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欺騙了整個中國

魯迅欺騙了整個中國作者:佚名魯迅,一個被神話了的逝者.在歷史思維開放的今天,有必要我來剝開魯迅身上那些偽善的外衣.也許我會受到來自各方的批判,也許是因為我的畢業論文是關於佛教內研究方面的,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上個世紀,中國最虛偽的文人,可以說魯迅當之無愧.他不僅是偽善的,而且是險惡的.魯迅是中國最媚日一個文人,他的很多行為放在獨立於文學等條件下——從國家安危民族團結抗日這個角度來說,他是最大的民族敵人、最典型的漢奸無疑.每次國家有難,他首先想到的是往租界日本人家裡躲,這都是有據可查的.作家李長之在其專著《魯迅批判》中描述的一樣,魯迅在靈魂深處「粗疏、枯燥、荒涼、黑暗、脆弱、多疑、善怒」.但是該書中對魯迅的精神分析仍不夠深入、全面.抑鬱症患者的人格特徵餓共同特點表現為:缺乏自信和自尊,對他人過分依賴和自我強求,不開朗,好思慮,多愁善感、軟弱等.這類人格特徵可視為本病的溫床,儘管不能說具有上述人格特點的必然發展為抑鬱症,但臨床所見抑鬱症患者,一般都具有上述抑鬱人格特點.魯迅先生的文章,反映他是一個至少高度的抑鬱症病人.魯迅常常是悲觀甚至絕望的.毛XX曾經高度頌揚的「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而使魯迅隨後在中國的身價倍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魯迅是個什麼?有人說他是一個不懂英語,不懂數學,手無縛雞之力,虛無縹緲,對我毫無用處,落後不了解政治的一個浙江肺癆.你們這些中國狗讓我噁心,一會裝浙江狗孔乙己用你們淺薄的知識給我挑刺,一會裝浙江狗魯迅給我灌輸南方狗的得過且過.一、魯迅的出身(狹隘的童年)魯迅是我國被人稱為「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他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留下的遺迹,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小時侯魯迅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裡,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過自由的童年生活,使魯迅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二、魯迅的文章(畸形的心理反映)魯迅文章的感覺就是「難受」、「悶」.這種感受是如何產生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說中陰鬱、壓抑的氛圍,灰暗的色調.我們可以看魯迅的所有文章,幾乎沒有一篇脫離這個色調.關於色彩的問題我下文會著重分析.魯迅的文章本身沒什麼不好,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無可非議,然而自從把他的文章編入了語文課本之後,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文章合為時而作」,魯迅的文章的確是一個典型,他的「順手一槍」也常常是恰到好處,所以他的作品許多都成為經典之作,成為專家們研究的對象.他們往往會從隻言片語中洞悉出廣闊的時代背景,從蛛絲馬跡中探究出深刻的社會變化.魯迅自己在與許廣平的《兩地書》就說過:「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所以很多著偏激的聲音.」「我所說的話,常與所想的不同,至於何以如此,則我已在《吶喊》的序上說過:不願將自己的思想,傳染給別人.何以不願,則因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終不能確知是否正確之故.」另外,在其文章《白光》、《祝福》、《孔乙己》和《故鄉》中對主人翁描述的文字有「青白臉色」、「花白的鬍子」;是「蒼黃的天底下」、「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斑白的短髮」……這些詞都給人一種蕭索、寒冷的感覺,沒有熱度的.李長之也說到:「魯迅在性格上是內傾的,他不善於如通常人之處理生活.他寧願孤獨,而不歡喜『群』.」他孤僻,清高,不圓通,幾乎不參加任何宴會,在群集里也坐不久.這是很典型的抑鬱癥狀.而且,他常以一種戒備、敵對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著名的事例是《記「楊樹達」君的襲來》(在這裡不作贅述),有次還因為幾個青年的玩笑而生氣下了逐客令,甚至因為包辦婚姻的事而一度反感母親.他的敏感,易怒,多疑都是鑒於早年因寬厚一次次被欺騙、傷害的經歷而形成的,一個人先前有多少善意,反過來就會激出多少惡意.無論如何,這就促使了魯迅與周圍人的距離一步步拉大,不但人們覺得魯迅是冷淡的、難接近的,從另一面來看,魯迅也愈發感到人情的冰冷,他的孤獨就像《吶喊》序中提及的那個鐵房子把他關在裡面,從他筆下迸出來的就是一個個冰渣一樣的文字,帶著寒冷的色彩.以前,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事件,往往是用階級觀點,認為只要是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都應該是正義的,值得肯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階級鬥爭已不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評價的標準也已不再是階級的觀點,而是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這是時代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於是我又很自然地聯想到了魯迅的文章,在當時,他們的確是戰鬥的檄文,是刺向敵人的匕首,但生活在現代的的學生,未必會有如此深刻的感覺,我們所感受到是改革開放的浪潮,信息時代的快節奏.對於那些貼近生活的故事,貼近生活的文章,我們會更喜歡,更深刻地去理解.有記載他刻了一方石章,曰「堂」;又給自己選了一個號,叫做「俟堂」,意思就是「待死堂」.而在《吶喊》的序言里,我們也可以知道在錢玄同找到他之前,他一直在做他自己也認為毫無意義的抄古碑的工作.試想,一個人長年累月,甚至熬夜地做一件他以為「沒有什麼用」、「沒有什麼意思」的事,我的理解就是他想以此麻痹、疲憊自己的身心,換言之,就是自虐.這讓我想起悲劇人物西緒弗斯反覆推巨石上山的無終止的勞動.之後他在新文學的陣營里寫著鼓勵青年的文字,裝得和他們一樣滿懷信心,但自己的心中卻不抱太大希望.這是怎樣一種令人疲憊、壓抑的處境啊!在這種心境下寫出的文字色彩怎麼可能明麗?而他既然不抱希望,為什麼還要寫呢?可能礙於對朋友的情面,可能出於對青年的責任感——而對己,或許,是一種心理需求吧.一方面,內心積鬱的情感得以發泄;另一方面,那些鼓勵青年的話也能給魯迅自己一點慰藉,一點樂觀向上的心理暗示.並且能增進自我的價值感,從那些「沒有什麼意思」的事中跳出來.當然,他對革命並不是完全絕望的,所以仍相信文學對拯救群眾的靈魂會有一點用.他是愛國的.但這份深沉的愛與現實的鮮明對比反而增加了他的失望和創痛,由此而產生烈焰一般的憤怒.這份憤怒在作品中的反映仍然是「黑」.我們從小學開始,每一冊書都有魯迅的文章,傳統的教育中魯迅被灌入了太多太多「鬥士」與「革命者」的形象,光芒耀眼,卻讓人看不到真實.誰能了解他內心的痛苦與彷徨,誰又知道他的絕望和悲涼?借用聖經里所說的:「黑暗在光中照耀,而光卻覺察不到.」他在激勵青年們的同時自己承受的黑暗有多深厚,恐怕我們已經很難感同身受.他就像一堆寂寞的火焰,面對熄滅的悲涼獨自在無人的曠野里燃燒.三、魯迅是什麼(偽善的文人)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密友內山完造是個日本特務頭子,以上海為根據地,以魯迅這樣的中國文人朋友做掩護,不知道為日本皇軍侵華做了多少鋪墊和準備.日本軍佔領上海的時候把中國的商務書店等都交給內山完造經營管理——這叫接收敵產.日本人戰敗後,他是數十萬日本在上海「僑民」選舉產生的總頭目,安排日本「僑民」回國等等行政事務.你們想想,這樣的日本人會是簡單的「中國人的朋友」嗎?魯迅的作為,是在諷刺中國一切的一切,包括中藥醫,包括傳統文明和儒家文化,包括歷史輝煌和科學貢獻,包括衣食住行,沒有一樣看上眼的,什麼,[ 決不看中醫> ,什麼[ 中國的書縫裡,只寫著兩個字:[ 吃人> !甚至,要徹底廢除中文,什麼[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很遺憾,看魯迅的書,兩個感想:一是國民政府真寬容,可以讓他這樣[ 反動透頂罪大惡極> 的文章橫空出世,公然在[ 申報> 等中國大報刊上發表(即使如此,魯迅並不滿意,還出版了《偽自由書》). 二是中國完了,沒希望了,很消極,很壓抑!看看阿Q ,居然被學者認為人人都是阿Q ,我呸——阿Q 那樣無賴無恥,怎麼可以代表中國人形象?如果30年代的中國人有一半是阿Q ,我們不等日本人打,自己就滅亡了!而魯迅的眼裡,人人都是阿Q ,所以中國被滅亡的命運,在魯迅看來,就是[ 黑暗的鐵的牢不可破的屋子,裡面的人阿Q 一樣地在熟睡中悶死過去> !其它的形象更加不用說,用今天的話說,沒有一個[ 符合主旋律> ,沒有一個是鼓舞人心的[ 英雄模範> ,我們看到的,是[ 傷逝> 里萎萎縮縮的小知識分子,看到的是[ 祝福> 里不能抗拒悲慘命運只有被吃掉的[ 祥林嫂> ,一句話,魯迅是揭露了中國社會的黑暗面,不過,魯迅只給我們看[ 黑暗面> 而已,僅此而已,看了之後你會感覺渾身無力,覺得那個時代一片黑暗,你絕對不會想到為國捐軀奮鬥,唯一的出路要麼推翻政府;要麼接受日本鬼子[ 打破黑屋子> ,就象第弟周作人做的一切!!中國的青年那麼仇日,卻有那麼崇拜魯迅,真的是莫名其妙,我說現在的年青人跟過去的紅衛兵一樣多是不健全人格,都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跟風隨大溜,勝者王敗者寇.

魯迅那個時代是什麼時代?是日寇覬覦已久,隨時準備滅亡中華的時代,他都在幹什麼?在給國民政府添亂、跟日本人勾勾搭搭、給中國人民泄氣.同時代的日本人在幹什麼?在宣揚自己的國民是神的子民、在宣揚天皇是神;德國人在幹什麼?在鼓勵自己的民族是世界最優秀的人種、在論證自己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美國人在幹什麼?在宣揚自己是上帝的孩子,是自由的火種.戰場上鼓聲是幹什麼的?是鼓舞振奮士氣用的.魯迅在戰場上幹什麼?在說中國人是劣等種族、有劣根性、五千年的文化是吃人的、中國的醫術是騙術、要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中國人.為什麼你們可以對魯迅那麼寬容,對小燕子對張越等這些弱女子就那麼苛刻呢,她們不就是不小心穿了跟日本國旗相似的圖案了么?所以我說中國人如果有劣根性,其實就有勝者王侯敗者寇、欺弱怕強的劣根性.魯迅混的很牛比,刀筆吏,嘴能罵死人,被政府承認和頌揚,文章進了教科書,於是,他成了被頂禮膜拜的牛人、強人.魯迅真的是強人嗎?我看不見得,文字是衣服,內心虛弱的人才需要靠強悍的文字包裝.魯迅現實中是什麼樣的?他有什麼樣強悍的行動證明我們看看?1932年日本軍入侵上海——也就是凇滬抗戰(也叫128事變),魯迅挾全家老小躲到外國租界日本人內山完造的書店裡,中國軍民浴血抗日,上海文化各界都在聲援抗日,宋慶齡親自上街頭鼓勵中國將士,魯迅在幹什麼?在外國租界「青蓮閣邀妓來坐,與以一元」——(魯迅日記2月16日),各位不曉得歷史,可以去翻翻上海志,1932年2月16日上海軍民正在幹什麼,在幹什麼?中國人被日本侵略,魯迅卻躲到法租界的日本人家裡,膽小卻不說了,「不義」的罪名卻是推脫不掉的.36年魯迅死了,37年日本人來了,魯迅的弟弟當了漢奸,我們失去了一個證明魯迅的機會.但是,日本人來了,被魯迅辱罵成「性變態」的原北大女校長楊蔭榆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學生不被日本兵強姦,找到日本憲兵隊長那兒斥罵日本人,被日本兵槍殺後一腳踢到橋下;曾被魯迅屢屢痛罵的「情敵」高長虹後來遠在法國留學,37年驚聞日本人入侵中國,立馬放下手中的工作,輾轉數十個國家,行程幾萬里趕回中國抗日,之間跟隨中國軍隊轉戰大半個中國,這是何樣的英雄赴死壯懷激烈?…….魯迅都有什麼行動來向我們證明?留日本胡?看日本醫生?進日本書店?交日本朋友?說日本小孩比中國小孩可愛?還是罵中國人都是阿Q?崇洋媚外、心胸狹窄、人格扭曲、漢奸走狗,這就是欺騙了整個中國的魯迅.魯迅並非大師級作家     作者:紫硯齋   筆者從四方面足以論證魯迅並非大師級作家:   一、缺乏宏大磅礴的敘述氣質。   中國文學從詩經到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歷近三千年,至明清產生了空前的爆發力,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偉大小說。小說的出現使文學的定義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熱核聚變,作家不僅僅善詩賦詞,詠曲言志,而且是說古道今,天文地理,人生世態,三教九流等等無所不通的百科狀元。此後,小說便成為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文學成就高低的主要標識。而長篇小說則成為小說最高水準的集中展示。《戰爭與和平》----俄羅斯文學的領軍篇;《人間喜劇》----法蘭西民族的驕傲,《百年孤獨》----南美魔幻文學的教父;《紅樓夢》----古今中外文學的精神交響、藝術狂歡,等等等等。在最近幾百年的文學發展歷史中,還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僅僅依靠短篇小說的旗手來支撐門面、獨擋江山的。梅里美莫泊桑短篇蓋世,但只能屈隨巴爾扎克福羅拜等長篇大師之下。短篇王契訶夫,排名始終列為俄羅斯文學的一大串名單之後。   有人貽笑大方:你丫有病,動輒以世界一流文學來壓魯迅。筆者反問,我們如此偉大的民族,曾經產生過無數世界一流文學的國度,不跟同時代的一流文學比試,還能跟誰去比?難道要去跟日本印尼巴西這些中間國度去搏個你死我活?難道還要跟越南朝鮮古巴去比翼高飛?我們的民族生來就有這種自信:振興經濟,應該以美國為奮進目標;重構中華文化,應該拿美國作為對手;謀求真正崛起,必須以美國為假想敵人。否則,我們十三億生靈如果不算是酒囊飯袋,也屬非智生靈。我們只有比強比一流,也只能比強比一流,才能顯示我們炎黃傳人在地球村的一族強音。   但是,作為中國百年文學的領軍人物魯迅,在敘述氣質上與同時代的喬伊斯、卡夫卡、普魯斯特、肖洛霍夫等等等等反差太大。魯迅最長的小說《阿q正傳》才二萬多字。《尤利西斯》七十萬字,《城堡》二十多萬字,《追憶似水年華》一百多萬字,《靜靜的頓河》一百多萬字……當然一部作品的優劣並不能以篇幅長短論成敗,但至少反映了作家瀟洒馳騁的哲思空間和藝術跨越能量。短篇小說因其容量所限,表達的僅僅是作家的某個思想片象,某種情緒渲染,某段意境指歸。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部短篇小說能夠在哲思磅礴的宏大氣勢上,人生氣象的千姿萬態中,敘述史詩的恢弘寬廣上,力敵喬伊斯等上述文學大師的。難道僅憑魯迅的扛鼎篇-----《阿q正傳》,就能所向披靡,打破常規,挑戰極限?如果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文學判斷能力己經蛻化到小說的史前世紀----唐宋話本小說的初始化年代,因為只有在中國的長篇小說產生之前,魯迅和他的《阿q正傳》才有可能與蘇軾歐陽修等文學大師比肩同坐,成就文學大師之說。但在歷經了《金瓶梅》等中國小說無數個高峰後的二十世紀,當文學需要全新的先鋒意識去反叛傳統開闢新地的時候,魯迅僅憑一部二萬多字的中短篇《阿q正傳》就榮登現代文學大師之位,這種悖論的成立,無疑是對中國小說歷史的極其不尊重,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人的巨大諷刺和嘲笑。   二、缺少睿智的哲思縱深空間。   魯迅對中國人的民族惰性的批判是深刻的有力的震撼人心的,他不愧是中國現代史上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以文學為武器喚醒了千千萬萬麻木的靈魂。作為革命的思想家他不愧為那個時代的先鋒戰士。但作為文學的思想家,他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熱,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嚴酷。民族的劣根性幾乎涵蓋了他所有主要作品的內容,如果僅僅作為革命的思想家,他無疑成就了他的現代革命思想大師的地位。但如果作為文學的思想家他所成就的只是文學宏大哲思空間的一處角落的半成品。因為,文學不僅僅局限於宣傳革命思想,而且兼顧特異個體生命的心靈洞照;不僅僅是民族激憤的渲泄,而且還要具有普遍人類價值的永久性;不僅僅從屬某個特定時代思想政治變革的「遵命」需要,而且是超越時代的人性多層剝割的洞微燭照。以《三國演義》為例,小說所致力表達的忠君孝義思想如今已被歷史深深埋葬,但小說中所展現的險惡奸詐鬥智斗勇的人性潛質,卻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無盡生命力。魯迅小說往往只注重了前者共性的概括,卻缺少後者多姿多彩的鮮活人性潛質的縱深開挖。思想共性大於以至替代了個性化人性,而個性化的人性正是不朽文學的靈魂所在。    換句話說魯迅只重視了集體國民性的批判,而在相當程度上疏離了對個體人生和人性的詰難和穿刺。    紅樓夢是一部以變態人生對常態秩序進行強烈徹底質疑的小說,它蔑視道德的力量要比魯迅強勁百倍,它對集體國民惰性的批判更為全面、更為有力、更具藝術個性感染力和血肉奔流的人性活力。賈政,是活生生的國民惰性的個性中人,阿q,是作家用思想概念化了的共性中人。賈政崇孔與當代尊魯的國民尊神奴性,有著驚人的雷同相似: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時代把活生生的人(孔孟、耶穌、魯迅、偉大領袖)捧為神明的所為,都是窒息思想創造力的、對人類文明一路向前走勢的惰性和反動。   中國文學意義上的個性解放、人文啟蒙從《鶯鶯傳》《牡丹亭》《三言二拍》已經開始,《紅樓夢》進行了全面總結,魯迅只是作為他們的小師弟和成績優異的三好學生在完成他們曾未實現的未竟事業。      打倒孔家店,早在魯迅之前的一百多年就被寶玉黛玉同志進行了專利註冊,魯迅不過順應了社會變革的潮流,充當了前沿陣地吶喊助威的銅管號手,而非開山、人文始作俑者。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四百年前《唐·吉訶德》的騎士精神的進口組裝,改頭換面,塞萬提斯式的喜劇風格和辛辣調侃的黑色幽默,與他的國外前輩同行有著太多的雷同和相似:唐·吉訶德的末世精神英雄----阿q的末世精神勝利法;不合時宜的騎士崇拜國度----愚昧的國民劣根性;辛辣諷刺的喜劇敘述手法----辛辣諷刺的喜劇敘述手法。魯迅是坦誠無愧的:他毫不掩飾他的拿來主義創作手法,他認為不僅自已不夠拿諾貝爾獎,其他人也沒有資格。他十分崇拜他同時代的西方作家,說,看人家的東西作的多好,隨便拿一本也比我們的強,那些東西我們是做不來的。魯迅無情批判敵人,同時又洞省自知的人格才是我們所要窮根究底的真實魯迅。而那種把魯迅無限拔高,抬上神殿的學究,要麼別有所圖,要麼是半桶水學識的無知和愚昧。   人生、人性的人哲思空間有著太多的話題,本想儘早結束這段話題。但行文至此,卻遭到眾多網友的質疑、圍剿和唾罵。這不能不說是當代文學批評氣象的悲哀和不幸,並深慮魯迅極左文學思潮將給當代文學造成更大隱傷。因此,不得不再浪費一段文字:    卡夫卡與魯迅有著同等批判精神的作家。但他揭露人性的隱痛是從生命的個體入手。格里高爾為甲蟲的存在己經在生存的意義上妨害了親人的存在,而親人拋棄「甲蟲」,就捅疼了人倫道德的心弦。這是存在的悖論。這樣,卡夫卡就使小說從人性潛質的個體性一躍成了人類生存的整體性。當格里高爾最後準備告別人世,爬回自已的路上最後一次回頭望向母親時,包含了他所有的柔情期待。這一望不僅對卡夫卡是一種切膚之痛,也是人類的切膚之痛(1)。    羅素說,人類的一切美好感情都是建立在動物的屬性基礎上的(丑亦然),人的美好感情只在此基礎上添加一些東西,而不能替代它。卡夫卡的高明之處在於通過極其普通的兒女情長和血肉相連的動物母性、子性個體生命屬性,揭示出具有生命終極意義的人類真正悲劇。   反之,魯迅的《阿q正傳》從群體入筆,撮合眾多國民的精神殘缺於阿q一身,再攝入生活中的幾個細節來展示。通過對群體的精神批判來喚醒群體的麻木意識。這種從群體到群體的表述投射,明顯缺乏卡夫卡構建在動物母性、子性生存塊擇中的溫情期待的明察秋毫。使人感覺一種主觀意念的假設,而非血肉俱豐的生活中人。阿q所折射出的人性是平面的、散形的、缺乏哲思縱深的木偶式,而格里高爾則是立體的、多層的、充滿人類血性的「這一個」。   阿q與格里高爾在人生人性哲思縱深的巨大差異,註定了他只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霸王篇。世界文學,早已經給他留下了恰如其份的座號----二流文學之列。   三、缺乏母體文化的強勢底氣。  請任何一位對此文持批判態度的網友注意立論:魯迅並非大師級作家。如果僅僅作為優秀作家,本文的每一個字都可視為蒼蠅排泄物。   作為大師級作家,他不僅定義在某個百年里的相對優秀,應該拿他的文學氣質,藝術天性,審世氣度,對人倫常序進行反抗的激烈程度等等方面同世界上所有的大師進行類比。否則,筆者就能進行這種推斷;在乾隆到「五四」的一百多年間,乾隆的詩文及劉鄂的《老殘遊記》便可成就大師之作了。同樣,在「五四」到現在這一文學史上最陽萎的時間段里,把相對拔尖的作家強推成大師的悖論,讓人笑脫大牙。   「『五四』作家具有否定的氣度,但是,同時他們又特別地依賴西方文學,一方面是對於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逆反和叛離,另一方面是對於西洋文學的借鑒和摹仿。魯迅的《狂人日記》有著果戈里《狂人日記》的影子,《葯》里閃動著安特列夫式的清冷,胡適的新詩歌則與美國女詩人艾米·羅威爾的詩存在著血源聯繫,曹禺的戲劇多摹仿尤今·奧尼爾,茅盾的小說多摹擬沃普敦·辛克萊,郁達夫的小說與葛道爾有師承關係,郭沫若的詩風脫胎於艾略特,冰心的小詩來源於泰戈爾……他們堅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拿來主義》)」(2)    網友風中蝶在留言中寫道:「應該說,我是挺支持樓主的,魯迅匕首式的亂砍只是造就了革命的文學,但並沒有永恆的價值.永遠不可能與四大名著比較,與國外第一流大師比較,他那個時代的作品普遍沒有民族文化的底蘊.只是國外文學的仿製品.打倒了民族文化最精粹的部分,民族的道德隨之流失,這是國人最沉痛的悲哀!!!」     換句話說,魯迅是在用漢語方塊曲筆異國情懷。儘管崇魯人馬很不服氣,但筆者還是要舉證魯迅作品母體文化底氣虛脫的嚴酷事實。      誰都明白:文化上的強盛,最終標識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      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經濟擴張的血腥大門,然而他們卻用文化最終消滅了敵人肉體和精神的反抗,使不同種族的文化臣服在美麗的石榴裙下。如果說槍炮的勝利是短暫的,那麼,文化和價值觀的勝利,則是對不同膚色人種的永久佔領和「精神奴役」。我們不能無視西方文化對近代世界的貢獻,更不能無視它造就的科技、人文領域的一批批天才哲人的光焰智慧至少還得統治世界好幾個世紀。可是,我們,難道僅僅滿足於西方文化盛宴下的殘湯剩食?僅僅滿足於聖誕老人送給一代一代炎黃子孫的聖誕禮物?僅僅滿足於當一個西方文化強者的附庸?相信每個同胞都會說「不!」因為啊,我們的先人在地球村曾經驕傲過幾十個世紀呢!
推薦閱讀:

看看我們是如何被六根欺騙的!
蘇芩的女學館 - 近5成男女曾欺騙對方
官殺混雜易受欺騙的八字
欺騙全世界:鑽石的存在只是證明了這個世界是何等荒謬?
1組最具「欺騙性」的照片!模特們沒穿衣服你看不出來

TAG:中國 | 欺騙 | 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