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日政冷經熱戲碼再次上演

2013年08月02日

由於無法再拿參議院選舉作為進一步拖延的借口,以及在奧巴馬政府的怒火驅使下,安倍政府於7月29日相當高調地派遣日本副外相齋木昭隆(Akitaka Saiki)前往北京。

從表面上看,齋木昭隆此行的目的是與中國外交部官員碰頭,為首相安倍晉三(Abe Shinzo)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腦會晤進行前期準備。換句話說,就是確定會晤議程,並事先就實質性結果達成一致。

兩國之間的最大問題(也是美國發現自己被危險捲入的主要問題)是東海釣魚島主權糾紛。

7月30日,在登機返回日本之前,齋木昭隆在北京機場對記者們發表了講話。他基本上承認自己的使命失敗了。中日雙方未達成任何一致,未取得任何成果。雙方在談判桌前坐了幾個小時,討論(我可以想像得到,如果用中國成語來形容的話,說最貼的切莫過於「高談闊論」)了一個接一個的議題。

此前一段時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公開指責中國為實質性會晤設置「條件」。我們可以推測,基本的條件是安倍公開放棄外務省的古怪構想(安倍曾在上兩次選舉活動中重申了這個構想),也就是釣魚島主權「不存在爭議」。

安倍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大意是說:「會晤就是為了討論問題。」他抱怨稱,中國要求日本放棄現有立場,並以此作為舉行中日首腦會晤的前提條件。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在日本堅持其沉溺於空想的立場的情況下同意舉行中日首腦會晤,這肯定無法取得任何建設性成果。

結論就是,齋木昭隆此行一無所獲。危險和日益加劇的中日政治外交僵局(以及中國拒絕與安倍舉行會晤)將在何時以哪種方式結束?答案無從得知。

但正當陰鬱的外交戲碼在北京上演之際,日本、中國和韓國的外交官們卻在上海導演了一出氣氛更融洽、更加充滿希望的劇目。他們就中日韓自貿區協定(FTA)交換了建設性的意見,並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三國區域性FTA的第二輪談判在7月30日開始。第一輪談判於今年3月在韓國首爾舉行。本輪談判將於8月2日結束。日本代表團團長、外務省顧問長嶺安政(Nagamine Yasumasa)提議日本作為第三輪談判的主辦地,預計在年內舉行。

中日韓FTA有可能為三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回報。各方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正在努力使好處最大化。但三方也各自有「不可觸碰的利益」以及結構性障礙。

《日本經濟新聞》(Nihon Keizai Shimbun)在7月31日報道稱,目前這輪談判的目的是就原則性的問題和今後談判的方式尋求一致。有關行業和產品的細節將推遲到後續談判中進行討論。

日本的長嶺安政主動提議設定「在10年內使至少90%的產品獲得零關稅待遇」這個目標。而日本之前簽署的FTA只有大約80%的免稅比例。根據日本的計算,剩下的10%「受保護區」足以覆蓋其主要的「不可觸碰的利益」,也就是農產品,特別是大米(目前關稅為778%)和牛肉(38.5%)。

長嶺安政的提議遭到了韓國尤其是中國的反對。他們回應說,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應該避免提出具體的數字目標,至少目前是如此。由於中國仍然在對汽車和電視機分別徵收25%和30%的「幼稚產業保護」關稅,因此90%的免稅水平對中國來說無疑顯得太過激進。中國提議為工業產品和農產品設定不同的目標。而韓國正在對食用大豆和桔子分別徵收487%和50%的關稅。

另一個重要議題是關稅減免執行時間表。日本和韓國似乎一致認為應該制定一個對三方都有約束力的時間表。但中國提議制定雙邊執行時間表,允許各方之間存在差異。

中國和韓國在2012年5月開始就雙邊FTA展開談判。兩國都未參與美國發起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FTA談判,而日本已於近期正式加入。

無論是FTA還是FTA的談判,通常都參雜了某種程度的地緣政治手段。中國似乎非常警惕美國借TPP「孤立」中國,或者至少加強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和「軸心地位」。中國已經表態支持區域性FTA,尤其是把美國排除在外的東盟+6(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FTA。

但FTA的地緣政治意義常常被誇大,中日韓FTA也不例外。如果真正消除了貿易壁壘,FTA就是積極的經濟行動方案,會為參與各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考慮到日本、中國和韓國的經濟增長和活力似乎出現了結構性減速,三國締結一個大膽的結構性自貿協定,這不僅被寄予厚望,而且理由充分。我們應該希望談判取得成功。

譯 于波 校 李其奇


推薦閱讀: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啟示: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中日關係陰霾密布
2012年釣島「國有化」之後,在中美博弈中,我們是否永遠地失去了日本?
梅新育:中日關係下一步
不同聲音的交鋒:中日經濟戰應該打嗎?

TAG: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