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教師的100個教學經典案例(選篇)

[案例25] 正視學生的要求,走向教學成功

自詡連續七年教六年級數學的我閉著眼也能將書從頭教到尾,也自詡在學校教書水平還可以,好多家長願意將孩子送到我的門下,沒想到我"栽"在一個學生身上!

那是六年級一開始的一節分數乘法計算新授課,課堂上我按部就班地帶領學生探究計演算法則。此時只見陳曦眼睛發獃,肯定是開小差。再看還有幾名同學東倒西歪,像在聽實際並沒有聽。陳曦是教師家的孩子,家長打過"招呼"。聽前任老師說他對感興趣的課才會認真聽,我得管管他。

"陳曦,你在幹什麼?"我大聲喝道。

他搖搖晃晃地站起來,一臉的不在乎。

"上課不能開小差,不然成績會下降的。"我苦口婆心。

他臉通紅,"我不是開小差,你講的東西我早就會了,我不想聽。"

從來沒有學生敢當面這樣評價我的課堂教學,我不禁怒火中燒,但考慮到自己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於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竭力恢復自己內心的平靜。

"你會了,也要仔細聽!"接著開始我的教學,學生的聽課狀態比剛才好多了,但我心中卻多了一個疙瘩。

下課時我問學生:"今天這節課,還有哪些同學早就會了?"我鼓勵學生實事求是地舉手。在猶豫中舉起幾隻小手,基本上是成績好的學生。

"你們對今後數學課有什麼建議和要求嗎?"我面露坦誠而急切狀。陸陸續續有幾個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要把課上得有趣一點,要能引人入勝。

老師不要說與數學課無關的話。

有些不用你講我們就會的知識,可以不講,最好上得精彩一點,要不然讓人覺得沒意思。

……

課後我陷入了反思,學生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再沿襲傳統的上課方法,不就是穿新鞋,走舊路嗎?

以後的教學中,我課前努力鑽研教材,新授課努力創設各種情境,特別是日常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複習課開展各種活動,如比賽。學生的熱情高漲,班級成績遙遙領先。現在這批學生已臨近畢業,留給我的是許多值得回味的課例。如"倒數的認識"從中國漢字引入;"按比例分配"從班上徐冶和萬春景曾合夥買過一個燒餅說起;"圓的認識"從投球比賽論起;"平面圓形的周長和面積"以一個情景解決若干實際問題……這些生動的課例為我開展教學研究積累一定的材料。

[評析]

"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面對的學生正處在求新求變的階段,渴求豐富多彩、欣賞標新立異,不願意迎合他人、逆來順受。因此我們要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深入學生的心靈,教育更有針對性。

本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觀。教學不是消極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為了使學生學得更好,改變自己"自覺或不自覺的沿襲"、"精心設計、滴水不漏"的教學模式,不為完成教學任務所困,做到胸中有學生,真正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教。

二、構建新型的課程觀。教師不應只是照本宣科,而要積極挖掘教材的思想價值,綜合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同時積極尋找生活課程資源,引領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和知識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成功。

三、構建新型的學生髮展觀。不能將一個固定的目標加在每一個學生頭上,要充分尊重個體,努力體現主體發展過程中的人文主義思想,面對"我會了"的挑戰,應首先想到一個學習者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的反叛,拒絕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容器輸入。 "教者,長其善而救其失也"(《學記》),要做到這一點,要有良好的職業悟性和學術素養。

[思考]

1、在你的教學歷程中,有無發生學生不聽的現象?你是如何認識,怎樣處理的?

2、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可避免"優等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下"的現象,對此怎樣設計我們的教學呢?

[案例26] 「好色」風波

一天下午,初二(1)班語文課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我們剛才複習了小說的人物描寫,知道人物描寫通常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所謂直接描寫是指直接刻畫人物的語言、行動、外貌和心理等,所謂間接描寫是通過別人的反映或環境的描寫,從側面烘託人物。為了檢驗大家是否掌握,老師將一段課外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請大家判斷一下。」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怨,但坐觀羅敷。」同學們聲音洪亮地回答道「間接描寫」。「很好!」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後話鋒一轉:「為什麼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罷,行者也好,耕者也罷,這麼多人見到羅敷以後,都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去『觀羅敷』,這說明了什麼呢?」一個學生洋洋自得地說「好色!」這一下班裡沸騰了,還有幾個「不懷好意」的學生起鬨。課堂秩序一下了混亂起來了。說實在的,我當時勃然大怒,很想發火,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但是,職業的理智告訴我,這個學生順口說出「好色」二字,很可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與其大發雷霆,給對方一陣疾風暴雨式的呵斥,竭盡諷刺挖苦一番,不如先冷靜下來穩定課堂秩序,然後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如何鑒賞文學作品,課後再私下找那個「調皮鬼」……

短暫的停頓之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好色」二字,並在「好」字下加上了著重號:「同學們『好』字有兩種讀音,第三聲和第四聲,如果是動詞,讀什麼音?請組詞。」「動詞讀第四聲,如:愛好、喜好、好逸惡勞、好大喜功。」同學們不知我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齊聲回答後課堂秩序稍稍穩定了。「如果是形容詞,讀什麼音?請組詞。」我見同學們已經轉移了注意力,步步追問。「形容詞讀第三聲,如:好壞、好人、好主意、好方法。」同學們好像忘了剛才的喧鬧,非常認真地回答道。「很好!通過剛才的那段文字,那麼大家能否用一個詞概括羅敷的特點?」「好看」,「美麗」,「漂亮」,「酷」……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起來。我連忙說:大家說的都很對,常言說,愛美之心――

「人皆有之。」同學們異口同聲,且面帶微笑。

我進一步指出:「所以,見到美好的事物,我們都想欣賞一番,只是人之常情。不難看出,剛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約而同地停下來觀看羅敷,正是因為羅敷在他們眼裡太美麗了,大家都想看個仔細。下面大家試著比較一下,如果說羅敷真美呀!太美啦!美得無與倫比,美得妙不可言等,這樣是更具體了呢,還是更抽象了呢?」同學們高興地回答:「更抽象了。」「對,如果一味地說羅敷美,只能給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過眾人的反映來寫羅敷的美,讀者就會感到具體真切,而且能給大家以豐富的想像空間。」我看課堂秩序已經完全穩定了,接著又說:「我們也常常聽說某某是好色之徒,這『好色』是指心懷邪念的男子沉溺於情慾,貪戀女色。『愛美』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欽佩。兩個詞有本質區別。如此說來,用『好色』一詞來概括剛才那些人的表現公平嗎?」同學們眾口一詞:「不公平」。這時,我有意識地瞧瞧剛才那個學生,只見他慚愧地低下了頭。我最後小結:「通過我們大家剛才地分析,在把握文章的人物描寫中,應該注意什麼和什麼的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描寫效果呢?」「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同學已經心領神會了。

這節課十分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而且學生掌握較好。我也很好地平息了「好色」風波。課後,我找到那個學生,他顯得很慚愧,說他當時覺得他很感動,他要讓我看他以後的行動。後來,他果不食言,課上積極主動地回答老師的提問,經過不懈努力,成績大有長進。

[評析]

接納學生的感受和聲音,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表現。改革後的課程為學生髮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老師面對著「眾說紛紜」,如何進行應對,顯然是一個新問題。

學生中「別樣的聲音」,往往讓教師措手不及。處理這類問題,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很難想像,一個平時笨嘴拙舌、知識饋乏、思維遲鈍的老師面對這類問題時,能夠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嗎。

這位老師能根據問題的實際特點因勢利導,巧妙點撥,從而化被動為主動,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異口異聲」,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對待。遇到難題,先不要急著下結論,要思考問題的原因,再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案例中的學生就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沒有排斥他,而是接納了他,並順著他的思路展開了教學,就很自然的處理了學生脫口而出的問題。試想,如果該老師當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憑著自己的情感,劈頭蓋臉訓斥一通,可能當時秩序表面穩定了,但是他從此也許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在課堂上發言,他後來的成績長進更是難以想像。即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說出一些課堂上不該說的話,老師也要巧妙地引導,不能把學生想像得很壞。總之,教師再也不能作話語的霸權,而應學會作學生話語的聆聽者。

[思考]

1、你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過「別樣的聲音」嗎?你是怎麼處理的?

2、請你談談教師具有哪些條件才能智慧地處理好這類問題?

[案例39] 讓教師在啟示中感悟

在一節美術課上,老師要學生畫太陽,繪畫一開始,小明便很快在紙上畫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太陽,接著,他在眾多的油畫棒中選擇了一支綠色的,開始塗了起來,而別的孩子都在用紅色的油畫棒給太陽穿衣服。於是老師走過去對他說:「小明,你畫得不錯,不過,太陽是紅色的呀!你見過綠太陽嗎?我看,還是用紅色畫太陽會更美!」說完,便去指導別的學生了。當老師再次回到小明身邊時,見他還在塗綠太陽,便問:「你為什麼用綠色塗太陽呀?」小明說:「夏天太熱了,我喜歡給太陽穿上綠色的衣服,那樣我們就會感到涼爽一點,不會感到熱了。」老師恍然大悟,小明的想法多好呀,意識到剛才自己的教育行為使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於是便摸摸小明的頭說:「你想得可真好,快給太陽穿綠衣服吧!」小明聽了,顯得不敢相信的樣子,隨後臉上展現了笑容,便拿起油畫棒給太陽穿上綠色的衣服了。

展示作品時,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是火紅的太陽,只有小明的綠太陽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富有創意。老師便請小明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大家聽,小明開心極了,學生們聽後,開始發表自己的想法:「老師,我要給太陽穿上藍色的衣服!藍色也很涼爽呀!」「老師,我要給太陽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和我們的衣服一樣,那才漂亮呢!......」

[評析]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學生,作出過多干預指導,把成人的想法強加於學生,強制學生寫實,限制學生富有童趣的想像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倘若如此,將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失去自我和主動表現自我的信心,喪失參與活動的熱情,泯滅創造力。案例中教師前面採取的教育行為是以「像」為準,以自己審美要求作為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內心感受,以至於學生被動地服從老師,作品出現色彩單一的現象。小明的想像完全合乎情理的,表現出他對夏天太陽的意願。教師通過調整教育行為後,小明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情感上得到了滿足,非常愉快地向同伴展示了自己的想像,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教師支持,小明的成功,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他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富有童趣的想像。

一、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真正支持者。

學生應該是活動的「主人」,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並以「支持者」的角色去接納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但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把「支持」停留在口頭上,會不經意地做出一些限制,干預學生的行為。用「對不對」、「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維模式去限制,束縛他們,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事實上,正是像小明這些喜歡「異想天開」的學生,才是最有創造潛力,最具有發展前途的人。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發明都來自科學家的突發奇想和「異想天開」,小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開水能把壺蓋頂起來」的簡單思考,才有了後來蒸氣時代的到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今日人類遨遊天空的現實。因此,當教師面對學生幼稚的想法、「離譜」的思維時,不要急於做出對與錯的判斷,而應加倍關注學生的幻想和標新立異,讓學生成為活動中的真正主人,教師在活動中真正支持學生真實意願,欣賞他們,更要學會耐心傾聽,也許,創新之泉便會汩汩而出。

二、教師要做學生活動的引導者

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機械地教學生技能技巧,而要以「授人以漁」的思想為指導,適時有效地加以引導,但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不適時或者亂引導的現象。新的課程標準提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倡導探究式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從籠子里釋放出來,還學生天性,給學生自由,並給予一定的引導。

[思考]

1、教學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反思自己或身邊的同行在教學中是否過分依賴教案,出現硬拽學生進入預定軌跡的現象。

2、結合自己的課堂,談談你對「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句話的理解。

[案例40] 孩子,其實老師沒有那麼忙!

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身體,因肉多而顯得過小的雙眼是"麻煩大王"洪傑的獨特之處。印象中,他墩實憨厚,愣愣地一天能向老師彙報十幾件大小不等的事情。

記得剛剛擔任他的班主任時,他才8歲。不愛寫作業,不愛靜心讀書。那時,辦公室離教室有300米的路程。一到下課,便能見到洪傑喘著粗氣,扭扭地向我走來:"胡老師,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師,李強上課踢我……";"胡老師,我不想和趙小路坐了……" 看著他喋喋不休地繼續講著,我再也忍不住了:"知道了,知道了。老師很忙,今天就這樣吧!"而洪傑並不生氣,很寬容,慢慢地扭頭走了。

日子如流水般慢慢向前流淌,轉眼間與洪傑相處已兩年了。那是個葉落知秋的日子,布置完作業,我正準備去開會。此時,洪傑站起來了,急沖沖地向我走來。沒等他開口,我先說話了:"又有什麼事啊?快點,我很忙!""我沒本子,還有……""好了,自己想辦法吧!"看著他欲言又止的樣子,我頓了頓、點頭道:"嗯,總算是進步了。"說完,便頭也不回、大步流星地向會議室走去,留下洪傑一串沉默。

開完會我向辦公室走去,老遠便看見桌上放著一個色彩鮮艷的小蛋糕。在黑白色調的辦公室里,在單調呆板的桌凳之間,它顯得多麼生動,多像一朵花,一首詩啊!我急忙走上前,蛋糕旁放著一張小紙條。打開一看,洪傑稚嫩的筆跡印入眼帘:"胡老師,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看我的紙條。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當面告訴你,讓你和我分享快樂。可你太忙了,那就請你品嘗小蛋糕好嗎?它是我剛才跑到校門口用零花錢買的。謝謝老師,胡老師再見!"

噢,多麼天真可愛的孩子,多麼慚愧的我啊!放下紙條,凝神蛋糕,那白白的奶油、紅紅的果汁多像孩子純真的笑臉啊!可我竟讓這笑臉苦悶、失望,還美其名曰"老師很忙!"無地自容中,我撥通了孩子家裡的號碼,也撥動了理智的心弦。話筒里,我輕輕地送出我的祝福,也送去我的歉意:"孩子,其實老師沒有那麼忙!" ……

[評析]

曾經,我覺得自己很忙,儼然一個華威先生。殊不知,在自己打著"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時,喪失的是為人師的耐心、愛心,丟失的是學生對老師的依賴、親密。

新課程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在對待師生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誨人不倦。誨人不倦凝聚著教師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對學生的信任感,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的耐心、愛心、責任心。教師應該具有明確而堅定的育人信念,即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培養都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公民,對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都寄予最大的期望,相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一定能夠成功。

有了這種信念,就會把滿腔熱情投入於工作之中,感到工作充滿了成功和希望,就會全身心地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在教育中盡情播種希望;有了這種信念就會正確認識和對待教育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並以頑強的毅力和意志克服困難。就不會覺得自己很累、很忙,也不會以此為借口樹立所謂的"師道尊嚴";有了這種信念,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有各自品行上的閃光點和智力上的優勢,像洪傑這樣的孩子也有他可親可愛的地方;有了這種信念,就會認識到只有教法不當的教師,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工作中即使有挫折也會覺得無怨無悔。

讓我們拒絕任何誘惑和懈怠,全心全意地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吧!

[思考]

1、反思自己或身邊的同行,有無打著類似"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拒絕關愛後進生。在班級展開一次討論會,讓那些不被老師關注甚至是常招老師白眼的學生談一談自己有什麼想法、什麼做法、對老師有什麼希望。

2、試著改變長期以來你對待一個學生的態度,然後悄悄地記錄下他的變化,好好研究研究,並將你的心得傳達給身邊的同行,讓大家共同成長。

[案例42] 美麗的圈套

新學期開始,學校安排我任五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個班幾乎不到一個學期就要更換一次班主任,有少數學生的逆反心理特彆強,他們專門和老師對著干,甚至有個別學生曾經製造過事端,讓學校因擔負連帶責任而被告上法庭。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近乎殘酷的訓誡使部分學生自暴自棄,造成「破壞性行為」越來越嚴重。

我接班後最初不動聲色,先觀察並分析了班裡幾個影響最大的「壞學生」的多方面因素,掌握了治理班級的第一手材料。在觀察和分析中我發現有個叫王成的學生,不僅經常搞惡作劇,還三天兩頭地與男生打架,與女生逗貧嘴,對老師不講禮貌,是擾亂班級秩序的「頭號人物」。不過我也發現他身上的優點是「仗義」。為了降住這匹「烈馬」,我特意給他設了一個「美麗的圈套」。

一天放學時,我在二指寬的紙條上寫了一句話:「家長同志,您的孩子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然後,我把王成叫到辦公室,把摺疊好的紙條交到他手上,對他說:「把這個紙條交給你的家長,讓家長簽字後明天早上再送給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準拆開看。」想想看,小孩子能不看老師和家長寫的是什麼嗎?

第二天,他第一個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長寫有「孩子有進步,我非常高興,謝謝老師」的紙條交給我。那一天,我注意觀察了他,一天中他特別規矩,也特別精神。我暗想:我的「圈套」奏效了!

從此,我和每個學生保持「單線聯繫」,時不時地給他們一個紙條,上面根據學生的特點分別寫有「您的孩子熱愛勞動」、「您的孩子書讀得很好」、「您的孩子作文寫得很棒」、「您的孩子團結同學,講文明、有禮貌」,等等,並暗中與家長聯繫好,一定要寫上鼓勵性的回言,每次仍然要求學生不看紙條。

半個學期過去了,我從未懲罰過任何一個學生,我們班不僅班級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紀律、衛生、文體活動樣樣爭先。見此情景,老師們紛紛向我詢問用了什麼法術?我對他們說:「我設了一個『美麗的圈套』,那就是……」

【評析】

儘管我們很不願意針對正在發展、成長著的中小學生提及「差生」、「後進生」這樣的字眼,但我們確實也迴避不了這類學生的存在。雖然這類學生在廣大學生群體中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們經常表現出的對教育教學秩序干擾作用以及」反社會」傾向是不可低估的。既然我們不能迴避他們的存在,我們更不能排斥他們,那麼我們就必須尋找有效的教育轉化他們的對策。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後進生不過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著污垢的玉石,既有陰暗的消極面,又有潛在的閃光點,他們同優秀生、中等生一樣渴望進步,也能成才。作為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雙慧眼,善於從後進生身上了解他們的志趣和個性特徵,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更要有一顆匠心,抓准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和推動其前進的有力動因。

案例中的老師是睿智的,他能「不動聲色」地「觀察分析班裡幾個影響最大的『壞學生』的多方面因素」,「掌握治理班級的第一手材料」,從而設計了一個「美麗的圈套」。正是這「美麗的圈套」,使得一個個「壞學生」、一匹匹「烈馬」發掘出自身蘊藏的獨特的個人潛能,並在寬容、鼓勵、賞識的氛圍中得到發揚光大。

杜威曾經說過,「尊重的慾望是人類天性的最深刻的衝動」,中國俗話也說,「 好言一句三冬暖」,青少年學生血氣方剛, 自我意識 、自尊心理尤為強烈,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在生理、心理、行為上有缺陷的學生 更是如此。案例中的老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用其銳利的目光捕捉到學生稍縱即逝的閃光點,採取「單線聯繫」的獨特方式,使學生由尊重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信心,由信心形成自律,進而激發起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慧眼的功效,更是匠心的魔力!

讓我們每個人都去克服主觀上的「暈輪效應」(即好生一切都好,差生一切都差),用我們敏銳而友善的目光,獨到而縝密的思考,真誠而無私的愛心,去善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思考】

1、在你的學生中選擇一位你認為最難轉化的「後進生」,試著換一目光,換一種方式,看看是否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2、做一個調查:學生眼中的自己是怎樣的?學生最希望老師或

同學了解自己哪個方面?家長眼中的孩子是怎樣的?家長希望老師以怎樣的方式形成家校合力? 

[案例44] 「殺一儆百」不如「悔過自新」

「老師,快,不好了,糜兵的手臂被劉俊用剪刀戳傷了,血流了一大攤。」學生嵇靈慌裡慌張的衝進辦公室,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此時,已臨近中午下班時間,我急忙跑進教室。教室里慌作一團。座位上的確流了很多血,不由的心頭一陣緊張。糜兵已被同學摻扶著向醫院趕去。我叫上劉俊急忙追上糜兵,抱著他跑向醫院。此時劉俊已經意識到他行為的嚴重後果,嚇得表情有點木然。

到了醫院,叫上醫生,立即送手術室治療。傷口雖深,所幸未傷及動脈血管,並無大礙。此時我鬆了一口氣,掏出電話聯繫到雙方家長,趁空閑我詢問起事件的起因。原來在美術課上,老師臨時離開教室,糜兵因「侵犯」課桌上的「分界線」遭劉俊用剪刀戳傷。班主任今天生病請假,同學們就去找到了我(任教該班數學)。發現劉俊十分緊張,我沒有批評他。

雙方家長先後到達,難免把指責的焦點一起指向劉俊,尤其是劉俊的奶奶更是豎起拳頭,而劉俊低著頭,滿臉通紅,手微微顫抖,看得出心裡十分恐懼。見此狀我將劉俊奶奶拉到一邊對她說:他已經知道錯了,再罵多了,容易出問題,況且孩子十三、四歲了,善惡是非也懂得一點。劉俊的奶奶向我述說了孩子從小就爭強好勝,經常和別人爭執,從不肯吃虧。我想劉俊雖說目前成績不太理想,但聰明好勝,不如因勢利導讓他自己悔過自新,把爭強好勝的個性用到學習上來,豈不是一件好事。於是,我做了雙方家長工作,協商了賠償問題,安撫了大家的情緒。

下午上課前,我找來劉俊,平靜地對他說:「老師並不想將此事上報校長室,也不想傳遍學校,你贊成嗎?」

劉俊誠惶誠恐到說:「我知道錯了,現在真後悔。如果這件事不宣揚出去,要我做什麼都可以。」

「好好想想,你覺得該做點什麼嗎?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好勝心又強。」我暗示了他。

「今後我一定好好學習爭取在班上前幾名,再也不和別人吵架。糜兵休息期間的課我給他補。」他信誓旦旦。

「這是老師最想聽到的話,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上課的時候,我對同學們說:「一個人不可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吸取教訓,盡量少犯錯誤。劉俊已有悔改的決心,你們能原諒他嗎?」同學們都說能。此時劉俊熱淚盈眶。

現在劉俊即將畢業。自那以後從未與人發生摩擦,學習上雖有起落,但稍加點撥,成績提高很快,為人也很熱心,家長十分欣慰。

[評析]

讓每個學生走向成功,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以注意學生個性,重視學生差異為基點,以培養健全的人格為目標,運用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方式,達到樹立學習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目的。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具備這種理念。本案例中事件很嚴重。學生已感到後怕,雙方家長一致指責。如果教師再進行責罰(責罰是一種刺人和不無危險的教育方法——蘇霍姆林斯基),大張旗鼓的「殺一儆百」,學生將生活在陰影中,心理壓力多麼重,要麼不堪忍受做想不通的事,要麼徹底反叛,教育毫無效果。無論哪一種,都是教育者不願看到的,況且學校在教學管理上也有一定過錯。

在這偶發事件的處理上,老師注意察言觀色,探微學生心理變化,不直接批評學生,而讓其在緊張的情境中去體驗、感悟促使他悔過自新,同時抓住其爭強好勝的特性,恰當地引導,給他創造改過的機會,看到自己的長處,樹立進步的信心。表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這也是教育獲得成功的關鍵。

葉聖陶先生教導過:「教師是主導作用,益在於善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不難看出,今後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努力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尤為重要。

[思考]

1、寫一個尊重學生個性教育成功的案例,並加以分析。

2、做一次實驗(或調查),以批評責罰的方法和激勵引導的方法轉化犯錯誤的學生,並對兩種方式用相關的理論進行透視。

[案例49] 對學生請三思而後言

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和往常一樣,我夾著書本,微笑著走進一(1)班,發現周星宇同學今天沒來上課。一下課,我就撥通了他家的電話,"星宇已經去學校了,今早我還送他到校門口呢。"電話那頭的母親顯然非常吃驚。周星宇會在哪裡?他不會出什麼意外吧?風無情地刮著,雨無情地下著,"周星宇┄┄"任憑你一聲又一聲的呼喚,也沒有迴音,我們找遍了學校周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不見他的身影。"咦,那不是周星宇嗎?"循聲望去,一個瘦小的身影在風雨中瑟瑟發抖。商店裡的營業員告訴我們,他已經在馬路對面站了很久,兩眼一直盯著學校的方向,任憑誰叫他也不理,似乎有說不出的心思。

"周星宇,你今天怎麼啦?"星宇低著頭一聲不吭。

"告訴老師,好嗎?"

" 林老師,我上課時特別愛講話,經常惹你生氣,昨天你說如果我上課時再亂說話,今天就不要來上學了,所以今天媽媽送我進校門以後,我自己又出來了,我不敢進去,怕上數學課時會被您從教室里趕出來。"

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說了那些話嗎?我不經意的一句話竟造成今天如此不堪的局面,面對焦慮的家長和哭泣的星宇,我心中充滿了悔恨和愧疚,但這件事帶給我更多的是震撼,教師該管好自己的嘴了。

[評析]

這件事距離現在已有好幾年了,但小星宇在風雨中瑟瑟發抖的身影經常浮現在我的眼前,引發我許多的思考。想想我們的課堂, "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真是笨死了"、"再講話,請你到教室外面去" ……,諸如這樣的語言實在是太多了。教師曾一度是課堂的主宰,對此習以為常。學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稍有越軌,便會遭到老師大聲的訓斥,至於學生感受如何,教師不聞不問。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學生見了老師如同老鼠見了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緊張的師生關係必然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良好的教學效果根本無從談起。

一年級的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犯錯誤往往是他們天真的表現,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多替他們想一想,不要總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許多老師可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犯錯誤時,如果只是一味的訓斥,結果可能是越訓學生越容易出錯,教師的心情越壞,造成惡性循環。

本案例中,教師脫口而出的一句"你明天不要再來上課了",可能只是為了泄一時之憤,事後根本未放在心上,可對於剛入校園的小星宇來說,卻信以為真,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他受到的不只是風雨的吹打,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傷害,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撫慰,那顆受傷的心能很快復原嗎?他還會喜歡美麗的校園嗎?還會喜歡上數學課嗎?這件事對他的影響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更多。那我們的教育豈不成了培養失敗的教育。孩子的心靈是脆弱而又敏感的,經不起風吹雨打,需要教師用愛去滋潤,用教育藝術去熏陶,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宗旨,用真誠和全身心的愛走進學生的心靈,在教育學生時,應講究方式,注重藝術,三思而後言,切忌因簡單粗暴而傷害了學生的心靈,否則,大至國家,小到個人,都無異於是一種犯罪。

[思考]

1、反思一下自己或身邊的同行,有沒有"禍從口出"的行為?

2、現在,有許多學校對教師的言行作了規範,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

[案例50] 樹上還有幾隻鳥?

"樹上還有幾隻鳥"是一個很古老的智力遊戲題。當時我們的回答很讓人見笑--九隻( 只知道用減法),不敢說"沒有"或"一隻"這樣的答案。

近日在網上讀到的一則笑話:某日,老師在課堂上想搞一個腦筋急轉彎,問學生:"樹上有十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該生反問道:"是無聲的槍嗎?" "不是",老師答。"槍聲有多大?" 學生又問。"80-100分貝。""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疼?""是",老師肯定地說。"在這個城市裡打鳥犯不犯法?""不犯。" "那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確定",老師已經有些不耐煩了,"拜託,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OK。樹上的十隻鳥里有沒有聾子?"學生並未就此罷休。"沒有。""有沒有關在籠子里的?""沒有。""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他的鳥?""沒有。""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沒有。""算不算 在蛋里還沒孵出來的小鳥?""不算。""打鳥的人有沒有眼花?保證是十隻?""沒有花,就十隻"。至此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且下課鈴響,但學生卻還在問個沒完:"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都怕死。""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不會。""所有的鳥都可以 自由活動嗎?""完全可以。""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據說心力交瘁的老師聽完邏輯如此嚴謹的答案當即暈倒!

[評析]

當然,笑話總難免誇張。不過,我們無法否認,如今的學生,卻真的是越來越耐人尋味了。想想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無非是在院子里跳跳橡皮筋、在巷子里踢踢毽子或趴在地上打打彈子什麼的,現在的孩子滿把的智能玩具,一個個都是電腦好手,電影看《哈利?波特》,鍛煉上健身房,自個兒的房間門上貼一個"有事敲門,不得擅闖"的牌子 ,還身兼數藝,鋼琴,小提琴,籃球,溜冰……居然無一不精。前兩日朋友聚會,隨去的一幫小朋友,五至十歲不等,聚眾玩一個叫"大富翁"的電子遊戲,只見他們為了成為最 後的大贏家,又做房地產又炒股票,還得投機倒把,忙得不亦樂乎,而旁邊十幾歲的大孩子則一臉的不屑,說那都是他們玩剩下的。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至少應該明確這樣三點: 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聰明的大腦、敏銳的思維,對問題有明晰的辨別能力。千萬不要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思維來看待學生。要知道我們十年讀的書、了解的內容 還不如現在孩子一年接觸的東西多。再用陳舊的經驗去教育學生,只會讓學生恥笑。要努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條件。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必須不懈地學習,使自己的思維走在學生的前列。

[思考]

1、反思自己或同事有無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事例,譬如"就按我說的去做"、"不要沒事找事"、"你最聰明,大家都不如你"、"你將小聰明用在學習上就好了"等等有傷學 生自尊心的話。

2、做一次智力測試:設計一些思考題,了解一下學生的思維能力。

3、組織一次活動,讓學生展示個性。

...

【案例51】一節自然課

曾有一個中國教育考察團到美國的一所小學聽課,老師講的是"蚯蚓"。老師將課前準備的一包蚯蚓放在講台上,要求孩子們每人捉一條放在課桌上,由於孩子們都很小,或從來沒有捉過蚯蚓,教室里亂作一團,不時還有孩子驚恐的尖叫聲。教師站在一旁一直不做聲。這一過程一直持續了15分鐘。終於每個孩子都捉了一條蚯蚓放在課桌上了。

這時,老師才開始"上課"。要求孩子們仔細觀察,看課桌上的蚯蚓有什麼特點,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孩子說:"蚯蚓身上一環一環的。"

有孩子說:"蚯蚓貼地的一面毛茸茸的。"

每一個孩子的回答,老師都給予鼓勵。

有孩子說:"我做了一個實驗。我把蚯蚓切成兩段,結果兩段都還不停地動,說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

老師對此更是大加讚賞。

再一個孩子說:"我也做了一個實驗。我用一根線拴在蚯蚓的身上,然後吞吞進喉嚨里,過了一會再拉出來看,結果蚯蚓仍然活的。這進一步證明蚯蚓生命力很強。"

老師異常激動地說:"你太了不起了!你為了科學實驗大膽嘗試的精神,值得老師和每一個同學學習。"於是全班同學為他熱烈鼓掌。

這堂課就這樣熱熱鬧鬧地結束了。課後,考察團與這位老師座談。問這老師:"學生捉蚯蚓的過程持續了15分鐘,你為什麼一言不發?為什麼不讓課堂儘快安靜下來呢?"這位年輕的女老師只回答了一句話:"假如這些孩子連一條蚯蚓都捉不住,那我今天的課還有什麼價值呢?"

【評析】

這真是一堂別開生面的自然課,與我們的拎著一張挂圖,詳細講解蚯蚓的各部分生理構造和生活特性相比,顯得課堂秩序"混亂",教學內容"零亂",可我們又不由得真心地嘆服,這"亂"中透出的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即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節課上老師讓學生捉蚯蚓、觀察、再交流。正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獲得發現、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促進了學生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教師的讚賞,教師的激動,更是超越了知識的本身,賦予知識以人文的特性。教育的藝術就在於,要讓受教育者把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幹和人對人的愛。"(蘇霍姆林斯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在繼承這些至理名言時,難道還不與"讀書--聽講--複習、練習--考試"這樣的方式說再見嗎?

【思考】

1、請回憶你教學中講得細,管的嚴的情節寫出來,想想,有什麼不妥之處,以及可不可以有更好的辦法?

2、怎樣幫助學生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在科學與人文素養的融合方面你做過哪些嘗試?

[案例57] 不說話的老師

一位美國小學老師來我國訪問。一天,他向一所小學的校長提出他來上一堂課。這可難住了校長:這位美國老師一句漢語都不會說,我們的學生一句英語也聽不懂,如何交流?這位美國老師表示不需要說話,也不需要翻譯。於是,課便開始了。

老師走進教室後,示意同學們先離開教室,然後每四個同學為一組,每組放了一個蝸牛,一盤牛肉,一盤糧食,一盤蔬菜和青草,一杯有蓋的熱水,一杯帶蓋的涼水。做好準備後,他示意同學們進來。同學們走進教室,驚喜地發現桌上講台上還站著一位外國老師。他示意同學們安靜下來,然後做示範:先把蝸牛放在熱水杯的蓋子上,蝸牛爬來爬去,煩躁不安。再把蝸牛放在涼水杯的蓋子上,蝸牛一動不動,靜靜地趴著。不用說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蝸牛在溫度過高的環境上是無法生存的,它需要一個適當的溫度。然後,把蝸牛放在有肉的盤子里,蝸牛不吃。放在有糧食的盤子里,蝸牛也不吃。放在有蔬菜和青草的盤子里,蝸牛慢慢地小心地吃了起來。同樣不用說話,同學們也已經知道了蝸牛吃的食物是蔬菜和青草。一節課沒有說一句話,同學們明白了蝸牛生存需要的溫度,蝸牛所吃的食物,而且是在活潑愉快、親自參與的活動中增長了知識。

[評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把學習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無意義學習,一類是意義學習。他認為意義學習有四大要素:1、學習具有個人參與性質,即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兩方面)都投入學習活動。2、學習是自我發起的,即使在推動力或刺激來自外界時,但要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的感覺是來自內部的。3、學習是滲透性的,也就是說,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乃至個性都發生變化。4、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因為學生最清楚這種學習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於獲得他想要的東西,是否明了自己原積累的學習,它是發生在"頸部以上"的學習,沒有情感或個人的意義參與,與全人無關。本案例中,美國老師讓學生親身參與蝸牛生活習性的研究,就是這樣一種有意義的主體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沒有傳授、告訴,只是向學生們提供了教學的對象、內容和組織化條件,而學生卻以整個人(包括情感和認知兩個方面)都投入了學習研究的實踐活動之中,尋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成了學生的自我需要,真正經歷了體驗和感悟的過程。

生活的課堂強調"以活動促發展",主張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因為唯有"活起來"、"動起來",學生才有可能產生"經驗"與"頓悟"。上述案例中,學生正是親身經歷了蝸牛對冷熱、對食物反應的全過程,所以不光知道了蝸牛喜歡的環境、喜吃的食物(事實性知識),而且體驗到研究的方法,感悟到不盡相同的方法和策略(做事的策略性知識)。同時,由於學生所參與的這種實踐活動是一種整體性投入的活動,因而這種活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智慧能力、而且能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乃至個性都發生變化。

如果說學生是課堂實踐活動的主體,那麼教師則應該是這種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是為學生提供環境、條件、刺激的創造者,同時還應該是一個積極的鼓動者和參與者。

[思考]

1、實現學生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方法與途徑有哪些?

2、對於羅傑斯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你了解嗎?在你的教學實踐中,是否存在無意義學習?

[案例60] 選擇你喜歡的

「瀑布」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組自學,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句美景的同學,可以說一說,講一講,議一議;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瀑布的美景;喜歡搜集資料的同學,可以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瀑布的圖片、資料;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如果還有什麼別的方法也可以。

師:瀑布的聲音是那樣的氣勢壯觀,那它的樣子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繼續往前走吧!請看第二節,你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生:我用畫畫的方法來學習第二節。

師:還有哪些同學也是用畫畫的方法,請把畫舉起來,讓大家先睹為快!(師生共同欣賞這些繪畫作品。)

師:你們這些小畫家真讓我們大開眼界啊!能自願到前面來,把你們的傑作展示給大家嗎?

(幾位同學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師:說說你們畫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畫?

生1:我畫了一座高大的青山,青山上有鬱鬱蔥蔥的樹木,因為詩句中說「千丈青山」。

生2:我畫了一條閃閃發亮的瀑布從青山上飛流下來。因為詩句中說:「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

師:畫得太美啦!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的美景嗎?(全班沒有一人舉手回答)

師:不要緊,讓老師幫幫你們吧!

(出示課件。首先觀察畫面,然後師生自由說,接著同桌互說,指名說)

生1:銀光閃閃的瀑布從高高的青山上飛流下來,與青山相映,光彩奪目。遠遠望去,好像一道白銀鑲嵌在千丈青山之中,多麼美的景象啊!

生2:老師,我想說自己的心情。讀了這樣的詩句,聽了大家的描繪,我陶醉了!不是嗎,綠葉襯著紅花,月亮襯著星星,那麼多的山襯著一道白銀,多麼令人陶醉啊!

師:是啊,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孩子們,讓我們通過朗讀再次體會瀑布那雄偉壯觀的氣勢吧!

師:遠望瀑布就那樣美麗動人,讓我們心醉;當我們來到瀑布腳下,又會看到一番什麼景象呢?請看第三節。(交流學習方法)

師:請用「讀一讀,演一演」方法的同學,大膽站起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吧!

(十幾位學生朗讀,並表演;自我評價讀得怎樣,同學相互評價)

生:我認為自己讀得很好!「好偉大呀!」我讀出了讚歎、驚喜的語氣。

[評析]

每個學生的認知風格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喜歡獨立思考,而有的學生則喜歡與人交流。前者表現出一種場獨立性的風格,而後者則表現出一種場依存性。這兩種認知風格並不影響學生認知發展。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偏愛的、較穩定的學習方式。我們不應該強求一律。《瀑布》是一篇文筆很流暢的寫景散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從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對大自然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這樣的課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不同的人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是不同的,解讀語言的方式也是迥異的。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四種學習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有的學生用語言來解讀語言;有的學生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讀來展現作品語言的魅力;有的學生把語言轉換成畫面,形象地再現美麗的景色。從課文中我們看到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舒展了靈性,獲得了一種愉悅的體驗,比如有一個學生說到:「老師,我想說自己的心情。讀了這樣的詩句,聽了大家的描繪,我陶醉了!不是嗎,綠葉襯著紅花,月亮襯著星星,那麼多的山襯著一道白銀,多麼令人陶醉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也給了學生自信,比如有一個學生就說了「我認為自己讀得很好!『好偉大呀!』我讀出了讚歎、驚喜的語氣。」可見,尊重學生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以自主學習取代他主學習的確是解放了孩子。

[思考]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是當今課堂教學中的流行語之一,你怎麼看待課堂流行語?

2、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有哪些啟示?

[案例73]是尊重學生個性,還是倡導遵守規則?

上學期,我到本地一所名校聽課。這是小學二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因為臨近期末,所以上的是複習課,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三冊課本中所有的多音字。

老師順利地完成導課環節,然後提問學生找到了多少個多音字。學生們回答的有多有少,所以老師便布置了任務:四人一組合作學習,看看誰找的多音字多,比別的同學多哪幾個?

經過十多分鐘的討論,老師宣布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來回答兩個多音字。問題就出在了回答環節。由於每個小組只能有一個人來回答,而大家都想做這個回答者,所以有的小組就開始用"鎚子、剪子、布"的遊戲來決定,有的就由擅長演講的來回答,還有的由學生幹部來回答。

在輪到第三組的時候,被同學推選的回答者A同學和未被推選的B同學同時站起來,都要回答。老師為了不傷B同學的積極性,就想了個辦法,讓兩人每人回答一個多音字。兩人回答後,滿意地坐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出乎老師的意料了。受到前組的啟發,很多想回答但是沒有得到"資格"的同學,也開始站起來和有"資格"的一起回答,變成了兩個人同時回答問題。先前的規則被改變了。老師沒有什麼表示,仍然按照兩人每人回答一個的做法來進行。到了倒數第二組的時候,卻同時站起來三個同學都要回答問題。其中C同學說,他們組本來決定由D同學來回答,後來看到可以有兩個人回答,就和E同學通過"鎚子、剪子、布"來決定第二個回答名額。C同學贏了,但是E同學卻還是要回答,就也站起來了,並振振有詞地說:"B同學(指第三組的那個沒有"資格"的同學)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老師有點為難,想了想說:"E同學這樣積極回答問題,老師就獎勵你回答一個多音字吧!"課堂提問還在繼續,但很明顯,前面已回答過的一些小組的同學都在遺憾:"自己怎麼沒有像B和E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呢。"

[評析]

教育是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還是應該倡導學生遵守規則呢?很明顯,這個教師遇到了"兩難"問題,如果教師按照規則來辦事,就會傷害孩子的積極性。但是鼓勵了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就破壞了自己設定的規則。最後,教師選擇了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我認為,這樣做不僅不可取,而且對所有學生的終身發展無益。

心理學中有個惡意"從眾"現象。簡單地說,就是當一個人做了不符合社會法律、法規或者社會公德的事情,沒有得到懲罰,反而被默許甚至還被鼓勵,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效仿。比如說,當很多人在等紅燈的時候,有一個人闖了紅燈,沖了過去,但是沒有交警或者群眾來指責他,隨後就會有很多人相繼闖過紅燈,社會規則就會被踐踏。在這節複習課上,當第一個同學B開始打破老師制定的規則時,老師非但沒有按照規則辦事,而且鼓勵了學生,這種濫用的鼓勵和表揚,表面上是"尊重"了學生,但對所有學生都起到了破壞規則可以得到鼓勵的暗示作用,於是課堂上出現了"從眾"現象。從長遠看,這對整個社會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開始發生變化,學生開始認為規則可以依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態度而改變,在他們以後的生活中,肯定會潛移默化地留下不守規則也可以得到表揚的觀念軌跡。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很多學生可能嘗試去破壞既定的社會規則。如果他們真的去嘗試破壞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等社會規則時,其後果是極其危險的。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絕不意味著對學生要無原則地表揚和鼓勵。特別是在鼓勵學生和倡導遵守規則"兩難"選擇面前,更應該傾向於倡導學生遵守社會規則。畢竟,不遵守規則的民族是不受歡迎的民族,是沒有效率的民族,也是沒有發展的民族。

[思考]

1、你認為尊重學生與尊重課堂規則矛盾嗎?假如你是案例中的老師,你會怎麼做?

2、有人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活躍是散亂的活躍,也有人擔憂課堂教學"一收就緊,一放就亂",你是怎麼想的?

[案例77] 你就是"小李白"

《少年王勃》教學片段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欣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大家紛紛贊同)

師:我也最欣賞這一句,請大家把這詩句多讀幾遍,看看有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知道王勃為什麼要寫這句話?

生:我想知道王勃為什麼能寫出這麼美的詩句。

生:我想讀懂這句詩的意思。

師:我很高興!你們已經學會讀書了。古人云:"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

生:我讀懂了這句詩的意思了,我覺得"遠處,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一隻野鴨正披著落日的餘暉緩緩的飛翔,燦爛的雲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這一句描寫的就是詩句的情景。

師:"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你真不簡單!多麼迷人的江上秋景,讓我們和王勃一起來欣賞,誰能把這迷人的秋景讀出來嗎?

(一生讀得深情而又歡快)你為什麼要這樣讀?(這景色太美麗了,太迷人了!我非常喜歡,被深深地陶醉了!)

(一生讀得舒緩而又寧靜)你讀的感覺好像不太一樣,能說說嗎?(我覺得這景色非常安靜,我讀著讀著,眼前彷彿出現了這迷人的景色,我不忍心驚動那飛翔的野鴨!)你已經完全進入這種境界了,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這可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啊!

師:(全班配樂朗讀)此時此刻,欣賞著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生:我真想把這迷人的秋景畫下來!(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畫家了!)

生:我想用攝像機把它拍下來!(把這動人的鏡頭永遠地珍藏起來,非常值得!)

生:我想歌唱這迷人的景色!(那你能不能唱兩句?)天連著水,水連著天,天邊的雲霞多麼美麗……(你很有音樂天賦,唱得也很有味道!)

生:我想起了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生:老師,我能自己編一首小詩嗎?(當然可以!)一道夕陽鋪水中,水天一色兩悠悠。孤鴨遠飛餘暉盡,惟有江水天際流。(掌聲)

師:你最崇拜的詩人是誰?(李白)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歡喜得不得了)

[評析]

傳統的評價關注結果而往往忽視過程。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我很高興!你們已經學會讀書了。"--讓學生懂得讀書的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你真不簡單!"--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

"你已經完全進入這種境界了,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這可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啊!"--對學生全身心地融入課堂、融入文本的學習態度給予充分的讚揚。

"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畫家了!""你很有音樂天賦,唱得也很有味道!" "你就是""小李白""……

這種與教學過程融於一起的評價方法,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把評價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融入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行為之中,使其成為一種絕妙的教育工具。

[思考]

1、你認為評價是教學的一個環節嗎?評價是教學的一種工具嗎?

2、你在實際教學中是否將評價融於教學過程之中?試舉一兩例。

[案例90] 一個不能少

唐山市某中學有快班和普通班共6個班,300多名學生。中考前夕,該校將2/3的學生分流出校,基本上針對的是普通班學生。一名學生說,剛剛開學時,老師就不講課了,而是利用上課時間向他們宣傳分流的好處,並告訴學生說,轉到接收學校同樣能學到知識技能,畢業時一樣能拿到接收學校的畢業證書,但不分流連畢業證都拿不到。如果不接受分流就要交一節課2元錢的補課費,這樣一學期下來至少要花1000元的補課費。無奈之下,很多學生不得不接受了分流。而接收他們的學校,有一所竟然是一星期只上兩天課的函授學校,許多同學後來乾脆不去了。

[評析]

為了提高升學率,分快班和普通班,甚至強迫成績不好的學生轉學或放棄考試,是對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明顯歧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並不能說明他的智力有問題,而更可能是他的學習方法不對頭,這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將學困生像包袱一樣甩出去,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受教育是每個孩子應有的權利,通過考試獲得繼續學習的機會,同樣是每個孩子的權利,沒有人可以剝奪。一位教育專家說得好:上學,一個不能少;同樣,考試一個也不能少。

[思考]

1、調查一所中考成績突出的學校,總結他們轉化學困生的經驗。

2、有老師說:分快慢班有利於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你認為呢?


推薦閱讀:

刑事訴訟法經典案例解析
經典英語口語25句
老畢~復出!!說的一段話,句句經典!!
經典老電影(《女藍五號》)
最新經典語錄選集,個性又經典的話

TAG:教師 | 經典 | 感動 | 教學 |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