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節」與詩歌何干?
□阮直
節日一般都是一年過一個,比如節日中的大王——春節,有文化符號的——端午節,有職業色彩的——教師節,有性別特徵的——「三八」婦女節,都不能隨便過的,隨便就亂套。可在中國有一個節日可以隨便過,那就是「詩歌節」。哪天激情飽滿,哪天就過「詩歌節」。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縣市一級組織的「詩歌節」不算在內,僅地市一級政府、宣傳部、文聯、雜誌社牽頭主辦的詩歌節每年就有數百個。
以詩為媒,以詩會友,規模盛大,陣容豪華,內容繁多,沒有百萬以上的開銷怕是拿不下來。好在有些地方把詩歌節都納入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計劃之中,詩歌一旦是政府行為了,就不差錢。這是詩人的幸運,可就不見得是詩歌幸運。
但是,不少詩人還是激動起來,高歌詩的春天來了,以為這回真的能「打造出半個詩歌的盛唐」。可詩歌節過去之後,在媒體上見到的是領導講話、學者的奉和、詩人的表態,書法家書寫的是唐宋詩詞,電視上不斷播出的是開閉幕式的文藝晚會,就是看不見一首詩歌節上誕生的詩歌佳作,也見不到有個偉大的詩人誕生於詩歌節。
奧斯卡金像獎、諾貝爾文學獎也算是電影與文學的「節日」了,一年一「過節」,年年有內容。而我們的不少節日,從起初創意就在「節」的形本身了,圖的就是節日這種形式能製造出的宏大場面、火熱的氛圍、廣泛的影響,至於節的內容好像並不重要了。如果重要,那麼「詩歌節」的主角應該是詩人,不該是不寫詩的領導、不寫詩的評論家、不寫詩的文化名流、不寫詩的商界精英、不寫詩只朗誦詩的「嘴力工作者」。
凡是用慶典的方式舉辦的「節日」,最後只有喧嘩了,頂多凝固成個紀念日的符號,而不會是那個節日母本的再生或復甦。就像如今的過年,不再是驅趕「年」這個怪獸,清明節不再是郊遊,端午節也不是「避惡」,中秋也與嫦娥無關了。幾乎沒有一個節日的內容與節的當初意義是相符的。
中國,被譽為詩的國度。但哪個時代的詩歌繁榮都沒有詩歌節的助推。詩歌歷來是教化啟蒙、文化傳承、感知審美的重要手段。更是詩人自己實現生命超越、抵達靈魂彼岸的宗教,外在節日的「大幫轟」永遠無助於偉大詩人、偉大作品的誕生。時代可以喧嘩,但詩永遠尊貴。只有歸還詩的自由與高貴,才會有詩的繁榮與創新。
推薦閱讀:
※《詩歌漫話》結束語
※[語文]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點及其鑒賞方略
※鮑勃·迪倫 | 特立獨行在哪了?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