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漢字的注音符號
06-24
今天若說起拼音方案,大多數人都只想到漢語拼音,相對來說認識「注音符號」的人已經不多了,有很多人誤認為這是台灣的某種特殊文字甚至是日文字。所以在這裡要確切說明一點的是「國語注音符號」是來自於中國大陸,是我國原來的正宗拼音方案,也是地地道道的國貨!後來因為大陸推行文字拉丁化運動,而改用了漢語拼音,而注音符號在台灣得到保留沿用至今。 漢語拼音方案採用了英文的二十六個拉丁字母來為漢語注音一直存在著不少爭議,拉丁字母的局限性和其不合理的拼式破壞漢語原來的語音結構,自此方案問世五十多年來這些問題依舊存在,從未獲得改善。拉丁拼音向來標榜的是能與世界接軌,讓外國人也能看懂中文,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它那中不中西不西的半拉丁化的字母既不利於國際化也有礙於中國人自己學習中文。造成這樣的尷尬困境,很大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對國際化的盲從,試想想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人學習本國文字還要顧及外國人的需要,這樣是否本末倒置了點?身為中國人為什麼要用這些看起來與中文格格不入,顯的如此不相容的西方字母來替我們漢字標音?由繁體到簡體再到漢語拼音最後是不是完完全全拉丁化文字? 如果說簡體字再簡化還是漢字,這倒還能接受,至於羅馬拼音個人認為真的沒有必要,我們又不是沒有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標方案,事實上過去我們的注音符號一點也不遜於現在的漢語拼音,而且還是貨真價實漢語拼音的原形模版,可是自從文字改革後人們就被逼用上了這個經過拉丁化了的注音符號。拉丁字母和我們漢字的歷史與文化本來就不接軌,卻要生搬硬套的用到漢語的拼音上,想想就知道在一個個標準漢字旁邊註上一摞摞的英文字母的時後哪是多麼的不搭調,拉丁字母不但使我們丟失了對漢字自身的認同感和中國的傳統特色,還製造了很多沒有必要的問題。而且英文拉丁字母畢竟是西方文字,漢拼今天存在的諸多問題缺陷是再怎麼解決也是徒然的。 當初制定漢語拼音的年代正是一個愚昧而又激進的年代,當時人們的觀念就是「效法西方」,什麼都要西化,凡是西方的都是進步的都應該學習,西方人用的是拉丁字母,所以我們也要學用他們的拉丁字母。於是把楷體字筆畫的37個漢字注音符號——ㄅ[波],ㄆ[潑],ㄇ[莫],ㄈ[佛](可參考98年的修訂版《新華字典》)在原來的規則下硬是改成了26個拉丁字母,問題是用拉丁字母當作漢字楷體的注音符號,根本不需要漢語拼音代為分勞,再說拉丁字母當作漢字注音符號並不比原先的漢字注音符號簡便。其實如此「多此一舉」,就是因為漢字拉丁化的支持者們,無視漢字拉丁化失敗的結果,他們把原來的楷體筆畫的漢字注音符號改為拉丁字母,就是為了好在以後繼續實行「漢字拉丁化」,直到徹底廢除漢字,達成他們所謂「與國際接軌」目的為止。 漢字注音符號原來稱為"注音字母",自1930年後改稱注音符號,以此來強調注音是扶助漢字而不是取代文字。注音符號從民國二年開始制訂,七年公布,到二十年才全面推行。當時的讀音統一會共審核了6500個漢字,並採用章炳麟根據籀逕省之形,篆書等取其當中古文的原字及部份偏旁所製成的「注音字母」。以輔音,介音,母音的三拼方式並標以聲調為發音基制,注音符號是所有華語拼音方案中製作過程歷時最長的一個,其準備和反覆實驗了幾近二十年,慎重程度可見一斑。 現在的版本是由21個聲母和16個韻母組成,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與之相對應的拼音字母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i,u,ü,a,o,e,(ie),ai,ei,ao,ou,an,en,ang,eng,er 注音的音系配合十分富有邏輯性,從唇音開始,每個部位所產生的音,以互補分配的關係在發音上自成系統,以簡單的21個聲母及16個韻母可以拼出420個音節,再加四聲的變化,產生1281個有意義的音節,可以主控全部漢字的發音與標準華語。更重要的是「注音符號」解決了漢字自古以來記音困難的老毛病。使無數不識字的人也能很快就能學會文字,被納入基礎教學必學課程。 看到上面的注音符號,可能有些人會對其產生誤會,認為那是「日文字」,確實很多人認為注音符號和日文的假名看上去很像,從而認定注音就是日文。其實注音看似日文假名並非偶然,因為平假名/片假名最初也是仿照漢字的草書和楷書而來,而注音符號是以古代漢字中筆劃較少的漢字或省簡一些漢字的筆劃來表示漢字的發音。說來說去就是不論假名或注音都是以漢字作為模範再加以簡化而成,都是引用自漢字,這就是為什麼像的主要原因。可是,只要稍為對注音與假名都有點認識的就知道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其實兩者真的沒有一點像。 注音符號選用的是古之則有的漢字,以下是注音符號字源出處: ㄅ「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讀「ㄅㄠ」取其「ㄅ」聲 ㄆ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撲)取其「ㄆ」聲 ㄇ"冪"的本字。遮蔽覆蓋之意,古音「ㄇㄧˋ」取其「ㄇ」聲 ㄈ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方)取其「ㄈ」聲 ㄉ古之「刀」字,讀「ㄉㄠ」取其「ㄉ」聲 ㄊ古之「突」或「凸」,讀「ㄊㄨ」取其「ㄊ」聲 ㄋ古之「乃」字,讀「ㄋㄞˇ」取其「ㄋ」聲 ㄌ古之「力」字,讀「ㄌㄧˋ」取其「ㄌ」聲 ㄍ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工)取其「ㄍ」聲 ㄎ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讀「ㄎㄠˇ」(考)取其「ㄎ」聲 ㄏ古之「ㄏ」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罕)取其「ㄏ」聲 ㄐ古之「糾」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ㄧㄡ」取其「ㄐ」聲 ㄑ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取其「ㄑ」聲 ㄒ古之「下」字,讀「ㄒㄧㄚˋ」取其「ㄒ」聲 ㄓ古之「之」字,讀「ㄓ」取其「ㄓ」聲 ㄔ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爲彳,右步爲亍,合彳亍爲行。」彳:左腳的步伐。讀「ㄔ」(吃)取其「ㄔ」聲 ㄕ古之「屍」字,讀「ㄕ」取其「ㄕ」聲 ㄖ古之「日」字(象形),讀「ㄖ」取其「ㄖ」聲 ㄗ古之「節」字,誤讀或借作「ㄗ」音。讀如(早)之聲取其「ㄗ」聲 ㄘ古之「七」字,誤讀或借作「ㄘ」音。讀如(草)之聲取其「ㄘ」聲 ㄙ古之「私」字,讀「ㄙ」取其「ㄙ」聲 ㄚ古之「ㄚ」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ㄚ」,讀「ㄧㄚ」(押)取其「ㄚ」韻 ㄛ古之「呵」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或)之韻取其「ㄛ」韻 ㄜ「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讀如(峨)之韻 ㄝ古之「也」字,讀「ㄧㄝˇ」取其「ㄝ」韻 ㄞ古之「亥」字,讀「ㄏㄞˋ」取其「ㄞ」韻 ㄟ「流」也,讀「ㄨㄟ」(威)取其「ㄟ」韻 ㄠ說文解字:「麽,小也。」"麽"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取其「ㄠ」韻 ㄡ握於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又)取其「ㄡ」韻 ㄢ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ˊ」取其「ㄢ」韻 ㄣ古之「隱」字,又作"乚":匿也。讀「ㄧㄣˇ」取其「ㄣ」韻 ㄤ玉篇.尢部:「尢,跛、曲脛也。」腳跛也,讀「ㄤ」(骯) ㄥ說文解欄位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厷讀「ㄍㄨㄥ」(供)取其「ㄥ」韻 ㄦ"兒"的簡化字。讀「ㄦˊ」 ㄧ「一」是數字之始,讀「ㄧ」 ㄨ古之「五」字,讀「ㄨˇ」 ㄩ說文解字:「凵,飯器,以柳作之。」古盛飯之器,讀「ㄩ」(淤) 說實在注音符號從民國初期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完善,根本就不需要漢語拼音說是為了順應國際化的潮流再加以穿鑿附會的改成拉丁字母。何況所謂的"順應國際化潮流"是多麼的自欺欺人的想法,眾所周知,中文和英文是兩種不同體系的語言,舉個例,就如同"fan"這詞在漢拼里有,在英語里也有,但是意思一樣嗎?fan在漢語里代表的只是一個音,可以是:范,翻,凡,帆等很多個不同意思的同音字,而在英文里主要就是電風扇,扇子,或其他意思相近的東西。這就說明縱使你全部用漢語拼音寫成文章,即便他們英國人,美國人能讀出來,也不知道意思,這樣又有何意義?再說中國大陸用了這麼多年漢語拼音結果證明了什麼?比台灣與國際走的更接近了還是比香港還要國際化? 的確注音或許不"國際化",但是如果單純以學習中文而言,注音符號明顯比漢語拼音更勝任,以下是使用注音學習中文的幾個優點: 1、有中文的本質特色,每一個符號蘊藏了有中文的形、音、義的暗示。 2、注音是漢字原字或是漢字的簡筆,故學注音符號就等於已經開始學漢字,對於學習漢字極有幫助。 3、不受拉丁字母的影響和限制,提供了一個純中文的良好學習環境。 4、當注音注在漢字旁邊時能和諧搭配,渾然一體的並排在一起。 5、標音方式簡單而靈活,每一個字音最多只需符號三個最少一個。 6、可以豎排橫排,相反拉丁字母就只能橫排。 反過來說漢拼又有何優點呢?事實就是除了拉丁化以外可謂毫無建樹,而且其拉丁字母的缺陷更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稍為深入觀察一下就能發現漢語拼音里字母的讀音和英文的傳統讀法有多大的出入。例子如(q,c,,z,x,zh)等,雖然字源是來自拉丁字母,可是發音卻有別於其他所有拉丁語系的語言。這在國內魚目混珠倒沒有什麼,可是一到國際場合就根本上不了大檯面。如一些以漢語拼音為翻譯的中國人名字,要老外正確的讀出來實是一件不易的事,例如「瞿,秦,楸,泉」這些q起頭的中國人的姓氏,在漢語拼中(q)是讀「七」,可在英語中q是讀作k的另一個輔音,如果要外國人讀出這些姓,他們理所當然會按照英文原來的規則來讀,「q」想當然就是讀作英語"k"的輔音,於是他們讀出來後很可能就變成(kiong,kin,kiu,kuan),和原來漢語拼音是摸不著邊的。同樣如果是姓"曹"的,他門很可能就讀成kao或是sao,反正就是念不準或不太會念。某些如zhuo,xing,xun這種別妞的拼法在英語里更可說絕無僅有,真不知道該如何叫他們念出個所以然來。 拉丁字母本來就不是因應漢語而創的語言文字,因此拉丁字母與漢語之間的音韻並不是總能一一對應的,例如在英語中就沒有[ㄩ]或[ㄜ]這樣類似的音韻,於是漢語拼音只能用[u]來同時標示[ㄨ]與[ㄩ],這就造成了當發音不同時要另加一些規則以便於區別不同的音韻了,一般情況下[u]是發"嗚"的音,可是如果跟在[q,j,l,x]這些輔音後面就變為發"於"的音。同樣的[e]也同時代表了注音符號的[ㄜ]與[ㄝ]。真叫人無所適從,試問外國人哪裡知道如此多的規距?他們會想到[qu]是讀"區"嗎?還是[xie]是讀"鞋"?相反如果不考慮其他外在因素,若是以注音符號來標示此兩個字[ㄑㄩ]"區"和[ㄒㄧㄝ]"鞋",不是更簡單易明的嗎? 又例如[i]同時代表舌面母音[i]和舌尖母音[?](空韻),[思]和[期]兩個的韻母雖在漢語拼音中都寫為i(si,qi),但其實兩個字韻母的發音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思」是舌尖母音或稱作"空韻",後者「期」則是舌面母音的[i],而在漢語拼音中兩個不同的韻母都以同一個[i]標示,這樣造成了兩個母音混淆不清使學習起來更加困難。若使用注音符號標示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思(ㄙ),期(ㄑㄧ)。 另外還有英語中的b,d,g與漢語中ㄅ,ㄉ,ㄍ其實是有區別的,英語的b,d,g是全濁音,相對而言現代漢語普通話/國語已經失去了真正的濁音,所以漢拼直接使用英語中b,d,g是很成問題的,漢語拼音里的p和英文一樣,讀送氣的[p』]音,但b不代表英語的濁音b,而是"不送氣清音"的[p]。舉個例,漢語(普通話)的bei和英語的bay雖然兩個都不送氣。但是前者是不振動聲帶後者是要振動聲帶的,由此衍生的問題是,外國人讀中文可能讀不準,將原本唇塞音不送氣的[p](如「包」bao)讀成濁音的[b]。同樣的,由於受漢語拼音的影響,中國人在學外文時也可能忽略到b,d,g本是濁音。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的英文翻譯為了避免這種清濁不分,若遇到b,d,g一概以p,t,k代替,像Peking,Taipei,Kunfu,taichi,typhoon都是很好的例子,因為漢語本來就沒有真正意義的濁音,所以漢語中的"ㄅ[波],ㄉ[的],ㄍ[歌]"並不等同拉丁字母中的"b,d,g"。 此外拉丁字母另一個不足就是缺少了漢語特有的複韻母結構,從而造成拼式過於偏長,實際很多拼寫比注音長了還不止一倍,相對而言注音的三拼制簡潔有力,字元總數限制在三個之內,如[雙]在漢拼中為[shuang]要用6個字元,而在注音中則是[ㄕㄨㄤ]只需3個字元,又如(程)[cheng]漢拼中要用5個字母,而注音符號只需[ㄔㄥ]兩個即可標示。若論現代計算機的打字輸入速度,注音的優勢明顯優於漢拼! 因此漢拼為了使拼式簡短而省減了一些字母,將[iuo,uei]這些不太明顯的複韻母改為[iu,ui]的這樣的單音節,這些音聽起來雖然不太明顯,但是如果留心聽對岸的台灣人特別是還在念書的學生們說話就知道,當他們說話時發ㄧㄡ,ㄨㄟ的音可以很清楚的聽到ㄧㄡ韻中的o和ㄨㄟ韻中的e,反之大陸因為只讀出單母音[u,i],這相對使發音更加合口。另外如此簡化造成了押韻系統的不整齊。如詩經《國風·周南》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以拼音來誦讀:關關雎jiu,在河之zhou,窈窕淑nü,君子好qiu。聽起來這幾句是不押韻的。但是如果不將其簡寫的話效果就不一樣了:關關雎jiou,在河之zhou,窈窕淑nü。君子好qiou,詩句的押韻就能很容易的聽出來。 事實上漢拼還加入了很多的改寫和縮寫無形中造成了長期的發音錯誤,因為拉丁字母里沒有與"ㄩ"(於)對應的音,於是將yu和eng結合改成了"iong"[例如xiong qiong jiong],還有(英)"ying"的韻母是"ㄥ"(鞥)等等……而且為了適應英語的習慣,在"ㄧㄨㄩ"開頭的前面都要加上y w y(例如:yi,wu,yu),造成了這些規則都要另行強記。可見漢語拼音為了遷就西方的語言文化已不是純華語拼音,注音工具了。漢語拼音不但國際上的用途極有限,僅能充當人名或地名等的翻譯都成問題了,而且本身偏碼過長,拼式與原讀音的偏離都是其一直以來的詬病。既然有了注音還需要什麼拼音?中國人要胡塗到什麼時候呢?為了撿一點國際化的便宜把原來已經很完整的注音硬揍成一個"東不成西不就"的漢拼,我們原來的注音符號更完善更有中國文化特色。注音才是正宗的華語拼音,相比注音,拼音就是漢字拉丁化過程中的半成品,漢字拉丁化這口號喊了百多年,當初還上下一心要廢除漢字,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漢字依然是漢字,並沒有拉丁化。既然如此難道還要死守過去文革時的錯誤觀念?西方人可以讓拉丁字母廣泛傳流於世,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全世界人都認識和學習我們的ㄅㄆㄇㄈ?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不但要吸取過去的教訓,而且還有責任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並加以傳承。 附:注音對照(Ctrl+F可以查找):beng ㄅㄥ,ban ㄅㄢ,ba ㄅㄚ,bai ㄅㄞ,bang ㄅㄤ,bo ㄅㄛ,bu ㄅㄨ,bao ㄅㄠ,bei ㄅㄟ,ben ㄅㄣ,bi ㄅ一,bie ㄅ一ㄝ,bing ㄅ一ㄥ,bian ㄅ一ㄢ,biao ㄅ一ㄠ,bin ㄅ一ㄣ,,pou ㄆㄡ,peng ㄆㄥ,pan ㄆㄢ,pa ㄆㄚ,pai ㄆㄞ,pang ㄆㄤ,po ㄆㄛ,pu ㄆㄨ,pao ㄆㄠ,pei ㄆㄟ,pen ㄆㄣ,pi ㄆ一,pie ㄆ一ㄝ,ping ㄆ一ㄥ,pian ㄆ一ㄢ,piao ㄆ一ㄠ,pin ㄆ一ㄣ,,mou ㄇㄆ,meng ㄇㄥ,man ㄇㄢ,ma ㄇㄚ,mai ㄇㄞ,mang ㄇㄤ,mo ㄇㄛ,mu ㄇㄨ,mao ㄇㄠ,mei ㄇㄟ,men ㄇㄣ,mi ㄇ一,mie ㄇ一ㄝ,miu ㄇ一ㄡ,ming ㄇ一ㄥ,mian ㄇ一ㄢ,miao ㄇ一ㄠ,min ㄇ一ㄣ,,fou ㄈㄡ,feng ㄈㄥ,fan ㄈㄢ,fa ㄈㄚ,fang ㄈㄤ,fo ㄈㄛ,fu ㄈㄨ,fei ㄈㄟ,fen ㄈㄣ,,dou ㄉㄡ,deng ㄉㄥ,dan ㄉㄢ,da ㄉㄚ,dai ㄉㄞ,dang ㄉㄤ,du ㄉㄨ,dong ㄉㄨㄥ,duan ㄉㄨㄢ,duo ㄉㄨㄛ,dui ㄉㄨㄟ,dun ㄉㄨㄣ,de ㄉㄜ,dao ㄉㄠ,dei ㄉㄟ,di ㄉ一,die ㄉ一ㄝ,ding ㄉ一ㄥ,diu ㄉ一ㄡ,dian ㄉ一ㄢ,diang ㄉ一ㄤ,diao ㄉ一ㄠ,,tou ㄊㄡ,teng ㄊㄥ,tan ㄊㄢ,ta ㄊㄚ,tai ㄊㄞ,tang ㄊㄤ,tang ㄊㄨ,tong ㄊㄨㄥ,tuan ㄊㄨㄢ,tuo ㄊㄨㄛ,tui ㄊㄨㄟ,tun ㄊㄨㄣ,te ㄊㄜ,tao ㄊㄠ,ti ㄊ一,tie ㄊ一ㄝ,ting ㄊ一ㄥ,tian ㄊ一ㄢ,tiao ㄊ一ㄠ,,nou ㄋㄡ,nan ㄋㄢ,na ㄋㄚ,nai ㄋㄞ,nang ㄋㄤ,nu ㄋㄨ,nong ㄋㄨㄥ,nuan ㄋㄨㄢ,nuo ㄋㄨㄛ,nui ㄋㄨㄟ,ne ㄋㄜ,nao ㄋㄠ,nv ㄋㄩ,nue ㄋㄩㄝ,nei ㄋㄟ,nen ㄋㄣ,ni ㄋ一,nie ㄋ一ㄝ,niu ㄋ一ㄡ,ning ㄋ一ㄥ,nian ㄋ一ㄢ,nia ㄋ一ㄚ,niang ㄋ一ㄤ,niao ㄋ一ㄠ,nin ㄋ一ㄣ,,lou ㄌㄡ,leng ㄌㄥ,lan ㄌㄢ,la ㄌㄚ,lai ㄌㄞ,lang ㄌㄤ,lu ㄌㄨ,long ㄌㄨㄥ,luan ㄌㄨㄢ,luo ㄌㄨㄛ,lun ㄌㄨㄣ,le ㄌㄜ,lao ㄌㄠ,lv ㄌㄩ,lvn ㄌㄩㄣ,lue ㄌㄩㄝ,lvan ㄌㄩㄢ,lei ㄌㄟ,li ㄌ一,lie ㄌ一ㄝ,liu ㄌ一ㄡ,ling ㄌ一ㄥ,lian ㄌ一ㄢ,lia ㄌ一ㄚ,liang ㄌ一ㄤ,liao ㄌ一ㄠ,lin ㄌ一ㄣ,,gou ㄍㄡ,geng ㄍㄥ,gan ㄍㄢ,ga ㄍㄚ,gai ㄍㄞ,gang ㄍㄤ,gu ㄍㄨ,gong ㄍㄨㄥ,guan ㄍㄨㄢ,gua ㄍㄨㄚ,guai ㄍㄨㄞ,guang ㄍㄨㄤ,guo ㄍㄨㄛ,gui ㄍㄨㄟ,gun ㄍㄨㄣ,ge ㄍㄜ,gao ㄍㄠ,gei ㄍㄟ,gen ㄍㄣ,,kou ㄎㄡ,keng ㄎㄥ,kan ㄎㄢ,ka ㄎㄚ,kai ㄎㄞ,kang ㄎㄤ,ku ㄎㄨ,kong ㄎㄨㄥ,kuan ㄎㄨㄢ,kua ㄎㄨㄚ,kuai ㄎㄨㄞ,kuang ㄎㄨㄤ,kuo ㄎㄨㄛ,kui ㄎㄨㄟ,kun ㄎㄨㄣ,ke ㄎㄜ,kao ㄎㄠ,ken ㄎㄣ,,hou ㄏㄡ,heng ㄏㄥ,han ㄏㄢ,ha ㄏㄚ,hai ㄏㄞ,hang ㄏㄤ,hu ㄏㄨ,hong ㄏㄨㄥ,huan ㄏㄨㄢ,hua ㄏㄨㄚ,huai ㄏㄨㄞ,huang ㄏㄨㄤ,huo ㄏㄨㄛ,hui ㄏㄨㄟ,hun ㄏㄨㄣ,he ㄏㄜ,hao ㄏㄠ,hei ㄏㄟ,hen ㄏㄣ,,ju ㄐㄩ,jue ㄐㄩㄝ,jiong ㄐㄩㄥ,juan ㄐㄩㄢ,jun ㄐㄩㄣ,ji ㄐ一,jie ㄐ一ㄝ,jiu ㄐ一ㄡ,jing ㄐ一ㄥ,jian ㄐ一ㄢ,jia ㄐ一ㄚ,jiang ㄐ一ㄤ,jiao ㄐ一ㄠ,jin ㄐ一ㄣ,,qu ㄑㄩ,que ㄑㄩㄝ,qiong ㄑㄩㄥ,quan ㄑㄩㄢ,qun ㄑㄩㄣ,qi ㄑ一,qie ㄑ一ㄝ,qiu ㄑ一ㄡ,qing ㄑ一ㄥ,qian ㄑ一ㄢ,qia ㄑ一ㄚ,qiang ㄑ一ㄤ,qiao ㄑ一ㄠ,qin ㄑ一ㄣ,,xu ㄒㄩ,xue ㄒㄩㄝ,xiong ㄒㄩㄥ,xuan ㄒㄩㄢ,xun ㄒㄩㄣ,xi ㄒ一,xie ㄒ一ㄝ,xiu ㄒ一ㄡ,xing ㄒ一ㄥ,xian ㄒ一ㄢ,xia ㄒ一ㄚ,xiang ㄒ一ㄤ,xiao ㄒ一ㄠ,xin ㄒ一ㄣ,,zhi ㄓ,zhou ㄓㄡ,zheng ㄓㄥ,zhan ㄓㄢ,zha ㄓㄚ,zhai ㄓㄞ,zhang ㄓㄤ,zhu ㄓㄨ,zhong ㄓㄨㄥ,zhuan ㄓㄨㄢ,zhua ㄓㄨㄚ,zhuai ㄓㄨㄞ,zhuang ㄓㄨㄤ,zhuo ㄓㄨㄛ,zhui ㄓㄨㄟ,zhun ㄓㄨㄣ,zhe ㄓㄜ,zhao ㄓㄠ,zhei ㄓㄟ,zhen ㄓㄣ,,chi ㄔ,chou ㄔㄡ,cheng ㄔㄥ,chan ㄔㄢ,cha ㄔㄚ,chai ㄔㄞ,chang ㄔㄤ,chu ㄔㄨ,chong ㄔㄨㄥ,chuan ㄔㄨㄢ,chua ㄔㄨㄚ,chuai ㄔㄨㄞ,chuangㄔㄨㄤ,chuo ㄔㄨㄛ,chui ㄔㄨㄟ,chun ㄔㄨㄣ,che ㄔㄜ,chao ㄔㄠ,chen ㄔㄣ,,shi ㄕ,shou ㄕㄡ,sheng ㄕㄥ,shan ㄕㄢ,sha ㄕㄚ,shai ㄕㄞ,shang ㄕㄤ,shu ㄕㄨ,shuan ㄕㄨㄢ,shua ㄕㄨㄚ,shuai ㄕㄨㄞ,shuang ㄕㄨㄤ,shuo ㄕㄨㄛ,shui ㄕㄨㄟ,shun ㄕㄨㄣ,she ㄕㄜ,shao ㄕㄠ,shei ㄕㄟ,shen ㄕㄣ,,ri ㄖ,rou ㄖㄡ,reng ㄖㄥ,ran ㄖㄢ,rang ㄖㄤ,ru ㄖㄨ,rong ㄖㄨㄥ,ruan ㄖㄨㄢ,ruo ㄖㄨㄛ,rui ㄖㄨㄟ,run ㄖㄨㄣ,re ㄖㄜ,rao ㄖㄠ,ren ㄖㄣ,,zi ㄗ,zou ㄗㄡ,zeng ㄗㄥ,zan ㄗㄢ,za ㄗㄚ,zai ㄗㄞ,zang ㄗㄤ,zu ㄗㄨ,zong ㄗㄨㄥ,zuan ㄗㄨㄢ,zuo ㄗㄨㄛ,zui ㄗㄨㄟ,zun ㄗㄨㄣ,ze ㄗㄜ,zao ㄗㄠ,zei ㄗㄟ,zen ㄗㄣ,,ci ㄘ,cou ㄘㄡ,ceng ㄘㄥ,can ㄘㄢ,ca ㄘㄚ,cai ㄘㄞ,cang ㄘㄤ,cang ㄘㄨ,cong ㄘㄨㄥ,cuan ㄘㄨㄢ,cuo ㄘㄨㄛ,cui ㄘㄨㄟ,cun ㄘㄨㄣ,ce ㄘㄜ,cao ㄘㄠ,cen ㄘㄣ,,si ㄙ,sou ㄙㄡ,seng ㄙㄥ,san ㄙㄢ,sa ㄙㄚ,sai ㄙㄞ,sang ㄙㄤ,su ㄙㄨ,song ㄙㄨㄥ,suan ㄙㄨㄢ,suo ㄙㄨㄛ,sui ㄙㄨㄟ,sun ㄙㄨㄣ,se ㄙㄜ,sao ㄙㄠ,sen ㄙㄣ,,yi 一,ye 一ㄝ,you 一ㄡ,ying 一ㄥ,yan 一ㄢ,ya 一ㄚ,yai 一ㄞ,yang 一ㄤ,yo 一ㄛ,yao 一ㄠ,yin 一ㄣ,,wu ㄨ,weng ㄨㄥ,wan ㄨㄢ,wa ㄨㄚ,wai ㄨㄞ,wang ㄨㄤ,wo ㄨㄛ,wei ㄨㄟ,wen ㄨㄣ,,yu ㄩ,yue ㄩㄝ,yong ㄩㄥ,yuan ㄩㄢ,yun ㄩㄣ,a ㄚ,o ㄛ,e ㄜ,ai ㄞ,ao ㄠ,ou ㄡ,an ㄢ,en ㄣ,ang ㄤ,er ㄦ 通過分享到讓更多的朋友閱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好好學!九張圖教你新版標點符號用法
※一個巨大而空洞的符號
※表情符號/顏文字 . @ 雙胞胎姊弟的窩 :: 痞客邦 PIXNET ::
※易經的符號系統:太極 兩儀 四象(一)
※紅龍的快樂的文件夾【棒針、符號、毛衣編織【兒童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