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試著對孩子之間的衝突不插手

試著對孩子之間的衝突不插手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規矩問題是非常棘手的。看到吵吵鬧鬧的小孩子滿屋亂跑時,父母們都在做什麼,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3歲的小女孩索菲婭是個「小搗蛋」,和小朋友在一起總有「戰事」發生。這不,媽媽剛離開5分鐘,她就和鄰居家的小姐姐為了布娃娃撕扯起來。就在兩天前,她還因為玩土時小哥哥沒按照她的要求做而大吵起來,最後互相揚了一身土。媽媽為此苦惱萬分,為什麼讓孩子們乖乖地在一起玩兒,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對於如何解決孩子們的衝突,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父母都有不同的觀念和做法。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最恰當的?讓我們跟隨美國作家美玲探索解決之道。

在30多年前的美國,大人們還比較習慣於讓孩子自己解決衝突。如今,哥倫比亞槍擊案以及其他一些校園暴力事件把大家嚇壞了。人們擔心,如果孩子之間的衝突不能及時被制止,會威脅到孩子的安全。於是,很多學校對打架和暴力實行了「零容忍」的政策。

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的喬治?貝爾是紀律和自律問題專家。2002年,他將日本和美國四五年級學生的道德推理能力進行了對比。他給每個學生都看了相同的、常見的校園場景:打人、打架、罵人和傳播謠言。看完一個場景,就問每個學生為什麼這類攻擊性行為是不應該做的。

92%的美國學生回答說,不應該採取這些行為的原因之一是可能會被抓到、被處罰。日本學生的回答完全不同,90%的學生都更傾向於認為做這些壞事會傷害他人。日本孩子在不能侵害他人的問題上,更加看重「內在道理而不是外部約束」。他們認為自己要遵守社會規範而不僅僅是課堂紀律。

研究者認為這種差異一方面是社會價值觀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更重要的一方面還是處理孩子衝突問題的方法不同造成的。日本人更傾向於使用間接的、心理的方式而不是強制手段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弘紀是一個聰明可愛、喜歡搗亂的日本4歲小男孩。他上的小松谷幼兒園坐落在京都東邊一座擁有300年歷史的寺廟裡。早晨,當大家在課堂上唱歡迎歌的時候,他掏出「小雞雞」沖著同學們搖晃。他通常是第一個完成作業的,大家都還在安靜地寫作業時,他就大聲喊出正確答案,高聲唱歌,模仿卡通人物。而他的老師並沒有干預。老師似乎對他和他的這些暴力行為視若無睹。

事後,校長跟這個男孩做了一次安靜、簡短的談話,但是他還是一直淘氣。

弘紀的老師解釋說,這種做法是他們在經過許多次討論、許多次「嘗試和錯誤」之後總結出來的,是應對弘紀這樣的行為最有效的策略。弘紀已經比一年前表現好多了。通常情況下,這所學校的老師不會通過隔離法來處罰孩子,也不會排斥搗亂的孩子。

老師還鼓勵其他孩子承擔起教育弘紀的責任。當一個小女孩告狀說弘紀往欄杆外扔卡片時,老師讓她回去告訴弘紀不可以這麼做。老師認為,孩子學會控制自己行為的最好方式是與同齡人互動,而不是從大人那裡接受教導。當然,如果威脅到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師會馬上出現。

不干預是一種工具。小松谷幼兒園的園長說:「成人對付弘紀很難,但我不認為孩子們也覺得難。通過學會對付一個像弘紀那樣的人,他們會成為更完整的人。」我能想像,有的美國父母會要求:「把這個孩子轟出去!他影響了我孩子的學習。」而小松谷的老師恰恰認為孩子們需要學會對付棘手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有很多。因此,這樣的經歷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

了解了其他文化的教育思想之後,索菲婭的媽媽改變了對待女兒的態度。她告訴女兒她已經3歲了,可以和朋友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她應該學習忍耐,學習處理生活中那些不盡如人意的部分。

隨後的一天,索菲婭一進幼兒園就走到小男孩佩德羅面前,輕蔑地看著他,拿走了他手裡的一大塊藍色積木。男孩瞪著她,又想回擊又想哭。他彎腰拿了塊紅積木,但又被索菲婭搶走了。媽媽緊盯著淘氣的女兒,很想走過去教訓她,但她控制住了,等著看問題會不會自己解決。幾秒鐘後,索菲婭拿了塊黃積木遞給男孩,男孩臉上綻開了笑容。他們一起玩了起來,淹沒在孩子群中。他們找到了相處的方式。

至少這一次,媽媽沒插手是對的。

——摘自中信出版社《怪誕育兒學》 文/【美】美玲?譯/鍾煜

推薦閱讀:

寶寶3歲以後就不要在人前這樣稱呼TA了
教你一秒哄女孩子開心,女生一定同意
魏婕:【作業寫得慢系列】如何應對孩子神遊?
【實用】常玩猜謎遊戲,孩子聰敏伶俐——謎語大全
老師在班群留言引家長怒斥,孩子成績差,到底是誰的責任?

TAG:孩子 | 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