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藏古代書法
06-24
天津博物館藏古代書法
唐代 鉤填本王羲之草書《寒切帖》 天津博物館藏 文/陳 晨 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較為豐富,在全國文博界中也有較大的影響。其中,歷代書法藏品是重要的收藏,尤其以明清書法為重點。本文將館藏曆代重要書法藏品做簡要概述。 晉唐宋元書法 館藏晉唐宋元時期的作品數量較少,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鉤填本王羲之草書《寒切帖》。此作較完整地保存了王羲之的書法風貌。全帖墨色斑斕,筆意神采超逸,書體遒勁妍潤,沉著流動。文中「謝司馬」應為王羲之摯友謝安。謝安於昇平四年(360年)出任桓溫司馬。此帖可見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純熟,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的風貌。卷尾有明代董其昌、婁堅題記。曾經南宋紹興內府、明代韓世能、王錫爵、清代王時敏等人鑒藏,是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 元代 趙孟頫 行書《洛神賦》卷 天津博物館藏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尤精楷書和行書。館藏其楷書《高上大洞玉經》卷、行書《洛神賦》卷、行書《為隆禪教寺石室長老疏卷》等。楷書《高上大洞玉經》卷作於元大德九年(1305年),時趙孟頫52歲,正值壯年。結體妍麗柔媚,用筆遒勁飄逸。全卷近4700字,無一筆懈怠,字字工整秀麗,筆法穩健而又氣息相通,無滯澀之感,可見趙孟頫書法之純熟。行書《洛神賦》卷作於元大德四年(1300年),是趙孟頫47歲時的作品。此作結體謹嚴、行中兼楷,運筆圓轉流美,是趙孟頫行書代表作。全卷妍美洒脫,結構端正勻稱,布局密中有疏,運鋒飄逸中見內斂,氣勢端美中具有俯仰起伏,深得「二王」遺意的同時,也顯示出趙孟頫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行書《為隆禪教寺石室長老疏卷》作於元至治元年(1321年),時年68歲,第二年即辭世,故此卷呈現的是趙孟頫晚年書風,且為較少見的大字行書作品。整幅作品更像是即興之作,無拘無束,信筆書來,行中夾草,方圓並用,雄強縱逸而不失法度,圓活遒媚而不落輕浮,筆墨嫻熟而又張弛有度,深沉儒雅而又平易近人。 此外,天博還藏有一件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的行書《夢遊海棠城記卷》。此作通篇恣肆狂放,氣勢磅礴,與趙孟頫平和、姿媚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明代初期 宋克 章草《急就章》 天津博物館藏 明代書法 明代初期的書壇大勢 明代是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書法大致經歷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初期以「三宋」(宋克、宋廣、宋璲)為代表的書家主要承襲元代趙孟頫、鄧文原等人書風的餘緒,更多的表現出元代書風的延續性,其中宋克以繼承、嬗變之後有新的發展而成就最為突出。宋克(1327-1387年)作為一個由元入明跨越兩個朝代的書家,他努力想要擺脫趙孟頫的藩籬,以久已被冷落的章草作為突破對象,將趙孟頫的姿秀圓媚融入到草書中,雜糅行書、隸書等書體,形成了略帶積分隸書筆意的新章草,呈現出不逾規矩法度中的狂放不羈,筆精墨妙,風度翩翩,在元人書風的大格調下自出新意。館藏章草《急就章》是宋克最晚年的作品(作於1387年),行筆勁健而氣韻恬合,通篇章法縝密,氣勢連貫,字與字之間牽連顧盼,充滿了律動感,顯示出宋克駕馭多種書體的能力,是反映其新章草藝術風格的佳構。以三宋為代表的明初書法承襲元代書家的書風,整體呈現出一種姿媚閑雅、體態健美、技藝嫻熟的藝術風格和共同的時代特徵。 明代初期還有一些獨具個性的書法家,如以張弼為代表的草書書家,對改變元末明初草書的風格特徵有著重要影響。張弼(1425-1487年)早期作品出自宋克,以章草筆意融入草書,結體、波折內斂沉著,但其大量大幅草書多為師法張旭、懷素一類的作品,一改宋克書法中蘊藉古樸的章草書風特徵,形成了放縱激蕩的書風,對明代大草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館藏草書《蘇軾太白仙詩卷》書於成化十九年(1483年),是張弼晚年的作品,行筆縱橫跌宕,不拘繩墨。與張弼齊名,並稱「二張」的張駿,以狂草書著名,其書以懷素為宗,用筆多長鋒硬毫,筆墨瘦勁,轉折靈動中不失凝重。館藏《和唐人詩冊》,點畫細勁有力,是能代表其成熟風格的作品。 以「吳門書派」為中心的明代中期書壇 明代中期的書法逐漸從初期的台閣體束縛中走出來,書法活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向商業經濟繁榮的蘇南地區,尤其集中在蘇州一帶。吳門書法家群體成為明代中期書法的主流。 沈周(1427-1509年)是吳門畫派的開山鼻祖,其一變庸俗的宮廷台閣氣為雅逸的文人書卷氣,結體嚴謹,筆法沉著穩健,風格渾厚,藝術面貌獨特,為吳門書派之開端。其晚年作品蒼勁老辣,更加趨於成熟。館藏沈周行書《詩卷》是其中年時期作品,結字、行筆中清晰可見黃庭堅的影響。吳寬(1436-1504年)行書、楷書師法蘇軾,用筆樸厚,結體平正自然,為明代中期打破程朱理學的束縛,重新向古代書學傳統學習另闢蹊徑。館藏其行書《廷試讀卷詩》軸書於1493年,結體朴茂渾厚,舒展自然。更晚年的作品《自書詩卷》則呈現出愈老愈熟的格調。王鏊(1450-1525年)是祝允明的文學老師,對祝允明、文徵明都有很大影響。其書法師晉唐,筆畫清勁峭拔。館藏書於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行書《七律詩軸》是能代表其風格的作品。 祝允明(1460-1526年)的草書善於用點,飛動跳躍,與纏繞的筆畫有對比之趣,隨性情所至但不失法度,激情肆意,體現了強烈的個性意識。館藏行草書《歸田賦樂志論》冊,為祝允明中期的書法作品,清勁豐茂,揮灑自如。草書《山水障歌》卷,書於弘治七年(1494年),是其草書步入成熟個人風格時期的作品,浪漫主義的書風已經完全凸顯。 館藏吳門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文徵明(1470-1559年)作品較多,楷書《常清凈經冊》作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文徵明68歲時的作品。全作結構嚴謹,毫無懈怠,可見作者紮實的功力和純熟的技巧。行楷書《壽梅集序卷》書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時年文徵明已84歲高齡,然全卷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運筆節奏緩和,結字端正從容,境界平淡醇和。館藏其最重要的作品應該當屬其草書《五律二首詩》卷,是作者60歲時的作品,為其比較少見的大字草書,結體舒展奔放,張弛有度,整幅作品氣勢跌宕,一氣呵成,充滿韻律感,書風與詩意互相映和,與慣常所見最多的結構謹嚴的楷書風格迥異,飽含著奔放的情感和純熟的技巧,是極為難得的草書佳作。 吳門四家中的陳淳(1483-1544年)、王寵(1494-1533年)都是文徵明的弟子,影響深遠。館藏陳淳行書《自書詩》卷,錄作者舊詩十四首,書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是作者最晚年的作品。通篇腕力蒼勁,筆勢舒展,線條渾厚而靈動,虛實結合,縱橫率意,充滿了自然獨特、奔放不羈的韻律之美。王寵《西苑詩卷》作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作者37歲時的作品。通篇氣度雍容,結體俊美,謀篇布局疏朗有致,是其端正典雅書風的代表。 此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書家還有唐寅(1470-1523年)、豐坊(1494-1565年)、王問(1497-1576年)、文彭(1497-1573年)等,共同構成了明代中期吳門書派的興盛陣容。館藏唐寅行書《七律四首詩卷》、豐坊草書《孤山觀梅詩卷》、王問草書《自書詩》卷、文彭草書《雅琴篇》等均是其各自代表作品。 晚明書壇的個性解放思潮 晚明的書壇也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個性解放思想的書家。他們的作品與明代中期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書壇呈現出一種極端對立而又和諧統一的局面。徐渭的狂放和董其昌的率真平淡都是這一狀態下的產物。董其昌(1555-1636年)的楷書、行書、草書都表現出蕭散恬淡的情懷,用筆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圓潤飄逸,用墨清淡簡遠,章法疏空多變,線條流便,沖淡融合,體現出一種平靜內斂、優雅含蓄的古典美。館藏董其昌書法作品較為豐富,各種書體、各個時期的作品都有收藏。其中行草書《臨十七帖卷》,書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雖是臨帖,但充分顯示出董其昌駕馭多種書體的能力和嫻熟的技法。行書《論書》軸作於公元1631年,時年董其昌77歲,其晚年俊朗秀逸而氣韻深厚的風格以及一直追求的自然之趣在此中可以窺見。楷書《五古詩》軸作於崇禎七年(1634年),筆法勁健,結體端穩開張,晚年楷書沉著穩健、平和沖淡的格調可見一斑。 徐渭(1521-1593年)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書。用筆沉雄,節律跌宕,似疾風驟雨。交替使用破鋒、露鋒、澀筆,行間茂密。其作品豐富多元,書風奔放狂肆,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館藏行草書《七律詩》軸,通篇迅急揮灑,一氣呵成。結體、行筆不受規矩法度之羈絆,書風奔放,是行草書中的佳構,也是徐渭的代表作。此外,館藏張瑞圖(1570-1641年)草書《五言詩》軸寫韓愈《游城南十六首 贈同游》,結體率意縱橫,筆力挺健,是能代表作者行草書風格的作品。館藏黃道周(1585-1646年)行書《臨王羲之誓墓文卷》作於崇禎九年(1636年),書風沉著厚重,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 除了上述書家之外,晚明還有一些書家,如詹景鳳(1532-1602年),邢侗(1551-1602年),趙宧光(1559-1625年)、米萬鍾(1570-1628年)、宋珏(1576-1632年)等人,天博均有收藏其作品。 清代書法 晚明書風的延續與碑學的濫觴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書法藝術作為漢族文化傳統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此時呈現出多元發展的中興時期。清代書法早期仍然延續晚明書風,帖學書法佔據主流地位。於此同時,清初書壇也湧現出一批書風獨特,個性鮮明的書家。王鐸(1592-1652年)是清初個性派代表書家之一。其書法在結體上,長於易位,字形或東倒西歪,或頭重腳輕,產生奇險之感。用筆上,穩健自然,節奏明快,千姿百態。用墨上,濃淡相間,富於變化。館藏其行書《自作詩》軸、行書《太平庵詩》軸,奇險中有深沉,峻拔中有凝重,筆畫穩重中有豐潤,節奏明快中有變化,韻律特別生動,較典型的體現了他的書法特色, 傅山(1606-1684年)是清初與王鐸齊名的個性派書家。其書法,於真、草、篆、隸無不擅長,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書法風格。館藏草書《讀傳鐙》軸,用筆剛健沉著,體勢聯綿飛動,筆意奔放,生氣鬱勃,具有張旭、懷素的風姿,通篇28字,豪邁不羈,一氣呵成,表現出酣暢淋漓,瀟洒超逸的藝術境界。 鄭簠(1622-1693年)是清初開一代風氣,卓有成就的隸書名家。他的隸書保留了《曹全碑》娟秀研雅,逸致翩翩的特點,同時使之更加瀟洒疏放,能在恣肆中含古樸,朴中寓巧,庄中見奇,沉穩中見飄逸,極富變化。館藏《李廓長安少年行詩》軸,書晚唐詩人李廓五律一首,此書作較典型地體現了鄭簠的隸書風格。橫畫的「燕尾」、捺筆及一些筆畫的末筆上揚而不加修飾,使字體流暢、靈動。橫畫的寫法重頓輕提,落筆處呈一圖點,然後提筆牽帶,按筆出鋒,一筆之中富於變化,顯得流動、飄逸。 清中期帖學與碑學的轉換 清代中期,帖學書風發生轉變,由崇董而擴展至取法唐、宋、元名家,尤其推崇趙孟頫。乾隆中期帖學書法進入風格紛呈的鼎盛階段,湧現出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鐵保、永瑆等一批帖學名家。此時,在鐘王、顏柳、蘇米、趙董等帖學籠罩下的書壇,力圖另闢天地,闖出新路的當推「揚州八怪」。 劉墉(1719-1804年)被譽為「集帖學之大成」,他的書法融合了趙孟頫的圓潤,董其昌的生拙,蘇軾的豐肥,顏真卿的渾厚,形成獨具一格的風貌。館藏行書《上清紫霞》軸,結體清整雍容,筆墨豐腴敦厚,體現了其書法清高、含蓄、靜穆的藝術格調。王文治(1730-1802年),書法源出董其昌,又得力於李邕,字體俊秀瀟洒,飄逸流暢。館藏行書《再酬梁山舟詩》軸、楷書《聖主得賢臣頌》軸,均為代表其書法風格的作品。前者為行書,運筆柔秀,意態婉美,給人以輕鬆洒脫,秀逸天成之感。後者為楷書,結體清秀工整,氣格清勁秀媚。 「揚州八怪」書家中,主要以金農、鄭燮為代表,還有黃慎、高翔等均取得一定成就。金農(1687-1764年)隸書最具特色,有兩種面貌,一種是繼承漢碑風貌,筆跡凝重、樸拙渾厚、蒼古沉雄,如隸書《臨華山碑》冊、隸書《司馬溫公語》軸。另一種面貌被人稱之為「漆書」,其用筆方正,稜角分明,橫粗豎細,輔以濃墨,其結構緊湊,體勢欹側,具有裝飾趣味,絕無板滯,如隸書《松贊》軸。鄭燮(1693-1765年)將篆隸字形和筆法融入楷行書中,構成楷、行、隸相參的「六分半書」。在章法布局上,正斜相揖,疏密錯落,如「亂石鋪街」,點畫呈隸書的波磔,撇捺如北碑之峭利,或如畫蘭竹之飄逸挺勁,書風呈現出奇崛跌宕之意趣。館藏行書《懷素自敘》軸,全篇字體靈動,是鄭燮書法中的精品之作。黃慎(1687-1768年)書法以草書最著名,晚年常用狂草作畫,別有一番風味。他的草書是以結體的正斜、線條連斷的變化來表現的。館藏草書《七律送汪瞻侯歸蘇詩》軸,字的正斜互相對應,體勢峻峭,節奏感很強。字的線條時斷時連,給人以妙不可測,離群超逸之感。高翔(1688-1753年),在「八怪」中以擅寫隸書著名,從隸書《華山碑》冊可看出,其隸書源於鄭簠之法,書風清潤秀逸,結構勻穩,筆勢略帶飄逸之感。 晚清碑學的鼎盛 清代晚期,書壇幾乎已是碑學的天下。當時的碑學書家中,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亦大。何紹基(1799-1873年)的篆、隸用筆融入楷、行書中,自成一種體格。從館藏其行書《七絕詩》軸中可看出,其行書體勢寬博疏放,正欹、開合互用。如「東」「人」二字,撇捺向左右舒展,變顏字的庄肅凝重為奇縱開張。全篇於縱橫欹斜中見規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氣。書風遲澀又靈動,樸厚又奇逸,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趙之謙(1829-1844年)的書法藝術造詣很深,篆書、隸書皆學鄧石如,並能自出新意。館藏《泰山刻石二十九殘字》軸,是其在同治元年三十四歲時臨寫。該刻石相傳是秦代李斯所書,渾圓嚴整,為小篆正宗。趙氏此書結體修長,比原刻更具縱勢,遒逸勁健,既有《泰山刻石》的意蘊,又具書家個人的性情和書風。 吳昌碩(1844-1927年)是詩、書、畫、印皆能的藝術大師。其書法出入秦漢金石碑刻,篆、隸、行、草諸體具備,尤其對《石鼓文》下力最深,將石鼓文的筆意貫穿於各種書體,獨創新格。其篆書最負盛名。行書初學王鐸,後融歐陽詢、米芾筆法,字形取向右上的傾勢,結字變化較多,用筆具有剛健蒼勁的特色。《行書七絕詩》軸,是其行書的代表作之一。 來源:《文物天地》2015年6月刊
推薦閱讀: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老秋
王羲之草書 寒切帖
元代 趙孟頫 行書 洛神賦
明代初期 宋克 章草
推薦閱讀:
※名氣超大的名言,古代有名的話
※古代飾品——簪子部分
※古代將帥為何喜歡收養義子?
※許倬雲:中、歐古代文明的發展(上)
※古代的詩人們,其實是一個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