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時代全職太太

今天想說說全職太太。關於全職太太,有兩種形象比較經典。一是陳丹燕筆下的芭芭拉,她在德國工作時的第一個女房東,大學畢業以後工作了幾年,慢慢開始過中產生活,做主婦留在家裡,處理家務,帶孩子,養幾隻吃維生素的貓或狗,早晨開車去買菜,然後看超市廣告,肥皂劇,下午接孩子,晚上洗碗擦浴缸,在打呼嚕的老公身邊看黃片解悶。這樣的主婦,已經算是善終了。第二種,較負面的,則是亦舒筆下的《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工作沒幾天就貪安逸辭職,在家靠醫生老公養著,傭人做家務,除了逛街搓麻將以外啥事都不操心,日益瑣碎乏味,信息滯後,和老公也沒有共同語言,與社會漸漸脫軌,終於被二奶越位淘汰。

  在我媽媽的年代裡,對女性的期望就是「鐵姑娘」,獨立硬朗承重,那種柔軟閨閣氣的女性氣質並不為人所推崇。人人都渴望有一份工作,沒有的話,街道也會幫你安排,有一些閑散人員,也是出於非主觀選擇的結果,比如農村戶口什麼。那時也有全職太太,有個特定稱謂叫「家屬」,顧名思義,家庭附屬品的意思,低工資年代,雙職工家庭是基本生存保障,根本沒有全職太太的實踐平台,隨著工資水平增長,一人收入可以養活全家之後,全職太太才開始重現歷史舞台。而我認識的這些新時代全職太太,都受過高等教育,有一些還留過學,有工作經驗,年紀也尚輕,完全有謀職條件。她們是出於自主選擇,留在家裡,享受更大的個人活動空間,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先說小華,小華原來是學計算機的,在一家電子企業從事技術工作,她說自己是踩著西瓜皮往前滑的性格,適齡就結婚,順勢生子,裹在人群里隨流前去。為什麼會做全職太太?是覺得孩子的童年非常重要,想多陪伴他。她寫了很多筆記,零星細密地記下孩子的成長的點滴。在家的好處?當然很多,不必打卡上下班,相對自由,可以隨性安排自己的時間表,更少的人際摩擦,社交傷害,不用忍受難看的各種嘴臉。每天的日程?做家務,接送孩子,春秋天帶他去公園踏青,接觸室外動植物。做各種美味的飯菜(我見過她的菜單,很精細),爸爸和孩子都要準備適口的食物。長期遠離人群,會覺得有隔膜么?她說還好吧,因為性格內向,本來也不愛交際,又是電子時代,資訊傳播發達,上網看看新聞,聊聊天,並沒覺得什麼與社會脫節。將來的打算?雖然謀生需求不是很大,但是小華還是很想做一份能養活自己兼照顧孩子的工作,所以目前也在繼續學習和更新專業信息。

  小姬在日本,之前在國內是學設計的,日本社會本身鼓勵女子婚後全職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自古如此,日本女子多數從學校畢業後先就職,工作幾年後結婚生子進入家庭。日本沒有月嫂,也不提倡老人幫忙帶孩子,小孩必須自己照顧。不過,雖然賦閑在家,社區還有街道居委會一般會組織各類聚會,幼兒園和學校的活動也非常多,閑時也可以學些縫紉一類的女紅。這類工作更多是心靈調劑而不是生存所需,使日子不至於太枯燥(另外我還有一個朋友,是在美國做全職太太,她用來調劑主婦生涯的,是由教會安排的各類義工或是團體活動)。

  出於一個女性的務實心理,我小心翼翼地探問了一些全職太太的理財之道。我始終覺得,一個人想要獲得最終的安全感,靠的是獨立的經濟能力。幾位太太都有自己的私房錢,並且常常關注金融信息,會買股票基金什麼以備不時之需。

  下面做個總結:全職太太的丈夫,一般都是工作能力和收入都屬上乘,較易被其他女性覬覦,太太們長期在家,無論外形包裝,信息更新及與丈夫的共同話題,都會漸漸拉開距離,經濟不獨立,伸手要錢傷自尊也罷了,更可怕的是萬一丈夫變心翻臉,豈不是斷了後路?不過,每個人的具體境況也不一樣,如果能有自足的精神世界,又能培養一些健康的愛好,做全職太太也未嘗不可。比如像「主婦作家」丘彥明那樣,二十多年前,她棄美國而選荷蘭,定居歐洲,與夫君唐效過起了田園牧歌的慢生活。丘彥明雅好園藝,又學過美術,熱愛農藝,她種了芍藥罌粟荷花薰衣草鬱金香,伺候菜園花園和丈夫之餘,還能寫寫畫畫。李歐梵讚美她是當代芸娘,她夫君唐效曾經為她用玻璃刀割破蓮子助其發芽,為她刻藏書章,她每篇文章都是他把關,真的有那種精神知己的味道。但她又比芸娘幸福,不致被卑瑣生活蒙塵。這樣的全職太太,誰又不想做呢?

推薦閱讀:

中英關係走向黃金時代生動寫照
三國時代的著名噴子:禰衡
蕭平實掀起新判教議題的時代意義(上)(什麼是佛教?)
李伯重: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商與盜
[轉載]錯失的時代

TAG:時代 |