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福剛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引言2:下面盡量每天介紹不重複的一式,受微博字數限制分為1、2兩段,拳架依照張大輝先生所著《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張先生曾言"初學拳術如甫一雕刻,宜大刀闊斧,勁該收的收該放的放,不必過份受形式所拘",所以我著重在拳架以外對自學者的建議上,這大概也是自學拳術希望看到的。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三體式1:這裡加出一節三體式樁法,實在是因為三體式站出來的東西乃孫式三拳三劍的本源所在,不得不一再強調。自古練拳者多如牛毛,而成道者稀如麟角皆由此而分。無持樁經驗,欲窮招式圓妙,則如孩童之軀仗劍橫道,徒增笑話耳。具體站法前人著述已經相當完備,自行參閱,不再贅述。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三體式2:都說太極十年不出門,是怎麼算出來的?我參照道家伍柳派的提法附會玩笑一下:先要「百日築基」,不間斷站一百天三體式;進而 「十月懷胎」,太極、形意、八卦擇其一種,十個月下來一門深入;才有後來「九年面壁」融會貫通。前後正好十年,十年都出不了門勸你就別白費心思了。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無極態1:無極態取名無極,是整套孫式太極拳中唯一沒有動作、沒有意念活動的一式,純任自然,但往往越是沒有要求越讓人無所適從,越強調恬淡虛無越思緒萬千。對於初學者,我建議把這一式當作運動前的狀態調整,告訴自己要行拳走勢了。立身中正,體會由靜轉動、將動未動那一刻的滋味。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無極態2:自然狀態下,腳跟盡量相挨,這一式是不穩定的,身體會微微晃動。大腿肌肉下意識的收緊、放鬆,癢、熱、重、麻等等不必理會,都是正常現象,塵埃落定後漸入佳境,前人比之為沙地立桿、雨檐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每天行拳之初站20分鐘無極式能幫助你更好的找到狀態。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太極態1:無極而太極,「九要」次第加身,自學者需要注意兩點:其一、九要不是九個固定位置,而是在微調中變化,內外一致,用意多過用力。比如對腰部的規範是塌腰,即命門的生理凹陷處微微後撐,如坐高凳,但在行拳換勢中不必如銅澆鐵鑄,一塌到底。塌、豎、松、活,以塌為主就夠了。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太極態2:其二、太極態對外形的改變並不明顯,即使是兩手虛張所用之力也僅僅是使其張開。右腳隨身四十五度向左扭轉時,以脊柱、為軸做扇面運動,腿跟微捻,兩手虛抱小腹丹田處,重心隨即回歸中定。小說《龍蛇演義》中描寫一勢太祖長拳秘手,抱丹坐胯稱為 「坐金鑾」,不知是否杜撰?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懶扎衣1:兩手沿外弧徐徐提起時,腰胯以上略用意領拔,尾閭以下略用意定坐。繼而胸腹蓄翻,兩手隨步探出,拇指食指撐開,狀態就像是給長輩恭恭敬敬的上茶一樣,孫式太極拳的上步、跟步尤需注意,前腿頂膝縮胯帶步,後腿避免夾襠拖沓,前後合住,右腳落至適當位置,以不牽動重心為宜。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懶扎衣2:所有轉換進退均以意氣相接,沒有定勢。承上動,右轉取捋勁,左右手的初始距離大概是成年人的腕到肘之間,這個動作我小師妹說像填炮彈,我說像抱小孩,方向歸正後,兩手微吞,含采意,在胸前有個小開合的過度。起勢到懶扎衣依次掤擠捋按,八門勁法和五種身形還未完全展開。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左轉開手1:按勢結束,峰迴路轉,兩肩用意回縮,雙手上下錯落虛扶著轉身,謂之童子拜觀音,切忌挒肩,那樣就失去了以開合相承接的意義。九要里「起鑽落翻要分明」就是反映在這種節奏上,普遍的誤區是把各勢打的很平,看似行雲流水,實則少了內在峰迴路轉的韻味,俗稱拳里沒東西。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左轉開手2:掌心相對做開手動作,各式太極拳的手型為其運動體系服務也略有不同,孫式太極拳在松活的基礎上,從拇指一側到小指依次用意撐、撩、頂、松、扣,整體呈自然張開狀態,如果還覺抽象的話,你可以試著用立掌去握桌上的水杯。這一式開手為中定動作,鼓盪之妙在下一段詳述。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合手1:孫式太極拳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開合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對稱中安排各端,在矛盾中體現虛實。先說對稱,從鼻尖致尾閭劃一條中軸線,左右各半,不僅僅是手臂的擴張,而是從中軸線開始左右兩邊,肩手肘腕胯膝足,用意一開俱開、一合俱合,配合氣息上的開吸合呼,自然鼓盪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合手2:再談矛盾,整套孫式太極拳有十三處開合,動作外形一致,內在的虛實往複可以不一樣,除對稱開合外,我試舉幾對矛盾,比如左肩與右胯、胸腹與命門、右手與左膝等,都能著意關照,練習過程中可以請同學在各個部位輕推,體味中定中轉換支撐點,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化勁方法。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單鞭1:單鞭是孫式太極拳有數的幾個大跨步伸展動作之一,緊跟在開合手之後,形成開合鼓盪、一氣伸縮、收放相間、動靜綿綿之趣,所以初學時把單鞭視為大開合也不為過。手如滑桿、步型斜中寓正,對協調性要求較高,最好銜接開合手做為單操反覆揣摩,每學一式盡量品出這一式的理趣。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單鞭2:緊湊動作比較容易保持「一氣」,舒展動作要麼散亂虛浮,要麼努氣拙力,不太容易練好。所以在做緊湊動作時意注八方,做伸展動作時收斂入骨,角度似直而曲,雙掌用意略頂,松縮中求伸展(張殿山老師講:筋舒骨合),外形和內意相反相成,久之有助於形成飽滿中和的太極拳風格。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提手上式1:收腳點地與上肢兩手的交替注意節奏,這一式在練法上分為右手提手下探和走下弧掩手兩種,都可以,走下弧掩手美觀流暢比較常見,不再贅述,孫祖祿堂公當年造拳之時,反覆推演組合,緊跟單鞭安排提手肯定是有其道理,下面以提手下探為例進一步看看一氣伸縮的其他表現。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提手上式2:勉強形容一下,如果把單鞭看做是「一氣」在左右方向伸縮的話,那麼提手上式就是「一氣」在上下方向的運用;收右腳、提右手下探至丹田氣海處,內中神意關照身體中軸線兩側左升右降,這裡僅指內息,不是形體,肢體越空靜虛靈,內息才會越活潑,避免努氣下壓,失了中和。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白鶴亮翅1:左升右降之後的白鶴亮翅,自然是對稱著右升左降,用意不再複述,隨著兩臂升降適時轉換兩腿重心。待雙手匯聚到胸前有個微微吞吐的動作,建輝師弟每每練到此處常念叨兩句話:「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很臭屁的樣子,這也反映做這個白鶴亮翅動作會非常舒適。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白鶴亮翅2:人體在獨立或並步狀態下,前後的重心遇外力不太好控制,這裡就顯出「吞吐」的作用,「吞」的時候多和采、捋有關,「吐」的時候多和擠、按有關。往返有個小角度,引進落空是吞(斜下)合即出是吐(微上),上步跟步同勁意配合,避免牽動重心形成前探,手臂只是傳導輔助。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摟膝拗步1:前面各式基本都在上下左右四正方向伸縮開合,所以傳統上無極態和正面開手式之間劃為第一段。單鞭至再次開手式為第二段。逢三必變,自摟膝拗步第三段開手起始,四正四隅相互重疊,該式平淡無奇,使我困惑了很久,直到當面請益於張大輝先生才略有所得,請參考推手演示照片。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摟膝拗步2:簡單講蓄勢如運球,提起旋擰;開勢如球體膨脹,腹內松空探身取物;拗步推掌如手提紗燈,輕靈沉穩,身上始終含著勁意,一氣著清清爽爽,勿使外泄。無論四肢如何運化,起始點都在自身軀幹,怎樣形容呢?意境如同高啟《梅花九首》里一句「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手揮琵琶1:兩手交錯內旋為手揮琵琶,進則擰裹似射物,退走采意取一線,這一式初學者常犯的毛病有兩個,一為低頭,懸頂豎項同尾閭內斂把脊柱拉為背弓,才有心靜、身靈、氣斂、勁整和神聚的基礎,也就是立身中正,頭頂百會穴用意領起,頸後微微貼著後衣領,兩足松踝,始終虛實分明。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手揮琵琶2:二為聳肩,總有一側肩膀因用力而略聳起,「九要」中整體原則上對肩部的要求是松肩肌、縮肩根,具體的運動過程「沉、松、定、泛」四種情況都被允許,但定式的泛肩和換式的夾肩,盡量不要出現。身法不經傳承很難描述出來,運動體系的建立恰恰有很大比重取決於這些細節。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進步搬攔捶1:進步的時候前腳微外碾,出手為搬,手心向上;回手為攔,手心向下,雙手一搬一攔隨步往複,不要為了追求美觀,轉身的角度過大或兩手用意不均。孫式太極拳共有五種捶法,分別是搬攔捶、肘下捶、踐步捶、指襠捶和雙撞捶。所有拳式動作只為培養勁意,別當成固定應敵招式。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進步搬攔捶2:搬攔捶習練正確的話,進步搬攔過程中接觸身體會滑不著力;手伸到極處,腰部微送,有個伸拉的動作,切忌翹臀;最後跟步,左手握拳攔回自己心口處應和右手從右脅往左手腕上邊直著打出同時,雙手略帶旋擰;身體合住,兩肩兩胯對正,意氣飽滿平和,勿前傾後仰把力用僵。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如封似閉1:物極而返,陽極而陰,緊跟在搬攔捶後面,是一式以守著稱的如封似閉。拳術的風格因人而異,有人張揚爆烈,有人陰柔善守,根據性格和理解各取所需,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不必苛意模仿,強求形式。接上式,兩手臂微緊,就像在農村給牲口栓繩子,栓上後還要再剎個勁。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如封似閉2:雙手一抽一伸,扭至兩手心朝外做關門閉戶這個動作,腰腿圓滿,上身微傾,抽胯頂膝,要求左腳跟對著右腳踝骨,把右腿先安排好,吃住勁後再撤左腿,步型類似三體式,不要做成上面把勁抽住了,下邊鬆散拖拉。如封似閉在各派太極拳中都是重要的一式,自學者不要輕忽過去。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抱虎推山1:伸縮和鼓盪無處不在,雙手雙腳陰陽互換、用意相反,即轉守為攻。張殿山老師為我們講解該式時說:「雙手前按是身體對稱著慢慢膨脹出去的,注意不要一味的向前推,造成俯仰偏倚」。太極拳松、柔、圓、緩等特點是建立在相對矛盾之中,陰和陽,虛和實互為表裡,不可偏廢。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抱虎推山2: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星)的不同組合排列,形成各種攻防姿態,究其實質都是體與意的運用。雍容含蓄的如封似閉之後,再次歸入四正「按勁」,預示著一個循環即將結束。按勁定勢和虎撲外形相似,虎形有離穴之勢、撲食之勇,而抱虎推山的按勁取因敵變化顯神奇之意,中求靈字。
孫祿堂武學文化網交流論壇:http://www.sunlutang.com/bbs赤峰市孫式太極拳研究會二〇一一年七月九日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下)——福剛2012年11月24日?全部文章,中航工業製造所太極協會? 共 3185字 ? 字型大小小中大?暫無評論? 閱讀 4,229 views 次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肘下看捶1:單鞭後,右手屈臂旋翻與右腳扣步保持協調,太極拳在式與式之間的轉換處,全身各個關節的角度都要留有餘地,避免走死彎。這裡有個大原則:上肢動作做到極處後必先縮肩,下肢做到極處後必先縮胯,肩和胯兩大關節關聯著四肢,就像汽車四個輪胎上的減震一樣,起到蓄勢緩衝效果。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肘下看捶2:肘下看捶屬於掩手捶法,右手只合放在左肘下,重點在左臂掤勁不能丟。掤勁我理解是有感即應,在松沉的基礎上進行下意識的側接力,並起到主導作用。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左手一臂掤出控制對方全身,使其進退均不得力,右手捶才有用武之地。掤勁練法可以在單推手中體驗。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倒輦猴1:倒輦猴分為左式和右式,對稱退步,順暢一氣,通過肢體的引導,觸動丹田區域,並以此為核心用意向周邊輻射。張殿山先生講像泉水一樣「涌動」,2011年初我出差到濟南,看到趵突泉噴涌,才把心放到實處,比喻非常恰當。初學時的涌動動作可以明顯一些,漸漸體意融合,化掉痕迹。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倒輦猴2:在動作上有幾處需要注意的,一是轉身的時候勁意不要丟,掰腎開胯,心存八面;二是邁步領手,有一個瞬間,右手和左腿應斜著保持一線,反之亦然;三是站位和步法斜中寓正,在動態中掌握平衡,不要五趾抓地;四是手掌自嘴角前推,內肩窩回縮,對身體各部位的聯動要求很高。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三通背1:三通背動作分為七段,上撐下按、左顧右盼,有退有進、或閃或鑽,貴在虛實分明,連貫一氣。我書房場地小,閑時偷懶,不肯打整套,就反覆對稱著練習懶扎衣或者三通背這兩式,這兩式包含太極拳起落開合的八門勁法、馬形的踐踏、鷂形的鑽翻、以及八卦大蟒翻身的閃戰之意等。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三通背2:拳與性合,用意雖各憑境遇,但一定不要在動作上凸顯出來,時而形意、時而八卦,好好的太極拳打成了劍拔弩張的大雜燴。做左右通背手的動作,可以設想穿衣服,右手捉住衣領,先穿左袖(托起或推出都對),再轉身把右面袖子穿上,使拳術融入到生活當中,拳不離手,漸修靜悟。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雲手1:雲手又稱運手,各家拳法均有此式,撥掛采挒,描眉畫目,大概是撥的雲開見日出的意思。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有個錯誤的地方,就是受公園太極的影響,過分強調以腰帶臂,以臂領手,導致身體轉動角度過大,後來得到中航李鵬亮老師指導,才明白孫式雲手左右轉身應在五度之內。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雲手2:重心是像螃蟹那樣橫著移動的,步型轉換兩隻手雲到一側極處時似停非停要略略撐住,後手下按應和跟步相一致,初學一定要慢下來,均勻運動,盡量使動作順遂、一氣。避免低頭、聳肩、翹肘、扭臀,外形雖有搖動,如日月經天,而腹內依然松空,動作保持虛靈,神氣注于丹田。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高探馬1:這一式探掌的變換次數比較多,自學者不易獲得拳感,動作的坐標點在張先生的書中都有非常具體的標定,想達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非拳打千遍外沒有什麼其他捷徑。同樣有個大原則:腰要塌住勁,胯要合住勁,肩要定住勁,肘要墜住勁,頭要頂住勁,雖千變萬化盡此一定之規。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高探馬2:從形式看像退步劈拳、像八卦削掌、甚至像村婦抓臉,虛腳轉化又像抹脖跤、提膝撞,開合錯落,可摔可打。從這裡我引申出一個參學的觀點,普遍自學者都有些盲目捍衛道統的傾向,不屑去深研其他,這從學術上是有害的,雖身處斗室,大其心客物天下、博征反證或許更能繼承傳統。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左右起腳1:上肢仍然嚴守開合的規矩,下肢獨立起腳,增加了難度。起腳動作尤須謹慎,練太極拳神色莊嚴,心平氣靜,避免追求形體的高難美,過高過猛,亂了「起鑽落翻」的內在節律而起局部強勁。建議用懷疑和審視的眼光反覆對自己的動作整體打量。當然,任何方法都是有前提和基礎的。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左右起腳2:拿不疑不破來說,平時觀山觀水,閱人歷事,多留心觀察思考,才能靈光一閃被長輩的某句話或某個動作點破,漸悟懂勁。張殿山老師常常借酒之餘興對眾發揮拳之大意,但也每每環顧四周茫然的表情而不能盡興,只留一句拳不是學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草草收尾,思來我常自慚愧。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轉身左蹬腳1:蹬腳和起腳有兩處不同,蹬腳有個明顯的提膝動作,自下而上為起腳,由里向外為蹬腳。危危提起,徐徐蹬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都說內家無腿,其實是少有高腿,一般最高踢到腰部,容易借用根勁,髖關節也不會過勞,像孫式形意拳中的龍虎相交、狸貓上樹都是踩意重於踢意。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轉身左蹬腳2:提膝和蹬到極處不妨多停一會,玩玩勁,不管行住坐卧視聽言動處處留意,才能臨用無意,達到不意而發,這就是功夫在功外的道理,你流的汗水是別人的十倍百倍,臨敵交手自然有真信心。所以第一流的聰明人總是下最笨的功夫,謹言慎行,以涵養為本,少有心情去高談闊論。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踐步打捶1:搬攔捶類似崩拳,打擰腰送胯的長勁。肘下捶前手掤擠,貼身近打練的是短寸勁。現在太極五捶第三捶踐步捶,不但有身法、手法又加上了腿法,輪番踐踏圈摟,發的是栽捶勁,難度遞增,層次非常分明。傳說中太極五捶用起來如山飛海泄,極盡剛猛,那麼這樣的效果是從哪來的呢?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踐步打捶2:答案是積柔成剛,從圓活含蓄中來的,拳中之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用意含而待發,蓄而善養,功久兩臂自然如綿裹鐵,身如灌鉛,又不失輕靈圓活,此是孫式太極拳協調意力形的關鍵所在,用意不可過強,總要意形互參為妙,張大輝先生著《三意三形說》可供參考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翻身右起腳1:原譜叫「翻身二起學」,祿堂公晚年體用一元,顯微無間,進一步簡化了跳躍和高踢的動作,並不再是1919年《太極拳學》電照上的樣子,所以張大輝先生把此處更名為翻身右起腳。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後續諸如十字擺蓮、下步跨虎、轉角擺蓮等式子也沒有大幅度的擺胯和踢腿。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翻身右起腳2:第七段開合集中以腿法為主,翻身右起腳打下翻上,自扭足開始,翻身,摟手,踢足,到塌腰,應聯動一氣,不可間斷。胯部的吸、縮、抽、斂和膝關節的合、挺、提都要保證,有其順者必有其對,這就是文中重複強調「極力」的意思,重在整體關照,要理解成用力之極就不對了。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披身伏虎1:動作在書中已經交代的非常詳盡,左轉以退為進、順勢采打名之為披身,右轉頭微上頂,祿堂公曾言:"起者鑽也,落者翻也;起為鑽,落為翻。"意指拳式的起落要配合肢體的鑽擰翻旋,使肢體往複迴環均形成擰繩狀。雙手合抱於胸前,兩腿彎曲如剪子股形式,因此也有縛虎一說。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披身伏虎2:有口無心、有形無意是操舞,但是失了順遂,圖猛力過人為勇又有粗猛不雅之弊。形要順遂,意要真切,勁的來龍去脈才容易找到起止出處,在孫式太極拳中從不以鶴立群雄、天下第一為目的,擇徒首先排除這條,延年益壽不老春永遠位居首位,文武兼進,剛柔相濟不也是美事一樁嗎?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後記1:前七段開合畢,我藝止於此。總結一下:依循張大輝先生《孫式太極拳拳架解析》本文穿插談了拳架之外應配以心靜、身靈、氣斂、勁整和神聚;方法論上無外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相結合的個人經驗。記錄我學拳過程中的想法,比單純規範做法對自學者似乎更有借鑒價值。
孫式太極拳自學參考之後記2:我也常在自我否定中摸索,孫式太極拳內中巧妙值得玩索,書讀無字處,直到得出你自己肯定的答案。孟子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在實踐當中去了解實踐,在變化之中去把握變化,包括本文在內,哪裡有一成不變所謂的自學參考存在呢?胡言亂語,畫蛇添足,任君茶餘一笑罷了。
(全文完)
孫祿堂武學文化網
交流論壇:http://www.sunlutang.com/bbs
赤峰市孫式太極拳研究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