之內,美國操縱聯合國做出了介入朝鮮戰爭的決定。關於這一段歷史,一直有一個被人忽視的未解之謎。聯合國安理會有一個重要的原則——五大國協商一致原則,即在重大問題上五個常任理事國要協商一致才能採取行動;當時的五大國是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按照常理蘇聯肯定是要投出反對票的,然而最終「武裝介入朝鮮戰爭」卻獲得通過,那蘇聯的態度是怎樣的?難道蘇聯投了贊成票或者棄權票?蘇聯方面的解釋是由於蘇聯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受到了美國的阻撓,故1950年1月起蘇聯就開始缺席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關於朝鮮戰爭的投票舉行時蘇聯代表的位置是空著的。但是筆者認為:這其實是蘇聯的一個陰謀。蘇聯於1950年1月開始缺席聯合國安理會的討論,而正是在此時,斯大林的態度開始傾向於統一朝鮮,「經過了將近兩周時間的考慮之後,斯大林終於在1950年1月底開始傾向於接受金日成的援助要求了」。這樣事情就顯得複雜了,1950年1月以前蘇聯雖然沒有答應直接「給武器」但是卻一直支持中國共產黨解放台灣,而1月以後卻突然轉而支持金日成統一朝鮮,而且明知美國將武裝介入朝鮮戰爭還不去投出反對票,這種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拒絕出席、拒絕投票」行為僅僅用「喜好面子」來解釋是解釋不通的,斯大林和蘇聯的其他領導人都不是傻瓜,不可能為了面子去拋棄更大的國家利益。故筆者認為這是蘇聯的一個計謀,蘇聯方面的算盤應該是:中國和朝鮮都不要完成統一,以免實現國家統一之後實力增強於我不利;尤其是中國,我國的南方不能出現一個強國,否則對我國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不論怎樣解釋,美國最終操縱聯合國通過了武裝介入朝鮮戰爭的決定,還派出艦隊封鎖了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9月15日,「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的率領下在朝鮮半島的仁川港登陸,朝鮮戰爭的戰局迅速發生重大變化,戰爭規模開始擴大;同時,美國不斷派出飛機侵入中國領空。在美國軍隊的打擊下,北朝鮮人民軍接連失利。30日,美軍進抵三八線;10月7日又越過三八線,「向朝鮮北方大舉進犯,並向中朝邊境推進」。 「唇亡齒寒、戶破堂危」,面對嚴峻的周邊形勢和朝鮮的求援,中共中央經過艱難抉擇於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戰略重心至此完全轉移到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戰場,解放台灣的計劃至此完全擱淺,祖國統一最終成為了遙遙無期的政治構想。 二、1954年至1979年:祖國統一之路上戰爭與和平的相互交織 1954年至1979年,中國共產黨與退居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在戰爭與和平兩條路上都進行了接觸。在這25年的交鋒歷程中,既有著1954年第一次台海危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1960年蔣介石密謀「反攻大陸」的劍拔弩張,也有著雙方在金門炮戰中的默契,還有著雙方舉行秘密對話的「和諧」。在這25年中,其實有著很多次的機會可以實現祖國統一,有時甚至只有一步之遙,但是最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歷史還是留下了遺憾。 (一)從第一次台海危機到第二次台海危機 從1954年到1958年,台灣海峽先後爆發了兩次台海危機,使西太平洋地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在這場軍事和政治鬥爭中,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從大的戰略出發,高瞻遠矚,鬥爭中不忘團結、團結中不忘鬥爭,做出了很多具有靈活性和實質性的決策,為維護國家主權和促進祖國統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1954年至1955年初的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三八線附近的板門店簽署,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至此結束。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南部國境線外的中南半島(印支三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局勢又緊張起來,緊張局勢一直持續到1954年4月至7月的日內瓦會議,日內瓦會議達成的《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才使印支半島的局勢趨於和平。亞洲局勢趨於和平使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開始重新思考台灣問題。1954年7月23日和24日,《人民日報》連續兩天分別發表社論《一定要解放台灣》和《人民解放軍的光榮任務》;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7周年紀念會上講話,強調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8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發表《解放台灣宣言》;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告台灣同胞書》;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的國慶節上,群眾遊行隊伍打出了「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大字標語。台灣海峽局勢頓時一片緊張,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島、馬祖島,國民黨軍隊則出動軍艦、飛機騷擾大陸沿海,美國將17艘軍艦調到西太平洋待命,英國路透社記者蘭金甚至驚呼「美國要在亞洲大陸上和中國共產黨作戰了」。第一次台海危機產生了。 面對緊張局勢,1954年12月2日,美國匆忙與台灣國民黨當局簽訂了非法的、無效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成功進行了海陸空三軍首次聯合作戰,至2月解放了台灣的「北大門」一江山島、大陳島等島嶼,浙江沿海的島嶼全部解放。 2、「用和平方式尋求台灣的解放」 1955年年初,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島等浙江沿海島嶼之後,面對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美國開始在聯合國進行串聯,策動紐西蘭等國在聯合國提案,試圖通過聯合國制裁的形式製造「兩個中國」,使大陸與台灣徹底隔絕;還擺出「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聯合國會議」的陷阱,試圖在聯合國製造「一中一台」的局面。 針對紐西蘭的提案,中國政府針鋒相對予以有力還擊,周恩來在給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的電報中指出「由於台灣蔣介石集團竊取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不能接受聯合國的邀請出席聯合國會議」;台灣當局和蔣介石本人也發表講話,抨擊聯合國的「兩個中國」主張。蔣介石的講話受到了毛澤東的稱讚,中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開始尋求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1955年4月,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提出願意與美國舉行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緊張局勢的問題。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準備,中美大使級會談於8月1日在瑞士日內瓦(後轉移到波蘭首都華沙)正式開始。由於美國方面缺乏誠意,這次會談在很多實質性的問題上並沒有達成一致協議。 1956年春天,中共中央對台灣國民黨當局發動了建國後第一次巨大的和平攻勢,提出了「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呼籲。中共中央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由參加過1949年北平談判的章士釗到香港交給主持《香港時報》的許孝炎再有許孝炎到台灣轉交給蔣介石,蔣介石看到信之後沉思良久,沒有說話。 1956年年末,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政局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陸此時已經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蔣介石在台灣也嚴厲鎮壓了「台獨」運動和「自由中國」事件。台灣海峽兩岸在無意識之中就「一個中國」問題達成了共識。此時,中共中央派名噪海外的著名作家曹聚仁到香港向台灣方面轉達了中共方面的信息;而蔣介石也於1957年4月派宋希濂的哥哥宋宜山到大陸來進行探路摸底。宋宜山、曹聚仁到大陸後都進行了廣泛的參觀了解,還分別去了浙江奉化的溪口鎮進行了參觀。國共雙方進行了初步的接觸。 然而,蔣介石心中所想的還是他那不切實際的「復國夢」,根本缺乏談判的誠意,加上大陸此時已經開始的「反右」以及美國方面的壓力,這次接觸最終沒有成功。11月28日開始,台灣在美國軍隊的幫助下舉行了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蔣介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毫無意義的「反共復國」、「反攻大陸」上。 3、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機 國民黨蔣介石和美國的態度引起了北京的注意。1958年7月上旬,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建議炮轟金門、馬祖。7月中旬,中東地區局勢突變美國為維護其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派軍隊直接入侵黎巴嫩,英國也派軍隊入侵約旦。為了支援中東人民族的正義鬥爭,毛澤東決定炮轟金門,在遠東地區給美國燒一把火。8月23日下午,福建前線的人民解放軍萬炮齊發,到25日,「三天之間,中共三十萬發炮彈傾瀉金門,國民黨官兵死傷3萬6千餘人」,史稱「第二次台海危機」。人民解放軍在炮擊金門,起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打擊了美國的囂張並粉碎了其妄圖使台灣獨立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蔣介石的氣焰並幫蔣介石守好了金門,支援了中東地區人民的正義鬥爭。 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標誌著金門炮戰進入了以政治鬥爭為主、軍事鬥爭為輔的階段。10月25日,《再告台灣同胞書》發表,金門炮戰至此基本結束。再之後,雙方的打炮成為了一種心照不宣的特殊交流形式,更多地具有了象徵意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20年。 (二)祖國統一功敗垂成,歷史最終留下遺憾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實力和在國際上的影響不斷增強,出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的大好時機,六十年代中期甚至只有一步之遙;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祖國的統一沒有實現,歷史還是留下了一個大大的遺憾,也給後來人留下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1、從劍拔弩張走向秘密交往,祖國統一功敗垂成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國遭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糧食出現了大規模的短缺。與此同時,蘇聯又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兩黨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惡化;印度也開在中印邊界挑起爭端,爆發了中印邊界反擊戰。此時,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制定了龐大的「反攻計劃」,準備鋌而走險進行「反攻大陸」,以實現其「反共復國」的美夢。然而,蔣介石的美夢先是被美國肯尼迪總統重重地「敲了一下」,肯尼迪警告蔣介石「台灣如對大陸採取行動,無異於自殺」;隨後蔣介石自己也發現原先的估計錯了,大陸並沒有出現所謂「反飢餓、反鎮壓」的抗暴運動,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暴亂,更沒有出現軍隊不穩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蔣介石不得不放棄了「反攻大陸」的計劃。 1962年開始,中國逐漸擺脫了經濟困難。1963年周恩來將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歸納為「一綱四目」,通過由張治中致函陳誠的方式將其告知台灣當局。1964年,法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在亞非拉美以外的地區打開了缺口;同年10月16日,中國試爆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1965年7月,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潔經過一番周折終於回到了北京,在海內外(當然也包括台灣島內)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面對這種形勢,蔣介石也展開了與北京的談判行動。1965年7月20日,也就是李宗仁回到北京的當天,蔣介石、蔣經國與曹聚仁在台灣日月潭的涵碧樓進行商談。曹聚仁不斷列出中共的意見,蔣介石、蔣經國也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很快達成了初步的六條協議。這六條協議在當時屬於高度機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容逐漸為世人所知,大體內容是:(1)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個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地區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場所;(2)蔣經國任台灣省長,台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必須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務,完全由台灣省政府全權處理,以20年為期,期滿再行洽商;(3)台灣不得接受美國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如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4)台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4個師,其中1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3個師駐在台灣;(5)廈門與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台北間的緩衝地帶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一師長由台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的;(6)台灣現任文武百官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通觀這六條協議,已經具備了一些「一國兩制」的色彩,甚至有很多內容已經成為了「一國兩制」思想的先聲。如果按照這六條協定繼續走下去,則祖國的統一大業真的將指日可待。然而,1966年,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一定要把五星紅旗插到台灣島」等口號大行其道;在台灣海峽的對岸,蔣介石對重開國共談判產生了疑慮,重新關上了兩岸談判的大門,兩岸之間的交流又一次擱淺了,祖國統一功敗垂成。1969年,為促進祖國統一做出巨大努力的李宗仁、張治中先後在北京病逝;1972年,曹聚仁也在澳門病逝。這些為了祖國統一而奔走的人都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2、再一次重開談判,但最終留下遺憾 「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蔣介石認為大陸已經發生了內亂,又一次拾起了那早已破爛不堪的「反共復國」大旗。他於1966年10月9日發表了《告中共黨人書》,同情中共黨內的「走資派」,號召什麼「反毛的力量聯合起來」。此文得到了蘇聯塔斯社的好評,海外一群反共的文人墨客對此文也是極力地吹捧。蔣介石此時大喊「解救同胞」等口號,並且利用蘇聯與中國的矛盾試圖聯合蘇聯進行「光復大陸」。然而,不要說在大陸,蔣介石的夢想在台灣的青年中都得不到響應。1969年,美國共和黨人尼克松當選美國總統,開始尋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並在中蘇對抗中選擇站在了中國一邊,這一點是勃列日涅夫沒有想到的。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加之中國充分的戰爭準備,使蔣介石的聯合蘇聯「反共復國」的夢想徹底破滅。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先後訪華,中美、中日的邦交都實現了正常化;接著有近30多個國家先後宣布與中國建交。台灣的「外交部」成為了「斷交部」,蔣介石頓時有一種受到冷落的凄涼感覺,加之1971年在台北陽明山遭遇了車禍,從此一病不起。 面對這種優勢,毛澤東、周恩來又一次把和平解放台灣的問題提到了日程上。1973年5月,章士釗主動請纓再赴香港為國共兩黨重開談判而努力,然而由於年事已高,章士釗到香港之後不久就與世長辭。1975年初,感覺時日不多的蔣介石將重開和談這一秘密使命交給了陳立夫,陳立夫接受任務並向毛澤東發出了到台灣訪問的消息,然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陳立夫的信息沒有得到回饋,於是陳立夫寫了《假如我是毛澤東》並在香港的一家報紙上公開發表,文中歡迎毛澤東和周恩來到台灣訪問,以造福國家和人民。 然而,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1976年1月8日,在國共兩黨中具有重大影響的周恩來在北京逝世。1976年的9月9日,毛澤東也在北京逝世。祖國統一問題沒有解決,歷史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三、1979年至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成熟與實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1979年元旦,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同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解放軍也停止了持續二十年的對大小金門等島嶼的炮擊。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時提出不再使用「解放台灣」的提法。台灣問題的解決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從提出到走向成熟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過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萌芽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八十年代逐步發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走向成熟,九十年代之後繼續發展。 1、從「葉九條」到「鄧六條」 1981年國慶節前夕,葉劍英提出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九條聲明」(即「葉九條」),雖然還沒有提出「一國兩制」的概念但已經包含了「一國兩制」的思想。 「九條聲明」的主要內容是: (1)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可以對等談判; (2)雙方在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達成協議; (3)統一後的台灣可保留軍隊,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特別自治權; (4)台灣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與同其他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5)台灣政界領袖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領導,參與國家管理; (6)台灣地方財政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予補助; (7)台灣人民願回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來去自如、不受歧視; (8)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到大陸投資,保證合法權益與利潤; (9)歡迎台灣各界人士與團體,提供統一的建議,共商國是。 1982年1月,鄧小平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基,正式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實現祖國統一的「六條具體構想」(即「鄧六條」),主要內容是: (1)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 (2)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3)不贊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自治不能沒有限度,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的利益。 (4)祖國統一後,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5)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當然也不能是台灣把大陸吃掉,所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不現實。 (6)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方式;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國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後可以正式宣布,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 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成熟與實踐 1991年6月,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的負責人發表談話,對「一國兩制」進行了解釋:「『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國家內,實行兩種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誰也不吃掉誰,相互尊重,共同繁榮。按照這個方針,台灣與祖國大陸和平統一後,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現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也不變。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可保留軍隊;台灣當局和有關各方以及台灣人民的利益都將得到切實保障。這絕不是權宜之謀,而是根本大計,是一個長期的方針。」這個談話可以說是對「一國兩制」思想的高度概括與精闢論述,「一國兩制」思想走向成熟。 1995年1月,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對台工作的「八項主張」: (1)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的主權和領土決不容許分割,任何製造「台灣獨立」的言行和任何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主張,都應堅決反對。 (2)對於台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我們不持異議。但是,我們反對台灣以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為目的的所謂「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活動;只有實現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才能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與榮譽。 (3)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我們的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 (4)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的圖謀的。 (5)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是兩岸經濟發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觀需要,也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完全應當採取實際步驟加速實現直接「三通」。 (6)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7)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台灣同胞的一切正當權益。我們希望台灣島內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希望各黨派以理性、前瞻和建設性的態度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8)我們歡迎台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台灣方面的邀請,前往台灣,可以共商國是,也可以先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中國人的事我們自己辦,不需要藉助任何國際場合。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一國兩制」由理論走向實踐,為台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典範。 199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訪問美國,在會見美國總統柯林頓時又一次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做了闡述,並再次提出「我們願與台灣當局進行和平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在一個中國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江澤民1995年和1997年的兩次談話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變得更加靈活。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一國兩制」再一次由理論走向實踐,為台灣問題的解決又一次提供了典範。 (二)台灣海峽兩岸的交流逐漸頻繁、關係日益緊密 1979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標誌著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87年,台灣當局被迫放寬了對兩岸人員往來的一些限制;同時,中共中央決定,歡迎台灣各界人士、各個階層人士來祖國大陸旅遊觀光和進行各項交流。兩岸關係的大門終於被打開。 1987年至1991年是單相交流狀態。1987年台灣歌手凌峰來到祖國大陸拍攝了電視片《八千里路雲和月》,將祖國大陸的山川風貌介紹給了台灣民眾;1989年6月,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趙松喬首次實現大陸人員赴台交流。總體上來說,這一時期台灣地區的禁令並沒有完全解除,大陸人員去台灣還有很大的限制,交流呈現「單向」狀態。 1992年至1994年是兩岸實現雙向交流的時期。1992年下半年開始,台灣當局被迫放開了大陸人員去台灣的限制,祖國大陸去台灣進行交流的人員逐步增多,形成了「雙向」的局面。1992年11月,兩岸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九二共識」;1993年4月,「汪辜會談」(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主席汪道涵和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1993年年初中國科協在台灣台北和高雄舉辦了「敦煌古代科技展」,這是大陸首次在台灣舉辦的展覽。另外,這一時期兩岸的新聞界也實現了雙向交流。 1995年至今是兩岸交流持續、穩定、有序地向前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由於1994年的「千島湖事件」、1996年李登輝訪美、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和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台獨」活動,兩岸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干擾,但是總體上是穩定和發展的。2008年年初,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中獲勝,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兩岸的交流進一步密切,2008年年末實現了「三通」(通航、通郵、通商),2009年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兩岸的經濟交流和中華優秀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的內容,兩岸的經濟合作、科技合作、打擊犯罪合作、文化合作日益發展,來到大陸參觀、訪問、探親、定居的人日益增多。隨著台灣當局對大陸遊客的限制不斷放開,去台灣旅遊觀光的大陸人也不斷增多。隨著時代的發展,海峽兩岸之間已經密不可分。 四、祖國統一的前景展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香港、澳門先後回歸祖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澳門,祖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可以證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決策是偉大而正確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框架下,香港和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經濟飛速發展而沒有出現大倒退,政治上保持了穩定而沒有出現大動蕩。台灣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經給兩岸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內耗,也牽扯了太多的精力,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和不應有的損失。進入新世紀以後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更加突出地擺在了全體中華兒女的面前;而海峽兩岸局勢的發展也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用更加務實、更加靈活的方式,用炎黃子孫的「大智慧」來促進祖國的統一。 2012年即將到來,在這一年的年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要進行換屆選舉,新的領導人很可能即將上台;與此同時,在這一年的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的地方領導人也將實現選舉(所謂「總統大選」),加之在2008年至今海峽兩岸已經將經濟的合作與交流問題基本解決,故海峽兩岸關係下一步的發展態勢更加顯得撲朔迷離,目前難以得出有效的、準確的判斷;祖國統一的前景究竟如何也不好下定論。不過對台灣政壇稍加分析還是能夠略知一二的。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截然相對的方式——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黨和國家領導人雖然大力提倡和宣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是在多個場合也說到過「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故只能將「和平統一」作為一個最好的方式但是不能作為唯一的方式。 觀測台灣政局,2012年年初的「總統大選」撲朔迷離,在2010年年末的「五都選舉」中國民黨贏了三個地區,民進黨贏了二個地區,但是總的票數民進黨要領先於國民黨,所以2012年的情況還很不明朗。但是不外乎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馬英九當選「總統」,目前執政的國民黨繼續執政;第二種情況是蔡英文當選「總統」,「泛綠」的民進黨執政。下面針對兩種情況分別來分析一下。 如果出現第一種情況,那麼大陸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經濟上,毫不動搖地繼續貫徹《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堅定不移地為台灣同胞謀福祉,為政治談判提供空間。 (2)在政治上,大陸必須要積極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上取得優勢之後努力爭取政治上的優勢;同時必須要掌握政治談判的主動權,率先提出商談兩岸政治議題的主張。 (3)在軍事上,率先提出並積極推動建立兩岸軍事合作機制,共同保衛釣魚島和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 (4)在兩岸的交往上,主動邀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台灣各政黨主要領導人、各人民團體主要負責人、各界知名人士訪問大陸,到大陸參觀訪問;同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尤其是高層領導人要更多地去台灣訪問。 總之,從總體上來說,出現第一種情況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利大於弊,對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也有著巨大的好處,儘管實現祖國統一的速度會慢一些,但是必須採取措施爭取出現第一種情況。 如果出現第二種情況,那麼大陸方面在爭取做到以上幾點的同時,還要隨時做好軍事部署,時刻準備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實現「武統」。因為民進黨一直沒有完全放棄「台獨」政綱,所以如果其上台之後將會出現難以預料的結果,基於此,大陸必須隨時做好武力攻台的準備。按照《反分裂國家法》的規定:「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的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以,一旦執政的民進黨當局做出分裂祖國、使台灣走向獨立的行動,則人民解放軍必須果斷進行跨海作戰,以武力統一祖國。 「武統」之後,台灣可以暫時進行軍事管制,待時機成熟之後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第一,「武力統一、台灣建省」,舉行人民代表的選舉,建立台灣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台灣地區各個不反對祖國統一的政黨可以在台灣地區成立自己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第二,「武力統一、一國兩制」,訂立《台灣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台灣建立特別行政區;大陸不派行政人員駐台灣,駐台的人民解放軍不干涉台灣地方事務;台灣各個政黨在《台灣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框架內進行競爭,獲勝政黨的黨首經中央政府任命後成為台灣特別行政區的領導人。 「我愛我的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過去的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我們要回到祖國的懷抱,兄弟們啊姐妹們,不要再等待——」 「多少歲月凝聚成這一刻,期待著舊夢重圓;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一年過了一年,一生只為這一天,讓血脈再相連,擦乾心中的血和淚痕,留住我們的根——」 「當青春剩下日記,烏絲就要變成白髮,不變的只有那首歌,在心中來回地唱——」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茫,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每當這些歌曲在耳畔響起的時候,很多的中國人會感到無限的惆悵。六十多年來,台灣海峽不知埋沒了多少人間真情。「統一」是幾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夢想,也成為了無數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六十二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年劍拔弩張的情景已經轉變為今日和平交流、共謀發展的局面,面對當今的新形勢,我們必須做好各方面的充分準備,時刻準備面對台灣海峽所出現的種種情況,採取更靈活同時也更果斷的措施維護、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的確,時代是發展的,後來人比我們更有智慧,但是後來人卻不一定會有這份情結,所以祖國的統一大業不能無限期地拖下去,要力爭在當代人手中解決,否則將給整個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帶來更大的損失與消耗。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實現!
關鍵字: 統一 台灣 一國兩制 和平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分享到:
烏有之鄉新浪微博地址:http://weibo.com/wyzxwyzx 手機便捷瀏覽烏有之鄉:http://wap.wyzxsx.com http://3g.wyzxsx.com
推薦閱讀:
※川普簽發「穆斯林禁令」,矽谷華人從幻夢中驚醒
※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意見》的通知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來龍去脈
※美國1/3的間諜案被指華人所為,數字觸目驚心
※華人華僑的分布狀況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