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向的人如何改變(一)

內向的人如何改變(一)?來自:動機在杭州 2014-03-24 06:56:00|

閱讀原文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擅長結交各式各樣的人來積累人脈,如果你不擅長滔滔不絕地推銷某種商品、某個觀點甚或你自己,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通過呼朋喚友找樂子,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樂觀、自信、陽光、能幹、勇敢、有領導力、能言善辯、大眾情人,你大概同時也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很久以前,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內向」和「外向」概念的時候,他其實是說,有些人會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於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會把生命力指向內心世界,致力於了解和改變內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這麼一個原本中性的詞,變成了代表敏感、保守、脆弱、悲觀、孤獨冷漠、沉默寡言、顧影自憐范的貶義詞。以至於童年時代一句來自長輩或朋友的「你太內向了」的評價,會自然就帶出來憐憫、同情甚至譴責的意味,讓我們有秘密被看穿的羞恥感,並一下子臉紅到脖子根。

內向的人渴望改變。我遇到過很多來訪者,他們迫切想要跟我探討「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外向些」,彷佛內向是他們的原罪,是一切生活問題的根源。對很多人改變內向的性格,也成了很多人自我完善和個人成長的重要目標。

內向者需要變得外向嗎?有兩種典型的看法:一種是鴕鳥派,認為內向者無需改變,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優勢、接納自己。內向者當然有自己的優勢。有一個理論是說,內向者之所以內向,是因為他們的神經類型更加敏感,因此,外在信息較少的環境會讓他們感到舒適,而刺激過度的環境會讓引發神經的信息過載,讓他們焦慮。相反,外向者的神經比較大,需要更多更強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讓他們覺得舒適。內向者的神經更敏感,這讓他們對細微之處有更多覺察。敏感有時候會造成麻煩,但有時候也很有用。比如,內向者更容易因為一些微小的響動干擾睡眠,但如果深夜大家都熟睡時宿舍著火了,外向的人就會欠內向的人一條人命了。內向者對美更敏感,所他們更珍視自己的精神生活,很多人成了文藝青年和豆瓣黨。人際關係上,內向的人更容易對別人產生憐憫和同情——這是助人的基礎,內向的人也更容易為自己的過錯感到內疚和自責——這是道德的基礎。此外,因為容易焦慮,內向的人更會為事情做提前準備——如果他們還沒有被焦慮壓垮的話。所以內向的人也可能更靠譜。鴕鳥派就像鴕鳥一樣,一頭扎進自身優勢的沙堆里,對社會要求視而不見。鴕鳥派覺得,社會的要求那是社會的偏見,既然內向的人有這麼多的優勢,為什麼安心做個內向的人呢?

鴕鳥派之所以是鴕鳥,是因為從性格完善和社會適應的角度,任何性格的標籤都不應該成為拒絕成長的借口,內向也不能。

另一種是鬥雞派。他們永遠鬥志高昂,對變外向有打了雞血般的熱情。他們覺得既然外向的人看起來更成功、更快樂、更能獲得社會認同,內向的人如果不想方設法變外向些,簡直就是不思進取。

很多人嘗試過變外向的努力,尤其在青春期。我見過一個學生,他非常外向。在一個活動中,他主動和所有同學打招呼,組織大家搬凳子、拿道具,在討論中積極發言。在一次活動中,他講起他的故事。他說他曾經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經常覺得孤單。來到大學後,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外向的人。他意志堅強又有行動力。下了決心後,他抓住每個機會和別人說話,參加各種聚會和活動,有發言的機會他一定要強迫自己發言。他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變得更積極自信了。同學都把他當作外向的人,甚至根本不相信他曾經內向過。

我原先一直把它當作一個「內向可以改變」的勵志故事。現在我也依然佩服他為改變所作出的努力。但有一天他忽然告訴我,他經常有一種隱隱的不安,覺得他好像是在「裝成」某種樣子,在「扮演」某個人而不是他自己。有時候他會情緒低落,覺得這一切都沒有意義。

這並非個案。很多曾努力改變性格的人都告訴我,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們都有某種在「扮演某人」的不安感。最初我以為,這只是因為行為改變的時間不夠長,我們還沒有習慣這種改變。但是這種不安感的持續時間如此之長,讓我逐漸相信,某種程度上可能真有一個「真實的我」,偏離這種「真實的我」會讓我們感覺不安。

這是說內向的人是無法改變的嗎?當然不是。

在討論改變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區分技能提升和人格改變。就具體的技能訓練而言,無論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都有改善的空間。只不過在諸如社交、公開演講等領域,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焦慮,也因此被誤認為更不擅長。內向的人要在這些領域取得進步,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這些領域找到你的優勢,讓優勢引領你去改變。

歷史上受過內向困擾的名人有林肯、羅斯福、愛迪生、莎士比亞和我。其實幾乎每一個內向的人都有這樣一個在某些被認為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得好的領域取得進步的故事。既然其他名人故事歷史太悠久,我就講自己的好了。

我曾經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其中一個表現,是在眾人面前講話會讓我恐懼。我總擔心自己在講台上會失控,而失控也總是伴隨著對失控的焦慮準時到來。我會結巴、忘詞、面紅耳赤,緊張到虛脫。每一次上講台都像受刑。因為焦慮,我想學心理學,於是讀了師範院校。但在師範院校讀書,經常因為忽然想到將來某一天可能站上講台而焦慮萬分。

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容易焦慮,你很容易在其它方面也懷疑自己,你覺得自己藏著一個重大的秘密,不能讓別人知道。於是你開始畏手畏腳,你的生活也因此變得狹隘了。這是內向的人經常出現的問題。

我就這麼在焦慮中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我的大學生涯。直到研二的時候,有一個叫「海淀走讀大學」的學校要找一個研究生做兼職的心理學教師,教變態心理學。我那時候很缺錢,猶豫了很久,一狠心把活應承下來了。

幾乎從應承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後悔了。我一連做了好幾天噩夢,夢見自己在講台上,眾目睽睽之下,手足無措。我也嘗試過做一些積極點的想像,比如想像某個女生在課上沖你拋媚眼之類,但是沒用。改變有時候很難,原因就在於,如果你只有失敗經驗,沒有成功經驗,你都沒有想像自己成功的素材,但你想像自己失敗卻很在行。在我的想像中,無論我在課堂上會怎麼失敗,那一定很丟人。

審判的那一天終於來了。我早早地到了教室,整理好教案,擦好黑板。當我站上講台的時候,我忽然覺得很自信。因為認真備課,我了解自己要講的內容——當然可能也因為講台下稀稀拉拉只坐了5個學生,他們還自顧自地玩著手機。這和我想像中的千萬雙眼睛盯著你,差別太大了。

我實在不好意思把「海淀走讀大學」叫作野雞大學了,因為我短暫的教學生涯就是從那裡開始的。就這麼幾個少數的聽眾,讓我開始學習在眾人面前講話,讓我積累起了成功經驗,並開始喜歡教學。現在我在學校開一門很受歡迎的通識課,上課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不再害怕學生的目光了,相反,能夠把他們的目光從手機上吸引過來,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我通常是命令的)。和知乎的分享精神一樣,其實知識分子(就讓我滿足下虛榮心吧)內心都渴望有一個講台,來分享自己的知識和觀點。況且我和學生分享的還是沒有專業壁壘的心理成長和幸福之道。雖然在每次課開始之前我仍然會緊張,但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想多了」。分享的快樂會很快讓我忘卻這種緊張。

當然這算不上太成功的故事,我只是做到了很多普通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之所以把它講得像個成功故事,是因為這個故事蘊含了內向的人改變的一些基本道理。我的經驗,改變是無法憑空發生。真正有效的改變,需要兩個支點。第一個支點,需要你能積累相關的成功經驗。它會改變你的預期,讓你自信。第二個支點,是在這些讓你害怕的領域,你要有一些自己的優勢。我的優勢在於,我總是試圖把書上或學術文章中看來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建立聯繫,思考它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意義,並把這種思考與大家分享。是總結和分享的慾望,讓我克服了講話的恐懼。

但我並沒有真正變得外向。當在馬路上偶遇領導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時候,我仍然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而且無一例外地忽然忘了他們的名字和職位。我沒能在這個領域找到我自己的優勢,所以只好隨它去了。


推薦閱讀:

如何人為的改變命運
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長遠心:在臨死前,絕不改變自己的宗派和修行
18條卧室風水禁忌害人不淺 早發現早改變(圖)
改變自己的個性簽名:既然已回不到過去 、還不如想想自己的未來
改變人生的一句話20條

TAG:內向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