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歐元公約》遺忘了什麼?

日前,升級版《歐元公約》經過多方協商已經出台,歐盟成員國在本次峰會上就調整臨時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建立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的細節初步達成了一致。《歐元公約》為歐元區國家設定了4個共同政策目標:鞏固財政、擴大就業、維護金融穩定、增強經濟競爭力。為穩定歐元,上述國家同意擴大現有臨時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規模和用途,把該基金實際融資能力由目前的2500億歐元提高至4400億歐元,從而確保該基金有能力向希臘、愛爾蘭以外的其他歐元區成員國提供金融救助。就歐盟的經濟、債務管理綜合思維而言,其潛意識中認為,只要歐元區國家在上述四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就有可能改變目前歐元區「危機四伏」的境地。未來的經濟事實有可能會如歐盟所願嗎?在整個歐洲債務發行、管理的經濟博弈行為中,《歐元公約》遺漏了什麼?在《歐元公約》的經濟制度設計領域,忽視了什麼?筆者膚淺的談幾點私人意見。 旁觀者清,回顧整個歐洲債務危機,如果我們將視角切回到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發生之初,我們會清晰的發現一個問題,誘發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因素有兩個(即內因和外因):其中的內因是希臘主權債務償付的「宏觀經濟綜合情況」惡化,外因是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的「降級行為」(導火索)。上述內因、外因相輔相成,導致了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的必然。未來「歐元區其他債務償付不穩定國家」(如葡萄牙、冰島、西班牙)的財政問題,也同樣面臨上述相同的困境。 作為一個經濟管理案例,如果我們認真歸類分析整個歐洲的債務問題,會發現一個雷同的、清晰債務危機發生行為鏈:「某歐洲國家的宏觀經濟惡化導致債務償付能力下降——>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調低其主權債務評級——>小國發行的主權債務償付發生困難——>向歐盟發出經濟、財政求援——>歐盟提出一系列的救援條件後給予財政援助,幫助其度過財政危機」。 歐元區的任何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是一個概率隨機分布的小概率事件,根本不足以動搖整個歐元區的經濟、金融基礎。但是在整個歐元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由於歐盟忽視了國家主權債務評級的主導權建設(歐元的所有主權債務評級由美國三大信用評級公司說了算),因此,依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元公約》目前的相互擔保的機制,只要歐元區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主權債務出現償付危機(大概率事件),經過美國信用評級公司的「正確評級」「變壓器」般的加倍放大,通過各種債券、外匯、衍生工具等市場的槓桿效應,讓整個市場錯誤的認為歐元區國家的整體違約概率有可能導致歐元體系的崩潰,進而加大整個歐元區的交易成本和制度防範成本,那麼有可能在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心理預期領域讓整個「歐元」都會出現崩潰的風險。也就是說,歐元的設計者在整個歐元的可看方向能力設計領域,忽視了歐元區的國家主權債務評級的機構建設,導致目前歐洲債務危機爆發與否、合適爆發的「控制權」掌握在別人手上。 就目前的全球主權債務管理的制度設計而言,美國及其三大巨頭信用評級公司(穆迪、標註普爾、惠譽)掌握著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信用評級的絕對語話權。這個語話權的發展存在著「雙重性」:一方面,美國三大信用評級巨頭不斷在改善,改良信用評級的技術,不斷引進《統計學》、金融衍生工具、《概率論》、大型資料庫管理、金融模型等領域的尖端技術成果,使之能夠不斷體現出在研判信用風險技術領域的精確性、實時性,在為美國國家金融戰略服務方面有著稀缺的、不可比擬的經濟戰略價值。同時在為美國國家戰略利益服務方面,由於存在信息的不對稱事實,其對外標榜公正性、科學性很有迷惑性,目前沒有一個國家的信用管理水平可以和美國相提並論,因此美國評級的結果越來越顯示出其金融霸權的不道德性、欺騙性、隱蔽性、精確性,其「不對稱打擊競爭對手的能力」在不斷強化。在整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的行為鏈的各個環節上,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總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正確的方式、做出正確的降低評級結果」。其中的韻味不得不讓人深思。 眾所周知,任何國家的貨幣波動取決於兩個經濟循環的發展結果,其中一個是國內宏觀經濟綜合循環作用結果,其次是國際經濟循環、博弈的結果。就《歐元公約》的制度設計而言,歐元是一種國際貨幣,歐盟委員會注意到了整個歐元體系的內在的潛在風險(即歐元區國內經濟綜合因素作用),可是卻忽視了整個歐元體系的在整個「金融開放系統」中的金融穩定性、抗干擾性、主動性,即面對外部的經濟擾動因素(美國評級公司的「正確」評級降級風險),沒有採取足夠的制度防範措施,因此在未來的美元、歐元博弈過程中,歐元區的任何微小的經濟波動,都有可能在匯率領域掀起異常的經濟風波,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歐元區國家的整個歐元的主權債務評級的「主導權、控制權」,全部掌握在美國的評級公司手中。美國及其公司是整個主權債務管理「制度的設計者」,歐盟成員國是在固定制度格局遊戲中的「參與者」,所有歐盟國家及其整個歐盟委員會在信用評級問題上沒有制度設計的任何權利,只好被動的接受美國公司的信用評級結果。 面對美國的金融霸權,歐元區國家有兩種抉擇:「要麼不發行主權債券,要麼遵守由『美國人』設計的遊戲規則」。由於歐元區國家社會波動因素屬於「隨機概率分布」的事件,因此在全球整個開放金融環境中,歐元區的多災多難的主權債務危機是不可能避免的。同時由於存在著信用評級主導權的控制手段的不對稱問題,因此不論該班級(歐元區國家)中的「優秀學生班長」(德國)如果努力地改善全班學習氛圍(宏觀經濟狀況),如何制定最優秀的「學習計劃」(《歐元公約》),只要沒有取得本班級的「信用評分主導權」,其所有的努力在應對、抵禦美國評級公司的「錯誤評級風險領域」是徒勞的。 就全球的結算貨幣的競爭而言,美元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就是歐元,美歐之間的貨幣主導權博弈是「零和博弈」,美元必須不斷鞏固其主要國家結算貨幣的地位,穩定的保持其主要結算貨幣的市場份額,因此必須利用一切手段,遏制歐元在國際貿易市場的結算功能,其間的博弈從「結算貨幣的市場佔有率」角度而言,就是一種零和博弈。目前歐元作為一種新生的國際結算貨幣,其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和美元搶奪「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地位,因此美聯儲的針對歐元的匯率波動上面,必須加大歐元兌換美元的匯率波動的「方差」(即讓歐元在短期內不斷的上升、下降,而且加大其震動幅度),以達到增加歐元的不確定性預期,藉此降低歐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市場佔有率。 美國的「雙重標準」在信用評級問題上暴露無疑,對自己國內經濟存在問題的隻字不提,卻熱衷於折騰別的國家的主權評級。次貸危機、量化寬鬆政策時期,其信用評級的焦點在於降低歐洲的某些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現在又降低中國、日本的主權債務評級。作為「馬歇爾計劃」的延續,要實現上述目的,美國必然以控制歐洲的部分經濟主權作為一種目標,在目前的經濟、金融較量中,因此其最好的工具就是「信用評級霸權」不斷折騰歐元。美歐之間唯一不對稱的金融手段就是「信用評級」,以希臘債務危機為例,某評級公司的一份主權債務信用評級的降級報告,直接導致了希臘政府主權債務的「信用級差融資利息」增加,並在短期內的幾十億歐元的債務直接損失,同時在整個歐元區產生債務危機的「雪崩效應」,而且美國公司幾乎是「零成本」的實現上述目的。該工具既可以不斷地折騰、加大歐元匯率波動方差,藉此穩定美元的市場佔有份額,何樂而不為?  《歐元公約》在整個經濟制度設計領域,發行主權債券的同時遺忘了其歐元主權債務的評級主導權問題,因此使得歐元在整個開放的經濟、金融系統中存在制度性的「風險敞口」。這種缺陷不是可以依賴「鞏固財政、擴大就業、維護金融穩定、增強經濟競爭力」等經濟努力可以實現的,而是必須認真建設屬於歐洲的「信用評級公司」,並依託上述的國際化的公司,重新控制歐元區國家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級主導權。就全球主權國家的金融主導權而言,任何一個大國的主權債務發行、融資管理,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信用評級的主導權的「配套措施」,必將「魯難未已」!(文:陳繼瑜)
推薦閱讀:

函數篇:被遺忘的SUMPRODUCT
重拾被遺忘的射禮
父母恩情似海,別遺忘在流年!
【遺忘的音樂】用音樂來療傷
70年代,一陣被遺忘的流行風,男士短褲

TAG:歐元 | 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