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幾千年——《黃帝陰符經》的淵藪和思想簡介

  我有一個活頁筆記本,叫做《故紙堆筆記》,就是對一些古人的資料進行摘錄整理,說白了就是一些考證和文章論點的一些證據,簡單摻合一些文章的思想,據說這樣做也是一種學術研究,雖然我不喜這種所謂的學術,但是倘有人要詰問你問題,不將這些拿些來,確實有底氣不足的嫌疑。  在我翻過的古籍中,《史記》、《資治通鑒》、《武經七書》、《韓非子》、《荀子》、《易經》、《道德經》是印象最深的。但要論很精緻的背過,感悟,只怕只有千年來一直被人冷落的《黃帝陰符經》了,不是因為它字數少而且從時間上看是道家第一經才去精讀,只是為其深邃的智慧所折服。  在我看來,《黃帝陰符經》用詞精鍊,出語奇特,氣魄宏偉,膽略驚人(其中決無忠君思想),言必有據,理必辨證。一般作者難以望其項背。  由於經過諸多名家的鋪陳、集注,這本書幾乎每句話都能衍演成一篇文章。由於在哲學思想上反對天命觀,著重揭示自然和社會發展變革的必然性,謳歌矛盾和鬥爭,加之又和易經、老子、法家、兵家、陰陽五行等思想有相合相生之處,所以看後常常有「拈花微笑」的心領神悟。    《陰符經》,初稱《陰符》、《黃帝天機之書》,道藏本稱為《黃帝陰符經集注》。舊題黃帝撰。(1)   又據記載:蘇秦遊說諸侯不成,乃發奮矢志,連夜發陳 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日夜揣摩,至於引錐刺股,終佩六國相印(2)。《太公陰符之謀》即指太公等人註疏的《陰符經注》。《陰符經》是黃帝奠定雛形的(即原文461字)。伊尹(輔夏滅商的政治家、軍事家)、太公(輔周滅商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即姜太公呂尚)、范蠡(戰國時越國大夫)、廣成子(上古空同氏部落首領,居於崆峒山石室中)、老子、孫子、鬼谷子、張良、以及諸葛亮、李荃(唐)、夏元鼎(宋)都先後為《陰符經》作注。可見此書成書極早,確實有極高的道家和兵家價值,不是輕易能否定的。  唐代的著名學者李荃,將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29字,名為「神仙抱一之道」。這一部分,在我的理解:道(自然、社會的規律)、心(思維、與自然社會規律的緊密性)、術(辦法、謀略)結合,可以成為「聖人」。這個聖人,可能是得道高人,也可能是實現什麼成王圖霸的基業,不過據歷代軍事家、謀略家的註疏,似乎後者的可能性最大。第二部分101字,名為「富國安民之法」。這一部分,在我的理解:天地人是三盜,既然是三盜,「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地人也是相生相害的。只要發現了一事物轉化為其他事物或者轉化為其他結果的樞紐(機),那麼「君子」可自得其樂,「小人」會身亡。第三部分231字,名為「強兵戰勝之術」。這一部分,在我的理解:生死恩害等辨證的東西(陰陽五行)弄熟了,就是勝利之本。所以「陰陽相勝之術,昭昭進乎象矣。」  《黃帝陰符經》的核心思想,唐代學者李荃說的最為公允,他說:「陰,暗也;符,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3)這本書的開篇之初,就指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觀察。執,掌握。盡,完。全句是說,觀察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變化運轉規律,掌握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變化運轉規律,就把(道)的使命概括盡了。但歷代軍事家、謀略家的解釋不太一樣,君主、將相必須精心觀察天道,進而準確掌握自然法則,使自己制定政治、軍事謀略相暗合,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運天下於掌上, 應萬變於無窮。這種世俗化的解釋,就使得《黃帝陰符經》蒙上了太多的軍事哲學思想,所以在解讀這本書時,我更傾向於前一種解釋,也許那個才是道家的真諦: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現自己,規律只會給能者以自由。  姜太公呂尚在解釋「天有五賊」時說:「聖人為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得』。」賊,被解釋為一種破壞力量,失去;得,就成了一種建設力量,得到。具體的講,賊命、賊時、賊物、賊功、賊神(4),反過來五得就是得命、得時、得物、得功、得神。得失可以互相轉化,若能利用這種得失轉化,就能成就他的事業。這是軍事家。謀略家的思想了,倘從道家思想來看,這五賊的描述,其實就是陰陽五行相生相推相剋之道。特別是全書結束的時候,有這樣的話更證明了道家的解釋:「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進乎象矣。」  其他的思想,被軍事家、謀略家們引申得極為刻毒,但從道家的觀點來看,又是符合道家精神和體現人類智慧的說法。讀者可自己去讀、去悟。  著者,先賢強調的是暗合天機,而今日研讀此書,我們要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偉大的歷史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注釋:  1, 又說《軒轅黃帝陰符經註疏》,亦稱《黃帝天機經》。後夏元鼎撰寫《陰符經講義》四卷,收入四庫全書,稱李荃撰寫原文。  2, 《戰國策?秦策》  3, 李荃《黃帝陰符經疏》  4, 《太公陰符之謀》  

作者:絕對瞎掰 回復日期:2002-8-30 20:54:21

  執天之行

作者:絕對瞎掰 回復日期:2002-8-31 0:51:28

  基本同意,但關於多家注釋一事存疑

作者:龍無首 回復日期:2002-8-31 11:17:26

  每讀此經,都有驚心動魄之感。欲罷而不能,欲研而不敢!  群龍無首,乃見天則。

作者:wobue 回復日期:2002-8-31 12:30:54

  我會降龍十八掌!我最牛X!!!

作者:李劍宏 回復日期:2002-8-31 12:32:17

  驚心動魄四字,足以看出兄對古文化的體認和鑒別力是非常高的。

作者:寂寞秋江 回復日期:2002-8-31 12:34:20

  幾千年前的書到現在還有生命力也算難得:)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2-9-2 5:38:21

  陰符經,不是書,而是人——即書即人。  她是中國古典學術中的精品。  她是中國的修行文化的縮影。  天生,天殺;  人生,人殺;  生者自生,殺者自殺;  人天生殺,道法自然。  其道在符,其機在目;  得其正道,無往不宜。  ……

作者:劍光如虹 回復日期:2002-9-2 5:53:24

  「得命、得時、得物、得功、得神」,此五「得」有時代中國的謀略家們來推演,又如何?命乃天定,非人力所能左右;時乃世界潮流,勢不可擋;物乃道統即文化,抑或「用」也,是否為制度資源?這功又是為何物,神又如何理解?請劍宏兄點化?

作者:李劍宏 回復日期:2002-9-2 12:33:04

  賊,《說文解字》解釋說:敗也。意為毀滅和破壞。  賊命:賊,借為「掌握」,賊命,掌握命運。  賊物:賊,借為「保護」,賊物,保護權力。  賊時:賊,借為「把握」,賊時,把握時機。  賊功:賊,借為「獎勵」,賊功,獎勵有功績的人。  賊神:賊,借為「提高」,賊神,提高神機妙算的預見性。    姜太公說:「掌握了命之道,就可用以治理天下人;掌握了物之利,就可以誘惑天下人;掌握了時之機,就可以取信天下人;掌握了功之便,就可以施恩於天下人;掌握了神之道,就可以應驗天下事。」    鬼谷子說:「五賊之中,最高明的為神,掌握了它,就可以以弱小戰勝強大。天地之間雖然有高深莫測的變化,但都沒有比」賊神「的變化和轉化更為直接有效。    翻譯能力有限,供兄參考。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3-11-03 11:10:18

  人的自我革命,當循陰符之理。

作者:亂世造反王 回復日期:2003-11-3 11:32:02

  古代哲人們想到天地陰陽,不可偏失,怎麼不想政治也該有陰陽,一執政黨一在野黨,豈非天經地義,呵呵^~~~~~~~

作者:老砍 回復日期:2003-11-03 11:33:45

  內心有何等的氣魄和膽略,當推演出當等卓識的文章。  從這個角度說《陰符經》這樣的文章,非大智者不能寫之。  天下有文章,文才不夠,不能寫之。  文才夠了,智慧不夠,不能寫之。  文才智慧夠了,膽略不夠,不能寫之,  文才智慧膽略夠了,道德不夠,也不能寫之。  陰符經此書,正兼而有之,兼而成之。    也因如此,極其難讀,難懂。    出土簡帛的〈伍子胥兵法〉聽說已經整理出版了

作者:宋豫人 回復日期:2003-11-3 11:46:18

  《黃帝陰符經》全文...........回狂道兄     道兄來函收悉,詳情盡知。《哭帖》乃在下大醉後一時胡言,實沒有下山之意,還請諸道兄勿念,堯山一雲還是堯山一暈,酒後之言從感一發而已。關於《陰符經》全文,現予奉上,順祝道兄們安康!代問山上小靈通們好!       相傳此經由黃帝所作,也有認為是高人偽黃帝所著,此類不爭.就陰符經之內容,時有驚語, 毫不亞於易道,非深於道者不能作.此經注過者有太公.鬼谷.張良.孔明.李荃.朱熹等,但今人皆感其古潤難懂.現需現代文字之注本及發揮.諸先賢領悟之解各有所長,有側重於悟道,有側重於思理,有側重於修身,有側重於處事,有側重於治國,有側重於帥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境界之高不同凡響.陰符經僅半千之字,但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真可謂...易之為書也, 廣大悉備.良為漢邦破秦滅楚羽,運籌於惟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為立漢出十三策, 屢見奇功. 依良本言,完全得益於對陰符之研習,領悟與妙用.陰符經注本不同,有分上.中.下篇的, 如四庫本,朱熹本,還有先生帖的良本.有分一二三卷的.也有分章節的, 如道藏本筌之黃帝陰符經疏中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等.注本也有三百餘字本,如筌本... . .暫暈到此,願更高智慧與吾人同在!     一暈敬上         《黃帝陰符經》       明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吾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吾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吾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豫人暈巢 http://yuren.cctvt.com 恭迎大駕      

作者:欣夫 回復日期:2003-11-3 21:59:24

  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3)這本書的開篇之初,就指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觀察。執,掌握。盡,完。全句是說,觀察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變化運轉規律,掌握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變化運轉規律,就把(道)的使命概括盡了。    中國古老的自然哲學飽含著先賢認天識地的高超智慧,但古文言簡意深、字字珠璣呀!如今的「科學同志」們都用現代白話文的語義和「現代科學原理」來「解釋」古籍字義,只從字面上去「釋義」,真是很鬧笑話的。譬如:「天人合一」,他們會問你:「天」怎麼和「人」合一呀?再如:「天機」,他們會說:「天」是大自然,沒有生命意識,那來的「機」呀?所以他們斷定這些都是「迷信」了。  啼笑皆非呀!:)

作者:-625M 回復日期:2003-11-4 12:10:21

  受教

作者:醒著麻醉 回復日期:2003-11-4 12:23:43

  這本書不是失傳了  怎麼又在四哭全書里有它的注呀  有注就有書的內容呀  怎麼回事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3-11-04 13:50:46

  生涯活動系統運動的通理:(一切生涯活動者,莫不巡此理而動而作。但是,不可「妄作」……)  ===========================================================        明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

作者:醒著麻醉 回復日期:2003-11-10 18:29:50

  hehe

作者:余暢 回復日期:2003-11-10 19:01:15

  讀。

作者:欣夫 回復日期:2003-11-11 19:52:27

  頂!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3-12-02 06:28:58

  再看……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5-1-15 0:38:13 
[$HTML_DEL_SIGN$][$HTML_EDIT_SIGN$]

  一點靈通駕御萬象    空空如也顯密圓通 李劍宏的資料 更多>>

  • 男,北京北京
  • 個人介紹:不生氣,呵呵!
  • 註冊日期:2002-04-01
  • 上次登錄:2002-12-15
  • 2002-12-10 揚起我呼嘯的皮鞭——不要下跪的政治!
  • 2002-12-08 人與環境的互動——論人性的不可靠
  • 2002-12-06 知識與權力系列之十:儒學成為傳統社會意識形態的啟示
  • 2002-12-06 知識與權力系列之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解
  • 更多

  • .搜搜心上人的照片選個愛人,切勿貪心只能要一個
  • .妹在囧途:回校路途遭遇4次火車停運,晚點20個小時
  • .花二十萬少活兩個月
  • .網友票選的十大安心旅行社,你體驗過木有?
  • .遠離婦科炎症 讓女人如花綻放
  • .這些美女、帥哥的照片你認為哪個最漂亮?
  • 舉報 回復 作者:廣成子 時間:2005-01-15 00:57:49   《黃帝陰符經》是我最欣賞的經典之一,當年李宗吾先生就對此經甚為推崇。不過以之見,此經比之《道德經》還是差了不少。 舉報 回復 作者:真理永存 時間:2005-01-15 09:38:09   極端佩服!學中國文化不知道陰付經,白學了! 舉報 回復 作者:老砍 時間:2005-01-15 11:34:50   陰符經據說為黃帝所傳。歷代註解有:伊尹 太公望 范蠡 鬼谷子 諸葛亮 張良 李筌    這些注者都是享配陰德,輔佐帝王之才。如此多隆望之人來注釋此書,絕無僅有。    陰符經的思想極其古奧,可以說不懂天象地理人事,不懂陰陽周易八卦五行,要搞懂此文是不可能之事。    以鄙人之淺陋而說陰符經,實則強而為之。本意在為當今之人介紹一種看待戰爭和政治以及道德的「另類思想」。這種思想曾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    首先,我題解陰符經這三字,陰有暗之意,也就是人治與天道暗符為真為正為聖。    原文:【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太公望曰:五賊者,其一賊命,其次賊物,其三賊時,其四賊功 其五賊神。    賊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    鄙人疏: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閑,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賊命用之以味,成之靠一。    太公望曰:賊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鄙人疏:物-----急----利,這三個字恰恰說明了一個經濟社會中人的表現-----因為利急,一句話就把握了經濟的本質    賊時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    鄙人疏::時---信---反,這三個字又揭示了革命的規律:待時機藉助人民的信念發動軍事鬥爭或者政變    賊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    鄙人疏:功----恩----怨,這三個字有功生恩生怨之因由關係。萬民暴怨,也就是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來,功成則民曰:澤恩於帝王將相    賊神以一驗,天下用之以大小。    鄙人疏:神非上帝之神,是冥冥運行的客觀規律。此規律的顯驗有大有小,象文章後面所寫的天發殺機就算神之大驗。    天人感應之說在董仲舒思想裡邊有強調。其實這種思想不是他一人發現的,而是有傳統淵源。此種淵源也出現在陰符經。過去馬毛唯物主義者恥之,但他們並沒有很有力的理論來證偽天人感應,只是很無力地從政治角度給予批判。    太公強調五賊見昌必須以一貫之。    一在老子中之重要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天無一清,將恐裂),地得一以寧(地無以寧,將恐發),神得一以靈(神無以靈,將恐歇),谷得一以盈(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得一以生(萬物無以生,將恐滅),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王侯無以貞,將恐蹶)    可以想見,春秋諸子思想其實濫觴於周前文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試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矛盾辨證之中得統一。負-----抱----和        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沉於人乎!    鄙人疏:明賊神為貴,賊神驗用時大時小,非聖賢者不能察之。察神者能以小取大。    天地無心,道冥冥乎運行其上,獨立不會改變,周行不知道開始。,故無神無不神。    《壇經》云: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    天地無心,而人有心,人心關照天地,故神沉於人。    李筌曰:昔者黃帝得賊命之機,修成道體而登仙,殷周得賊神之驗,用人少的武裝打敗了勢眾的商朝。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作者:老砍 回復日期:2003-03-26 14:15:47    【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我解釋:五賊這樣的規律承合天道由心所生。    如果說天有常性,那也是人從天認識到的常性。人心,要隨天機觸發,把握天道借事功來安定萬民    太公望說:聖人說的五賊其實就是天下人所稱道的五德。    我分析:為何聖人說五賊而天下人說五德?因為賊為陰為暗,德為陽為明。聖人陰行五德故為聖,天下人陽違五德故為民    人都是吃五味生長,也是吃五味死亡,並沒有人因此生氣,認為這不正常。    如果打個比喻,我們的心靈生長也依賴著另一種「五味」    而聖人知道「五味」即五毒,人被其長期熏腐,直到滅亡樂且不改。故聖人只好陰行其德,所以說叫五賊。用佛家的例子來說,就是成佛的道理,輪迴的因果都和普通人說了,可偏偏人還是色性貪慾不改,並反說佛是胡說八道。    故聖人把一種道理用兩個名稱表達。並以陰賊錶行道之人寡。    太公曰:治理國家的方法由很多種,旨要在於清靜自化。用兵的方法有很多,旨要在於奇正權謀。 舉報 回復 作者:痛苦良心 時間:2005-01-16 09:34:06   試為之斷句讀,請方家指正。  《黃帝陰符經》           明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吾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吾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吾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   舉報 回復 作者:痛苦良心 時間:2005-01-16 09:37:41   修正: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舉報 回復 作者:痛苦良心 時間:2005-01-16 09:40:37   這樣修正吧:  用師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舉報 回復 作者:真理永存 時間:2005-01-16 11:45:07   本人誠懇邀請端木賜香和郭金昌前來發表意見。兩位都是傳統文化的高人,到這個時候別縮回去。 舉報 回復 作者:海角石 時間:2005-01-16 13:24:31   理通成聖誦 真音不絕情 清清光明裡 澄晰自然人 舉報 回復 作者:yuyanchao 時間:2005-01-16 14:50:51   中國傳統的書有3本,其一是《孫子兵法》;其二是《鬼谷子》,其三是《韓非子》皆百家的智慧之言,但大都不登大雅之堂。 舉報 回復 作者:海角石 時間:2009-06-30 09:56:31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吾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吾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吾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舉報 回復 作者:yl迷宮yl 時間:2009-06-30 11:35:25   不懂 舉報 回復 作者:meanroom 時間:2013-04-17 00:16:07   @李劍宏 2002-08-30 20:47:00  作者:醒著麻醉 回復日期:2003-11-10 18:29:50   hehe   作者:余暢 回復日期:2003-11-10 19:01:15   讀。   作者:欣夫 回復日期:2003-11-11 19:52:27   頂!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3-12-02 06:28:58   再看……   作者:海角石 回復日期:2005-1-15 0:38:13    一點靈通駕御萬象   空空如也顯密圓通  ———————————————  馬克 舉報 回復 作者:木言風和尚 時間:2013-04-17 08:11:13   伊尹(輔夏滅商的政治家、軍事家)、太公(輔周滅商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即姜太公呂尚)、范蠡(戰國時越國大夫)、廣成子(上古空同氏部落首領,居於崆峒山石室中)、老子、孫子、鬼谷子、張良、以及諸葛亮、李荃(唐)、夏元鼎(宋)都先後為《陰符經》  ---------------------------  伊尹 何許人也,竟敢輔佐唐朝滅了隋朝,真是大膽
    推薦閱讀: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六十六黃帝靈樞經
    《黃帝內經》是一部天文氣象醫學
    徐文兵,梁冬對話 黃帝內經 之金匱真言論(十九,二十)
    黃帝當真是部落首領嗎?

    TAG:思想 | 黃帝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