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更好的自己,該如何成就

 每一年中的每一個人,註定要經歷個體的高潮和低谷,壯闊和渺小;但每逢下一個時間埠的開啟,誰又不是懷揣夢想重新上路?  太陽照樣升起,生活照樣繼續,但總有一些改變值得期待。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所有期待中最值得鼓勵,也是最真實可以依靠的力量。  如何改變?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本版推薦的書籍或能提供些許啟示。但這些編者從個人修為、團隊合作等諸多角度選出的書,說到底,提供的僅是術,相當於人的手腳,而非人的眼光。眼光存在於道的層面。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則止於術。如何求道?道由心生。這顆心,應是一顆探索之心、進取之心、良善之心。 ——編者  改變從思維開始  6年前,柳傳志在接受《解放周末》獨家專訪時,用一個小故事論證他的觀點——重要的是把方向弄對。  他說:如果一個人打電話給他的朋友,電話總是撥不通,除了努力多撥幾次外,最首要和重要的是先檢查下號碼對不對。  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有用。  85歲的稻盛和夫在其新著 《思維方式》一書中同樣強調思維方式的重要性。這位全球知名的管理藝術家將其畢生心得濃縮為一個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100~+100)x熱情(0~100)x能力(0~100)。他宣稱:「只有這個方程式才能解讀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才能解讀京瓷和KDDI的順利發展,以及日本航空的成功重建。」  為什麼熱情和能力都只有正數,而思維方式不僅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有正負之分?對此,稻盛和夫解釋:「將人引向正確方向的思維方式」比「能力」中包括的智商、體魄、專業技能等因素更重要;不僅如此,如果思維方式有問題,人就可能淪為「才能的奴隸」,人生與事業都不會成功。因此,若想讓僅有一次的人生綻放光彩,「將人引向正確方向的思維方式」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每一個人都改變意識,都持有善的思維方式,那麼就可以掌握超越個人、改變整個集團命運的力量。日航重建就證明了這一點。」稻盛和夫說。  在提出以上論點之後,稻盛和夫在書中繼續以9大主題、27個關鍵詞深入闡述「思維方式」無可替代的重要性。讀者不僅能從中感悟到「經營之聖」的人生智慧,更能汲取到足以推動自己人生與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  將《思維方式》列入新年書單之首,或許就是你邁向改變的第一步。  行動才能結出果實  我們身處於「自己為自己負責」的世界之中,「終身僱傭制」已經成為過去,即便在大企業中工作,你也不知道未來究竟會怎樣。看看我們周圍的人,會發現很多人已經變成了工作上的「游牧民」,對工作的選擇和對生活的追求與從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究竟怎樣生活才是對的?我們時常這樣問自己。  儘管我們害怕錯誤的選擇毀掉人生,但在今天這個時代,「明確的標準」幾乎失效了。要想不隨波逐流,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存方式,構築起真正適合自己生存的空間,「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便是《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一書的主題。  「我想成為有成就的人」「我想擺脫消極的思考方法,積極地生活下去」「我想改掉壞習慣」……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抱有這樣那樣的期望,但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為什麼人們不能依循自己的內心想法來管理自己呢?  很多人將之歸因為缺乏意志力,可是能夠導出結果的只有「行動」。不管你有多麼堅強的意志,如果沒有行動,仍然不會產生任何結果。反之,就算你意志力比較薄弱,但如果能夠開始採取行動,一樣可以收穫成功。所以,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簡單的「行動」上,而不是糾結於抽象的「意志」上,從一些簡單的行動開始自己的改變。  比如首先拋棄「負面思考」的習慣,在這種習慣的影響下,人們總是把事情往壞的方向想;其次是先做成一件事,然後再開啟第二項任務,一個一個來,而不是給自己疊加多重任務。  牢騷不解決問題  市面上有那麼多關於如何成就事業、如何自我修鍊的書籍和文章,多推薦一本這樣的書有多大意義?  因為這麼想,所以一直以來編者都很少推薦此類書籍,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說:「我並非相信從這類書中真能學到多少新知識,只要知道這世上有人與我觀點相同就好了。」《好好工作:在職場中創造自己的獨特價值》之所以熱銷,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困境,我們常常將其歸咎於經濟不景氣、職場很黑暗、人際關係太複雜等外部原因,從而陷入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中,但其實,好壞永遠首先看態度。《好好工作》一書告訴讀者,縱然現實中阻力重重,我們手中仍然握有自己一半的命運;牢騷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積極磨練專業技能,專註提升自我價值,才能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因為作者是活躍在職業諮詢一線的諮詢顧問,有著多年與僱傭雙方打交道的經驗,因此,她比很多企業管理者更清楚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也比大部分員工和求職者更清楚個人在職場中該如何踏上自我實現之路,這使得本書在勵志之外,多了許多實用性的建議。文字走心還在於作者在書中誠懇剖白了自己在職場一路走來的種種碰壁,可見,誰都是從菜鳥過來的。  深度才能不「瞎忙」  隨時隨地收發電子郵件,一個接一個地參加大小會議,在即時通訊軟體的滴滴聲中手忙腳亂,在繁雜的多線程工作中不斷地切換注意力……  很多人看起來很忙,甚至不自覺地享受這份忙碌,但這樣的忙碌真的能轉化為生產能力嗎?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作者、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尖銳地戳破了這個假象——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此類浮淺、瑣碎的事務上,而這些工作不僅產出的價值有限,還會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創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義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專註的職業活動,使個人能力最大化地發揮出來。書中的所有討論都圍繞著「深度工作」展開,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客觀分析了在新經濟形勢下實現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系統陳述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如將深度工作納入日常工作進程、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遠離社交網路等。  在今天,深度工作不僅不是一項過時的技能,反而是稀缺的資源,是將人們從技術壟斷導致的精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藥,是一種匠人精神的回歸。人們常常用「瞎忙」來自嘲,但警惕,沒有效率的瞎忙真的會是瞎忙。  整理是一種流程設計  在很多人看來,整理是件折磨人的苦差事,同時也是件可做可不做的瑣碎事,因而也就往往容忍自己不去做整理工作。但致力於「整理術」研究的小山龍介,以數年內連續出版多部有關整理的書這樣「鄭重其事」的方式來告訴你,整理是一種流程設計,做好整理工作帶給你的遠不止一張整潔的辦公桌。  整理時的思考活動本身就非常具有創造性:如何保管資料,才能在查找的時候更便捷?如何才能讓辦公桌井井有條?怎樣整理,工作起來才順暢……這種思考就是所謂的流程設計。但是,仔細分類、認真裝入文件夾、小心貼上標籤,再整齊地擺放到書架上,這種傳統的整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信息洶湧的當今時代,即使是喜歡整理的人,一旦站到信息高速公路上,面對信息的湍流也會無所適從,不知該從何處開始著手。小山龍介推出的第一本書《整理的藝術》切中現代人的心病,以親切幽默的方式傳授了90種簡明實用的整理術,教讀者通過建立秩序、活用新銳軟體和尖端數碼產品等手段擺脫混亂,從而獲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創意和更好的生活。  不僅是資料需要整理,環境、信息、生活、思維、人脈也需要整理;企業與個人也只有養成整理的習慣,轉變思維,調整經營方式,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獲得成功。這些主題分別出現在《整理的藝術》三部「續集」中,它們分別是《整理的藝術2:時間是整理出來的》《整理的藝術3:創意是整理出來的》和《整理的藝術4:升職從整理開始》。  究其實質,流程設計是對流程的一種創新,因此,這裡所談的「整理術」,指向的不僅是對舊方法的改善與改進,更是一種思維的轉變。  滿格是每一天的幸福  當被要求反思自己的人生時,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一些廣義的概念,例如健康和財富。問題是,健康是一個長期的概念,財富也不是幾天就能累積的,這些一般性的衡量標準無法幫助人們逐日改善生活。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方法去衡量什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每一天,如果你每一天的「電量」充足,你就能完成更多事情; 你和他人的互動就會變得更好;你的頭腦清晰,身體健康;在電量滿格的日子裡,你的投入度更高,幸福感更強。每一天的狀態,其實與你的幸福更直接相關。在長期評估和日常體驗之間,人們越來越察覺到後者的重要性。  和我們一貫認知不同的是,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產生有意義的變化只需要幾天,而不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如果你集中精力,立刻採取行動,那麼提高你每一天的幸福感就會變得容易得多。從今天開始採取有意義的小行動,這就是獲得變化的最佳方式。這些小小的變化最終將累積產生重大的長期效果。  《你充滿電了嗎》一書,通過查閱不計其數的文章和學術研究論文,並且採訪了一些全球知名的社會科學家後,從採集來的2600多個改善日常體驗的方法中,遴選出21個讓人快速「充電」的方法。「電力十足」的自己,才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創造更充實的一天。  合適是把人放對地方  創新時代,小團隊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身為小團隊的主導者,也許你常會在心裡抱怨「豬一樣的隊友」,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你沒有用對人,或者是沒有把人用在對的地方。「合適」是如此重要,以致日本新晉經濟學家坂井豐貴專門著書立說《合適:從升學擇校、相親配對、牌照拍賣了解新興實用經濟學》。  日本人很喜歡「製造」這個詞。聽到這個詞,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手藝人、技術人員、工業區這些與製造業相關的東西。的確,這些都與製造相關。製造出某個有形之物,是「物理上的製造」,但製造這個概念不僅僅適用於有形的物品。《合適》 一書講的是市場設計這個新興的經濟學領域,是一門關於「經濟學上的製造」的學問。「市場設計」這個名字對大眾來說有些生僻,但經濟學家沙普利正是憑藉「市場設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幸運的是,坂井豐貴的書中沒有高深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腎臟移植匹配、擇校等生活中的例子來對經濟學理論加以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再好的東西如果不能交到能夠有效利用它的人手上,也不會產生價值,無法造福社會。「東西好」和「東西交給了合適的所有者」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人也是如此,把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產生的「化學反應」可以超出你的預期。  至於如何放?《合適》一書提供了一些思路,讓你驚訝如此「簡單」的方法竟然能夠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這或許就是經濟學家思維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他們的思維更具層次感與創造力。  領導力普通人也同樣需要  只有領導才需要領導力嗎?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在一個合作的社會,誰都需要一種橫向的領導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團隊合作。  與人合作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或是分到與自身能力不相稱的任務,或是由於某種差異而衝突不斷,時間往往在摩擦中白白消耗。羅傑·費希爾是談判、溝通領域的權威專家,他與艾倫·夏普合著的《橫向領導力:不是主管,如何帶人成事》是一本為普通員工定製的領導力課程,通過三大策略、五大步驟,幫助一個普通人實現對團隊的側面領導,主動把握自己的職場生涯。它所著眼的不是有權威的領導能做什麼,而是作為普通員工的你能做什麼; 要想讓你的同事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你首先必須自己清楚應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橫向領導方法包含三個基本步驟:第一步是培養和鍛煉獨自工作的個人能力;第二步是對你與他人有組織地共同工作這個戰略目標獲得清晰的理解;第三步是學習一些「參與式」領導方法。  任何人都是潛在的領導者。不管現實中你是不是領導,作者都建議你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潛在領導者,你無須擁有高於同事的權力,但多些橫向領導力,有助於你更好地與同事合作並完成項目。  帶隊只靠自己努力沒用  第一次當主管的人,下屬一般不會超過10個人。《10人以下小團隊管理手冊》 作者在20多年從事企業諮詢的過程中發現,要領導好人數較少的團隊其實更考驗主管的用人能力。因為當一名主管領導三五十名下屬時,基層員工和這名主管之間必然會存在中層主管。這些中層主管既要在業務最前線帶領團隊前進,同時又要與上司保持良好溝通,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幾乎每個企業里都有這樣的中層主管,他們對工作盡心儘力,卻很難取得光鮮漂亮的成績,還要經常面對下屬的埋怨和不滿。  書中引用大量事實證明,一個團隊中只有主管自己努力是沒用的,如果主管對下屬的工作感到不滿意,下屬對主管的指導也有意見,那隻能說明主管在用人方面做得還不夠。本書從職責、心胸和氣魄等角度出發,為小團隊主管們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議,還介紹了能夠幫助主管提高下屬工作熱情、讓下屬人盡其才的性格分析理論。
推薦閱讀:

詩窮而後工:官運不通成就詩人梅堯臣
達真堪布:安忍是成就的助緣
steam最難達成全成就的遊戲是哪款?
連載 | 大明餘暉(66):朱、李相爭成就了愛新覺羅
民國宋氏:近代教育成就顯赫一族

TAG:成就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