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都不能少——如何加強對中等生的教育和管理

班主任如何加強對中間層次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端正對他們的看法,接納與尊重學生

在班級管理教育中,教師應當多留意班中那些平時默默無聞的學生,不要因為他們看上去安分守己而淡忘他們,要尊重和接納他們,要多了解他們,多關心他們,多鼓勵他們,多給他們一絲和藹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一聲溫暖的問候,一個輕撫的手勢,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尊重與接納學生是教師對學生愛的體現,也是教師對學生的愛的能力的體現。當一個教師真正地在愛一個學生的時候,也是他對學生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有最大相信的時候。許多班主任都有因經常關心鼓勵中間層次學生,並對他們表現出極度的信任而使他們突飛猛進的親身經歷。

有位學生在高二時處在班級中等水平,在高二下學期,其家長重視,最重要的是當時我發現他有潛力,只不過是平時沒有重視到他,到了高二期中考試以後,通過老師的鼓勵、關注,成績突飛猛進,結果在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

二、叩開他們的心靈之門,與其建立同理心

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心中應當有每一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一些教師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也能留意這部分中間層次的學生,希望同他們交心,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叩開他們的心靈之門。

教師得讓學生喜歡上自己。學生是先喜歡教師,在喜歡教師所提供的教育、接受教師所施加的影響的。而這又要求與學生建立同理心。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也是師生之間建立良好溝通的首要條件。

在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同理心是開啟學生內在心智世界的鑰匙,是教育效能產生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感受、情緒、價值觀和行為表現等領域的同理心將促進師生良性溝通。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依照下面三個步驟:

(1)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去理解的對方,對學生向教師所傳遞的看法和感受持接納態度;(2)了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因素;(3)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把這種對對方設身處地的理解讓對方了解。

只有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才能做到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撞擊,情與情的交流,讓學生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並通過對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以及他們的煩惱、困難和要求的了解,以熱心熱情去關心、指導和鼓勵他們,從而叩開他們的心靈之門,使他們取得思想品德、學習成績的更大進步。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心事的流露(敞開心扉)一般遵循對等原則。當雙方心事流露都處於基本相同的水平時,才會使雙方互生好感。如果教師先向學生敞開了自己的心靈之門,學生還有什麼心事不向這樣的老師訴說呢?

三、因材施教,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工作

孔子說過:因材施教。現代教育思想也認為:教無定法。教育是多元化的,沒有最好的單一的教育樣板可以讓教師照搬。在班級管理中,也用得上鄧小平的「白貓、黑貓」理論。有效才是硬道理。

對中間層次學生的管理更是如此。中間層次的學生看起來似乎循規蹈矩,很少惹是生非,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很不平靜的,他們羨慕優等生的成績和榮譽,也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信任和尊重。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們往往表現得或進取心不強、安於現狀,或缺乏自信,無法發揮潛能,所有這些都會給班主任班級教育和管理帶來困難和阻力。

因此,班主任要花大力氣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班級整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以促其奮發向上。老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了解他自身的感受,幫助他探索他自己的真正問題並自行解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勵之以意,導之以行。

四、提供機會,給他們插上騰飛的翅膀

學生的進步主要*自身的勤奮努力,但有時離不開教師給他們提供有利機會,班主任應當改變由優等生一統天下的班級管理模式,給中間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鼓勵他們勇敢地站出來,積极參与班級管理。

分配他們一定的任務,及時表揚他們在完成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以增強其信心和勇氣,進而幫助他們提升前進的目標。同時,班主任還應當爭取科任教師的配合,讓課堂也成為中間層次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大舞台,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總之,在一個班級集體里,中間層次的學生思想進步了,成績提高了,會促使優等生更上一層樓,也容易激發後進生趕上去。這就能共同進步,實現班級管理的整體優化。因此,

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既要「抓兩頭,促中間」,更應「抓中間,帶兩頭」,形成你「你追我趕」競爭氛圍。大力加強班級中間層次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不斷培育和發展學生良好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刻苦努力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六西格瑪管理——《可以量化的管理學》
給入門管理者的一些建議
【2017執業藥師考試題庫:葯事管理與法規第八章易錯題】
管理無非就是「管人」和「理事」!
港議員入澳被拒 港官方:尊重其它地區入境管理|梁繼昌|入境|澳門

TAG:教育 |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