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登岳陽樓覽洞庭湖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古稱雲夢澤,目前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岳陽樓與南昌的滕王閣、武漢的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位於洞庭湖畔。洞庭湖湖中有山,湖邊有樓;站在樓上,800里洞庭盡收眼底;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層林盡染,水天一色,景色甚為壯觀。
從長沙開車沿著G4京港澳高速公路向北僅需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岳陽市,進而抵達洞庭湖邊。這裡有很多景點,最值得遊覽的景觀大致有三,其一是岳陽樓,其二是君山島,其三是稍遠一些的,處於東洞庭湖與長江接界處的城陵磯,是登高望遠廣覽洞庭湖最佳之處。11月份湖南的天氣總不是太好,多數時候登高無法望遠,因此我們此次洞庭湖游,僅在時下時停的濛濛細雨中遊覽了岳陽樓和君山島。
1、觀覽岳陽樓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相傳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朝詩人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近1800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記之於文,詠之於詩,描之於畫,刻之於形;屢毀屢建的岳陽樓,有史可查的重大修葺共30餘次,幾經風雨滄桑,更使文人墨客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不同時代的岳陽樓及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了藝術創作中被反覆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現存岳陽樓重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樓高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佔地251平方米,因此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可稱為古迹的建築。
走進園區大門,首先見到的是歷代岳陽樓的微縮模型。
隨游步過玉衡亭、天璇亭、南極瀟湘等景觀,就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岳陽樓了。岳陽樓的建築構造獨特,似殿非樓。導遊稱岳陽樓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但我好像覺得這座建築趕不上黃鶴樓和滕王閣的雄偉。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望過,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
岳陽樓不只建築精巧,而且是一座文化寶庫,樓內各種對聯懸於四壁。最為出眾的當屬放在一樓正面兩側的長達102字的對聯,上聯為"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下聯為"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放在三樓的詩仙李白的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更為叫絕的,必然是放在一樓正面的12塊檀木板組成的木雕屏篆刻《岳陽樓記》,由於涵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大書法家蘇舜欽書寫《岳陽樓記》,邵竦篆刻《岳陽樓記》,被稱為「天下四絕」。傳說作《岳陽樓記》范仲淹其實並沒有到過岳陽樓,僅僅是根據滕子京提供的一幅畫《洞庭晚秋圖》和一封求記書,當時被貶到河南鄧州戍邊的范仲淹,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堪稱天下奇談。
在岳陽樓的二樓也有一幅《岳陽樓記》,與一樓的《岳陽樓記》一樣,都已經不是最初宋代大書法家蘇舜欽書寫,大篆刻家邵竦篆刻的原品了。近代歷史書寫《岳陽樓記》的人很多,如明代董其昌行書岳陽樓記卷(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唐寅齊名的明代才子祝允明行草書岳陽樓記卷等,目前放在岳陽樓一樓、二樓的兩幅《岳陽樓記》均為清代名家所書寫和篆刻。但無論是否為原作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一直是天下當官者應永記的座右銘。
登樓四望,八百里洞庭奔來眼底,三千年故國煙水蒼茫,孤帆點點,群山隱隱,自古以來詩人們的意境如展畫而讀,不到此境,難會此情!宋人黃山谷有詩:「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可見樓山相映成趣,只可惜今日樓外煙霧迷茫,此景此情不可得矣,甚為遺憾。只得倚樓拍攝些岳陽樓周邊近景,亭台樓閣、飛檐盔頂、頂檐牙啄、金碧輝煌,略撫遺憾之心。
在園區內四處觀瀾。
沿湖邊有一座墓地,居然是三國時期,吳國水軍都督周瑜夫人小喬的墓地,不是是否為杜撰。
2、遊覽君山島
「岳陽樓上對君山」。南洞庭湖中,有一處四面環水的山,與岳陽樓隔水相望,這就是歷代文人騷客喜歡歌詠的君山。君山地處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原名洞庭山」,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這裡有中國發現的歷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新石器時期「星雲圖」的遺址;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見證——湘妃祠、二妃墓、斑竹和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台、宋代農民起義的飛來鍾、楊幺寨等;每一個古迹都是一段厚重的歷史,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悠遠的記憶,浩氣連遠古,衷腸訴神州。特別是自唐代以來,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張之洞等名人都曾登臨君山攬勝抒懷,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最為著名的當屬李白的「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和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更使君山名聲大噪。島上古木參天,茂林修竹,僅名竹就有20多種,包括生長在二妃墓的周圍的斑竹,傳說斑竹上的斑痕是二妃的思情淚,斑竹移到別的地方種植就會看不到竹子上的斑痕了,真是神奇而多情。
如今君山島上已經被開闢成5A級旅遊區,島上少有百姓居住了。
由於洞庭水系不斷地減少,如今這座漂浮在洞庭湖上的小島,在旱季已經成為半島,無需乘船,駕車就可以直接上島。史載洞庭湖古稱雲夢澤,本為華夏第一大淡水湖。當時的雲夢澤橫亘於湘鄂兩省之間,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後由於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面,稱之為洞庭湖。幾千年來,洞庭湖一直處於淤積和開挖之中,其面積幾經重大變化。
明、清之際,洞庭湖的面積有所擴展。明嘉靖、隆慶(1522—1572年)年間,大學士張居正為了保護在湖北安陸的「顯陵」以及他自己家鄉江陵的安全,採取了「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築起黃檀長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長江水沙多由荊南排入洞庭湖區,由於湖底淤高而來水有增無減的,因此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斷擴展,逐漸形成西洞庭湖與南洞庭湖,當時洞庭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今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亘八九百里」,這是洞庭湖的近代全盛時期。
近一百多年來,荊江水患不斷,泥沙大量輸入洞庭湖,湖泊正經歷著自然葑淤消亡的過程。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來盲目的圍墾使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原來位於湖濱的常德、澧縣、安鄉、益陽等城市,現在已經距湖遠的已有十餘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湖區面積從解放初期的4350平方千米縮小到如今的3968平方千米(國家2001年啟動的4350工程之前,已經縮小到2820平方千米),本來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現已小於鄱陽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乘坐島上電瓶車來到湘妃祠、二妃墓、斑竹景區。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死於蒼梧,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之趕來,船被大風阻於君山,悲痛欲絕,憂鬱成疾,死於洞庭湖,葬于山之東麓。故在島上有湘妃祠、二妃墓,墓前10米處有一對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並有了關於斑竹的美好傳說。
據記載,君山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曾有36亭48廟5井4台,可惜這些景點現在遺留的已經不多了,近年來正在努力的修復或修建。由於天氣不好,我們僅沿著電瓶車道,徒步前行,一路觀覽,最終到達有緣橋,從那裡乘車返回景區門口。
君山特產君山銀針。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
待續:千年學府嶽麓書院-2014湖南行(2)
推薦閱讀:
※悠悠洞庭水 聞名岳陽樓
※《登岳陽樓》
※【唐詩選譯(十六)】杜甫《登岳陽樓》
※古詩《登岳陽樓》賞析
※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究竟是誰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