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凈土宗探源

五台山凈土宗探源  肖雨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030006)  摘 要:五台山凈土宗源於慧遠,創於曇鸞,盛於善導,集成於法照,流行於後世。  關鍵詞:五台山;慧遠;曇鸞;善導;法照  中圖分類號:B9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05)01—0014—05  凈土宗是信仰諸佛凈土存在、現世蒙受諸佛護佑、將來能夠往生佛國凈土的一個大乘佛教宗派。所謂凈土,就是諸佛菩薩居住的國土,或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濟渡眾生的清凈道場。換言之,就是一個沒有四趣、五濁污穢的清凈、莊嚴、殊勝的理想境界。實質上是一個覺悟的、至善的、清凈的世界。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凈土。但佛經對於這無量諸佛凈土的記載,主要有《彌勒上生經》說的彌勒佛的兜率凈土、《阿閦佛國經》說的阿閦佛的東方妙喜凈土、《藥師如來本願經》說的藥師佛的東方琉璃凈土和《阿彌陀經》說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凈土。其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尤為莊嚴殊勝。  阿彌陀佛的本義是無量光、無量壽,是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的典型代表,實質上是從不同角度對釋迦牟尼佛的表現。他具有菩薩的大慈大悲思想和自利利他精神。按《無量壽經》說,過去世時,他是法藏菩薩,立志證得無上菩提後,發起了救渡眾生的四十八願,經過艱苦地修行,終於成就了誓願,在距今十劫以前成佛,現在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又謂安樂、有樂、安養。它是一個沒有眾苦、但受諸樂、居住著無數佛弟子聖眾的美麗富饒莊嚴殊勝的世界。在此西方十億佛國土外,是一個無形而有形、無時而有時的至善至美的世界,是宗教實踐的對象。它比兜率凈土、琉璃凈土、妙喜凈土都莊嚴殊勝,是十方諸佛國土的典型代表和大乘佛教凈土的歸宿。這樣美妙莊嚴的佛國凈土,眾生只要執持名號,志信十念,一心不亂,即可憑佛願力帶業往生補處佛處,還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就契合了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迎合了苦難民眾希求解脫痛苦的心理。因此,自其傳人我國,就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信仰和熱情歡迎、大力弘揚,使其自東晉慧遠於廬山結社念佛往生開始,便廣泛流傳而經久不衰,終於發展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茲因本宗的主旨是念佛往生,故又名念佛宗。其中「往生」之「生」是化生之生,「往生」是期待來世解脫。念佛是往生凈土的實踐中心。所謂念佛,一般是指念阿彌陀佛之名,故又謂稱名念佛。其實,念佛分為四種:一是觀念阿彌陀佛的塑畫像,謂之觀像念佛;二是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功德,謂之觀想念佛;三是觀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實相狀,謂之實相念佛;四是專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謂之持名念佛。此中持名念佛,即稱名念佛,亦謂專稱念佛。其下手容易,成功率高,所以最為流行。這是因為,聲聲彌陀,相續無間,就會使心不散;念念不斷,心口相系,就會使魔難入,心情不亂。若百聲、千聲,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即會一念中滅80億劫生死之罪,往生極樂世界。《大集月藏經》還曰:「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小念者,小聲念佛;大念者,大聲念佛。小念多有心猿意馬,易放難收;大念即會聚精會神,心意不散,易成三昧。所以,持名念佛就成了該宗主要的修行法門。  阿彌陀佛是該宗崇奉的主要對象,所以介紹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往生論》就構成了本宗所崇奉的主要經論。此外,近代凈土祖師印光大師又提出《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和《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也為凈土宗的經典,合為五經一論。對於前述三經一論的解釋主要有五台山高僧曇鸞祖師的《略論安樂凈土義》、《略釋無量壽經》、《往生論注》和道綽的《安樂集》、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法事贊》、《往生禮讚》等,也為該宗的要籍。  凈土思想源於印度,從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到元魏永平元年(508),凈土宗的主要經典三經一論,即凈土思想傳人我國,凈土信仰也就普遍流布開了。至於五台山弘揚凈土信仰的最早僧人,當是首推彌天釋道安及其高足慧遠法師和元魏曇鸞大師。這是因為,東晉永和九年(353),道安「於太行恆山創立寺塔」,弘揚佛教之故。《元和縣誌》曰:「漢改恆山為常山。」《括地誌》又曰: 「北嶽,釋家謂之青峰捶。」《清涼山志》卷2還說:「五峰之外,復有四埵。東曰青峰埵,即常山。」常山即恆山,恆山為五台山東埵。故曰釋道安是將佛教傳人五台山的最早僧人,所立之寺塔,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塔。《高僧傳》卷第5《釋道安傳》曰:「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臨終之日,還「備睹兜率妙勝」,感佛來迎。道安還著有《凈土論》6卷,為中國佛教弘揚凈土法門著作之嚆矢。他的特點是專修彌勒凈土,求生兜率內院。兜率內院在娑婆世界,欲界本土,最為切近。但它不易修、不易生,又不及彌陀凈土莊嚴殊勝,經論上也記載不多。所以,只在《彌勒上生經》譯出之後,盛行修此法門和供養彌勒聖像。到唐代玄奘、窺基師徒之後,就淹沒無聞了。但唐代時五台山還盛行此法。因此說,道安也是五台山弘揚彌勒凈土信仰的先驅。  慧遠(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人」。「樓煩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許」。即今原平縣大芳鄉茹岳村人。他還在故里建勝井院,北齊時改稱婁煩寺。現存門樓1座、乾隆三十一年(1766)御制《樓煩寺》匾1塊、金代石塔1座、萬曆四十一年(1613)《重塑慧遠禪師像碑記》碑一通等文物古迹。1990年又重建大殿和僧堂10間,並新塑了慧遠禪師彩色塑像。又《代州志》4《重修白仁岩寺記》雲,原平縣茹山白仁岩禪「寺創於晉遠公」,至今還有遠公「說法台」、「古南庵」、「試心石」、「枰心石」等古迹。原平縣民間傳說:「先有樓煩寺,後有五台山。」原平縣與五台山接壤,茹山為五台山之支脈,樓煩與五台山近在咫尺,樓煩寺和白仁岩禪寺近逼仙都,均為五台山的著名古剎。因此說,慧遠是繼道安之後將佛教傳人五台山地區的最早僧人,所建之寺也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廟。慧遠為東晉傑出的佛教學者,一生專心著譯,弘揚教義,持修戒定,崇護僧制,結社念佛,德才感人,皈依者眾,是中國佛教凈土宗的初祖,也是五台山凈土宗的初祖。他所宣場的念佛三昧,不同於五門禪中的念佛觀,也不同於專稱名號的念佛觀,還不同於脫離教戒的達摩禪。因為它是由《般舟三昧經》建立起來的一種依據教戒、思專想寂、志一不分、氣虛神朗的觀想念佛。它把彌陀凈土看成是由報業所感的應土;又把佛本願力看作了自力,認為凡夫只能往生事凈土,所以就成了一種以高人、隱士等知識階層為伍的理論派。儘管它對以後的華嚴、唯識、天台、三論諸宗有過一定影響,但它脫離了苦難深重的廣大民眾。因此,它不及後起的曇鸞派發展迅速普遍、家喻戶曉。  曇鸞(476--542)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14歲上出家於佛光寺,潛心研究《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佛性論》,對龍樹一系的思想和涅槃佛性很有見地,被稱為四論宗高僧。當他注釋《大集經》時,因病擱筆,遍訪名醫治療。因聞茅山道士陶弘景之大名,於大通年中(527—529),離開自己生活了37年的五台山而去了江南求取長生不老之方。路經梁都建康時,曾面見梁武帝,談論佛性義,受到讚揚。後至茅山拜訪了陶弘景,受《仙經》10卷。返回魏都洛陽時,遇到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授予《觀經》,且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遂將《仙經》焚之,專修凈土,自行化他,流靡弘廣,皈依者眾。所以魏主尊為「神鸞」,並敕住交城玄中寺。其著作有《調氣論》、《贊阿彌陀佛偈》1卷、《略論安樂凈土義》1卷、《凈土往生論注》2卷。他以「五念門」和「十念相續」的方法解決了往生彌陀凈土的問題。又以「佛本願力」和「二道二力說」解決了進入凈土後得不退轉、早作佛的問題。從而,本上解決了往生凈土的一系列問題,闡明了凈土立教的本義,奠定了凈土宗的思想理論體系。因此,後世尊其為中國佛教凈土宗的祖師。其實,他也是五台山佛教凈土宗的二祖。人唐以後,曇鸞派的凈土教相當盛行。因為自鸞公以後即有300餘人傳其道法。其中,特別是玄中寺道綽、善導及五台山的法照大師。他們繼承了鸞公的凈土教旨和慧日、承遠的凈土思想而相次宣說。一面從思想理論上探索,一面又作彌陀尊像、凈土變相,遂使凈土信仰傳遍大江南北,深入僧俗民間。如在五台山文化圈內的交城、晉陽等地,皆是7歲的兒童口念阿彌陀佛,90歲的老翁日夜思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還感佛來迎。阿彌陀佛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簡直成了漢地佛教的代名詞。因此,五台山與京都長安一樣,成了唐代凈土宗的中心。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的極盛時期,各宗各派都至五台山弘揚教義,組織隊伍,開闢道場,成立宗派。凈土宗也不例外,也把五台山看成了自己的道場。這是因為,凈土法門是釋迦牟尼創造的,迦葉、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世親弘揚的。同時,也是文殊、普賢的歸宿。《觀佛三昧經》云:「佛記文殊當生極樂世界。」《文殊發願經》也曰:「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所以,唐代時五台山就有了慧遠、善導、慧日三派的凈土教。  慧遠派 又名廬山派。它是由遠公繼承和發揮佛圖澄和道安的凈土思想及般舟三昧之法,期待見佛往生,提倡實相念佛之派。所謂實相念佛,則是觀察自身和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猶如虛空,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諸佛即可現前。唐代五台山總因寺沙門福運修的「忘我相,了空色」的法門,就是實相念佛。  善導派 又稱玄中寺派。它是由善導繼承和發展曇鸞、道綽的思想,力唱依靠佛本願力,強調持名念佛,主張凡人報土之派。該派力倡的持名念佛,又叫稱名念佛、專稱念佛,是該派的一大特色。為什麼呢?「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稱名易故」。①「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一念尚且如此,何況「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呢?所以,他再三強調「稱名禮拜,相續不斷者,現世得無量功德,命終之後定得往生」,②而且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③可見,專稱念佛功高易行,三輩九品都可奉行,不論愚罪人,只要念念相續,即可往生。因此,專稱念佛就會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和普遍接受。這又是凈土宗迅速普遍流行的一個原因。總之,從曇鸞到善導,終於完成了凈土宗的思想理論體系。特別是經過善導自行化他,弘揚廣大,開闢道場,遂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凈土隊伍。《佛祖統紀》卷第28載,隋唐時候,恆州(即今河北省正定縣)僧人宋滿,「念佛以小豆計數,滿三十石,設齋慶贊。佛、二大士化作三僧,至會乞食。滿曰:『弟子願生西方,師來赴食,深副本心。』事畢即見天花異香,乘空而行。未久,滿遂面西坐化。」僅舉一例,即見曇鸞派即善導派凈土法門影響之廣矣!大矣!深矣!因此說,凈土宗實際上是創於唐代,交城玄中寺是凈土宗的祖庭,曇鸞、道綽、善導確實是繼慧遠初祖之後凈土宗的祖師。  慧日派 是以慧日為首的承遠、法照一派;以唐玄宗曾敕賜慧日為「慈愍三藏」,故又名慈愍派;是以禪、教、戒、凈四行並修而著重念佛往生之派,是一種佛教的綜合思想。因為修學的目的在於解脫,解脫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涅槃是人生的歸趣。若約人說,涅架就叫如來;若約土說,涅檠就叫佛土,佛土即是凈土。其達到涅繁的方法「行持戒律」、「修習禪觀」、「斷惑證理」和「念佛往生」等法門。其中慧日認為菩提道八萬四千門中,唯有凈土一門最妙而功易成。它代表了佛教融合諸宗、終歸凈土的趨勢,對後世宋、元、明、清佛教影響很大。這一思想由慧日的法孫、承遠的高足法照大師傳人五台山。  法照(?一821),南梁(今四川省閬中縣境)人,原為南嶽雲峰寺僧人。因於大曆二年(767)在定中見「五台諸寺」和「大聖竹林寺」等化境,大曆四年(769)又於定中得到化文殊的指示去五台山,遂於大曆五年(770)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曾作《五台山化境實錄》,宣傳文殊聖境;貞元年間(785-805)又建竹林寺,開闢般舟道場,弘揚五會念佛;後至并州、長安教人念佛,亦及五會,被德宗封為國師。「長慶元年(821)入逆旅,避雨逡巡轉甚泥淖,過中沒食則以彘肉煮夾胡餅食之,且無恥愧,但仍至夜還念《金剛經》」,④異跡頗多,是一個感通大聖的高僧,故敕謚「大悟和尚」。其著作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3卷、《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2卷。《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略稱《五會法事儀》,作於大曆九年(774)十月北京(今太原市)龍興寺,內容分為十門,廣述五會念佛的行儀作法,故稱廣本。原有3卷,久不傳。公元1908年,法人希伯和敦煌發現中、下兩卷,故現存本為2卷。其上卷、中卷是意遣群疑、歸心凈土。卷中具體內容為《佛說阿彌陀佛經》、《寶鳥贊》、《相好贊》、第八贊益門(其中有《觀經十六觀贊》、《阿彌陀經贊》等十四首贊偈)、第九化生利物門、第十迴向發願門及廣引眾經證明念佛可以往生。卷下是從第八贊佛得益門中分出的23首贊偈,並指出念誦時要用第三會念佛和之。此書的一個重要價值是保存了慧日的《般舟贊》、《厭此娑婆願生凈土贊》和《西方贊》,是研究慧日思想的寶貴資料。同時,也保存了善導的《西方禮讚文》和《西方贊》,也是研究善導思想的重要資料。從中可以窺見法照綜合凈土三派思想的特點。  《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略稱《五會法事贊》,作於大曆元年(766)南嶽般舟道場彌陀台。內容分為序文和本文兩部分,是簡述五會念佛的儀作,故稱略本。若廣作法事,則依《五會法事儀》廣本;若略作法事,即依《五會法事贊》略本。廣本作於略本之後,是對略本的完善和發展。在其《五會法事贊》中說:「零零五會出衡山」,「智者慈悲傳五會」。說明五會念佛作于衡山,源於《大無量壽經》,是他模仿經中的風吹寶樹發出五種聲音所作的念佛方法。「五者,數也;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⑤其儀式是集合威儀肅整、聲音幽雅之道俗數人,分為五會,依五種高低緩急的音調念佛。第一會是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是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會是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四會是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是轉急念「阿彌陀佛」四字。念完之後,即誦《寶鳥贊》、《維摩贊》、《相好贊》等等贊文。此五會念佛具有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凈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急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它實質上是一種融憶念於音聲之中的法事儀式,即一大權巧方便法門。此五會念佛創於南嶽彌陀台,實行於五台山竹林寺,弘揚於并州、長安等地。所以,法照國師也稱五會法師。  《往生瑞應刪傳》載,洛陽尼悟性,「于衡州遇照闍梨,發願念佛萬遍。大曆六年(771)入台山,忽染疾,聞空中音樂。尼曰:『我得中品一生,見同念佛人,西方盡有蓮花也,身金色光明』」。《佛祖統紀》卷第28還說,長安李知遙率眾為五會念佛。可見,唐代時五會念佛已遍及大江南北、宮廷內外、僧俗之間了。《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卷3也記載了五台山竹林寺的「齋禮佛式」,且「將五台山的念佛三昧用於比睿山」,⑥傳於日本。今天,日本真宗本願寺派還盛行此念佛三昧。《廣清涼傳》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曰:「文殊師利告言,汝以念佛,今正是時。諸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切要。念佛是諸法之王。此世界西有極樂國,彼當有佛,號阿彌陀。彼佛願力,不可思議。當須繫念諦觀彼佛,念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彼佛國中,永不退轉,速出三界,疾得成佛。」可見,法照既繼承了慧日派的凈土思想,又受到了曇鸞本願力說、道綽並行觀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善導時教相應論和起行作業、重視禮讚的影響,而主張福慧雙修,禪教凈戒並行,主唱五會念佛,往生凈土,疾得成佛的融合思想。因此,謚號「大悟和尚」,後人還謂「善導後身」。  總之,唐代時法照大師至五台山弘揚凈土教義,開闢了竹林寺凈土道場,從化者也數以千計,遂形成了融合凈土諸派思想特色的五台山凈土宗。
推薦閱讀:

精彩紛呈!五台山雙語幼兒園春節聯歡晚會圓滿落幕
朝拜這座塔,功德等同朝拜五台山、普陀山等聖地!
抗日戰爭時期五台的歷史地位和現代意義
空、假、中(五台山比丘果戒)
《朝山行腳·五台》第五十天

TAG:凈土宗 | 凈土 | 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