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3) 管斌全著
06-24
第二章 對「興趣」產生興趣2001年5月,美國內華達州的麥迪遜中學在入學考試時出了這麼一個題目:比爾·蓋茨的辦公桌有五隻帶鎖的抽屜,分別貼著財富、興趣、幸福、榮譽、成功五個標籤,蓋茨總是只帶一把鑰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鎖在抽屜里,請問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其他的四把鎖在哪一隻或哪幾隻抽屜里?第9節 什麼是興趣2001年5月,美國內華達州的麥迪遜中學在入學考試時出了這麼一個題目:比爾·蓋茨的辦公桌有五隻帶鎖的抽屜,分別貼著財富、興趣、幸福、榮譽、成功五個標籤,蓋茨總是只帶一把鑰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鎖在抽屜里,請問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其他的四把鎖在哪一隻或哪幾隻抽屜里?一位剛移民美國的中國學生,恰巧趕上這場考試,看到這個題後,一下慌了手腳,因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語文題還是一道數學題。考試結束後,他去問他的擔保人——該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訴他,那是一道智能測試題,內容不在書本上,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師有權根據他的觀點給一個分數。中國學生在這道9分的題上得了5分。老師認為,他沒答一個字,至少說明他是誠實的,憑這一點應該給一半以上的分數。讓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這個題目,卻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蓋茨帶的是財富抽屜上的鑰匙,其他的鑰匙都鎖在這隻抽屜里。後來,他的這位美國同桌寫信去向比爾·蓋茨請教答案。比爾·蓋茨在回信中寫了這麼一句話: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人生的秘密。各位讀者,讀了以上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啟示?你對「興趣」產生興趣了嗎?什麼是興趣?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且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例如對繪畫感興趣的人,就把注意力傾向於繪畫,在言談話語中也會表現出心馳神往的情緒。愛好是在興趣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一個人對某項活動發生了興趣,就會產生參與這種活動的動機,繼而參與這項活動。在活動中他感到有趣,於是就產生了對這項活動的愛好。這一過程可以這樣表示:興趣→動機→行為→愛好。在以上的內容里,我給大家介紹了興趣的含義以及愛好。接下來,我想問讀者朋友一個問題:如果天天讓你去做你不喜歡的工作,你會有什麼感覺?煩躁,痛苦。對不對?如果讓你去做你不喜歡的工作,你就會對工作缺少熱情,找不到工作的樂趣,常常失去動力,你當然不可能把它做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緻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也絕不灰心喪氣,而去想辦法,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它。如果讓孩子去學他感興趣的知識,學習的時間也許很長,但他絲毫不覺得苦,反倒像是在遊戲。愛迪生就是一個好例子。愛迪生幾乎每天都在他的實驗室辛苦工作長達18個小時,在裡面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此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難怪他會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事實上,每個從事他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都能成大事。我還沒有發現有人在他不感興趣的領域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王羲之是我國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東晉以後,歷代書法家大多都受到他的影響,故後人尊之為「書聖」。王羲之練字,真是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他在書房練字,到了吃飯時間,書童送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蒸饃,幾次催他吃,王羲之仍專心致志練字,連頭也不抬一下。書童只好去請王羲之的夫人來勸他吃飯。夫人到書房時,只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塊沾滿墨汁的饃往嘴裡塞,弄得滿嘴烏黑。王夫人見此情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王羲之此時仍心醉神往地寫他的字,還沒發覺把墨汁當成了蒜泥,見夫人到來,直誇她今天做的蒜泥特別好吃。古今中外的著名學者能夠取得成績和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就是因為在青年時期對學習和所從事的事業有強烈的愛好,這種興趣和愛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他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辛勤耕耘,並取得輝煌的成績。只要有無限的熱情,一個人幾乎能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達爾文在《自傳》中曾說:「就我記得的我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後來產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趣味,沉溺於我感興趣的事物,深喜了解任何複雜的問題和事物。」達爾文青年時代的興趣對他創立生物進化論起了重要的作用。興趣是智力活動的巨大動力,是人們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心理因素。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孩子學習,強烈而穩定的興趣是從事活動、發展才能的重要保證。天才的秘密就在於強烈的興趣和愛好及由此產生的無限熱情,興趣是勤奮的重要動力。由於對繪畫的興趣使著名畫家齊白石鍥而不捨,他40多歲成名,70多歲畫的蝦才達到頂峰;陳景潤對數學的興趣,使他忍受疾病的折磨為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努力;聶衛平對圍棋的迷戀使他成為棋聖;伏明霞對跳水的迷戀使她成為奧運冠軍、跳水女皇。那麼,興趣愛好究竟有哪些作用呢?區別興趣的作用,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考察興趣的本質是否有利於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凡是有利於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的興趣就是健康有益的興趣。在這裡,我想給大家講講健康有益的興趣的作用。1.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色彩,增加生活的樂趣。生活猶如大海,有時波浪滔天,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是陽光明媚的晴天,有時又是布滿陰雲的雨夜。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一些興趣愛好,可以放鬆自己,起到調劑精神的作用。2.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養,有助於精神和心理的健康。興趣愛好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會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技能的熏陶,培養良好的個性。如果你愛好編織,在一針一線的網路中穿梭,特別培養耐心和匠心,性格急躁的人就能在這當中變得有耐心,手就會靈巧起來,腦子就會聰穎起來。3.健康的興趣愛好,有助於事業的成功。世界上許多做出傑出貢獻的偉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濃厚的興趣,可以使達爾文把甲蟲放進嘴裡;可以使魏格納一生中四次去格陵蘭探險;使達·芬奇不顧教會的反對連續解剖許多屍體……愛因斯坦四五歲時,就對指南針產生了興趣,他長時間擺弄它,心想那小針為什麼總是指著同一方向。他還能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搭積木,直到把又高又尖的「鐘樓」搭好為止。正是這種濃烈的興趣和伴之而來的思索、追求,使他成為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有人研究過,如果一個人對本職工作有興趣,工作的積極性就高,就能發揮出他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個人對工作沒有興趣,工作積極性就低,只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20%~30%。難怪德國偉大作家歌德這樣說:「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萊特兄弟孩提時期就對宇宙空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常爬到樹上,踮起腳尖去摸月亮,結果呢?好幾次都被重重地摔了下來。他們的父親知道後,非但沒有因為兩兄弟幼稚可笑的舉動責怪他們,相反卻啟發、鼓勵他們。神話般的奇想和濃厚的興趣引導著兄弟倆走上了研究航空的道路,1903年萊特兄弟真的駕駛著自己製造的飛機翱翔於萬里碧空。從萊特兄弟的故事可以看出,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成功道路上的「助跑器」,是攀登科學高峰的階梯。它會幫助我們展開豐富的聯想,持之以恆地去探求。它使我們積極熱情地去投入,使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掘創新的潛能。4.健康的興趣愛好,給人們帶來娛樂、友誼和知識。譬如嗜好收集古玩的人,常常要為新的古玩找到個存放的地方,查閱書籍進行一番考證等等。把自己收藏的古玩拿出來觀賞,也是一大樂事。再如,如果你喜歡集郵,當你欣賞郵品時,就會從中獲得知識和啟迪。有了興趣愛好,就有了同人交往的「觸點」。興趣廣泛,接觸的媒介就多,由此結識了與自己有同樣愛好的人,這樣就多了一個朋友。在與朋友們的交往中,一個人會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使情感有所寄託。5.健康的興趣愛好,有利於病人康復,身體健康。醫生們發現,有興趣愛好的人比沒有愛好的康復快。國外有許多醫院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同時,還叫他們從事各種愛好,使那些卧床或輪椅上的病人有事可做,忘記自己的不幸,從而更快地恢復健康。加拿大醫生廉·奧斯勒曾經這麼說:「沒有一種業餘愛好的人,他的生活是不會真正幸福的。有什麼樣的業餘愛好,這關係不大。種花養草、製作昆蟲標本、釣魚、登山或收集古玩……只要從事一種業餘愛好並且全力以赴就行。」所以,近年來,有的醫生將培養病人的興趣愛好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手段。第10節 培養誰的興趣培養誰的興趣?這是一個很簡單但又發人深省的問題。既然接受興趣培養的是孩子,那麼應該培養的當然就是孩子的興趣,而不應該是家長的興趣。但是,中國的許多家長,是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的。他們往往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至於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有什麼感覺,家長們根本不考慮。用理論性的術語來說,就是忽略主體意識的培養。中國家長的這種致命的缺點,不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孩子能否早日成才,關鍵是父母能否早日發現並能引導孩子的興趣穩定地發展。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平時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這對疏導、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好處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總是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結果事與願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根據他們的興趣及特長理性地進行選擇和培養。例如,王師傅兩口子都吃了少文化、沒專業的虧,以致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處處受限,日子過得很不舒坦。所幸他們5歲的兒子強強壯實、聰明。王師傅發誓,無論日子多苦,一定要讓兒子讀大學,尤其要選一個既風光體面、又能掙大錢的專業。當然,這事得從小抓起。讓他學什麼呢?王師傅想,有文化首先要把字寫好,不如先把孩子送到書法班去。誰知,這孩子心不在焉,胡亂塗鴉一陣,便又跑到後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樹。王師傅為此惱怒異常,每每以武力強迫孩子去練字。結果,強強脾氣越來越怪,甚至以不吃飯來抗議,父子關係十分緊張。王師傅本想培養兒子對書法的興趣,結果事與願違。這種現象,在現代家庭中較為普遍。其原因在於:家長沒有弄清對孩子是培養興趣,還是對其興趣加以培養這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美國社會家庭學家康斯坦丁·尼諾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個關鍵,是要讓自己與孩子在平等關係中來認識、研究、對待和決定。其中,家長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這比家長讓孩子去產生興趣重要得多。」也就是說,家長不能刻意去培養孩子的興趣。因為,每個家長的人生觀、世界觀、文化素養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經歷千差萬別。他們對孩子培養興趣的想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往往會受社會潮流和自我經歷的影響與制約。如果要培養的興趣與孩子原本的興趣巧合,那就如魚得水,為孩子所接受,並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獲得極佳效果。倘若培養的這種興趣,與孩子原本的興趣相悖,那就會南轅北轍,被孩子拒絕,全家將在二者的抗衡中不得安寧。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大翻譯家、文學家傅雷就做得很好。傅雷曾希望兒子傅聰能成為一個文學家或畫家,但傅聰的興趣並不在此,他喜愛的是音樂。傅雷先生便沒有強迫兒子去搞文學,而是尊重兒子的興趣和選擇,讓他集中全力研習音樂,練習鋼琴,傅聰果然不負父望,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音樂演奏家。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很多家長及早抓家庭教育,這原本是好事。但像王師傅那樣,因為自己少文化、沒專業,而強令兒子去練書法,根本沒注意和發現孩子已對後院的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一種極大的失誤。如果他能有所發現,順著孩子的這種興趣去培養孩子,在後院和孩子共同勞作,多帶孩子去植物園見世面,發展這種興趣,說不定兒子長大後真會在生物學上大有作為呢!家庭教育,對興趣加以培養遠比培養興趣重要。第11節 培養什麼樣的興趣1.培養健康、高尚、有益的興趣。根據興趣對人的行為的作用,興趣可分為積極興趣、消極興趣和無害興趣。區別興趣的好壞,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考察興趣的本質是否有利於人的成長和發展。所謂積極興趣,就是指那些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的興趣,如學習求知、體育鍛煉等。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積極興趣。如果孩子有一些不良的興趣,即消極興趣,如沉溺於電子遊戲、抽煙、賭博等,家長要及時加以制止和正確引導。我有一個學生,本來學習挺不錯的,但由於偶然玩了一次名叫「傳奇」的電腦網路遊戲,結果像吃鴉片一樣上了癮,一發不可控制,天天都去玩。最後不僅成績直線下降,視力也直線下降。後來他又因沒錢玩遊戲就去偷竊,被抓進了派出所,一個花季少年的大好前程就這麼被毀了,這難道不令人感到惋惜嗎?2.培養興趣要與人生規劃、職業設計聯繫起來。在培養孩子興趣的時候,家長要注意與孩子將來的人生規劃、求職就業結合起來。例如孩子喜歡下棋,但他並沒有想到自己將來以下棋為業,你也沒有打算把他培養成一個職業棋手,那你就只能把下棋作為孩子的無害興趣來培養,即把它當成一種業餘愛好來培養。第12節 怎樣培養興趣(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教實踐中,怎樣培養孩子的興趣呢?家長要做好引導孩子叩開興趣之門的優秀導師。我們知道,家庭是兒童生長的最初環境,有人稱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形成興趣具有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在家庭環境中,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兒童的特殊興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兒童往往通過耳濡目染,學習和模仿父母的行為和興趣。因此,孩子的興趣與父母的興趣有時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麼樣的興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麼樣的興趣。第25屆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冠軍得主鄧亞萍,就深受她父親的影響。鄧亞萍的父親是乒乓球隊的教練,她從小就看父親打球、練球,很小的時候就迷上乒乓球。一天,她對爸爸說:「我要打球。」當教練的父親吃驚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為她當時還不到5歲。最後父親鄭重地點了點頭。從這時開始,鄧亞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後,由爸爸送她去訓練館練球。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勵下,鄧亞萍苦練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進入了鄭州少年體校。父親對乒乓球運動的喜好,使女兒也喜歡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親對女兒的支持、鼓勵和正確指導,使她的球藝大有長進。通過刻苦訓練,鄧亞萍終於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軍的寶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成績。她的成功與父親對她的影響以及教育分不開。孩子在幼年時,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是培養其各方面興趣的關鍵。所以,為人父母者,要做好引導孩子叩開興趣之門的優秀導師。作為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之前,首先要知道興趣是怎麼產生的。興趣產生的基礎有三個:第一,興趣產生於認知。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沒有一定的認識(或稱之為知識),再奇特的現象出現在面前,也會熟視無睹,毫無興趣,即使有瞬間的興奮,也會因知識的貧乏而稍縱即逝。日本的教育心理學家田崎仁認為:「興趣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那原因是什麼呢?是知識,任何興趣都根植於一定的知識的土壤中,因此,知識是興趣的媒介。許多事實告訴我們,無知便無趣。當人對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一般不會對它產生任何興趣;當對某種事物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後,知識會為人撥開瀰漫於事物表面的迷霧,使人認清隱藏在奇異現象背後的更加奇麗的東西。第二,興趣產生於需要。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逐漸產生和發展的。需要激勵人們積極行動,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是人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識的重要,有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要求,才產生了對物理知識的興趣。當人的某種需要滿足之後,他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就使原來的興趣也得到豐富和發展。興趣之所以發生,實際上是學習成功的自然結果。比爾·蓋茨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氣。」第三,興趣產生於好奇。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孩子出自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探索、去學習。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興趣源於好奇,而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因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發現。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動力。小時候,看到天上的雲彩,我們常常要想:「雲彩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雲彩會變化顏色?」「為什麼雲會動?」每當自己和小夥伴玩兒得興起,家長叫吃飯時,就想:「為什麼一定要吃飯?」「為什麼會餓?」繼而又想:「什麼是飯?」「人們為什麼要叫它飯,叫別的不行嗎?」「為什麼……為什麼……」,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裝著無窮無盡的為什麼。這些「為什麼」有時會向大人們提出來,而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是留在自己的小腦袋裡。他們沒有提出來,卻表現出來了,而且是以讓大人們難以理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有些在我們成人看來非常簡單甚至近乎「傻」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卻並不簡單,而且很「聰明」。有些對於成人來說好像「破壞」的行為,而在孩子看來可能是一種最「偉大」的發現。「還記得我在小的時候會把雞蛋從籃子里拿出來,一個一個地丟在地上,驚奇地看著堅硬的蛋殼摔得粉碎,晶瑩的蛋黃灑了一地。」這是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兼作家珍妮·艾里姆在《養育女兒》一書中的一段自述。也許,你會說:「她們家錢多,可以讓孩子任意糟蹋雞蛋。」其實,在小孩子的眼裡,並沒有錢的概念,也沒有糟蹋東西的想法。對於她來說,只有好奇。她想知道,雞蛋掉在地上會是什麼樣子的。接著她發現,雞蛋掉在地上會碎,而且蛋黃還會流出來。流出的蛋黃在地上散開,像花,很好看。難道這是偶然現象嗎?科學是要靠重複來檢驗的,於是,她再往地上扔一個雞蛋,看看小腦袋中的科學假設是否能得到檢驗。果然,後來扔在地上的雞蛋也一樣會有蛋黃流出來,而且也像花,很好看。這聽上去好像在演繹故事,其實這就是兒童的一種心理現象。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是激發人進行探索的重要因素,許多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強烈的好奇心。科學家和發明家往往在青少年時代都有驚人的好奇心。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僅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 328種。一個僅讀過3個月書的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發明創造呢?原來,愛迪生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子丑寅卯來。他的成功與他對事物的強烈的好奇心是分不開的,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他不斷地去探索、思考、發明與創造。第13節 怎樣培養興趣(2)達爾文小時候對昆蟲十分好奇。有一次他看見三隻甲蟲,可他只有兩隻手,於是他一隻手捉一隻,剩下的一隻就用嘴含著。愛因斯坦的父親給他買來一個小羅盤玩兒,小愛因斯坦拿到這個玩具,高興極了,擺弄來擺弄去愛不釋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那根輕輕抖動的紅色小針吸引住了。他把羅盤翻轉過來,倒轉過去,可羅盤下面的那根紅色小針老是指著原來的方向不變。他好奇地問父親:「爸爸,這根小紅針怎麼老是不變方向呢?」父親沒有馬上回答他的提問,而是對他說:「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這樣,一個小羅盤喚起了小愛因斯坦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正因為好奇心如此重要,許多人才把好奇心稱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其次,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的首要任務是發現孩子的興趣。孩子小的時候,興趣的產生常常與外界的各種影響(甚至可以說是誘惑)有關,比如,一個小孩看到其他的孩子學鋼琴,他也想學,哭著鬧著要鋼琴。但實際上這個孩子真正的興趣不是彈鋼琴,而可能是演奏者漂亮的服飾,可能是別人羨慕的目光和掌聲,可能是那不能輕而易舉得到的神奇聲音。而這一切,當真的開始練習時就都不存在了,所以他沒彈兩下就不想學了。結果使家長很難確定孩子究竟有什麼興趣。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如果沒有嘗試,不多給孩子一些機會,家長就更不能發現孩子的真正興趣所在了。這時,家長需要多花點時間。其實,尋找孩子興趣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從孩子的勞動成果中挖掘孩子的興趣。以手工勞動和繪畫為例,小男孩喜歡做汽車、火車、輪船,描繪打仗的場面;而小女孩大多數喜歡畫裝飾圖案和製作穿著各式服裝、梳著花樣髮式的布娃娃等。從孩子的這些勞動成果中,就可發現孩子在這些方面的興趣。對這些勞動成果,家長要充分肯定,讓孩子體驗到創造成功的快樂,保護這種興趣愛好,加以培養和正確引導,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尋找孩子興趣的過程中,家長要能夠認識到孩子的興趣是各種各樣的,也是千奇百怪的。在《才識卓越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一文中,我讀到過這樣一段描寫愛因斯坦小時候的話:「每當看到妹妹瑪雅興高采烈地玩著洋娃娃、小嬰兒車、提桶和鏟子等時,他都靜靜地走開。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中,用手撫摸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們每次到巴伐利亞湖畔遊玩時,他總是格外高興,因為,在這裡能看到許多他所喜愛的自然景象。或沿著林陰道散步,觀看穿過樹葉空隙的斑斑日影;或採摘樹木的單花瓣,驚異它的細小紋理和奇怪組織;或靜坐著凝視湖面的粼粼碧波,晚間則凝望夜空中的閃閃星光。」這說明小愛因斯坦的興趣與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其實,不僅孩子的興趣各異,孩子與成人的興趣也不一樣。我們成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在孩子眼裡可能一錢不值。而在我們成人看來毫無用處的東西,可能在孩子眼裡卻是寶貝。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小孩子的衣兜里翻出的石子、布片、果核、碎紙之類的「垃圾」中感覺到。記得有一次,兩位媽媽向我請教「興趣」問題。媽媽甲問:「孩子大了,我想培養他的興趣,可是很難,讓他做的他往往不感興趣。」我說:「他喜歡什麼呢?」答:「什麼都不喜歡,整天就是野在外頭捉蟲。」媽媽乙問:「我的孩子迷汽車迷得不得了,對學別的都不感興趣,這可怎麼辦?孩子是不是有問題?」針對這兩類問題,我想談談我的看法。首先,孩子童年時期對某一事物的痴迷到底對將來有多大好處?我很愛讀傳記,發現成年後有所成就的人,往往童年對某一事物有執著的興趣,甚至達到痴迷的程度。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幼時對許多東西不感興趣,卻整天悶在家裡拍電影、放電影,並以此作為與小朋友交往的手段。從蒙氏教育的角度講,孩子能長時間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件事情,正是其心智充分發展的契機,由此而形成的專註力,更是今後成功的重要基礎。可是什麼是興趣呢?像媽媽甲,就不把孩子對昆蟲的愛好看成是一種正當興趣。更有許多愛玩泥的、愛某個卡通人物的,他們的家長往往並不覺得這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卻總要把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培養,而這希望,往往很狹窄,如文藝、體育、學習等,直接或間接地與所謂的「前途」有關。培養興趣當然比全然不顧孩子的興趣好,但仍然有點以成人為中心的味道。發現孩子的興趣,因勢利導,才能更好地完成對人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技能培養。發現孩子的興趣,首先要接受孩子,尊重孩子,觀察孩子。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增加「遊戲深度」,便能對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噹噹兩歲時,對火車產生了興趣。他媽媽買來各種火車畫冊、故事書、軟體、錄音錄像帶等。甚至為一首火車歌而買一張光碟,帶著他坐三個多小時擁擠的火車而不走只有四十分鐘的高速路。外婆說:「現在哪還有人坐火車?多過時。來,玩火箭!」噹噹媽批評外婆太功利。實際上,通過火車,噹噹學的東西可不少:數數,辨色,講故事,說英語,連剛開始練筆畫直線,都是給鐵軌畫枕木呢!媽媽甲欲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如果她認識到孩子的興趣是蟲子後,和孩子一起唱瓢蟲歌,跳毛毛蟲變蝴蝶舞,用樂器奏小蚊子曲。孩子興趣盎然,媽媽的目的順利達到,這就是發現興趣的高明之處。家長在發現孩子的興趣後,就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全力培養孩子的興趣,這樣,孩子就能夠逐漸成才。第14節 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活動。讀書能影響人的心靈,而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又是相通的。因此,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也可以培養一個有高尚心靈的人。引導孩子愛讀書是每個父母的責任,孩子一旦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燃起求知的智慧之火,這樣,你就為孩子的成功鋪設了一條道路。胡適幼年曾因為偶然讀到一本《水滸傳》而開啟了他日後對中國小說的鑽研之門;魯迅因為一本《山海經》,從此不能忘情於神話世界的迷人。很多偉人在艱苦的童年都曾因為得來不易的幾本書,哺育了他們的成長,改變了他們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們未來的事業。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讀書。即便父母把閱讀視為初級教育的第一要素,孩子們也不一定會成為讀書愛好者,而且他們可能長大以後也不愛讀書。這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許多家長會為足球賽加油,而不會和孩子一起讀書;許多家庭擁有高清晰度電視,卻不一定會有書櫃。孩子們收集交換的有籃球明星卡、郵票、豆子袋,卻不一定有書籍和詩歌。當他們聚到一起時,通常是聽歌、看電視或玩遊戲,閱讀被視為落伍的活動,偶爾有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也被說成是「書獃子」。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父母與其等孩子主動地閱讀,還不如竭盡全力去挖掘他去閱讀的可能性。一個好辦法就是營造一種讓孩子自己選擇閱讀的條件。歐美社會從18世紀以來就有一種傳統:一家人晚飯後聚在燈下,彼此朗讀一段文章給家人聽。這種習慣,不僅可以分享知識,而且是維繫家人感情的很好的方式。我們中的許多家庭往往只是「生活的共同體」,除吃飯睡覺外,很少去進行心靈的溝通,一起讀讀書的習慣正是彌補這個缺陷的最佳途徑。常見的激發孩子讀書興趣的方法有如下這些:1.讓童話的魅力吸引孩子。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喜歡童話表明他們不願意當旁觀者,通過聽大人講故事和自己閱讀,孩子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按自己的方式參與故事,並從中分享童話中主人公的願望,分擔他們的憂愁……國外某大學曾以《九十年代的童話故事》為題展開了一番調查,發現孩子很喜歡聽童話故事。孩子主要是聽母親講,其次是聽父親、祖父母和其他親屬講。他們不僅喜歡聽新童話、新故事,而且對那些父母講過幾十遍的老故事也一樣愛聽。童話對孩子而言魅力無窮,他們不僅會纏著大人講,也會嘗試自己閱讀,初步體驗閱讀的興趣。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家長則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19世紀德國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歌德,在他幼年時,母親就常常給他講故事。每天講到「且聽下回分解」的地方就停住,以後的故事情節讓歌德去想像。幼年的歌德為此做了各種猜想,有時還同他奶奶商量,等待著第二天故事情節的發展。第二天,母親在講故事前,先讓孩子說他是怎麼想的,然後自己講。當歌德猜中的時候,他就高興得叫起來。歌德的記憶力和想像力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當然,歌德的讀書興趣因此也被調動起來了,這為他後來創作劇本和小說帶來了很大的益處。2.用念書法刺激孩子的讀書興趣。朗讀書籍的範圍,開始時應是一些帶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韻律的歌謠。這種讀物能吸引孩子並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所選擇的書籍應具有文學性和長期閱讀價值,如《白雪公主》《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愛麗斯夢遊仙境》等,如果書的內容很長,像《西遊記》之類,則可分章節每天朗讀一段,但務必堅持到最後。活潑有趣的讀書方法可刺激孩子語言的發展,啟迪孩子進行創造思考。孩子學會自己閱讀後,家長不要太早地放棄自己的責任,而應一直朗讀給孩子聽,直到孩子上中學為止。因為大多數孩子在12歲前,聆聽理解能力比閱讀理解能力高,從「聽」書中孩子獲得的教益極為明顯。下面讓我們看看德國19世紀教育專家卡爾·威特是怎樣用念書法刺激兒子讀書興趣的。小威特出生時,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鄰居們在背地裡議論紛紛,說小威特肯定是個白痴。連小威特的家人們也說:「這樣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費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失望,他認真地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他教小威特讀書時,先買來許多小人書和圖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念給他聽,然後對他說:「如果你能識字,這些書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時他乾脆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小威特聽,而對他說:「這個畫冊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沒有工夫給你講,你先自己看吧。」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小威特一定要識字以便自己能看書的願望和興趣。這時老威特才開始教小威特識字。小威特有了讀書的興趣,就十分刻苦了。不久,這個孩子轟動了附近地區。他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6國語言了,並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萊比錫大學的校長說:「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很明顯,這是老威特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他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3.用「相機引導法」誘導孩子的讀書興趣。孩子最怕聽父母說的一句話是:「快去看書!」因為這句強迫孩子的話,不啻向孩子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使孩子完全喪失了讀書的興趣。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正確做法是「相機引導」——在適宜的時候引導孩子的讀書興趣。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司有和教授舉了一個例子,當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播出時,全家人不論在幹什麼事都要停下來看電視,看完後全家討論。由於他和他愛人、兒子都看過《紅樓夢》原著,所以討論時他們三個人都能講幾句,而女兒沒看過小說,除了電視劇上的一點內容之外,她就插不上嘴了。一插不上嘴,就產生了心理需求,就要問;她一問就好辦了,他只稍做解釋,然後告訴她這件事在書中哪一回里有。在討論中,女兒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社會歷史、政治思想方面的內容尤其感興趣,那是從電視畫面上看不出來的,於是他又推薦女兒讀「紅學評論」方面的文章。就這樣,女兒從看電視劇《紅樓夢》到看長篇小說《紅樓夢》,興趣產生了較大的遷移,大部頭的書捧在手中也不感到厭倦,而是興緻勃勃地看完它。由此,她開始主動提出要看國內外的名篇名著。4.利用好奇心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蘇洵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曾達到「下筆頃刻數千言」的境界,廣為世人稱頌。不僅如此,蘇洵還因教子有方被世人稱頌。蘇洵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雖然蘇洵多次對他們曉之以理,但這樣的說服教育也沒見什麼成效。不過蘇洵並未採用「棍棒」的辦法對孩子實行強制教育,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入手積極引導。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躲在旮旯里讀書,孩子一來,就將書「藏」了起來。兩個孩子發現了這個問題,以為父親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便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漸漸地,他們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從而駛入了成才的正軌。後來蘇洵以及蘇軾、蘇轍兄弟倆在文學方面都有很大造詣,被時人稱為「三蘇」,納入了「唐宋八大家」之列。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加快農合行網點轉型提升競爭力的思考
※出國留學申請 PhD,什麼樣的論文最有競爭力?
※【e葯熱點】最新發布:中國醫院競爭力100強、省會醫院100強、地級市醫院500強
※台灣將舉辦智慧城市展 助力城市競爭力提升·每日商報
※大地院線:同步競爭力 — 封面專題 — 21商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