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公生明,廉生威。治國必先治吏,官吏帶頭守法循禮,才能凈化官場風氣。公正廉潔是對官吏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為政之本。執政者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和帶動別人。
我們必須吸取人亡政息的歷史教訓,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民本思想,強化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自覺貫徹群眾路線,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決糾正脫離群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改進工作作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孔子研究院考察時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他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這些重要論述,表明了我們黨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黨的建設和國家治理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取其精華,汲取營養,對在新形勢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民惟邦本思想
儒家認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人民是國家存在的根本和基礎,只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穩定發展。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其「仁學」的核心宗旨便是「愛人」,主張「親親而仁民」,倡導「修己以安百姓」,強調「博施於民」是為政之道,提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養民也惠」,並把「惠民」歸結為「君子之道」。孟子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得天下」之道在於「得其民」、「得其心」,「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荀子認為君民關係是舟水關係,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觀點。民心向背是決定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根本因素。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堅持民本思想比較好的時期。為民情懷是從政道德的核心內容,是為政清廉的思想基礎。鄭板橋做濰縣縣令時曾寫過「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調研時,給市委、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幹部是人民公僕。我們必須吸取人亡政息的歷史教訓,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民本思想,強化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自覺貫徹群眾路線,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決糾正脫離群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改進工作作風。
為政以德思想
儒家重視「德治」,強調德行是治國理政的前提。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以道德準則來處理政務,自然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認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荀子也提到:「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並認為「德不稱位」則「不祥」。治國必先治吏,官吏帶頭守法循禮,才能凈化官場風氣。公正廉潔是對官吏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為政之本。執政者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和帶動別人。明朝泰安府衙刻有《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吏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是明清時期許多清官廉吏的座右銘,直至今天仍然很有教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風廉政建設要從領導幹部做起,首先要從中央領導做起,要求全黨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各級幹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正是中央領導同志以身作則、以上率下,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正風肅紀才取得明顯成效。黨風正則民風淳。我們要堅持從嚴治黨、從嚴管理幹部,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凈化政治生態。
禮法合治思想
在儒家看來,「禮」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儀節和處世行為的準則,也是人格修養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也」,「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在治國理政上,儒家強調發揮道德教化、禮制規範作用。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令和刑罰治理百姓,只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能使其知恥、自覺;只有進行道德教化、禮制規範,才能使他們自我檢點而歸於正道。「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道德高尚人心中自有法制,品行不端的人則貪圖小便宜。儒家雖然強調德治,但並不反對法治和刑罰,主張「寓德於禮」、「禮法合治」、「明德慎罰」、「德主刑輔」,把內在的教化與外在的刑罰結合起來;主張「先教後誅」,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這和我們在黨風廉政建設中堅持的「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原則是異曲同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講話中強調,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我們要按照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要求,著力抓好對黨員幹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黨風黨紀教育,讓法治、制度、紀律等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促進法規制度執行。
修身正己思想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徵是「內聖外王」、「修齊治平」,注重「以修身為本」,通過修身塑造理想人格,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修身是一種自我省察、內心修鍊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張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強調正視自己的過失,有知錯即改、聞過則喜的勇氣,「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儒家把慎獨作為修身的最高境界。《禮記·中庸》中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崇尚「知恥即勇」,孟子認為「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注重「儉以養德」,孔子把「儉」和溫、良、恭、讓一起作為人生美德,認為「禮,與其奢也,寧儉」。他不僅自己過著儉樸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而且在弟子中大力倡導節儉作風。主張節制慾望,「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孔子說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也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意思。儒家倡導的「修身正己」思想,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對黨員幹部來講,先進的黨性和高尚的人格是統一的。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嚴以修身,加強黨性修養,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從政,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山東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李法泉)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大全「典藏」
※戩榖壺言:珠圓玉潤的紫砂圓器 ? 寫給紫砂新生
※清明:除了掃墓祭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苗年有哪些習俗?
※南安豐州燕山黃氏家廟歡慶元宵,民俗踩街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